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考点1环境科学的对象内容及环境问题

一、概念题:

1.环境: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

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3.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4.环境系统:是指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5.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二、选择题:

1.环境按空间结构可以分为()

2.环境按介质类别可以分为()

3.环境按性质可以分为()

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简答题:

1.简要说明环境的特性?

参考:

(1)环境具有整体性。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由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组成的整体。

(2)环境具有区域性。不同区域的环境,由于其组成要素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诸要素在形成相互作用关系之后,会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在没有

被破坏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4)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由于环境是多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如果某一地区的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需要通过整个系统

的生态和物质循环逐渐表现出来,因此环境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也是环保工作任务艰巨的原因。

(5)环境的脆弱性。环境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参考: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3.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

参考:

(-)初期发展阶段

(1)明确提出“环境问题”、“公害”的概念。

(2)首次提出“环境科学”的概念,开辟专门的环境科学研究领域。

(3)环境研究的相关分支学科仍然分散,环境科学处于多学科发展阶段。

(-)整体化发展阶段

(1)强调人类-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运用系统分析和组合方法进行全面研究。

(2)跨学科横向联系和多学科渗透交叉,产生综合环境学和部门环境学。

(3)研究方向由单纯解决环境问题到寻求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

4.环境科学的分科?

参考:

(-)理论环境学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布局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利用联合企业及生产地域

综合体组成的原理和方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域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二)综合环境学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聚落环境学等。

(三)部门环境学

包括与自然科学过渡的自然环境学、与技术科学过渡的工程环境学、与社会科学过渡的社会环境学等。

论述题:

1.详细论述一起你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时间、地点、起因、危害程度、解决办法等)。

要点:

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无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受害。

1950年出现了中枢神经性疾病患者和疯猫疯狗。水俣湾和新泻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1973

年两次水俣病患者共900多人,死亡近50人,两万多人受到不问程度的危害。

考点2大气组成结构

概念题:

大气: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外围的空气层。

选择题:

1.平流层中有()层。

2.属于大气固定组分的是()。

3.()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4.以下关于0)2描述正确的是(是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必要条件,能够产生温室效应)。

5.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的(

6.大气层可以分为()五层。

7.大气的组成包括()

8.大气中()属于可变组分。

考点3大气污染及类型

概念题: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

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3.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4.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硫酸及硫酸盐汽溶胶、硝酸

及硝酸盐汽溶胶、臭氧等等。

选择题:

1.以下属于天然污染源的是(火山喷发)

2.大气污染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大气污染物浓度超过()

3.()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4.碳氢化合物又称().

5.碳的氧化物在大气中主要包括()两种。

6.大气中的硫氧化合物主要是指()

7.造成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指()。

8.以下哪些属于交通运输过程排放的污染物(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

9.大气污染物按存在的物理状态可分为()

10.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包括()

1L气体状态污染物包括()

12.以下对于S02的危害描述正确的是(刺激人体的呼吸系统/能损害植物叶片/能腐蚀建筑物)

13.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包括()

14.煤烟型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

15.交通型污染生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是()

16.洛杉矶烟雾属于哪种污染类型()

论述题:

从发生条件、污染物组成、危害等方面详细论述四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

要点:

(1)煤烟型污染:主要发生在以煤炭为燃料的地区,如我国北方地区取暖使用煤或者火力发电厂等常常是煤烟型污染

的重要来源。煤烟型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S02、NOX、CO和颗粒物,发生的机理是在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

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20世纪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一一伦敦

烟雾事件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因此也称为伦敦烟雾型。煤烟型污染所形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

(2)交通型污染:这种类型的污染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燃油锅炉燃烧及石油化工生产等过程。这些过程排放的一次

污染物CO、NOX、CxHy在阳光照射下能引起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一一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等

物质。20世纪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一一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交通型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具有强氧

化性,对人眼及粘膜能引起强烈刺激,因此危害性较大。

(3)特殊型污染:指有关工业企业生产排放的特殊气体所造成的局部小范围的污染。如生产磷肥的工厂造成周围大气

的氟污染,以及水泥厂向周围大气排放粉尘等造成的大气污染。(4)其它型污染:指由于某些可变人为因素造成的非

常规的大气污染。如煤烟型污染和交通型污染合并的类型、由于人为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酸沉降污染等。

考点4大气污染的转化和扩散

概念题:

1.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的能量值。

2.辐射能谱: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辐射能量。

3.光子:一个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做一次跃迁所发射出的电磁波。

4.光化辐射:由于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光吸收物质,使到达对流层的都是波长大于380nm的光,只有这部分光才能参与

