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61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61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61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23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23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23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
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23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
真题
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61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沈阳师范大学
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适用专业名称: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合计40分)
1.社会不平等
2.社会整合
3.社会化
4.社会流动
5.二元社会结构
6.社会动力学
7.理想类型
8.入世禁欲主义
二、简答(共6题,每题10分,合计60分)
1.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2.斯梅尔塞的集合行为理论。
3.科层制的特征。
4.孔德的“社会静力学”。
5.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
6.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合计50分)
1.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理论中是如何运用社会事实概念的?
2.试运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的富二代、官二代等“二
代”现象。
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61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
解
沈阳师范大学
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适用专业名称: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合计40分)
1.社会不平等
答: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
集中概括,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
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阶级、阶层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特定社会价值物的相对稀缺,人类社
会中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①人类需求具有不断
发展的潜能,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②人类需求具有社
会性,许多人类追求的事物所包含的价值量,本身就取决于它的稀缺
性,即只有借助社会比较及通过社会不平等状态显示出它的稀缺性时,
其价值才能增加,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
2.社会整合
答: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
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社会学常论及的社会整合有文化
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最先提出社会整合思想并致力
于研究社会整合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
进一步发挥了社会整合概念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体
系。迪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分析了社会整合形成的原因、社会整
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等三个问题。
他认为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迪尔克姆
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3.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
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
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
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
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
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
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从个人角度看,广义的社会流
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人的职业地
位的改变。
5.二元社会结构
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
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
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
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迟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
接的关系。
6.社会动力学
答:社会动力学,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
社会历史的进步。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是:神学阶段(或
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
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
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
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时期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18.19
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7.理想类型
答: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体系,研究者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
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
释。理想类型并不是指道德理想,也不是指平均状态。理想类型包含着
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①作为理智上的概
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②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
又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
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入世禁欲主义
答:韦伯在具体分析历史上各大宗教思想之前,根据各大宗教的特
点进行了分类。他首先按照宗教对待世界的方式,将宗教分为“入世
的”与“出世的”两种形式;又按照宗教行为的特点,将宗教分为“禁欲
的”与“神秘的”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他对所有宗教的表现形式作了
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入世禁欲主义、出世禁欲主义、入世神秘主义和
出世神秘主义几种理想类型,入世禁欲主义,它把在尘世的劳动看作是
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被视为赎罪和获救的手段,甚至被看作是
荣耀上帝的行为。新教便是这类宗教的代表。
二、简答(共6题,每题10分,合计60分)
1.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
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其基本特点如下:
(1)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因为,只
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
感情联系。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
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
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
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在初级群体中,
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
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
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
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
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
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5)成员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
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
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
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
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
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
高度的一致。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
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
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
制、维持。
2.斯梅尔塞的集合行为理论。
答:在1962年出版的《集合行为理论》一书中,斯梅尔塞
(N·J·Smelser)提出了值数累加理论。他认为,集体行为的发生同时受
六个要素的影响:
(1)结构上的有利条件(structuralconduciveness)。不同的社会有
不同的结构特征,某些结构特征更有利于集体行为的产生,某些则否。
(2)结构性紧张(structuralstrain),即由特定条件和事件引发的
结构上的不和谐、不安定。比如,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供应紧张、食品价
格飞涨、金融体系崩溃。
(3)概化信念的发生和扩散(growthandspreadofgeneralized
belief)。概化信念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一个通用的、超越个人具体
