2023届福建省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精品试卷PAGEPAGE1福建省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中,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作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经历了在自身基础上的缓慢发展,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现状。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4分)5.“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有删改)〖备注〗南泥湾,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李游在后文的态度发生变化。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8.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然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备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文字狱被人构陷下狱。苏辙闻悉,冒株连的风险,连夜上书为其兄苏轼求情。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B.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C.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D.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B.通判,官制始于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任命,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品等为正六品。C.肉刑,司法机关对犯人处以“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上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显又有耻辱性质,西汉文景之时被废除。D.“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二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求情。D.苏辙举缇萦没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14.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文中苏辙也因“不胜手足之情”而冒死为兄长求情,可见其兄弟情深。请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手足深情。(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凤凰台次李太白韵①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②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备注〗①北宋诗人郭祥正曾登上金陵西南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创作了这首诗。②《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本诗即是按李白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的一首和诗,其立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原诗存在关联。B.首联侧重写实。昔日凤凰游的盛景已不在,唯剩一座空台面对汹涌澎湃、东流入海的浩浩长江,永恒的江山与衰歇的人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颔联侧重怀古。“青蛾”原指美人之眉,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它与战争之后长江边上野草丛中的累累白骨形成了对照,令人触目惊心。D.

尾联“年年荒草向人愁”感慨之中兼具讽喻,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使人愁”虽都是登台抒发的愁情,但愁的内容并不相同。16.“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被后人认为是诗歌中“写景说理”的典范,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木长”“流远”两组比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告诉为政者要用德行和正义来治理国家。(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写了词人沉郁苦闷的心情。(3)“江月”极易引发各种人生感慨,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①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③,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目前,中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点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①:一方面,时间大多被手机屏幕霸占,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娱乐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迫于高强度的职场压力,熬夜工作。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让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担忧既有“内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②,如脱发、皮肤变差、衰老和肥胖等。熬夜导致的健康损伤中,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熬夜人群中45.3%的人担心会伤害心脏。健康的“健”,本义是强壮有力,也暗喻着律动。律,既是自然规律、生物节律,也包括③;我们应倡导全民规律作息、不熬夜的轻松哲学,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21.以下四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B.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C.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D.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学者刘兆玄提出教育应涵盖“五识”,即学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学识,指学问知识,能提升我们认知水平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常识,指日常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见识,指见解,是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反思,能使我们有“远见”“卓识”。胆识,即胆量,指敢于实践,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能决定我们做事的执行力。赏识,是对人或事物的欣赏,能使我们悦纳他人与自己,享受生活。请从“五识”中任选三“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A.“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错误;C.“发端于中国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而又多干旱之患”错误;D.“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错误)2.D(“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推断错误)3.A(B.强调中国特色;C.强调探源内容;D.契合材料二观点)4.①材料一的古埃及文明,首先论证“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进而为论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奠定基础;②材料二的古埃及文明,是为了论证世界上的原生文明都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4分。每条2分)5.①每一种文明,都与自己土地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呈现自己的独特价值;②探源文明的过往,其成果昭示本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③每一种文明都有存在价值,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4分。每条2分,任答两条即可)6.C(“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7.D(“原因”错)8.①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真实的态度;②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6分。每条2分)9.