对流层的光化学反应。因此,将波长大于等于380nm的光称为光化辐射。

5.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吸光物质(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

反应。

6.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

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称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7.温度层结:是指地表上方大气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8.大气稳定度:是指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稳定程度。

9.气温直减率:是表示空气温度在铅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常用每升高100米,空气温度降低的数值来

表示。

10.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1.湿绝热直减率: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2.逆温: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13.湍流:大气除了水平运动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次生运动或漩涡运动,这种大气的无规则

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选择题:

1.能量较高的单重态分子,可以跃迁到()

2.S02的主要光化学过程是形成激发态的(),而不是直接解离。

3.S02的催化氧化过程是S02被气溶胶中的水滴吸附,然后再氧化为S042-。并且在有金属盐(如铁、镒)存在时能很

快被溶解氧化成()。

4.N02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主要是()反应。

5.N02与03反应是是大气中()的主要来源。

6.热力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7.热力湍流的强度取决于()。

8.()可以成为室内二次污染物。

9.由于硝酸的溶解度很高,吸水能力强,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降落到地表,可腐蚀植物。

10.()是描述温度层结和决定大气稳定度的重要因素。

1L一般情况下气温直减率平均值取()o

12.自然界排放的一些低价硫化物可以在大气中被氧化成SO2,生成生成()。

13.亚硝酸在大气中发生光解反应,生成()。

14.在空气中,三重态的S02不稳定,存在两种转化方式()

1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有()。

16.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热力学因素主要是指()和()这两个重要指标。

17.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动力学因素是指()和()。

18.气温直减率是描述()和决定()的重要因素。

19.根据逆温生成过程,可将逆温分为()几种。

20.湍流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和()。

21.()和()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22.机械湍流的强度取决于()和()。

23.地形和地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表现在()等影响风向风速的变化。

24.大气污染源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分类,可分为()、()、()。

25.按施放污染物的持续时间分类,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和()。

26.按排放源的高度大气污染源可分为()、()等。

简答题:

1.简要说明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及其发生条件?

参考:

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输送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

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物。这一反

应过程称为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需要两个条件:(1)有能够产生能量的太阳辐射作为原动力;对流层大气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

往往是以穿过平流层的太阳辐射所产生的光化学反应作为原动力。(2)存在吸收太阳光并发生光化学反应的物质,这

些物质吸收或放出能量,使自身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从而完成化学转化。

2.简要说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特点及基本反应过程?

参考:

(1)硫氧化物主要是S02在大气中发生的光化学反应主要有两个过程:①S02的直接光氧化:在低层大气中,S02的

主要光化学反应过程是形成单重态和三重态的S02,激发态的S02可以与02反应生成S03,也可以发生猝灭反应,重

新转化为S02。②催化氧化:S02被气溶胶水滴吸附,在催化剂作用下形成H2s04。大气中低价硫的氧化主要是指CS2、

H2s等,它们发生光解反应最终形成S02,除了光解反应外就是与0H、03、N03反应,生成络合物和有机物。

(2)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主要是指二氧化氮、亚硝酸和硝酸的光化学反应。①N02的光化学反应过程是N02吸收光

子形成N0和激发态0,激发态0和02继续反应生成03;②N02的化学反应:是指N02与0H反应生成H0N02,与03反应

形成N03;C.HONO的化学反应,生成H20和N02;D.HN03的化学反应,生成H20和N03,或者与NH4反应生成镂盐。

3.气温直减率与大气稳定度之间的关系?

参考:

气温直减率与大气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r-rd>0时,a>0,气块加速运动,大气不稳定;

②当r-rdVO时,a<0,气块减速运动,大气稳定;

③当r=rd时,a=O,大气是中性的。

4.气温直减率与大气的温度层结之间的关系?

参考:

气温直减率(r)的数值变化决定了大气层结的类型。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

(1)正常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r>0

(2)中性层结: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厂"

(3)等温层结: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r=0

(4)逆温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rVO

5.简要说明湍流及其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参考:

大气除了水平运动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次生运动或漩涡运动,这种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

大气湍流。湍流包括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热力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强度取决于大气稳定

度。机械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上风速分布不均匀以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强度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实际的

湍流是这两种湍流的叠加。

湍流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

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

论述题:

1.试述“光化学烟雾”的特征、形成条件及其危害?

