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_第1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_第2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_第3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_第4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故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延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王安石、字介甫。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治理国家,“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治”含义不同。

B.往往暴得美官,暴,损害意,与“暴殄天物”中“暴”含义相同。

C.使,连词,假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中“使”含义相同。

D.见教,指教我,此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百害而无一利,只是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

B.司马光虽然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但他仍认为王安石是一位了不起的贤士。

C.材料二首先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方面,为下文有的放矢、逐一反驳树立了靶子。

D.材料二运用盘庚迁都的历史故事表明了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很有说服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改变古代圣贤治国养民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

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瘝痌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①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②,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材料二: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宣扬佛家经学的院社,泛指深远的学问。②东晋时期,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B.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C.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D.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霁,指雨雪后天气转晴,与《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霁”相同。

B.采薪之患,意思是担心打不了柴,是说自己生病的一种婉辞,亦作“采薪之忧”。

C.脂粉,胭脂和香粉,古代常用来借指妇女,如秦可卿称王熙凤为“脂粉队里的英雄”。

D.君实,司马光的名,王安石直呼其名,表示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亲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短笺,逻辑上是来龙去脉清晰可辨,文风上是魏晋风度清丽典雅,情感上是楚楚动人情真意切。

B.身处闺阁之内、病榻之间,而材料一的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却实现了极大自由,思接千载,神追古人,以逍遥游般的精神境界,自由翱翔,欲与古人比肩。

C.材料一的收信人得着“真卿墨迹”想到送给妹妹,可见真心;而这一细节也暗示出写信的这个妹妹擅长作画。

D.材料一重情,多情真意切,兄妹情谊,跃然纸上;材料二重说理,多客套寒暄,名实之辩,丝丝入扣。

9.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

材料一是写给的短笺,其中“薛林之技”的“薛林”分别是指和。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每不合每:每次。

B.于反覆不宜卤莽反覆:(书信)往来。

C.贷息钱,鄙事也鄙:卑鄙。

D.乃与不及之患均均:平均。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B.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C.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D.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1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信中“区区”“某”“窃”,都是表自称的谦辞,运用它们能体现写信者的教养。

B.“终必不蒙见察”“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字表被动,与“冀君实或见恕”的“见”不同。

C.“与王介甫书”意为“写给王安石的信”,古人还常用“鸿雁”“尺素”“锦书”代指书信。

D.“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的“用心”有费心、专心之意,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相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明知会遭受众人怨恨非议,依然力行改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B.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汹汹言论,王安石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怕非议坚持改革的决心。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终必然导致变法失败。

D.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两人坦荡的胸襟。

1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6.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用来……的

B.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仅,只

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冀君实或见恕也见:表被动

17.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终必不蒙见察

B.振之以威怒

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D.夫晋,何厌之有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C.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D.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蚀,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蒙教”中的“蒙”与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司马光反复上书反对青苗、助役等新法,皇帝派使者告诉他不要谈论职责以外的事,司马光认为没有接受新任职,还可谈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自称己名或自称为“某”等表示谦虚,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盘庚之迁”与“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意思不同。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是”字意思相同。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直接反驳,有举出根据进行反驳,有形象比喻进行反驳。

B.本文立足于理,擅于排比,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不过傲岸之气虽愤然涌出,但语气又相当委婉,柔中有刚。

C.本文用笔精简,但简而有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

D.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7.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个什么原则?接着文章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哪些谬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安,“思国之安者”的“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与现代汉语“克勤克俭”的“克”意思相同。

C.举,“举先王之政”的“举”与《六国论》中的“举以予人”的“举”意思相同。

D.利,“以兴利除弊”的“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利”活用现象不相同。

2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议事每不合

B.昔取之而有余而天下之理得矣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不为侵官

D.其可忽乎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话,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

B.文本二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安石逐一进行反驳。

C.两篇文章现实针对性很强。针对当时国家与社会现实状况,魏征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王安石反驳非议,坚持改革。

D.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骈散结合,说理思路周详,语言风格完全相同。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2.请你简要说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论述侧重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材料二:

与王介甫第三书①

(宋)司马光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岂汝威?用奉畜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⑥。”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解释)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是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⑤攸箴:所规诚。⑥吊由灵:吊:善,指迁都善事。灵:专门负责占卜的人,据说可传达上帝的命令。

33.下列两句话中划横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见恕也益知不见弃外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苟有司非其人

C.度义而后动夫议法度以授有司

D.终必不蒙见察介甫偶未之察耳

34.下面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篇文章都属于书信,内容上体现了驳论文的特点,有破有立,但语气仍不失礼貌。

B.“某启”为旧时书信用语,“某”指收信人,“启”是打开,有不要宣扬保密的意味。

C.再拜,本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述敬意,也用于旧时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D.垂意,敬辞,多用于别人(上级或长辈)对自己的行动,类似词有“垂青”“垂怜”等。

35.下列画横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故今具道所以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

36.材料二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B.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C.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D.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37.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②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

38.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度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早,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早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倍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行。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追封官职。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他为什么今天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身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43.《王安石传》中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何以见得?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_________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_________。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__________,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诛议书》。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_________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名实已明,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为变法正名。

4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冒犯万劫不复非议高屋建瓴

B.触犯荡然无存非难高瞻远瞩

C.触犯荡然无存非议高屋建瓴

D.冒犯万劫不复非难高瞻远瞩

4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4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

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木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

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

三、语言表述

4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常将之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①,如私心、成见、骄矜……多受切磋琢磨,便能洗刷净尽,臻于完美。

交友是一件寻常事,人人都有朋友;交友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很少人有真正的朋友。势力之交固容易破裂,②。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程颢诸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倾轧便是好例。他们个个都是好人,彼此有相当的友谊,而结果闹成和市俗人一般。交友之难,从此可见。③。例如“朋友有信”“久而敬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待朋友须如自己,要急难相助,须知护友之短,像孔子不假盖于悭吝的朋友。这些话都是说起来颇容易,做起来颇难。

48.语言综合运用。

请运用合理的想象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用上环境、细节描写和衬托的手法,不少于150字。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小阅读-课内

49.《答司马谏议书》中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五、选择类

5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某启:昨日蒙教某:代指自己

B.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强行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

D.而议事每不合每:经常

5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参考解析:

1.CDF2.B3.A4.(1)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

(2)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5.原因是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6.D7.D8.C9.贾探春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10.(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值得反悔的地方啊。

(2)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会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11.B12.C13.D14.C15.(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乎道义,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2)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

16.D17.B18.C

19.B20.B21.B22.(1)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