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三部分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_第1页
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三部分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_第2页
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三部分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_第3页
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三部分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_第4页
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三部分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发扬“三牛精神”向守俊①中华文化传统语境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三牛精神”,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勤奋耕耘开新局。②发扬孺子牛精神,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默默付出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通途,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气魄,把群众关心关切的事办好。③发扬拓荒牛精神,创新发展。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上世纪,百万青年上山下乡,把一片片莽莽荒原建成中华粮仓;经过40多年探索发展,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蝶变成国际大都市……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充分解放思想,以人民期盼作为出发点,谋前人不曾谋;以群众关切为着手处,换立场改角度,想前人不敢想,才能闯出新路子来。④发扬老黄牛精神,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鲜明的底色,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当前,乡村振兴业已擘画、“十四五”全面启航,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以坐不住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保持一往无前的劲头,不断攀登事业高峰。⑤永葆初心、乘风破浪,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作风,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无论是革命时期过草地、翻雪山时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还是小康建设征途中的“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攻坚奔小康”,艰苦奋斗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老黄牛”精神,克己奉公、为民奉献,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做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为民服务的“实干家”,艰苦奋斗的“先行者”,披荆斩棘,再创辉煌。⑥“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让我们发扬新时代的“三牛精神”,以只争朝夕的拼劲、不负韶华的闯劲,为奋斗“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原文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A.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三牛精神”,所谓“三牛”是指“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B.作者在论述发扬孺子牛的精神时,着重强调了“以群众关切为着手处,换立场改角度,想前人不敢想,才能闯出新路子来”这一命题。C.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多处引用名诗名句,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老黄牛”精神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D.文章最后一段提出希望并呼应开头:让我们发扬新时代的“三牛精神”,为奋斗“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2.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3.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答:略。

4.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上世纪,百万青年上山下乡,把一片片莽莽荒原建成中华粮仓;经过40多年探索发展,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蝶变成国际大都市……答:这句话运用举例论证,列举青年上山下乡建中华粮仓、深圳由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发扬拓荒牛精神,创新发展”的分论点。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理直何必气壮张勇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高。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2.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道理论证,引用明代思想家吕坤的话,论证了“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的分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4.理直不必气壮,请你结合生活学习实际事例,谈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答: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一次我错怪了妈妈,妈妈语重心长地跟我谈心,让我感受到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让我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和谐民主。

三、(2021·吴忠模拟改编)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在劳动中淬炼成长①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②《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③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④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⑤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张凡/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第②段引用《尚书》中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从反面指出忽视劳动的危害。B.第③段将引用农耕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箴言,说明自古至今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C.第③段指出因为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所以我们可以忽略劳动技能,但要关注培育劳动精神。D.第④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个人到国家,阐述了具有劳动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3.请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答:文章首先提出要让青少年在劳动中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然后通过引用《尚书》、列举平凡劳动者的实例,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最后向社会、学校、家长发出倡议:让劳动教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答:略。

四、(2021·石嘴山模拟)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跑好人生弯道①运动,是我工作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因此,对于各类体育赛事,我总是特别关注。②在观看各类跑步比赛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弯道是很多运动员的一个关键点,或者称其为转折点更为确切——不是在弯道上超越别人,就是被别人超越。个中原因固然与不同跑道在弯道上的弧度大小有关,但也与个人的心态和技能有关。③在直道上,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奔跑,可以说,个人实力决定一切。而在弯道上奔跑,则要在拼尽全力的同时,努力掌握好两个平衡:心理平衡和身体平衡。谁掌握得好,掌握得巧,谁就有机会实现反超。④漫漫人生路,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在跑弯道,跑各式各样的弯道。既有情感的弯道,也有生活的弯道,更有事业的弯道。至于其弯曲弧度,更是千差万别。有的仅仅是一个不很明显的弯儿,有的则可能是颇显突兀的大弯;有的可能老远处就有很扎眼的弯道标志,有的则可能直到转折处也没有任何提醒。⑤在人生的弯道上奔跑,调整好心态往往比学会奔跑的技能更重要。一个人之所以在人生的弯道上落伍,抑或停滞不前,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害怕弯道,平时跑直道顺风顺水惯了,不敢面对,或不想面对挫折,第一时间就被自己打败了;二是过分轻视弯道,总认为不就是多了几个弯儿吗?不能随机应变,依旧用跑直道的方式去跑弯道,其结果不言而喻——往往会因为自己掌握不好平衡而减速,甚至跌倒。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在直道上竭尽全力,在弯道上用心用力,所追逐的前方的梦想才可能早日成真。1.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A.文章从生活的现象引出论题,使说理浅显易懂。B.在弯道上,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奔跑,可以说,个人实力决定一切。C.第⑤段强调跑好人生的弯道要讲究方式方法。D.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直道上竭尽全力,在弯道上用心用力”同等重要。2.简要说一说文章题目的妙处。答:①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挫折、机遇比作是“弯道”,巧妙、新奇。②题目提出了中心论点。