要点:

光化学烟雾:是指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

物的混合物。

(1)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大气能见度

降低。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

①地理条件:由于烟雾的形成与NO2的光分解有直接关系,而光分解又必须有290-430波长的辐射作用下才有可能。

因此,纬度大于60度的地区,入射角较大,太阳辐射小,不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②季节:夏季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比冬季大。一天中,中午前后光线最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③污染源条件: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和汽车尾气是形成烟雾的前提。

(3)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

①NO向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②碳氢化合物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

(4)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①刺激眼睛,这是由具有刺激性的二次污染物甲醛、PAN和丙烯醛引起的。②臭氧会引起胸部压缩、刺激黏膜、头痛、

咳嗽、疲倦等症状。臭氧能损害有机物质,如橡胶、尼龙、棉布等。

2.试述逆温的类型、成因及其与大气污染扩散的关系?

要点: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

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根据逆温生成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和锋面逆温。

(1)辐射逆温:晴朗夜间风速小,地面辐射迅速冷却、较高气层冷却慢,形成逆温。

(2)下沉逆温: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

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3)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

(4)湍流逆温:由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

(5)锋面逆温: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团爬升到冷空气上,形成锋面。如果冷暖气团温差

大,就形成逆温。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

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

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考点5大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选择题:

1.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产生与()污染有关。

2.各国政府应鼓励发展()产业,积极改善或淘汰()产业。

3.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包括()。

4.以下措施对节能减排、减少大气污染有利的是(出门多乘公交少打的,能骑自行车或步行更好,以节约汽油的消耗

量/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关灯,节约用电/降低能源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5.植被尤其是森林的覆盖面积影响到对阳光的反射率和大气中温室气体C02的沉降,因此我们应该()

简答:

L简要说明大气污染的危害?

要点: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对植物的危害

(三)对材料的危害

(四)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简要说明大气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要点:

(一)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四)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论述:

1.论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极大。当前世界各国大气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

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

球性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危及到每一个人的,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综合治理

全球性大气污染需要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努力

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并为此作出贡献,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目前的环境现状,应该

在如下几方面加强治理,以减轻大气污染,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并履行国际协议,严格控制全球性大气污染气体的排放。(二)使用清洁能源,改变

燃料构成。研究开发洁净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风力、水力、潮汐及氢燃料等,这些新能源的使用,一方

面避免C02等气体的产生,防止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各国政府应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污染产业,

积极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强产业升级,引进相关技术,削减C02排放量。(三)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

排放方式。(四)植树造林,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充分利用森林及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扩大生物链中的碳

量,使大量碳不能转化为C02进人大气中;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出适宜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等。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行动:

(1)从自我做起:降低能源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内心去珍惜能源、爱惜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关

灯,节约用电;出门多乘公交少打的,能骑自行车或步行更好,以节约汽油的消耗量。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减少

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这是控制C02排放的主要措施,也是目前控制C02排放量的最经济可行的

办法。

(2)开源节流:采用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替代能源,最重要的替代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核裂变与核聚变能。

(3)绿色处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02,产生02,其中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的作用最大。因为植被尤其

是森林的覆盖面积影响到对阳光的反射率和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沉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阻止现有森林的破坏,另

一方面要有计划地造林,大量培养绿色植物,以发挥其净化大气的功能。

考点6水体环境

概念题:

1.水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

2.水体污染:当水中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

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3.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

体污染。

4.化学耗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5.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6.总有机碳量: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7.总需氧量: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氨氮硫被氧化成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时氧化所需

的氧气总量。

选择题:

1.占地球总水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2.大气降水的硬度和矿化度一般()。

3.地下水的特征是()

4.属于地球表层水体的是()

5.水体的范围包括()。

6.水体按类型可划分为()和()两类。

7.天然水的物质组成包括()。

8.属于水体污染源的是()。

9.水体污染中常用的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

10.使用磷肥、氮肥或者工业生产中的()和()的盐类物质,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简答:

1.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参考: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和沉淀

(-)酸碱反应

(三)水化学平衡体系中离子成分与气相间的平衡

(四)氧化-还原作用

(五)固体物质与水中离子成分之间的交换反应

(六)有机物的矿化作用

(七)生物化学作用

2.简要说明水体污染的类型?

参考:

(1)感官性状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无机污染

(4)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5)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6)油污染

(7)病原体污染

(8)放射性污染

(9)热污染

论述:

1.详细论述水体污染物的种类?

