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孙犁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也要在写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中国语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他做了许多富于启示性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切从事写作的人,在语言上要做到这三面功夫:重视人民生活的语言,以它为源泉,为文学语言的主体;吸收中国旧白话文学上的和今天生活不隔绝的语言;从好的翻译学习一些人民能接受的外国进步的语法、新字。”这是孙犁式的融会贯通、雅俗兼顾。所以,一方面,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的重要特征,如研究者指出的“《白洋淀纪事》里的故事是诗的小说,小说的诗”;另一方而,口语和诗意并存、生活气息和抒情性并存,他的作品没有因为诗情画意而脱离笔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虽然研究孙犁作品的人,都视语言为重要问题,但孙犁却说,语言问题并不是顶重要的,诚意才是。他在《谈修辞》中说:“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在孙犁看来,不讲“立诚”只讲语言,是偏废。文学就像明镜和清泉,不能矫饰,“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孙犁作品能够立得住,首先在于他的写作是诚恳的、无藻饰的,灌注着创的真情实感。

风格从来不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孙犁语言风格从青年时期的“清荷”走到晚年时期的“淡菊”这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晚年孙犁对人生的通达,化作文字上的老辣,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色,不仅成就了孙犁作品的有嚼头、耐读耐琢磨的特点,也使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房树民等人学习孙犁,专写农村人物,注重优美抒情,让“荷花淀派”声誉鹊起,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写初涉文坛,也都受到孙犁的影响。正如铁凝在《怀念孙犁先生》中所说:“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的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

孙犁在文学上寄托了自己的真诚追求,“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他是这样思索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光阴流转,社会变迁,孙犁的作品价值和文学魅力长久地吸引人们去回味发掘。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写出更多像白洋淀一样的大地故事,展现时代新人的美与风采,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学的文脉,这是我们对前辈作家最好的纪念。

(摘编自刘卫东《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

材料二:

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孙犁的小说和散文都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关于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概念的提出,最早的代表论文是艾菲《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大家对这一流派的真实存在表述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草色遥看近却无”。大家的共识是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流派,这从一个侧面肯定、强化了孙犁风格的文学史意义。袁振声《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一文,在“诗的小说”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孙犁小说的抒情性特点,将这种抒情性归结为:情真意切、情思细腻和情趣浓厚;在情与景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绘画美,在情与理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理趣美。

孙犁一直以小说、散文并重。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以写散文为主,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等,以其内容的丰富和文体的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博得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晚华集》既保持了原有的清新明丽、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又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孙犁的散文所显示的是一种平易自然的美,朴素深沉的美,是一种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有着独特的色调和情韵:画面恬淡如水墨画,情真意切如抒情诗,语言清新如朝生秀露,思想浑厚如陈年纯酿。

苗雨时先生在《荷花淀派综论》中,结合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典型塑造的“景物一体”和优美洗练的话语形态等,高度概括荷花淀派的精髓--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了解和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带着希望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在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出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优秀作品,就具有这种穿越时空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

(摘编自周纪鸿《孙犁和“荷花淀派”的永恒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主张写作要以人民的生活语言为主,适当吸收旧白话文学语言、外国语法新字。

B.孙犁反对单从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谈修辞,认为立诚然后辞修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

C.孙犁提出“荷花淀派”概念之后,研究界形成了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文学流派的共识。

D.孙犁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其小说和散文极大影响着中国后代作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重要特征,这是他体验生活而又挣脱生活的结果。

B.从青年时期“清荷”到晚年时期“淡菊”,孙犁语言风格变化与其生活经历相关。

C.散文《晚华集》与小说《白洋淀纪事》相比,艺术风格变为清新明丽、行云流水。

D.荷花淀派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可以用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来概括。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孙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论据的一项是()

A.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等学习孙犁,“荷花淀派”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

B.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初涉文坛,他们都受到了孙犁的影响。

C.孙犁创作追求真诚,他认为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

D.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以其内容丰富和文体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

4.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孙犁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1.C