3.举例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答: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例如第④⑤两段,把人生的挫折、机遇等比作是人生的弯道,并强调人生处处有弯道,在弯道上要调整好心态,跑出精彩的人生。这样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答:略。

五、(2021·银川模拟改编)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莫砺锋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晩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2.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答: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运用举例论证。举杜甫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

4.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选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答:示例:王维的边塞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或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或愤慨于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或反映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或讽刺权贵……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六、(2021·中卫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①对于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整体规划而言,嫦娥五号任务是收官之作;对于未来的月球探测而言,又是一个奠基之作。②11月24日凌晨,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③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后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持续不断的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对于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整体规划而言,嫦娥五号任务是收官之作;对于未来的月球探测而言,又是一个奠基之作。从这个角度看,嫦娥五号任务意义非凡,堪称探月工程乃至中国航天事业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④嫦娥五号任务是一次高难度、高风险的深空探索之旅。相对于此前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成功实现的绕月探测、落月探测来说,嫦娥五号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术跨越。从地外天体采样,到从地外天体起飞,再到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返回地球,对于中国航天都是第一次尝试。而只用20多天完成从奔月到返回地球,如同探月工程专家所形容的,如此短的时间内拍出一部“太空大戏”,难度可想而知。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开了一个好头,但对这一次探月之旅来说,一路上的风险不可预料,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⑤嫦娥五号任务的收获也将是惊人的。嫦娥五号的使命,可以看成是通过复杂航天技术将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对天文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来说,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物质,不仅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变,甚至还能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与此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部曲的最终章,“绕、落、回”的实现,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尤其是掌握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技术能力,将为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设想进行技术探路和铺垫,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来自月球的小小一块石头,包含着航天技术攻关和创新的努力,反映着科技进步的程度,也是向航天强国建设迈出有力脚步的证明。⑥在航天征途上,为梦想而努力奔跑的不只是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累计飞行超过3亿公里,不断抵近目的地火星;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送去源源不断的服务信号;空间站建设也在按计划展开……选定目标,把握节奏,全力以赴,经过十几年努力即将实现“绕、落、回”的我国月球探测,是中国航天探索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毫无疑问,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是这样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余建斌/文,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1.以下对嫦娥五号意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A.嫦娥五号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术跨越。B.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乃至中国航天事业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C.嫦娥五号是40多年来人类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D.嫦娥五号是我国向航天强国建设迈出有力脚步的证明。2.第④段所说的“太空大戏”具体指什么?答:指只有20多天完成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首次尝试。