参考:

1.无机无毒物质

(1)主要是指酸、碱、无机盐类,他们能使水的矿化度提高。

(2)使用磷肥、氮肥或者工业生产中的无机磷和无机氮的盐类物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体富营养化,

使水质恶化。

2.无机有毒物质

(1)重金属:汞、镉、铅、碑、钛、锲、铭等。能够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其他生物。

(2)氧化物:能够形成络合物,剧毒。

(3)氟化物: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症,毒害肾脏。

3.耗氧有机物(有机无毒物质)

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

4.有机有毒物质

(1)酚类化合物

(2)有机农药

(3)多环芳煌

(4)多氯联苯

(5)洗涤剂

5.生物污染物

6.放射性物质

考点7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和转移

概念题:

1.推流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

2.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3.湍流扩散:是由河流水体中的湍流运动引起的质点的分散运动。

4.弥散作用:是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质点的分散运动。

5.耗氧有机物:主要是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易分解的有机物,

他们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

6.水解反应: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在水解酶的参与下加以水分子分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反应。

7.碳水化合物:是由C、II、0组成的不含N的有机物,也叫糖,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多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体

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8.含氮有机物:含氮有机物指除C、H、。外,还含有N、S、P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尿素、M

类、胺类及硝基化合物等。

选择题:

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越高,越呈现出容易()的趋势。

2.水中的湍流运动越明显,最终的污染物越()o

3.保守性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中后,只能()和(),但总量不变。

4.简单河段是指只有()排放口的单一河段。

5.耗氧有机物在水中的降解包括()和()两个过程。

6.排入水体的需氧污染物中,从排放的量上看,()是需氧污染物的最主要的来源。

7.葡萄糖和果糖属于()。

8.蔗糖、乳糖和麦芽糖属于()=

9.淀粉和纤维素属于()。

10.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过程是微生物在细胞膜外通过水解使其从()转化为()后,透过细胞膜进入

细胞内作进一步的降解。

11.()是由多种氨基酸分子做成的复杂有机物,含有竣基和氨基,由肽键相连接而成。

12.()是人类和动物尿中主要的含氮物质,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

13.在缺氧水体中,含氮有机物后期分解不能进行硝化过程,使硝酸盐又还原为NH3,这个过程称为()过程。

14.耗氧有机物在降解后期在无氧条件下继续氧化,最终产物是生成CH4气体。这就是()过程。

15.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随着水的()、污染物的()以及污染物质的(),使污染物在水体中

得到稀释和扩散,从而降低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达到水体的自净。

16.推流迁移只改变水流中污染物的(),并不能降低污染物的()。

17.污染物在河流中的分散作用包括()、()和()o

18.非保守性物质在水中的衰减方式包括两种,即()和()o

19.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包括()和()。

20.以下对于简单河段水质模型的适用前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分解衰减引起的/河水和污染

物处于稳态/溶解氧来源于属于大气复氧/河流中不含有氮磷等污染物)

21.有机物生物化学分解过程中的氧化反应主要是指()和()。

22.根据糖可否水解,水解后生成的物质可将其分为()、()和()。

23.含氮有机物的降解产物如果在有氧条件下,可由细菌作用继续发生()和()过程。

24.关于甲烷发酵的描述正确的是(最佳温度为32-70C之间/在甲烷细菌作用下/最适的pH值为6.4-7.2/绝对厌氧条

件)。

简答:

1.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来源?

参考:

水体中耗氧有机物主要是指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中含有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包括:

(1)水流经过土壤、泥炭和其他包含有生物遗体的各种形成物后溶滤出来的物质。

(2)随污水流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生活污水、畜禽污水等。

(3)工业废水包括造纸、制革、酿造、印染、焦化、石油化工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注入水体,使水中含有各种复杂

的有机污染物。

2.试说明脂肪和油类的降解过程?

参考:

(1)脂肪和油类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

常温下为固体的是脂肪,多来自动物;呈液态的是油,多来自植物。

(2)它们的溶解性比碳水化合物小,一般情况更难降解。但可以发生生物降解。

(3)脂肪和油可以通过脂肪酶(属水解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酶不仅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中,也存在于细菌、

霉菌以及富含油脂的植物种子中。

(4)在有氧条件下继续水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形成各种有机酸。

3.简要说明重金属的污染特性及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参考:

(-)重金属的污染特性

(1)自然特性:多属于过渡性元素,价态变化多、配位络合能力强,毒性效应明显。

(2)分布特点:普遍存在于岩石、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体内,一般含量较低,但在某些地区有富集现象。