2.B

3.C

4.①多方学习吸收语言,做到融会贯通、雅俗兼顾;②创作诚恳无藻饰,灌注着真情实感;③思想通达,人生经历丰富。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孙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1.C.“孙犁提出‘荷花淀派’概念之后”张冠李戴,根据“关于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概念的提出,最早的代表论文是艾菲《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可知,应该是艾菲首提。

故解析为:C。

2.A.“体验生活而又挣脱生活”错。原文是“他的作品没有因为诗情画意而脱离笔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C.“变为清新明丽、行云流水”错。由原文“事实上,《晚华集》既保持了原有的清新明丽、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可知,清新明丽、行云流水是孙犁原有艺术风格。

D.“可以用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来概括”错。由原文“高度概括荷花淀派的精髓——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了解和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带着希望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在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出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优秀作品,就具有这种穿越时空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可知,只“用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来概括”以偏概全。

故解析为:B。

3.C.此项表述的是孙犁文学观,因而不能作为“重要地位”的论据。

故解析为:C。

4.由原文“重视人民生活的语言,以它为源泉,为文学语言的主体;吸收中国旧白话文学上的和今天生活不隔绝的语言;从好的翻译学习一些人民能接受的外国进步的语法、新字。这是孙犁式的融会贯通、雅俗兼顾”可知,孙犁作品多方学习吸收语言,做到融会贯通、雅俗兼顾。

由原文“在孙犁看来,不讲‘立诚’只讲语言,是偏废。文学就像明镜和清泉,不能矫饰,‘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孙犁作品能够立得住,首先在于他的写作是诚恳的、无藻饰的,灌注着创的真情实感”可知,孙犁作品创作诚恳无藻饰,灌注着真情实感

由原文“孙犁语言风格从青年时期的‘清荷’走到晚年时期的‘淡菊’这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晚年孙犁对人生的通达,化作文字上的老辣,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知,孙犁思想通达,人生经历丰富。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利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以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遣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截。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坍台:丢脸。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马具商发现奥士高纳大爷捡了一小段绳子时,特意交代两者是“冤家对头”,为下文马具商的诬告埋下了伏笔。

B.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百姓一样,他们都是封闭守旧、麻木冷漠的。

C.虽然小说对马具商着墨不多,但是他却并非可有可无,文章的关键情节都由他推动,在文本中起到串联文本的线索作用。

D.奥士高纳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这本来最为普通的一件小事却使主人公忧郁而死,小说借此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6.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一二两段属于环境描写,它写出了集市广场的污秽、嘈杂和混乱,为奥士高纳的命运提供社会背景。

B.小说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戏谑的风趣与辛辣的嘲讽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

C.小说结尾奥士高纳的死亡在前文的铺垫中凸显其合理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D.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7.小说围绕着奥士高纳展开,为什么以“绳子的故事”为题?请简要分析。

8.小说中的奥士高纳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最终都走向了死亡,两者在死因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A

6.B

7.①情节上:“绳子”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由奥士高纳捡到绳子而起,接着写奥士高纳反复解自己捡到的是绳子,最后写他仍向乡长“展示”绳子。

②人物上:“绳子”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捡绳子”表现了奥士高纳的节俭,面对诬陷反复解释自己捡到的是“捡子”表现了他的诚实,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停地向他人解释自己捡的是“绳子”表现了他的执着。

③主旨上:由“一根绳子”竟然导致了奥士高纳最终的死亡,文章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淡和麻木。

8.导致奥士高纳死亡的因素主要有:

①是马具商的诬告和陷害;

②乡长的无理传讯,并且对奥士高纳的“起誓”毫不相信;

③周围群众的奚落和冷漠,是非不分;

④奥士高纳的性格太执着,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导致别里科夫死亡的因素主要有:

①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

②别里科夫思想上反动保守、僵化封闭,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但是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他是阻止不了的,所以忧惧而死。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4)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小说内容和写作背景分别分析二人死亡的原因,再分析其异同,并分点组织语言作答。

5.B.“他们都是封闭守旧”错误。奥士高纳应是善良、执拗的,没有封闭守旧特点。

C.“马具商……起到串联文本的线索”错误。本文的线索是“绳子”。

D.“小说借此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错误。小说中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死反应了社会底层人民内心虽诚实善良但性格执拗认死理,无力反抗的性格;批判了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的荒唐社会道德。