3.在航天征途上,为梦想而努力奔跑的“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的背后是默默无闻为科技献身的前赴后继的科技人,请向你的同学推荐这样一位科技人。答:钱学森,在留学美国时听说新中国成立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他淡泊名利,在科研环境及其艰苦的情况下,研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4.请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答:本文由“嫦娥五号任务是收官之作,又是一个奠基之作”引出嫦娥五号任务的难度之大和收获之丰,进而延伸科技领域其他方面的卓著的成就,最后得出结论“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是这样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①一段时间以来,“乘风破浪”成为热词。乘风破浪,体现为一种豪迈的志向,彰显着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或许,这个词非常适合形容时下人们的心境和姿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乘风破浪,他们以奉献精神和求实态度击退了疫魔;北斗的研制者乘风破浪,他们以自主创新的力量为中国人争了气;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乘风破浪,他们立足平凡岗位拼搏进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无数个“我”集合成“我们”,乘风破浪、砥砺奋进,为同心筑梦写下一个个生动注脚。②乘风破浪,亦可用来描绘人们在大江大河中游泳的英姿。当汹涌的波涛奔袭而来之时,只有稳住神、屏住气,迎风而上、踏浪前行,才能将浪花抛在身后,体味进击的愉悦。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有畅游大江大河的经验,但在人生和事业的旅途中,同样有风雨来袭,甚至会遭遇惊涛骇浪。面对风浪考验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激扬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精气神。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既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积蓄着乘风破浪的底气。风雨来袭,如果自己先慌了神、乱了方寸,还怎么去破浪前行?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定力,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甚至随波逐流。涵养定力和自信力,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把世界看真切,把事物看透彻,不为任何表象所迷惑;才能“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沉潜中让自己更加强大,从容办好自己的事情。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回顾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场面蔚为壮观,多个领域都正在发生着绿色、智能等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人们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奔跑。满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我们就能踏准时代节拍,一路高歌猛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⑤李大钊同志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拿出“中流击水”的劲头,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必将抵达“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境界,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向贤彪/文,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9月28日)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A.标题“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是这篇文章的观点。B.文章由“乘风破浪”这个热词开篇,吸引读者,引出论题,引发思考。C.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层层深入。D.第④段中“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这两个词语体现出我国近年来发展的蓬勃势头。2.文中多处引用诗句和名言,请你任选一处说说它的好处。答:略。

3.结合全文说说“乘风破浪”的姿态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姿态”。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无私奉献、拼搏进取;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

4.请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答:略。

八、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传承先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①1927年4月,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面对反动派的刽子手,一位教授临刑前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②1925年8月,青岛。一位青年躺在病榻上,想说话却不时被剧烈的咳嗽打断,咳出来的是一口口鲜血。这位青年并没有跟前来探视的同道讨论自己的病情,弥留之际,只留下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③这教授是李大钊,这青年是王尽美。两人年龄不同、职业相异,却有着同样的身份、为了同一个信仰而献身,至死不渝。这是生命的启示,更是信仰的指引。④理想越远大,人的精神力量就越强大;信仰越坚定,人的革命意志就越坚强。正是为了共产主义信仰,无数仁人志士以信仰为旗,以真理为路,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他们中,有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只因怀揣“愿消天下苍生苦”的志向;有人选择在烈火中永生,只因秉承“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信念;有人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然坚贞不屈,只因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无数共产党人哪怕付出宝贵生命,依然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就是因为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信仰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每一位革命先辈,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信仰的传承。他们以奋斗、探索、牺牲,为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表率,树立起理想信念的标杆;他们的坚定信仰、崇高精神、伟大人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始终是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源泉。⑥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回顾神州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更加怀念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也更加需要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⑦对革命先辈的最好纪念,就是传承他们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并把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可以告慰革命先辈的是: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他们的信仰永不磨灭,他们的事业永世长存!(陈凌/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A.李大钊、王尽美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怕流血牺牲,不怕敌人的屠刀。B.革命理想高于天,无数仁人志士坚守初心,哪怕付出生命,也义无反顾、无怨无悔。C.革命先辈树立起理想信念的标杆,我们要向他们学习。D.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2.分析开头三段的作用。答:列举李大钊、王尽美烈士的事例,引出论题——信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同时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理想越远大,人的精神力量就越强大;信仰越坚定,人的革命意志就越坚强。

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示例:革命烈士彭湃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的少爷,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最终却背叛了自己生活优裕的家庭,投身革命。他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家的田契烧毁,把自己的田地分给农民,领导农民同地主阶级做斗争。

4.分析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答:道理论证,引用习总书记的论述,有力地证明了共产党人理想远大、信仰坚定这一论点。