(二)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具体通过如下途径:

(1)沉淀-溶解作用。重金属元素与其他阴离子形成化合物时,若离子半径相差大,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大;离子半

径相差小,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小。

(2)氧化还原转化。可以被氧化还原成其他价态,形成可溶性化合物迁移或被固定。

(3)络合作用,与氟化物等形成络合物在水中迁移。

(4)胶体化学吸附迁移转化。

(5)甲基化作用,如汞可在还原状态下形成可溶的剧毒甲基汞。

论述:

1.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参考:

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主要表现为推流迁移和分散作用。进入水中的污染物在水流的作用下,以及其自身性质的影响下

发生衰减和转化,最终使污染物在水中分散,并通过化学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具体的运动特征如下:

(-)推流迁移

是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推流迁移只改变水流中污染物的位置,并不能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推流迁

移的速度取决于河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各个方向上水的流速分量。

(二)分散作用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分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

(1)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污染物浓度越高,越呈现出容易分散的趋势。

(2)湍流扩散:是由河流水体中的湍流运动引起的质点的分散运动。

湍流运动越明显,最终的污染物越分散。但如果看某一瞬时值,则可能有差异。

(3)弥散作用:是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实际上就是由于湍流扩散受到流速影响使污染物分子发生运动,并最终产生位移。

(三)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1)保守物质:只能改变位置和发生扩散,但总量不变。包括重金属及高分子化合物等难以分解的物质。

(2)非保守性物质:既能改变位置,发生扩散,又能因为自身衰减而降低浓度。

非保守性物质衰减方式包括自身原因袁减以及和水中物质发生反应两种方式。由于污染物本身性质的影响,经过一段

时间后,污染物本身浓度就会降低。此外由于某些物质可以和水中物质或者其他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转变为其他物

质,也可以使原始污染物浓度降低。

2.详细论述水体富营养化(包括特点、判断标准、营养物质的转化过程及营养物质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要点: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

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

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特点

(1)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

(2)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3)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

(4)鱼类或其它生物大量死亡

(二)植物营养物质氮磷在水体中的转化

(1)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2)含磷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a.生物吸收

b.有机磷沉淀

(三)氮磷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若水体中光合生成有机物的速度用P表示

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速度用R表示

正常水体中P七R

当水体中氮磷物质富集水体开始富营养化

(1)第一阶段:藻类物质增加。此时光合生成有机物的速度增加,P>R

(2)第二阶段:藻类物质继续增加,呼吸消耗有机物,水面逐渐被覆盖,光合作用只存在于表层,呼吸耗氧增加,水体

内部动植物耗氧增加,水体内部缺氧。

(3)第三阶段:由于氧气缺乏,厌氧菌大量繁殖,反硝化过程逐渐占优势。在底部P〈R形成腐化区,并逐渐向表层扩展,

导致水体水质恶化。

(四)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判断标准

(1)湖水营养物质浓度

⑵藻类所含叶绿素a的量

(3)湖水透明度

(4)溶解氧

考点8水污染防控及水资源利用

概念题:

1.尾水:是指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但仍然含有部分污染物的污水。

选择题:

1.水污染的治理方法包括()、()和()o

2.尾水处理回收途径()。

简答: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要点:

(1)水资源总量不少,人均和亩均水量不多。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衡,年内年际变化大。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4)水污染的蔓延,大大减少了我国水资源的可用量。

论述:

1.试述水污染的防控措施?

要点:

(1)工业水污染的防控措施

a.优化结构、合理布局

b.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c.就地处理

d.强化管理

(2)生活水污染的防控措施

a.合理规划

b.公众教育

(3)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a.农村面源

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土壤侵蚀;合理利用农药:截留农业污水;畜禽粪便处理;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b.城市径流

充分收集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硬质地面;增加城市绿地用地

2.详细论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影响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要点: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少

(2)人口不断增长,用水量增加

(3)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变化大

(4)城市硬化路面不利于集水

(5)水污染导致可供利用的水量减少

(6)气候条件变化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1)对工业生产的限制

(2)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严格防控水污染

(2)绿化造林,减少径流

(3)节约用水,循环用水

(4)修建水利工程,增加天然淡水储备

考点9土壤组成和性质

概念题:

1.土壤: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天然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它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2.土壤环境系统:由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生物等因素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环境要素系统。

3.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ITOOnm之间的微细土粒分散在土壤溶液中所组成的体系。

4.土壤的缓冲性:土壤具有一定的抵抗(缓冲)土壤溶液中H+或0H—离子浓度改变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