故解析为:A。

6.B.“戏谑的风趣与辛辣的嘲讽相交织”错误。小说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文章也没有“戏谑的风趣”。将情感融入内容的描写之中,也并非“冷峻”。

故解析为:B。

7.从情节上看:

由“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可知,文章由奥士高纳捡到绳子而起,接着写奥士高纳反复解自己捡到的是绳子,最后写他仍向乡长“展示”绳子。故事的悲剧起于绳子,终于绳子,“绳子”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从人物的塑造上看:

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社会中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由“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可知,奥土高纳大爷勤俭捡起一段绳子,他真诚质朴,捡绳被人看见,颇感丢脸,有羞愧感,因别人误会而生气恼怒,为自己反复辩解以证清白,因捡了一段绳子被人诬告误解,最后含冤而死。以“绳子的故事”为题,表现了他的执着。

从主旨上看:

由“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可知,由“一根绳子”竟然导致了奥士高纳最终的死亡,这是何等的荒谬。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暗箭伤人为天经地义,而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反常。这种观念已经筑成了一个无形的包围圈,向那些善良的人们发起进攻,并把他们活活困死;手法上以小见大,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意蕴深刻。

8.奥士高纳死亡的因素:

首先,诬告他的马具商是第一个伤害他的人,“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马具商的诬告使奥士高纳大爷陷入痛苦当中;

其次,乡长的审问,“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栗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乡长支持并保护马具商,不调查,不研究,对马具商偏听偏信,加剧了人们对奥士高纳的不信任。

周围人们的怀疑、否定与奚落,如“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一位马贩子对他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这进一步将奥士高纳大爷推向死亡的边缘。

奥士高纳也要为自己的死负有责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他的性格太执着,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别里科夫死亡的因素:

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残余了农奴制成分,再加之资本主义的滥觞,使得农民受到了农奴制和富农的双重盘剥,农民运动兴起之势较盛。一些平民知识分子最初同情农民疾苦,并试图鼓励农民起身反抗,可最终由于缺少理解与支持,最终为统治者所打压。

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他自始至终处在一种永恒的无法摆脱、拂之不去的焦虑状态,“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无主”“通宵做恶梦”。萦绕在这个侏儒化了的小人物心头的始终是浓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怖。就连通常意义上人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诉求,在他这里也变成了深重的忧患,“结婚的决定对他起了像害病一样的影响”“他时时刻刻在估量将来的义务和责任”,人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下去的对未来的理想和憧憬都已荡然无存,婚姻不再是甜蜜的美好的,而是被涂抹了一层令人窒息、难以忍受的灰暗色彩。漫画事件之后,“他老是心神不定的搓手,打哆嗦”,喋喋不休地说“我心里沉重得很”,这就预示着和瓦连卡马马虎虎结婚的希望也要落空了。后来,看见瓦连卡骑自行车,他竟然觉得这是伤风败俗,会让别人背地里耻笑,会“闹出什么乱子”。别里科夫思想上反动保守、僵化封闭,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但是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他是阻止不了的,所以忧惧而死。

三、文言文阅读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

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端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

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

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表,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表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获,朕甚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州A县B承C风D劳E扰F百G姓H逃I窜J尔K其L申M饬N有O司P以Q此R为S戒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之勿夺”的“与”是给予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去所与”的“与”字意思相同。

B.“爱之而已矣”的“爱”是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字意思不同。

C.“但得民安即已”的“但”是只要的意思,与《促织》中“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的“但”字意思不同。

D.“玄宗卒至播迁”的“卒”是最终的意思,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这些要全部禁止。

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

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入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

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则定有大兴土木和战争之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

②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

13.武王向太公询问的“治国之道”在材料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加以概括。

9.FJP

10.A

11.B

12.①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

②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

13.与民共享山林川泽;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让流徙的百姓附籍枣强;严禁将士扰民。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材料一:

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民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民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人民获利而不要使他们受到伤害,使他们获得成功而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生存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财物而不要夺取他们的财物,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受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愤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人民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们罢了。”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皇上想山林川泽都与百姓共有,下令从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交接的地方,禁止砍柴,其他地方都解除禁令。工部上奏(朝廷)修造兵器,请求向百姓征收布漆。皇上命令供给钱钞购买布漆。皇上说:“古代的地方赋税,按照土地所生产的(征收),不强迫百姓缴纳没有的东西。近年像丹漆、石青之类,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百姓只得聚敛金钱,交易换取来缴纳。而官吏趁机做违法的事。这一切全部禁止。”

(皇上)派遣监察御史分别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地方官吏。上奏说: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蹇义、夏原吉上奏说他固执、妨碍政事,而且身体多病。皇上询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使皇恩不能下及百姓。”皇上询问其中的缘故。杨士奇回答说:“诏书多次下令要免除受灾受伤百姓的税赋,可是郭资执意不听从免除的命令,一定让地方主管官员按照原先的数目征收缴纳。这是他最大的过错。”皇上点头认可。

青州百姓刘中等上奏:“从永乐年间年成歉收,流动转徙到国都南部枣强县一共二百多户,居住二十年,已经拥有家产。如今主管官员要把他们遣送回山东,请求附入枣强户籍。”皇上对夏原吉说:“那里这里都是我的国土,只要能让百姓安居就可以了。唐朝宇文融搜求流亡的百姓,超过时限不自首的就发配到边境。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

皇上驾临文华殿,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繁盛减少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繁盛源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减少一定有大兴土木之事和战争。汉武帝承袭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盛世之后,终有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依仗富庶繁荣而不知戒备警惕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用兵轮台,隋炀帝最终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最终到了迁徙流离的境地,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

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驻扎在虹桥,皇上告诉众将领说:“朕深居宫中,难道不安逸?只是时时考虑安养百姓,所以才有这次出行。现在渡过黄河所经过的道路,都是大雨之后,秋天的田地里没有收获,朕非常同情他们。如果有扰民的将士,杀无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9.句意: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

“百姓”作“逃窜”的主语,故“百姓”应与前文断开;

“尔”是“你”的意思,作后文的主语,故“尔”应与前文断开;

“申饬有司”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有司”作“申饬”的宾语,故“有司”应与后文断开。

故解析为:FJP。

10.A.“‘与’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失去所与”中“与”的意思是“交往,友好”。句意:给他们财物而不要夺取他们的财物。/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它五国。

B.“吾何爱一牛”中“爱”的意思是“爱惜、吝惜”。句意:也就是爱他们罢了。/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

C.“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中“但”的意思是“但是”。句意:只要能让百姓安居就可以了。/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看到蟋蟀笼子空着。

D.“卒”都是“最终”的意思。句意:唐玄宗最终到了迁徙流离的境地。/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故解析为:A。

11.B.“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错误。原文“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说的是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上颔之”说的是皇上点头认可了杨士奇的回答,应是赞成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

故解析为:B。

12.得分点:

(1)“干”,求请、求取;“干以私”,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私干”;“沮格”,阻止、阻挠。

(2)“车驾”,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发京师”,省略了“于”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京师发”,从京城出发;“帅”,率领。

13.由材料二原文“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可知,与民共享山林川泽;

由材料二原文“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其一切禁止”可知,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

由材料二原文“青州民刘中等奏:‘……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可知,让流徙的百姓附籍枣强;

由材料二原文“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甚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可知,严禁将士扰民。

四、古代诗歌阅读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本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颔联写仰观天宇所见,其中“引”与“衔”字采用比拟手法,赋予“雁”和“山”以主观情感,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B.杜诗首联以记叙的方式交代登楼缘由;颔联“乾坤”与颈联“孤舟”形成对比,颇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之妙。

C.李诗颈联写仿佛在“云间”下榻,如同在“天上”饮酒,“连”和“接”以夸张之笔,正面凸显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精巧秀美。