处境的概念框架,引导人们对当前形势的理解、评估和态度选择—当前
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谁应该负责、应该如何解决,等
等。
(4)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factors)。即使前面三个条件同时具
备,也不一定会发生集体行为,而必须由某个偶然事件引爆,这个偶然
事件就是诱发因素。
(5)动员参与者(mobilizationofparticipantsforaction),即把那些
受影响的人群发动起来,让他们投入行动。斯梅尔塞认为,这五个因素
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只有在前一个因素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后一个因素
才可能产生,并且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五个条件,集体行为才可能发生。
这就像数学上做加法一样,每在前一个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因素,集
体行为发生的风险值就增加一分。因此,斯梅尔塞将自己的理论命名
为“值数累加理论”。
(6)除上述五个因素之外,还有第六个因素—“社会控制”,即动用
社会力量阻止集体行为的发生。社会控制可以从上述五个环节中的任何
一个环节入手。与其他五个因素的作用方向相反,这个因素的功能是促
退而不是促进集体行为。
在斯梅尔塞看来,只有上述五个促进因素同时具备,并在与社会控
制这个促退因素的角力中胜出之后,集体行为才有可能发生。
3.科层制的特征。
答: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
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
式,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的分工。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
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与
正式职位捆绑起来而使之合法化。
(2)明确的职权等级。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
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织
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
(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整
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
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
切人和事。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最高权威,它规定成员的权力、
责任和活动程序等。
(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
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
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5)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
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
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
(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
无权。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
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4.孔德的“社会静力学”。
答:社会静力学是孔德提出来的,是指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
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组织结构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
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从静态方面看,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
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旨在揭示人
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2)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
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社会静力学核心的范畴是“秩序”,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人
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5.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
答: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权力精英”理
论。他指出,社会中那些经济、军事和政治机构中占据高位的财阀、军
阀和政客组成了或多或少结合在一起的、或统一起来的权力精英,他们
的重要决策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趋向,左右着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
活。权力精英们的决策反映了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
民的利益。米尔斯看到,一方面精英巨头集权力、财富和声望于一身;
另一方面街头的普通大众被剥夺了对公共事务的一切影响力,被迫依附
于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各种力量。普通大众处在一个被各种大规模组织所
控制下的异化了的世界中,他们却没有能力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真正位
置。米尔斯就以这样的战斗精神和理论观点促进了其它社会冲突理论的
诞生。
6.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
答:价值中立,又称价值无涉,是由韦伯提出来的,科学研究等工
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断,即客观地说明“事实是什
么”,“事物是如何变化的”。
(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
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
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
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
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
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
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
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
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
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无论
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
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
性和科学性。
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
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3)对价值中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
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
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
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
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
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
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
淆。
(4)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
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
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
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合计50分)
1.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理论中是如何运用社会事实概念的?
答: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
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
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
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
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
客观性;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涂尔干运用社会事实概念,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如下:
(1)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
①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因为预断观念(或通俗观念)
是“摆在我们与物之间的隔膜”,妨碍我们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所以,
必须祛除它。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且使操作定义符合客观准确的要求。
③应当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社会学家
在研究某一类社会事实时,必须努力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
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进行考察”。
(2)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具有最普遍形态的
事实为正常现象,称其它事实为病态现象或病理现象。
(3)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涂尔干的社会分类标准是社会结构的简单或复杂程度。他将初民社
会划分为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和双重合成的多环
节社会等三种类型,并指出每一高级社会类型都是通过最靠近它的低级
社会的再现而形成的。
(4)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对社会事实的
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2.试运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的富二代、官二代等“二
代”现象。