选择题:

1.土壤母质来源于()»

2.土壤与人类的关系是(土壤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大/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没有什么影响/土壤限制着人

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土壤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3.无机胶体主要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极微细的()部分。

4.有机胶体主要是指土壤中的()。

5.()是胶体在土壤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6.()是促进土壤肥力发展的动力。

7.土壤的组成包括()

8.土壤矿物质包括()和()两大类。

9.土壤胶体包括()、()和()。

10.土壤的机械物理性包括()

11.土壤胶体产生电荷的原因包括()

1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和()。

13.土壤胶体上吸收的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使土壤变酸的致酸离子()和(),另一类是

()和()等盐基离子。

14.土壤酸度包括()。

15.土壤酸碱性对元素有效性的影响表现在()

16.土壤的缓冲性体现在()

17.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作用的因素有()

18.土壤具有()和()的能力,所以土壤是()和()的基础条件。

简答题:

1.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参考:

(1)母质:影响土壤矿物组成、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2)气候:影响矿物合成分解、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体是土壤腐殖质的重要成分。生物如蚯蚓等活动对成土速度有影响。

(4)地形:对母质、水热条件、土壤发育的影响。山地南北坡土壤组成有差异。

(5)时间:影响成土速度和发育程度。

(6)人类活动:人类通过耕种活动使土壤熟化,缩短程度时间。向土壤中施用化肥农药,改变土壤物质组成和理化性质。

2.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要点:

(-)土壤的物理性质

1.土壤孔隙性

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和耕作措施的影响

2.土壤的结构性

土壤中单粒、次生单粒或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征。

3.土壤的机械物理性

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

(-)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胶体的性质

2.土壤的离子交换

3.土壤的酸碱性

4.土壤的缓冲性

5.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3.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要点:

⑴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胶体数量和负电荷数。土壤含胶体越多,土粒越细,交换量越高。胶体类型及

性质也是影响土壤交换量的因素,有机胶体带电量高于矿物质胶体。

土壤胶体上吸收的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使土壤变酸的致酸离子氢离子和铝离子,另一类是钙镁钾钠和钱基离子

等盐基离子。阳离子交换量包括这两类离子的总量。

⑵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胶体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与阴离子发生交换作用,如含水氧化铁、铝等两性胶体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能与阴离

子如硅酸根、磷酸根等发生交换吸收作用,尤其是与磷酸根反应后,往往又与土壤中的阳离子化合形成难溶的化合物,

降低磷的有效性。

论述题:

1.试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要点:

a.土壤胶体的表面积和表面能

土壤胶体表面由于接触空气和水受力不均,产生一定的能量,即表面能。表面能是决定土壤吸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愈细,胶粒越多,表面积愈大,表面能也愈大,吸收能力愈强。

b.土壤胶体的带电性

自然土壤同时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少数土壤在强酸性条件下可能带正电荷,但多数以显现负电荷为主。产生电荷的

原因是:同晶置换作用;胶体表面分子的解离;晶格断裂。

c.分散性和凝聚性

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

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体称为凝胶。

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称凝聚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称分散作用。

常见阳离子凝聚能力大小顺序为:

Fe3+>A13+>Ca2+>Mg2+>K+>NH4+>Na+

d.土壤的吸附与吸收

生物吸收:植物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是促进土壤肥力发展的动力。

机械吸收:土壤的孔隙性和表面能等机械物理性质决定,它可以阻留颗粒物主要是不溶性颗粒物。

物理吸收:土壤的粘着性等因素决定了它能够对分子态物质进行吸附。

化学吸收: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相互反应,生成难溶物固化在土壤中。一方面降低养分,另一方面起到净化作用。

物理化学吸收:胶体表面吸附的离子和溶液中同号离子进行交换,是一种重要的保肥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净化作用。

2.土壤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

要点:

(一)自然因素

1.土壤的外界环境

(1)气候:水分、温度、光照和压力等.