D.杜诗尾联写了两种景象;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所想,后者是自身实景。

15.同样写登临岳阳楼,李诗和杜诗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C

15.李诗:通过写洞庭湖迥远辽阔,大雁带走愁心,山峰街来好月等景象,营造了开阔渺远、豪放飘逸的意境,表述了对登临岳阳楼所见景象的赞叹之情和遇赦返还的喜悦之情。

杜诗:通过写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冲裂,日月星辰漂浮在水中等景象,营造了雄伟磅礴、壮阔沉郁的意境,表述了四处漂泊的孤苦和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状态。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两首诗歌,分析两首诗歌的意境和表述的情感,再分析其不同,并组织语言作答。

14.C.“正面凸显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精巧秀美”错误,应为“侧面凸显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

故解析为:C。

15.李诗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述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的心情和闲适旷达的襟怀。

杜诗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吐纳天地;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表述了四处漂泊的孤苦和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状态。

五、情景默写

16.(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最终达到“,”的效果。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其他三人出去后追问老师道:“?”孔子回答道:“。”

(3)《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

(4)《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相似。

(5)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6)《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以水为喻强调积累,而《谏逐客书》中“,”这两句则借水说明君主应广纳人才。

(7)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的功业为论据,得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进而提出诘问“!”以驳倒“吏议”。

(8)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6)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7)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

(8)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勇、方、者、志、茂、塞、简、善、殷、富、择、深、皆、负、随、衰。

故解析为:(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6)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7)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

(8)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六、选择类

17.(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点也(跟随);又欲肆其西封(扩张);拔三川之地(攻取)

B.服太阿之剑(佩带);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散落);功施到今(延续)

C.靡计不施(无,没有);因责常供(责备);意映卿卿如晤(见面)

D.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只是);简能而任之(选拔);成妻具资诣问(具备)

B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吾与点也”的“与”,赞成。句意:我赞成曾皙的观点。

C.“因责常供”的“责”,责令。句意: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D.“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的“第”,但,但是,表转折。句意: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

“成妻具资诣问”的“具”,准备。句意:成名的妻子准备了钱财去询问她。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和意义。

18.(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哂之(微笑);虽董之以严刑(督察);莫不殷忧而道著(深)

B.永保无疆之休(修养);因之以饥懂(接续);因人之力而敝之(蒙蔽)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弘兹九德(宏大);汝幸而偶我(遇到)

D.杜私门(制服);承天景命(大);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夺取)

A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正确。

B.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和平美好。句意:永远保持无尽的美善。/敝:损害。句意: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

C.弘:弘扬。句意:弘扬这九种美德。/偶:名词作动词,以我为配偶,解释为“嫁”。句意:你有幸嫁给了我。

D.杜:杜绝,禁止。句意:遏制贵族王室的势力。盗:盗贼。句意: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和意义。

19.(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天下之士;②而陛下说之;③牛何之

B.①汝其善抚之;②吾其还也;③信者效其忠

C.①以乱易整;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③振之以威怒

D.①貌恭而心不服;②善刀而藏之;③舍瑟而作

C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①结构助词,的。句意:使天下的贤士。②代词,代指前文内容。句意: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③动词,往、到。句意:牛到哪里去。

B.①其:副词,表希望,一定。句意: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②副词,表商婉语气,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③代词,指代前文内容。句意: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C.都是介词,用。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声威震慑他们。

D.①连词,表转折,但。句意: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②连词,表顺承,然后。句意: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③连词,表顺承,然后。句意:放下瑟站起身来。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0.(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必劳神苦思;②越国以鄙远;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⑤蚕食诸侯;⑥成以其小,劣之;⑦西取由余于戎;⑧然后从而刑之;⑨足之所履

A.①⑧/②⑤⑦/③/④⑨/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⑨

C.①⑧/④⑨/③⑥/②/⑤⑦D.①③⑧/②⑨/④⑤⑦/⑥

B

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使……疲劳。句意:为什么一定要使自己劳神费思。

②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句意: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

③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④名词作状语,用笼子。句意: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

⑤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句意: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

⑥意动用法,认为……不好。句意: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⑦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句意:在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

