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选择性必修三)【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25 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选择性必修三)【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25 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选择性必修三)【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25 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选择性必修三)【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25 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选择性必修三)【思维导图+提分必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5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目录【思维导图】……………2【知识梳理】……………2【知识点01】古代文化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3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4【知识点02】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展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42、拉丁美洲问文化……………………43、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52、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5【知识点0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1、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62、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6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6【知识点04】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的发展……………………72、印刷书的诞生………………………83、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8【知识点05】文化遗产和全人类的财富1、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92、《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9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0【易混易错】……………11【素养提升】……………12【真题赏析】……………13【核对答案】……………15第一部分战争与文化交锋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是为了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而战;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知识点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重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难点】元朝中欧交流的成就和局限性;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2.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3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3.希腊化时代,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的时期。4.希腊化的表现:(1)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欧洲文化起源)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亚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国)。(2)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4.希腊化的影响: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研究与传播。(1)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中心。(2)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3)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的发展。表现:a.卡利马库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b.欧几里德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c.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定律等定律。d.埃拉托斯提尼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e.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4)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了长期的影响,甚至存在至今。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主要是三次西征:1.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亲征,1218—1225年(1)起因:花剌子模国扣押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2)结果:灭掉花剌子模国,打到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又称长子西征或拔都西征概况: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3.第三次西征,1251—1259年,旭烈兀西征概况:以西亚、中东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4.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政权: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帝国5.结果:A.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B.推动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1)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从法国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2)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在元朝留居17年,留有《马可•波罗行纪》。(3)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过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到达英法等国。C.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徒。(1)由东向西迁移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2)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3)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知识点二】近代战争和西方文化的扩展【重点】独立战争后的美洲文化;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难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1.背景:独立战争前,英国等欧洲移民、非洲黑人、印第安人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2.特征: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表现:使用的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英国文化居于主导地位。3.形成:(1)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已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2)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民族的正式诞生。(3)1787年联邦宪法,北美大陆建立联邦制共和国。4.内容:(1)进步性: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权力制衡原则。自由女神像成为重要文化符号。(2)局限性:发展种植园经济和保留奴隶制。二、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1)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拉丁美洲。(2)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非常普遍,形成“混血社会”。2.特征: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亡,西、葡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文化符号之一。偏远内陆地区,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得以保留。3.形成:拉美独立运动中,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美独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国。4.评价(1)积极性: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了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2)局限性: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战后形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1)1805—1815年,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大西洋沿岸到波兰,波罗的海到地中海。(2)法军在所到地区,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但其压迫与掠夺,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3)在抗法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2.俄国,“十二月党人”于1825年12月发动武装起义,很快失败,但是传播了民主、自由、革命的主张。3.波兰,1830年11月,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反对俄国的起义,激发了民族解放斗争。4.德国,(1)普鲁士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2)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四、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欧洲国家向被侵略地区输出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进行文化侵略。但同时也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侵略地区,激发了这些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2.中国,(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魏源著有《海国图志》,郑观应于1894年完成著作《盛世危言》。(2)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3.印度,(1)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印度上层精英反抗英国统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2)印度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表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基督教没有全面流行,种姓制度仍有重要影响。4.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主要宗教,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知识点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重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难点】战争影响文化碰撞、交流与发展的表现;一、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3)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一战后期,解体的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2.表现:英国将印度土兵,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同时也在殖民地传播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3.事例:(1)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收马列主义,成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2)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成为越南第一个共产党人,转向领导民族解放斗争。(3)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年)持续开展。(4)在非洲,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3.作用: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2)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2.表现:(1)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2)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3.历史意义: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彻底终结(最终瓦解的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三、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概述: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印度,(1)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3)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较深。