(2)岩石性质:岩石的化学组成和抗风化能力

(3)生物:动植物残体和生物活动

(4)地形:支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物质形成。

2.土壤的内部条件

(1)土壤酸碱性

(2)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3)土壤的吸收性

(4)胶体和离子饱和度

(5)土壤质地

3.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键和极性

(-)人为因素

(1)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2)增加或减少土壤中的物质数量

考点10土壤环境问题

概念题:

1.土壤退化:一般是指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和土壤侵蚀等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2.土壤破坏:土壤资源的损失,即被非农、林、牧长期占用,或土壤极端退化而失去土壤肥力的现象。

3.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土壤污染。

4.土壤净化(土壤自净):土壤净化(土壤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

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选择题:

1.土壤自净包括()、()和()三种方式。

2.土壤污染的特点是(

3.土壤污染源包括()。

4.土壤污染物质包括()。

5.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考点11重金属和农药对土壤污染

概念题:

1.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背景值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即人类活动已经参与土壤表层的自然生态平衡

但未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土壤保持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存在形式。

2.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中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

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4.农药:农药是农用化学药剂的简称,它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作物及农林产品的害虫、蛾类、病菌、杂草、线虫、

鼠类等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以及提高这些药剂防治效果的各种辅助剂、增效剂等。

选择题

1.以下对有机氯类农药的描述错误的是(见光容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并在脂肪中蓄积/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

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

2.对除草剂的描述错误的是(除草剂能够通过食物链大量富集/除草剂一般不会在人畜体内累积/除草剂只能杀伤杂草,

而不伤害作物/大多数除草剂在环境中会被逐渐分解,对哺乳动物的生化过程无干扰)

3.()农药属于低残留农药。

4.背景值的检验方法包括()。

5.土壤的()、()、()、()等条件对于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均有影响。

6.主要的农药类型包括()

7.能够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程度的是()

8.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包括()

9.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包括()三种。

简答:

1.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

参考: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途径:

(1)天然来源:主要是原生岩石风化

(2)人工来源:a.随着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b.随污水进入土壤的重金属c.随固体废弃物进入土壤的重金属d.

随农用物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

2.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污染特征?

参考: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移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而在土壤中累积。甚至有的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化合

物(如甲基化合物),它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对人类带来潜在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累积初期,

不易被人们觉察和关注,属于潜在危害,一旦毒害作用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就难以彻底消除。

3.化学农药产生的不良后果?

参考:

化学农药进入土壤后,不仅会对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造成土壤污染,同时可以危害土壤生物并通过食物链危及其他生

物。具体表现在:

①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鸟益虫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②长期使用同类型的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

③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

4.有机磷类农药的特性及主要类型?

参考:

有机磷农药的特点是一般有剧烈毒性,但比较易于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短,在动植物体内,因受酶的作用,磷酸

酯进行分解不易蓄积,因此常被认为是较安全的一种农药。有机磷农药对一些昆虫和哺乳动物均可呈现毒性,使之致

死。所以在短期内,有机磷类农药的环境污染毒性仍是不可忽视的。

有机磷类农药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

(1)剧毒类:如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内吸磷等。

(2)中毒类:如敌敌畏、二甲硫吸磷等属于此类。

(3)低毒类:如乐果、敌百虫、马拉硫磷、敌百虫等。

论述:

L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参考: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移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而在土壤中累积。甚至有的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化合

物(如甲基化合物),它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对人类带来潜在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累积初期,

不易被人们觉察和关注,属于潜在危害,一旦毒害作用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就难以彻底消除。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重

金属主要有镉、汞、神、铅等。

1.镉(Cd)的迁移转化

镉是亲铜元素,常与锌铜成矿。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类。成离子态的CdC12,Cd(N03)2和络

合态的Cd(0H)2易溶,呈难溶态的Cd(P04)3、CdS、CdC03不易迁移,也不易被植物吸收。在含硫化氢的还原环境中,

镉往往以CdS存在于土壤中,当还原环境转变为氧化环境时,CdS被氧化成CdS04随水迁移或被植物吸收。

2.汞(Hg)的迁移转化

汞可以以气态、液态两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极易转化。进入土壤中的汞以0价、一价汞离子和二价汞离子存在,

常见的无机形态包括HgS、HgO、HgCO3、HgC12及金属汞。常见的有机汞包括甲基汞、二甲基汞和醋酸苯汞等。与酸根

结合的汞易溶于水,其他大都是难溶性的,因此难迁移。在还原条件下,无机汞可被甲基化,形成可溶性的剧毒甲基

汞。在嫌气条件下,汞离子被还原为单质汞,挥发至大气中。当土壤中有H2s存在时,也可形成HgS固定下来。有机

汞之间的转化取决于土壤的酸碱环境,一般条件下,碱性环境有利于向二甲基汞转化,酸性介质中二甲基汞可分解为

甲基汞。

3.碑(As)的迁移转化

碑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分为水溶性、交换性和难溶性三种状态,价态有三价和五价,两种价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土壤中可溶性碎酸和亚碑酸可随土壤PH值的变化而变化。土壤呈氧化状态时,大部分碑化物以碑酸形式存在,