答: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
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
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
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
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
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①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②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
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
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③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④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
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⑤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
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
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
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
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
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
的相对平等。
(2)马克斯·韦伯创立了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方法,主要内容包
括:
①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
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a.韦伯将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视为阶级,认为阶级是指
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其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
量的差别,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不同。
b.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
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
位置。
c.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
权力是指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分层
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②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a.在一定条件下,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
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c.三者重要性不一样,特定社会情势常常将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
地位上。
③韦伯分层模式的特点:
韦伯的分层方法和以往社会学家的分层方法的区别是:
a.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b.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c.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3)对我国富二代、官二代等“二代”现象的解读
①社会资源主要是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国外,三种
资源往往是统一在某些少数群体手上,收入、权力、声望,一般都是一
致的,三者统一。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三种资源是不统一
的:干部有权,但他的经济收入和文化资源相对较少;知识分子原来是
有声望有文化,社会名声不错,但权太小,钱太少;老板有钱,但是声
望和权力资源匮乏。对于“富二代”、“官二代”而言,他们大多数于上世
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父辈的努力将他们推上金字塔尖,成为没有经
历过自我打拼而进入社会上流的“精英”和“强势群体”。表现在他们不需
要经过努力就可以坐享其成,拥有大量物质财富,或是取得高官厚禄,
与一般人相比,他们的成功更容易、更轻松。二代现象,即指中国在市
场转型时期所日益出现的子女继承父辈的身份、职位、财富、机会等资
源禀赋,从而复制父辈阶级地位的社会结构分化现象。
②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一种动态的,一方面这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
变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导致陷入
困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如今的社会已经渡过了剧烈变化期,社会
结构和社会分层开始走向稳定。但同时,社会的剩余的提供的资源和向
上流动的机会在减少,流动的成本在增加,“官二代”和“富二代”等“二
代”现象就是社会结构开始趋向稳定和阶层固化的表现。韦伯认为,各
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
圈子里,通过设定相应的资格规定,排挤限制某些人加入,或者某些符
合条件的人才可以加入,以达到自身获益最大化的过程。官僚阶层的结
构固化和封闭性意味着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官僚系统不对外开放,而
是陷入了一种自我服务的内在循环,在当下中国,官僚阶层的固化和封
闭性主要表现为,由于公共权力和资源的高度集中,官僚系统的公共价
值发生了扭曲,权力的公共性降格为私人性的物品,官员不仅可以随意
支配权力,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授予“自己人”,“一代”官僚所在阶
层的结构固化与封闭化直接为其后代圈定了无形的势力范围,为“官二
代”成为优势阶层奠定了先天的基础,阻塞了其他阶层流入优势阶层的
渠道,从而使社会流动的空间受到挤压,许多人没有进入优势阶层的机
会。
③中国二代现象之所以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来
源于某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将自身的财富、权力与地位以不正当的方式
转移给下一代,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例如,一些高层政府官员和国
企领导人利用转型期的体制性漏洞,或以职权之便敛聚大量财富,并将
这些非法财产迅速向下转移给自身子女;或通过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将
其子女安置在官僚体制与垄断行业之内,以破坏公平正义为代价,实现
了优势资源的不正当传递,导致了官二代与垄二代阶层的形成。
④中国的二代现象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和政治资本在代际间的继承传递模式和格局,形成精英的内部循环与底
层社会的再生产,从而呈现出类似于戈德索普论证的美国社会的“三点
流动”式的封闭性特征,然而,中国的这种封闭式流动更为集中地体现
为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间流动的封闭与断裂,结果是精英的子女始终
占有精英的地位,非精英子女则难以跨入精英统治的领域。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615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
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
2.社会互动
3.社会群体
4.社会组织
5.虚拟社区
6.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2.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
3.请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
4.请简述齐美尔(西美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西方社会学理论至今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请举出每个阶段
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延迟退休的看法。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
解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
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
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超生理
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
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
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
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
社会行动过程。社会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
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
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
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
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
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
响。
3.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
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
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即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
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
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
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
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其主要特征包括:①有明确
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
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泛指
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上
的社会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
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
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
的要素构成。