3.新加坡、韩国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4.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表现:(1)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2)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3)古埃及留下的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有很大影响。第二部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始往往以口头传说与史诗的形态展现。进一步的学校教育、书籍出版,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则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形态多样的载体,我们得以了解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受破坏,正是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知识点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重点】学校教育的发展;【难点】博物馆的的成长;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学在官府”。官学与私学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2)西汉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代开始设立地方官学。(3)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孔子首创。唐代以后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4)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书院形成与迅速发展。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影响后世。(5)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儒家经典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2.近代大学(1)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奠定了国民教育制度。(2)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精神。(3)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还致力于服务社会。(4)京师大学堂,兴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5)清华学堂,1912年创办,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1948年,梅贻琦任校长期间,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6)作用: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留学教育(1)古代史上,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同时带来留学生。(2)洋务运动时期,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赴美留学生。如詹天佑、严复等。(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如孙中山、陈天华等。(4)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周恩来、陈毅等。二、印刷书的诞生1.产生:(1)约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2)约前五世纪出现的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后来又出现帛书。(3)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出“蔡侯纸”,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4)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作用:直接催生了印刷书,并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2.意义:(1)堪称具有革命性的改变,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2)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3.文化的传播(1)佛经翻译从东晋到隋代,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规模宏大,玄奘组织的译场最为著名。(2)明末清初西学东渐a.利玛窦制作并印行了《山海舆地全图》(又名《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近代地理学知识。b.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卷。c.耶稣会士把中国的优秀典籍介绍到西方,如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经典。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1.图书馆(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帝国巴尼拔王建立的。(2)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源于史官,以及所建立的“府”“阁”“堂”“室”等地。(3)私藏图书发展,明清两代突出。明代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私家藏书的代表。(4)在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图书馆两大职能: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于公众。(5)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6)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2.博物馆(1)约前290年,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神庙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博物馆”。(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3)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4)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5)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1年正式开馆。(6)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1950年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知识点五】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重点】《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内容;【难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原因有二:(1)年久腐变,自然的破坏: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建于1843年。79年,古罗马庞贝城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2)人为的破坏:如北京圆明园,1860年为英法联军焚毁(战争破环);当今城市扩建的拆除。2.古代对文物的保护从收藏艺术珍品开始欧洲各国盛行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中国历代皇帝重视收藏珍贵器物、字画;还发展出金石学,专门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3.现代,通过国家立法保护文物(1)1834年,希腊制定了保护古迹的法律。(2)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3)1964年5月,通过《威尼斯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4.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1)开始: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并于1930年公布了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4)1982年,通过并实施《文物保护法》,是第一部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二、《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1.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大,巴黎召开2.内容:(1)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国际社会负有保护责任;(2)将部分遗产列入名录,加以重点保护;(3)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4)设立世界遗产中心。3.非物质文化遗产(1)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2)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2大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历史作用: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4.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两加入、两通过”(1)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开始申报工作。1987年,我国拥有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六项遗产: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莫高窟、泰山。(2)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古琴等。(3)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16字方针,确保两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确保其真实性与完整性)。(4)2011年,我国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古代文明的遗迹,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与阿布辛拜勒神庙,希腊的雅典卫城,古罗马城等。2.近代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之城。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址,包括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布达拉宫、明清故宫、颐和园、明十三陵、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5.截止2019年7月,我国已有55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居世界第一位。011、什么是“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阐释】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022、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特点【阐释】移民群体的多源性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性已成为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多样的人口组成和多样的文化造就了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种族多样、宗教多样)。033、拉丁美洲为什么教“混血社会”?【阐释】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044、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异同【阐释】1、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2、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木刻字、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不同:制作方法和保存不同;效率不同;1、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是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阐释】对文化的保护是为了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维护世界文化本质上又反映了世界经济、在发展的要求,有值得、多样性的文化反过来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2、战争与文化的关系【阐释】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包括:第一:因果关系——文化的不同导致意识形态的差异,进而引起战争,这在中东是最明显的,尤其是宗教信仰浓厚的地方。(文化差异引发战争)第二: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融合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和平交流,二是战争碰撞,战争会促进两个民族文化的融合,最最典型的就是元朝的西征,使得各个地区文化的融合促使回族的形成。(战争促进文化交流)第三:序数关系——战争在前面开路进行武力征服,文化在后面同化进行精神征服,武力征服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征服。这也是为什么日军侵华的时候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了。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下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3.(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6、(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核对答案】题号123456答案BCCDAC1.【答案】B【解析】据材料“‘蜘蛛’代表法国......‘苍蝇’是指英国”可知,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兰西与欧洲发生了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