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固定。在还原条件下,础酸转化为亚珅酸提高础的可溶性,使碑的毒害性加大。可溶性碑在迁移过

程中与土壤中一些金属反应生成难溶的物质不易迁移。

4.铅(Pb)的迁移转化

铅在地壳中的含量较低,但往往富集成矿(方铅矿、白铅矿、铅铁矿和础铅矿等)。由于铅在地壳中分布的不均匀性,

使土壤含铅量变幅较大。土壤中铅的存在状态取决于土壤环境条件,常规条件下以二价形态为主,但在强氧化和高含

量腐殖质条件下,铅与腐殖质形成络合物,少量铅以四价有机络合物的形态存在。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很低,虽然

进入土壤中的铅具有一定的可溶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往往转化形成难以迁移的碳酸铅、硫酸铅和磷酸铅沉积于土壤

中,降低了铅的移动性和生物的有效性。但当土壤的pH值较低或由高向低转变时,部分固定于土壤中的铅被释放出来,

形成可溶性的铅被植物吸收。

考点12土壤污染防治

选择题

1.以下措施不属于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的控制和管理的是(使用低成本高污染的原料进行生产/严控污水水质/合理施用

化肥农药/实现清洁生产/)

2.以下对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描述正确的是(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

放/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3.以下措施中属于对土壤进行物理改良的是(种植非食用性植物/客土/施加化学抑制剂/排土)

论述:

1.详细论述如何防治土壤污染?

要点: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加强土壤污染的源头控制和管理

1.实现清洁生产

2.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3.严控污水水质

(-)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

1.物理改良

排土(挖去污染土层)、客土(用非污染土壤覆盖在污染土壤上)

2.化学改良

施加化学抑制剂(石灰、碱性磷酸盐)

3.生物改良

种植非食用性植物(铁角蕨和红酵母)

考点13固体废物及其综合利用

概念题:

1.固体废物:通常指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2.固体废物资源化: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改变固体废物的状态或结构,使之重新进入物质循环成为能够利用的资源。

选择题:

1.对固体废物危害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污染不具有长期性/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长期潜在的危害性/处置与丢弃的矛

盾性)

2.()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处置技术,其实质是将固体废物铺成有一定厚度的薄层后加以压实,并覆盖土

壤的方法。

3.对固体废物的来源描述正确的是(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不会危害人类生存/因难于降解,对环境污染较

小/含有重金属的污泥也属于固体废物)

4.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包括()

5.以下对固体废物处理意义描述正确的是(增加固体废物对环境的负担/缩小固体废物的体积/减轻对自然环境污染/加

速其自然净化过程)

6.设计废物综合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7.废物综合处理系统包括()

简答:

1.固体废物的危害?

参考: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固体废物的危

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够造成水体污染。固体废物特别是污泥等使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浊度增加,某些含有重金属的污泥还会随着水

流迁移,造成二次污染。

(2)大气污染。固体颗粒物如钢铁厂的铁屑等进入大气中,也可造成大气污染,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也可能导致被人

体吸入造成呼吸道疾病。

(3)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垃圾等)倾倒在农田附近,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危机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

(4)影响环境卫生。固体废物的随意堆放必然影响环境质量。

(5)处理不当造成继发污染。如果不及时清理固体废物最终将造成严重的继发污染。

2.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

参考: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固体废物一旦

进入环境中,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必须对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处理,以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综合处理

的目的是将城市中各种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废物的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

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合理的集中利用。通过综合处理可以对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减少最终废物的排放量,减

轻对地区的环境污染,防止二次污染的扩散,同时还能做到处理费用低,资源利用效率高。

3.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

(1)含有有害重金属的少量废物和不含重金属的大量废物,或者少量的高放射性废物与大量的低放射性废物不宜相混和

进行综合处理。

(2)过热易软化的废物和不易软化的废物不宜相混。

(3)热熔性塑料和非热熔性塑料不宜相混。

(4)以下情况可以采用混合处理:①向含水率高而不能自燃的废物中混入高热值废物,可使整个混合物作为自燃物,便

于焚烧处理;②有的废物焚烧时会产生氨类碱性气体,有的废物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二氧化硫之类的废气,如把这

两类废物混合后进行焚烧就十分合理。

考点14生物多样化及生物安全

概念题:

L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2.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