5.虚拟社区
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
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
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
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
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
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
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社会现代化
答: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
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
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变迁过程和非现代化变迁过
程的本质区别。其要点包括:①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
程;②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③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
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④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
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
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
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1)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
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
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发生在儿
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
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
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
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
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
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
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后,
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
辈。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
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
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
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
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
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它某些形式的再
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
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
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
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
答: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
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
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主要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
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五种情况:
(1)角色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
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
角色距离。
(2)角色冲突
①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冲突。如一位
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
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
②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如丈夫与
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
等。
③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
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
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
张。角色紧张往往与角色规范或价值观密切相关。
(3)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
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
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
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
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例如,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发生
很大变化。在传统上,一个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是艰苦朴素、不重
衣着打扮、听老师和领导的话、循规蹈矩等等。然而,现在的很多青年
注重衣着、仪表、穿牛仔裤、跳“迪斯科”、交际广、不那么温顺等等。
这样,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形象的讨论便兴起了。
这种讨论无疑会有助于逐步澄清上述社会角色。
(4)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
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
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
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
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
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的。一方面,他没有做任何准
备,不知道一个待业青年还可以做哪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
面,待业青年的角色与他原来的“高中学生”的角色在社会声望、行为规
范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这些都在这位青年的心
理上造成压力。这便是角色中断。
(5)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
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
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
①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
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
方的夫妻角色便停止了。
②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
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
没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为犯罪分子时,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
色上,但他们的表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3.请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
(1)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
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这一特征
使它同符号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
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
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而不是其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在维持系统
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原因)。
(3)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
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
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结构功能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正如这一学派
的名称所提示的: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
而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
系统的生存。这意味着,在结构功能主义立场上,社会系统的存在具有
首要意义。
(4)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
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这一流派对当代社
会学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提供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和宏观的
理论框架,而且,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它为考察社会现象提供了新颖的观
察角度,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功能分析方法对现代系统论
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4.请简述齐美尔(西美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观点。
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
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文化层次上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
来。主要包括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以及社会与个人的矛盾。