⑧名词作动词,处罚。句意: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

⑨名词作动词,踩踏。句意:脚踩踏的地方。

①③使动用法/④⑤⑦名词作状语/②形容词作名词/⑥意动用法/⑧⑨名词作动词。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21.(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以告妾;②百姓之不见保;③未之有也;④构怨于诸侯;⑤夫晋,何厌之有;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无伤也,是乃仁术也;⑧刀刃若新发于硎;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①⑤/③②/④⑦⑧/②⑥B.①⑨/②/③⑤/④⑥⑧/⑦

C.①②/③⑦/④⑤⑧/⑥⑨D.①⑤/②③/④⑦/⑥⑧⑨

B

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省略宾语,必以(之)告妾。句意:一定要把(它或这件事)告诉我。

②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从来没有这种事。

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⑦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没有关系,这是仁道。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刀刃若于硎新发”。句意: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⑨省略句,省略宾语,“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①⑨省略句/②被动句/③⑤宾语前置/④⑥⑧状语后置句/⑦判断句。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22.(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操童子业;②莫春者,春服既成;③手裁举

B.①是罔民也;②鸣琴垂拱,不言而化;③窃以为过矣

C.①技盖至此乎;②王者不却众庶;③振之以威怒

D.①共其乏困;②砉然向然;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D

通假字

A.①不含通假字,句意:指没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正在读书,准备应考。

②“莫”,通“暮”,晚。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③“裁”,通“才”,刚刚。句意:手刚刚举起

B.①“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句意:是欺骗陷害百姓。

②不含通假字,句意:(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

③不含通假字,句意: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C.①“盖”,通“盍”,何,怎样。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②不含通假字,句意: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

③“振”,通“震”,威吓。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D.①“共”,通“供”,供给。句意:(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②“向”,通“响”,响声。句意:都发出皮骨相离声。

③“内”,通“纳”,接纳。句意: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3.(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丁”意为遭逢、遇到,“丁内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诏”,指帝王的诏命或帝王下达命令,如《促织》中“诏赐抚臣”即指后者。表述帝王诏命的词语还有敕、谕、诰等。

C.黔首,指平民,多在战国与秦时使用,当时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古时平民亦可称为“黎民”“布衣”“庶人”等。

D.五帝,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D

文化常识

D.“开国君王,夏禹、商汤和周文王”错误,应该是夏、商的第一位帝王夏禹、商汤和周朝第二位帝王周武王。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七、选择题组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仰韩阁环视,,多与两个字有关:一个“古”,一个“韩”——北有韩文公祠,南有韩山古庙、韩江大桥……隔江远望,西南方是潮州古城墙、甲第坊、仁德古庙、韩滨园、青龙古庙……转过身去,东边是笔架山。从古到今,由东向西,名胜古迹密布,大约可见潮州文化发展特色之一斑。

景点名称有个“韩”字,大都因韩愈而生,()。往前一步理解,潮州人尊崇韩愈,其实就是尊崇文化。

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受到朝廷的贬谪,却仍然维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事实上,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要说干多少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潮州人之所以紧紧抓住韩愈,很有可能是借题发挥,是利用韩愈这张名片,打出潮州文化的品牌——这个“题”借得好,借得——韩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尊崇韩愈,就是尊崇文化,还有什么能比“文化”二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目之所及惊天动地理直气壮无处不在

B.目之所及感天动地理直气壮无孔不入

C.举目四望惊天动地义正词严无处不在

D.举目四望感天动地义正词严无孔不入

2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当然要数那句“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对韩愈最著名的评价

B.而对韩愈最著名的那句“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当然是苏轼的

C.而对韩愈的评价,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苏轼那句“文起八代之衰”

D.而苏轼那句最著名的“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当然是对韩愈的

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受到被朝廷的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B.因上《论佛骨表》尽管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维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C.因上《论佛骨表》尽管犯颜直谏而受到被朝廷的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D.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24.A

25.C

26.D

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24.目之所及:眼睛所能够看到的地方。举目四望:举目四望抬起头,放眼四处观望。前文已有“环视”,所以不能再用“举目四望”,应选“目之所及”。

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语境是说韩愈未必在潮州干过什么大事,所以应选“惊天动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义正词严:形容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语境强调的是气势而非措词,应选“理直气壮”。