构思:①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②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主题:①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②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6分。每条2分,任答三条即可)10.B(“思念”,思之念之,即揣度的意思;“居家在官无大过恶”,表述对象应是“苏轼”,由此可排除C、D两项。“上章论事”即呈上奏章讨论国家大事,应该合在一起理解;“其言不一”中的“一”是一致的意思,说的是和皇帝意见不一致,与后文“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照应;由此可排除D项。)11.D(A项中,第一个相,意思为互相;第二个相,意思为偏指一方,你。D项中两个“告诉”,都是“申诉”的意思。)12.C(C项,“因为怕受到牵连”错误,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文中只是说“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13.(1)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感荷”,感谢。感:感激;荷:承受。“恩贷”,施恩宽宥,这里指圣上的恩泽。“悔咎”,追悔前非,这里指悔过。)(2)(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所犯”,所字结构,这里指所犯的罪。“显”,明显。“重”,指重新。)14.①听闻消息后苏辙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②回忆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事的理解,情真意切;③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赎罪。(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臣听说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很困窘急迫就会呼叫苍天,遇到难忍的痛苦就会呼叫父母,这些都是人感情最强烈的表现。臣虽然如小草一般卑微,但有受危难压迫时的所求,恐怕只有天地和父母能哀怜悲悯我了吧。臣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只有哥哥苏轼和我相依为命。现在我听说他犯罪,被捕入狱,我们全家都非常惊恐害怕,担心的是他会有什么不测。臣私下揣度,苏轼于个人生活和在朝廷为官中,总体上说没有大罪过。只是为人秉性过于率直,喜欢谈古论今。他前后几次呈上奏折讨论国事,其中观点与陛下不一致。陛下您有很深广的圣明贤德,没有责难他什么。但苏轼性格过于狂妄,做事缺乏考虑,私下里倚仗天地宽容的恩德,不知道收敛敬畏。近来他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府期间,常常看到事物时就有感而发,于是写成诗,用词有些轻佻发挥。在这之前,曾经有一些同僚就把他的诗文呈给陛下过,(但是)陛下放在一旁没追问。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但是他以前写的诗却传开了。臣真心哀叹苏轼过于自信的愚昧,不知道写出来文字容易,但是其中的不恭敬言辞带来的影响不容易消除。虽然他现在已改过自新,但却违反了刑律没有办法挽回。苏轼在被捕之前,让人捎话给我说:“我身体早就衰老多病,肯定会死在牢狱里,死也是我应该的。可是我还有遗憾,年少时我怀着有一番有所作为的志向,又恰好逢到世上难遇的贤明君主,虽然当年曾和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却遭到这样的祸患,即使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报答贤明的君主,却没有办法了。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只能指望兄弟亲情,向陛下为我请求。”我私下怜悯他的志向,没法拒绝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说一句求情的话。从前汉朝的淳于公犯了罪,他的女儿缇萦请求朝廷将自己收为官婢,求得赎回父亲。汉文帝因她而免除了淳于公的肉刑。我现在如蚂蚁一般渺小的诚意,虽远远比不上缇萦,但是陛下比汉文帝更为聪明仁圣。臣想用我的官职赎回兄长苏轼,不敢奢望到最后能够减轻他的罪过,只求能不让他死在牢狱里。(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果陛下能够给予同情怜悯,赦免他的死罪,使他能从牢狱中放出来,那他就等于死而复生了,这样的恩德应该如何报答呢?臣愿意和兄长苏轼改过自新,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只要陛下差遣去做,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去做。臣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痛苦,只得把全部诚意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臣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15.C(C项“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错误,“青蛾”原指美人之眉,在这里使用借代手法,泛指美貌的女子。)16.(1)写景:运用了“风摇”“落日”“故洲”等意象,以及对比、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写了红日随云晃动,风浪催送舟船的长江晚景,又写了新沙改换故洲的对比与发现,渲染了深邃苍凉的氛围。(2)说理:诗句景中寓理,意蕴深刻。一方面表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渺小,历史兴亡不以人意志改变的感慨;另一方面说明了自然永恒的力量,人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王朝兴衰与更迭的客观规律。(意思对即可)〖解析〗“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的意思是:傍晚起风了,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湖水拥来的新沙,便改换了故洲,如今只能见新洲了。颈联先宕开一笔,然后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夕阳西下时,刮起了风,滔滔长江中正行着几条船,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渐渐下沉的红日也不时随着云朵晃动着,仿佛要被那风摇落下来似的。借助“风”“浪”“舟”“湖水”“沙”“故洲”等典型意象以及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摹出傍晚时分所见江面景象。这种景象,使诗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的,那湖水不断地拥来新沙,日久天长,便改换了故洲的结构,如今只能见新洲而不见故洲了。以此说明六代兴衰不过是王朝更替中的一幕,自然、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都遵循着客观规律,不可更改。)17.(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3)示例:“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18.①弥足珍贵②大有裨益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每词1分)19.示例一: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示例二: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4分,改对一处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结构混乱,“本着……的目的”和“以……为目的”句式杂糅,可把“为”改为“的”,或把“本着”改为“以”。第二处成分残缺,应为“在……等方面”或“在…上”。)20.①“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2分)②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分)21.C(A项,“晚上熬夜”,重复赘余;B项,“接近”的后面应该跟确数,而不是约数“半数以上”;D项,“提升”的是水平,而不宜是“重视”,动宾搭配不当。)22.①玩手机和工作是两大顽疾;②也有“外在”方面;③规律作息的生活自律。(第一处是下文两方面的总起,可以从后文捕捉到“玩手机”和“工作”的关键信息;第二处呼应前文,较容易对照得出“外在”这一信息;第三处“瞻前”可以推知所填内容与自然节律相对应,“顾后”可以发现“规律作息”这一要点。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略福建省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中,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作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经历了在自身基础上的缓慢发展,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现状。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4分)5.“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有删改)〖备注〗南泥湾,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李游在后文的态度发生变化。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8.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然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备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文字狱被人构陷下狱。