(1)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
齐美尔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
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人类的目的,创造
了物质产品、政治和经济制度、各种意识形态及包括科学、艺术和宗教
等的文化形态。但文化一经被人们创造出来,就获得一种客观性的特
征,即它摒弃一切主观性和个体感受性,代之以纯粹的逻辑客观性,与
人的主观自由要求相对立。
(2)社会与个人的矛盾
由货币集中体现的现代文化矛盾的影响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业表
现为一种双重关系。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它脱离,但同时又
与社会相对立。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
结成一定的群体,直至组成国家。现代组织和社会需要的是协调一致的
目的和行动,但是这种集中和专门化是以牺牲个人的丰富性为代价的。
个人只有在社会联系之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而这又是不可能的。
因此,个人在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中地位的特征是对社会的疏远和异
化。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西方社会学理论至今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请举出每个阶段
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1)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从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社会学到20世纪70
年代末,在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
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l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是社会学的奠基时期,
以提倡实证主义,主张“普遍的和谐”,试图建立资产阶级人道教的法国
学者孔德和信奉进化论、有机论思想的英国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为代
表。
②第二阶段:从l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形成时
期,以主张社会唯实论和集体主义论的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
和主张社会唯名论、提倡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德国理论家马克斯·韦伯
为代表。
③第三阶段:以l937年《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出版为始点直至
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是社会学理论史上著名的“帕森斯王朝”试图综合
杜尔克姆、韦伯、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在内的多家理论于一体、强调
均衡与稳定的结构功能主义独霸天下的时期。至此阶段,社会学理论的
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④第四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是社会学理论发
展史上的“群雄割据”时代。在此阶段中,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发
生的急剧变动(如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浪潮、校园
骚乱等),使帕森斯理论固有的不足更加暴露,于是符号互动论、交换
论、常人方法学、戏剧论、冲突论、文化社会学等纷纷向帕森斯理论发
起挑战,使帕氏王朝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⑤第五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又开始了一个
新的阶段——社会学理论新的综合尝试。越来越多的理论家,特别是年
轻一代理论家,开始意识到理论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帕森斯之后的任
何理论都无法单独解释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因为每种理论既有其所长
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他们试图将各种理论中的优点结合起来,对社会
现象采取一种多维的思考,那些被划归某一阵营的理论家,也纷纷尝试
着对自己的传统进行重新解释、修正,甚至重构,吸收其他理论传统中
的合理成分,构造一种综合的、多维的理论。这种新的理论综合,不同
于帕森斯的第一次综合,它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虽然到目前为止,还
没有出现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理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
学理论发展的这种综合趋势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2)西方社会学理论各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①第一阶段:以斯宾塞为例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西方社会学史上著名的早期社会
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以社会有机体学说而著
称,所以,人们通常把他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论。其主要观点
有:
a.斯宾塞把物质进化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无机体进化、有机体
进化和超有机体(或称后有机体)进化。物质发展的每个水平(或秩
序)都是平稳的、渐进的,由它的先前阶段发展而来的,阶段与阶段之
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特别是超有机体,是从有机体的形式,经过了若干
无感知(情感)阶段的过渡。斯宾塞这里所说的超有机体(后有机
体),即社会机体,是指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以许许多多相互配合
的个体的活动为前提的,或者说,社会现象是无数个体相互协调和作用
的结果。
b.人类社会通过其生长、结构、功能和结果表现出超有机体发展
的专门形式,一方面它是物质进化的最高级和最复杂的阶段,另一方面
又通过因果链条同低级阶段的现象联系起来。
c.社会现象也是自然因果关系链条中的一环,由此,社会学也是
自然科学。
d.人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构成了社会学的对象领域。每
一个属于这一对象领域和进入研究视野的具体现象,都置于因果联系之
中,其现状和过去的每一个时段状态,都是由其先前的各种内部和外部
因素决定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第二阶段:以马克思·韦伯为例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杰出的德国社会学家,被公认为西
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将社会学建立在对社会行动作“解
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之上,因而人们称他的社会学为“理解社会
学”。其主要观点有:
a.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
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
列。“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便是社会学的任务。要使科学成为科学,
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
来的、可以客观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以概
念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
b.严格区分科学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两方面的区别,
是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特点。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
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研究者在
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
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
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
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严格区分。
③第三阶段:以帕森斯为例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塔尔科特
·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
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其主要观点有:
a.帕森斯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行动
的最基本特征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由
于帕森斯强调行动的目的性、意志性和主体性,他的行动理论又被称
为“自觉行动理论”。
b.帕森斯深入考察了构成行动的各个要素。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
分解为以下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第二个要素称之为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
些环境因素,状态要素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
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条件,指状态
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条件不仅
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条件。
第三个要素是规范取向,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
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c.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是
一群人共享的信仰,它构成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种非理性因
素,不仅不能用理性对之作出判断,而且它本身还构成一切理性判断的
基础和背景。在行动理论中引进了价值观念,就能圆满地解释最终行动
目标的一致或差异。
④第四阶段:以库利的“镜中我”为例
查尔斯·霍顿·库利是美国早期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学家。其
主要观点有:
a.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
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
映,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这样,
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
b.“镜中我”概念是由三重含义或三个阶段构成的:
第一,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觉阶段,是我
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第二,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
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第三,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辱等,这是
自我反应的阶段。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延迟退休的看法。
答:延迟退休,又称延迟退休年龄,简称延退,是指国家结合国外
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
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
个人对延迟退休的看法如下:
(1)可以考虑延迟退休年龄的做法,但是反对一刀切,在操作的最
初三到五年,采取按照原来的退休制度规定的50、55.60这几档不同人
群、不同性别的年龄段的基础上,后延半年到一年再正式办理退休,这
样即将退休的人员可能会比较平稳地接受,问题的关键是虽然仅后延半
年或一年时间退休,却会使社会养老金缺口问题得到缓解,半年或一年
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数目是非常可观的。
(2)提高单位部分养老保险金提取比例,适当调整分配比率,个人
的提取比率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或适当提高,这样,当退休后领
取养老金个人部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而社会养老金总额却在增大,这
个数目也是比较可观的。如果提取比率的提高涉及到国家财政政策、财
政法规、财政制度等,可以从政策制度方面着手研究是否可操作。
(3)国家公务员应当纳入养老保险金范畴,尽管政府部门是国家政
权机构,是国家预算单位,但是如果纳入养老保险金范围,预算资金通
过这个渠道可以部分转变为国家的养老保险金。
(4)对于国家控股的国有股份制企业、能源行业及高利润行业等,
国家可以考虑采取强制性措施提高单位那部分养老金的提取比率,因为
员工在法定的工作年龄段内,是在单位领取劳动报酬,但是,当这些企
业的员工退休后的退休养老金是要从社会养老金中支付,所以这些带有
国有性质的行业应该责无旁贷,保证养老金这个蓄水池源远流长。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北京科技大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
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模式
2.社会化
3.角色距离
4.社会事实
5.科层制
6.社会性别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团结的观点。
2.简述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统治类型的观点。
3.简述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
4.简述科塞“冲突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5.简述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2.请从社会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认识。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
解
北京科技大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
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模式
答: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
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
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
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
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2.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
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
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
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
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3.角色距离
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
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
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
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
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4.社会事实
答: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
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
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
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
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
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
束力;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5.科层制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
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
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
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
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
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
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
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
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6.社会性别
答: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
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
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各个层次之
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
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团结的观点。
答:(1)迪尔凯姆认为,要想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更好地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和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划分。他
反对把不同社会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主张根据社会各部分之
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标准建立了机械团结
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两分法,并把这两种社会视为统一的进化
链条上的两个环节。
(2)迪尔凯姆划分了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迪尔凯姆将出现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那种团结称为机械团结。认为
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当这种团结主宰社
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
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
社会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
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
种社会联系方式,迪尔凯姆将这种方式称为有机团结。这种分工方式导
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
能力,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这就
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
(3)涂尔干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
法律中的主要变化。
①机械团结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这种法律(如刑法)表
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
人。它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实施惩罚仅仅是
为了表达社会成员对集体的激情,对违反集体意识行为的义愤,从而强
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是恢复性的。这种法律(如民商法)的目的
不是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情感的表示,其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
来,使之有序地相处,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把已经变
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
2.简述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统治类型的观点。
答:在韦伯看来,统治指的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某些具体的命令
(或者说所有的命令)被遵从的机会。这样一种机会的出现往往与特定
的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且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与影响。但从根本上
讲,还要解决一个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
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1)传统型统治
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之上,这种统治
类型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在传统型统治中,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
下来的规则确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而且可以将这种权力不断
传给自己的后裔。人们对统治者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