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无孔不入:比喻见空子就钻;利用一切漏洞或机会(多指做坏事)。语境没有贬义,应选“无处不在”。

故解析为:A。

25.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句子应将“韩愈”放前来和前文想接,据此可排除AC;

B项强调的是“是苏轼的”,C项强调的是“文起八代之衰”,而依据文意应是强调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排除B。

故解析为:C。

26.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被受到朝廷的贬谪”重复杂糅,可改为“被朝廷贬谪”或“受到朝廷的贬谪”;

二是“维持……理念”搭配不当,可改为“坚持……理念”。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

故解析为:D。

八、语言表述

27.(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概括“京剧”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与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阔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衢,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压缩语段

文段分为四层,第一句为一层,核心词“徽剧”;第二、三句为一层,核心词“角色”;第四句核心词“程式”;第五句核心词“艺术表现形式、脸谱、服饰”。总结为一个以“京剧”开头的句子即可,单句、复句没有要求。以“京剧”开头,限定了语言组织的形式。语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介绍京剧的源起——徽剧,第二、三句介绍京剧的角色特点——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第四句说明京剧的舞台表演——程式化,第五句说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绚丽多姿。整合五句话的四方面信息,即可得出解析。

故解析为: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作为语段压缩题,需要分清层次,筛选关键信息,概括作答。注意不要超字数。

28.(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窦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述效果更好?

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

②原文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

③原文使用问句,强化语气,加深了忧患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引人深思。

语句表述效果的对比、鉴赏

原文“我仿佛是那快要窦息的鱼”为比喻句,本体是“我”,喻体是“鱼”,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突出了“至清的水”对“我”的重要性,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我”对清水的渴望。

原文三个“何处有……”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读来朗朗伤口,富有节奏感;呼唤“生命之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可供安枕的绿洲”,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

“何处有……?”原文使用问句,强化语气,引人思考,加深了忧患之情,鲜明呈现出内心的焦虑与渴望,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

故解析为: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

②原文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

③原文使用问句,强化语气,加深了忧患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引人深思。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述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述某种情感。

九、材料作文

29.(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上海地铁上一名孕妇要求坐在爱心专座上的男子让座,该男子嫌孕妇态度不好而不肯让座,该视频在网络流传并引发热议。上海地铁回应称,地铁方呼吁乘客主动为老幼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但无法强制要求其他乘客让座。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善心长存感恩常在

原本,只是地铁上让座给孕妇的一则小事;最初,本是拥挤人群中一次爱心的传递。只可惜,善心被漠视,感恩被缺失,初衷被改变,一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善意举动,破碎成舆论风口浪尖的众说纷纭。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深究让座事件的孰是孰非,唯有整个社会,人人善心长存,才能收获感动,事事感恩常在,方可温暖世界。

善心,似朗朗明月,照破山河万里,明媚方寸心田。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路人,会无偿享受到家门口的杨柳依依和馥郁花香,而放弃播种。我们同样不该因为没有感恩的回报,而熄灭善意的青灯。罗素曾有言:“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这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的确,做好事,有同情心,在拥挤的地铁上给予孕妇最真切的关怀,是修养使然,是善良的本性使然,无关回报,无关感谢。

当“最美老师”张丽莉,用身体为学生推开了死神的魔爪时,她一定没有去想要获得“感动中国”的无上殊荣;当“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臂架起了坠楼女童生命的彩虹时,她必然未曾权衡付出与回报的价值。她们,用一抹爱的微光,一盏善的烛火,点燃了一颗心的明亮。她们,不求回报的付出,反而能获得了全社会的感恩,与纠结对方态度的让座者的境遇大相径庭。

感恩,如淙淙流水,涤荡时间尘埃,滋养岁月年华。不知有多少人如今还依旧记得那首《感恩的心》,孩子们清亮的童音,整齐的演唱,用真情诠释了那句“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我们应该感谢陈贤妹婆婆,用双手撑起了国人道德的天空,我们应该感谢王福顺老人,为当代社会人心送来了光明和希望。就如同朱铁志在他的杂文中写道:“生活的恩惠无处不在,感恩的心就应该无处不在。”大多时候,感恩善行,也未必不是一种善。