苏辙闻悉,冒株连的风险,连夜上书为其兄苏轼求情。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B.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C.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D.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B.通判,官制始于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任命,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品等为正六品。C.肉刑,司法机关对犯人处以“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上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显又有耻辱性质,西汉文景之时被废除。D.“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二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求情。D.苏辙举缇萦没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14.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文中苏辙也因“不胜手足之情”而冒死为兄长求情,可见其兄弟情深。请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手足深情。(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凤凰台次李太白韵①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②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备注〗①北宋诗人郭祥正曾登上金陵西南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创作了这首诗。②《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本诗即是按李白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的一首和诗,其立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原诗存在关联。B.首联侧重写实。昔日凤凰游的盛景已不在,唯剩一座空台面对汹涌澎湃、东流入海的浩浩长江,永恒的江山与衰歇的人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颔联侧重怀古。“青蛾”原指美人之眉,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它与战争之后长江边上野草丛中的累累白骨形成了对照,令人触目惊心。D.

尾联“年年荒草向人愁”感慨之中兼具讽喻,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使人愁”虽都是登台抒发的愁情,但愁的内容并不相同。16.“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被后人认为是诗歌中“写景说理”的典范,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木长”“流远”两组比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告诉为政者要用德行和正义来治理国家。(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写了词人沉郁苦闷的心情。(3)“江月”极易引发各种人生感慨,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①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③,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目前,中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点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①:一方面,时间大多被手机屏幕霸占,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娱乐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迫于高强度的职场压力,熬夜工作。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让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担忧既有“内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②,如脱发、皮肤变差、衰老和肥胖等。熬夜导致的健康损伤中,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熬夜人群中45.3%的人担心会伤害心脏。健康的“健”,本义是强壮有力,也暗喻着律动。律,既是自然规律、生物节律,也包括③;我们应倡导全民规律作息、不熬夜的轻松哲学,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21.以下四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B.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C.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D.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学者刘兆玄提出教育应涵盖“五识”,即学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学识,指学问知识,能提升我们认知水平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常识,指日常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见识,指见解,是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反思,能使我们有“远见”“卓识”。胆识,即胆量,指敢于实践,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能决定我们做事的执行力。赏识,是对人或事物的欣赏,能使我们悦纳他人与自己,享受生活。请从“五识”中任选三“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A.“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错误;C.“发端于中国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而又多干旱之患”错误;D.“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错误)2.D(“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推断错误)3.A(B.强调中国特色;C.强调探源内容;D.契合材料二观点)4.①材料一的古埃及文明,首先论证“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进而为论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奠定基础;②材料二的古埃及文明,是为了论证世界上的原生文明都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4分。每条2分)5.①每一种文明,都与自己土地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呈现自己的独特价值;②探源文明的过往,其成果昭示本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③每一种文明都有存在价值,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4分。每条2分,任答两条即可)6.C(“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7.D(“原因”错)8.①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真实的态度;②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6分。每条2分)9.构思:①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②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主题:①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②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6分。每条2分,任答三条即可)10.B(“思念”,思之念之,即揣度的意思;“居家在官无大过恶”,表述对象应是“苏轼”,由此可排除C、D两项。“上章论事”即呈上奏章讨论国家大事,应该合在一起理解;“其言不一”中的“一”是一致的意思,说的是和皇帝意见不一致,与后文“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照应;由此可排除D项。)11.D(A项中,第一个相,意思为互相;第二个相,意思为偏指一方,你。D项中两个“告诉”,都是“申诉”的意思。)12.C(C项,“因为怕受到牵连”错误,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文中只是说“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13.(1)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感荷”,感谢。感:感激;荷:承受。“恩贷”,施恩宽宥,这里指圣上的恩泽。“悔咎”,追悔前非,这里指悔过。)(2)(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