严。统治者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不是事务上的职务职责,而是奴仆的个人
忠诚。人们所服从的不是章程,而是由传统决定的统治者所任命的个
人。
①从传统型统治的组织情况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a.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在传统型统治下,
权限的最初来源主要是由统治者任意专断下达的任务。在一些事务性的
管理中,则是通过统治者对受委托者(最初往往都是统治者的家臣)全
权委托来确立的;
b.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在传统型统治下,对问题的决
定权在于统治者本人。或者主要根据传统进行安排,或者完全由统治者
本人随意决定;
c.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用以确定官员的任免与晋升。
家臣和宠信往往是按纯粹世袭的方式招募来的.官员的升迁只能依赖统
治者的随意决定和恩惠;
d.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
e.官员没有固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②韦伯采用理想类型分析了历史上出现的四种传统型统治:
a.老人政治
由老年人来实施统治,其特征是统治者没有个人的行政管理班子,
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们的服从意愿。
b.世袭制
在这种统治下,统治者拥有纯粹个人的行政管理班子和军队作为统
治工具,这时统治权力成为统治者个人固有的权力,成员之间的关系也
由“同志”变成了“臣仆”。
c.封建制
在这种统治下,统治者以采邑或俸禄来供养行政管理班子,并通过
契约等形式来对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加以限定,这使得统治者的统治
权力较世袭制更为稳固。
d.原始家长制
一般根据继承的规则确定某个人来实施统治,和老人政治一样统治
者没有个人的行政管理班子,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们的服从
意愿。
(2)魅力型统治
魅力型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
和信赖的基础之上。从韦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魅力型统治具有以下几
个特征:
①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而且这种认可要经
受实际的考验;
②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
③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
④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
⑤在受传统束缚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在韦伯看来,魅力型统治是一种严格地与个人,即与个人的魅力品
质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统治形式,因而它所确立的社会关系也是短暂的,
这一过程被称为“魅力的平凡化”。魅力平凡化的结果,是魅力型统治转
向传统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或者成为二者的混合形式。
(3)法理型统治
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治。
韦伯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他分析了法理型统治类型
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
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任何机构都有固定的监督和监
察制度,下级机构都有权向上级机构投诉或提出异议;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这些议事规则可能是技术性的规
则,也可能是准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
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
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3.简述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
答:(1)AGIL框架是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立足
点是:无论是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还是构成社会的小群体、家庭和比较
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具有一些最基本的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其运行
中既要求着也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把这些具有一般共性的功能要求
和功能作用概括出来,就建立了一种关于一般系统的结构功能框架
AGIL框架。然后这种框架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社会系统、子系统或社会
结构的功能。
(2)A适应,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
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以及对环境的积极改造;G目标达到,即社会系统
确立总目标的功能,社会系统确立了总目标,可以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
动集中指向某种目的;I整合,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
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L潜在的模式维持,即根据某些
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3)AGIL框架可预测社会系统运动及其功能发挥的阶段性。社会
系统运动的动因在于内部的紧张,而内部紧张又与外部环境压力有关。
因此,可以说社会系统运动是由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关系造成的。社会系
统一定处于特定的外部环境中,也一定存在某种内部结构关系,社会成
员在受内外各种规定性限制的系统中,不仅有实然性的认知,而且有理
想性的要求。理想要求同系统现存状态一定存在某种不一致,当社会成
员根据理想要求采取社会行动时,社会系统就开始了运动,各种结构功
能也就发挥了作用。
4.简述科塞“冲突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答:科塞的冲突论被认为是功能冲突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
科塞虽然强调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但也没有忽视其反功能。从冲突
的性质来看,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
念,那么冲突就会对社会结构发挥积极的功能;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
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毁
灭。从群体的内部结构来看,群体需要成员以全部人格投入,且压制冲
突,那么爆发冲突使群体有解体的可能;如果群体只需要其成员部分人
格的参与,且允许冲突的存在,那么爆发冲突能够消除成员对抗的紧张
状态,从而对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和整合的功能。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
①外群体冲突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科塞认为外群体冲突有利于
群体内部的整合。因为与其他群体的冲突能动员起群体成员的活力,进
而增强群体团结。但是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面临外部冲突时,也可能会
瓦解。所以经常与外部发生冲突的群体不容忍内部的冲突。
②在那些结构松散和开放的群体中情形却极不相同。在松散结构和
开放社会中,很少要求成员以整个人格参与,更能显示出结构的灵活
性。在这样的群体中,由于允许对抗的要求直接和立刻的表达,群体能
够通过消除不满的原因重新调整其成员的关系,使自身得以稳定。此
外,冲突在这样的群体中经常发生还有助于现存的规范获得新生,或者
推动新规范的产生,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自己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
存。
③外群体冲突对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科塞指出,外群体冲突可
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
带进一个公共的社会活动领域”。此外,这种结构助长了有各种不同目
的的联合和联盟的相互交叉往来,因而阻止了同盟沿一条线分裂。
(3)安全阀制度
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
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
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
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
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
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
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
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因为它能使社
会系统更加关注个人的需求,增加社会系统的团结,使社会系统更有效
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如果社会系统允许现实性的冲突,并很好地加以
解决,就会促进社会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防止群体蜕化为反对变迁或
对成员的个人需要不闻不问的僵化系统。
5.简述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实质是“印象管理”,即是如何在他人心
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戈夫曼主要从以下几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古遗址桥梁保护协议
- 债权转为股权投资协议
- 2025版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合作协议3篇
- 高铁建设机械费施工合同
- 联营合作项目管理误区
- 运输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临时娱乐市场建设合同
- 雕塑艺术任课教师聘用合同
- 宠物行业经纪人招聘协议
- 招投标项目环境保护要求
- 穿越河流工程定向钻专项施工方案
- 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须知
- 机床精度检验标准 VDI3441 a ISO230-2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筑废料利用探究
- 解析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 火炬介绍 音速火炬等
- 制剂申请书(共16页)
-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4章居民与聚落 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 对县委常委班子及成员批评意见范文
- 数据中心IDC项目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