一句谢谢,是艾苓笔下最有温度的词汇,一捧感恩,是传递善心最长久的接力棒。有了感恩的情怀,我们对他人的掠夺和索取就会少一些,对社会的给予和奉献就会多一些。不知感恩的孕妇就会越来越少,自觉让座的市民定会比比皆是。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若,勇敢爱,不徘徊;若,去感恩,不踌躇。则,善心长存,青灯不灭;则,感恩常在,大爱无疆。

材料作文

这是一则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叙述了一个在网络流传并引发热议的新闻事件。第一句话首先讲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上海地铁上一名孕妇要求坐在爱心专座上的男子让座,但男子嫌其态度不好而不肯让座。第二句话交代了上海地铁的回应:只能呼吁大家让座,但无法强制大家让座。

可见,题目涉及的是一个热门话题:让不让座?这是一个具有思辨性的话题。让座不是法律强制要求的,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公德心,是关心体贴他人的仁爱之心。这里涉及到三方:乘客、孕妇、地铁部门。从乘客的角度来说,若是个健全的人,并非老弱病残孕,应该主动让出甚至不坐爱心专座。因为关心爱护他人尤其是老弱病残孕,是中国传统美德,只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汇聚成爱的洪流,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让座是自愿的,是以爱为出发点的,所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方是否感恩感谢,就可以不以为意了。从孕妇的角度来说,作为需要救助的对象,要常怀感恩之心、自助之意,对于主动让座的好心人,要感恩感谢,不要把别人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对于不愿让座的人,也要体贴体谅,能自己解决和克服的困难,就不要麻烦别人,不要怀有“我是弱者,我有理”的想法,更不要道德绑架别人。从地铁部门的角度来说,让座不是法律强制性的行为,需要自觉自愿,相关部门和社会不能强制人们献爱心,但可以积极倡导,提倡专座专用,通过标语、广播等形式,倡导人们相互关爱,努力提高国民素养,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爱心。总的来讲,让座者主动让、愿意让、高兴让,被让者懂感恩、知体贴、有分寸,社会善引导、勤倡议、多鼓励,只有三方共怀善心,双向奔赴,才能让让座成为一个暖心的、传递爱的行为和方式。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让座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它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践行让座行为。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从乘客、孕妇和地铁部门中选择一方,谈如何面对和践行让座行为。

立意:

1.善心长存,感恩常在。

2.世上本无理所应当,莫让善者心寒。

3.莫以默然冰封温情。

4.重拾道德,呼唤纯善。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孙犁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也要在写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中国语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他做了许多富于启示性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切从事写作的人,在语言上要做到这三面功夫:重视人民生活的语言,以它为源泉,为文学语言的主体;吸收中国旧白话文学上的和今天生活不隔绝的语言;从好的翻译学习一些人民能接受的外国进步的语法、新字。”这是孙犁式的融会贯通、雅俗兼顾。所以,一方面,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的重要特征,如研究者指出的“《白洋淀纪事》里的故事是诗的小说,小说的诗”;另一方而,口语和诗意并存、生活气息和抒情性并存,他的作品没有因为诗情画意而脱离笔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虽然研究孙犁作品的人,都视语言为重要问题,但孙犁却说,语言问题并不是顶重要的,诚意才是。他在《谈修辞》中说:“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在孙犁看来,不讲“立诚”只讲语言,是偏废。文学就像明镜和清泉,不能矫饰,“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孙犁作品能够立得住,首先在于他的写作是诚恳的、无藻饰的,灌注着创的真情实感。

风格从来不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孙犁语言风格从青年时期的“清荷”走到晚年时期的“淡菊”这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晚年孙犁对人生的通达,化作文字上的老辣,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色,不仅成就了孙犁作品的有嚼头、耐读耐琢磨的特点,也使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房树民等人学习孙犁,专写农村人物,注重优美抒情,让“荷花淀派”声誉鹊起,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写初涉文坛,也都受到孙犁的影响。正如铁凝在《怀念孙犁先生》中所说:“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的千锤百炼之后所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