九、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白岩松①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在中国,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往往只追求现实的结果,把结果看得非常重,以致我们无法享受过程。②2012年,我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③这是我们很缺乏的一种教育。④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么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人的心态和应对方法?相反,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⑤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⑥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你仗打得怎么样,被人家十二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后还给“办”了。在当时的社会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可是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跪着,但岳飞是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⑦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的失败极其惨痛,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上,如果不是国破家亡,他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剧痛,但对于后人,对于文学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有一种美妙的意境。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作品好,但苏轼的官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他屡屡受排斥,被贬谪,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的佳作。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我们应该知道,有时我们是需要失败的,而且失败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⑧总之,挫折与失败原本就为变革提供了机会。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我们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 (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第①②段从当下现象和参与奥运听到的一句话写起,引出了论证的话题。B.文中有好几处问句,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推动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C.第⑥段引用岳飞的例子,属于反面举例。D.第⑤段的观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和第⑦段的观点“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是递进关系,这两句形成了明晰的论证层次。2.请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示例:项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的成功者吗?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显然,在这场战争中项羽是失败的。但是在历史长河中他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战争和百姓的谈论当中。相反,当时的成功者刘邦,人们对他却极少谈论,甚至偶有贬斥,而项羽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直接证明了哪段的哪句话?答: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⑤段的“中国有无数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4.第⑦段的论证思路很清晰,请用“首先”“然后”“最后”三个词做连接,表述出这个思路。答:首先提出“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的观点,然后列举李后主和苏轼的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有时我们是需要失败的,而且失败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十、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木秀于林,风必助之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世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选文略有改动)1.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B)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3.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答:开头引用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下文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与其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比喻论证。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论述了困难所起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道理通俗易懂。

专项训练·提能力一、1.B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项,“以群众关切为着手处,换立场改角度,想前人不敢想,才能闯出新路子来”是为了论述“发扬拓荒牛精神”。2.【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三牛精神”。然后在第②段至第⑤段从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最后照应开头,再次阐明了“我们发扬新时代的‘三牛精神’,以只争朝夕的拼劲、不负韶华的闯劲,为奋斗‘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观点,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答案:中心论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三牛精神”。分论点一:发扬孺子牛精神,为民服务。分论点二:发扬拓荒牛精神,创新发展。分论点三:发扬老黄牛精神,艰苦奋斗。3.【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本文标题言简意赅,从形式上,作者将“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黄牛精神”浓缩为“三牛精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概括了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的思想内涵;在内容上,这一题目鲜明地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答案:本文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生动地概括为“三牛精神”,鲜明地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4.这句话运用举例论证,列举青年上山下乡建中华粮仓、深圳由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发扬拓荒牛精神,创新发展”的分论点。二、1.B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项运用举例论证是为了论证好的批评教育人的方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不是为了说明陶行知是著名教育家。2.【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通过本文题目,以及开头的反问句,就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理直何必气壮。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然后②③④段分别从“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三方面层层递进地进行论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据此,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答案:中心论点:理直何必气壮。分论点一: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分论点二: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分论点三: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3.运用道理论证,引用明代思想家吕坤的话,论证了“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的分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4.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一次我错怪了妈妈,妈妈语重心长地跟我谈心,让我感受到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让我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和谐民主。三、1.C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C.有误,原文是“劳动的形式在变”,而不是“可以忽略劳动技能”。2.【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答案: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3.【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思路。解答此题,要先熟读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提出要让青少年在劳动中“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然后通过引用《尚书》中的名言“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从反面指出忽视劳动的危害,列举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快递小哥朱红涛等平凡劳动者的实例,从正面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最后,“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向社会、学校、家长发出倡议:让劳动教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答案:文章首先提出要让青少年在劳动中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然后通过引用《尚书》、列举平凡劳动者的实例,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最后向社会、学校、家长发出倡议:让劳动教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4.①能让青少年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②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③可以提升劳动技能,更可以培育劳动精神。四、1.B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B.有误,根据第③段中的“而在弯道上奔跑,则要在拼尽全力的同时,努力掌握好两个平衡:心理平衡和身体平衡。谁掌握得好,掌握得巧,谁就有机会实现反超”可知选项“个人实力决定一切”表述有误。2.【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妙处。从内容上看,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表现形式上看,把人生的挫折和机遇比作“弯道”,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①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挫折、机遇比作是“弯道”,巧妙、新奇。②题目提出了中心论点。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第④⑤段把人生中的挫折与机遇比喻为跑步比赛中的弯道,第④段强调了“我们很多时候也在跑弯道,跑各式各样的弯道”,第⑤段论述的观点是“在人生的弯道上奔跑,调整好心态往往比学会奔跑的技能更重要”,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答案: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例如第④⑤两段,把人生的挫折、机遇等比作是人生的弯道,并强调人生处处有弯道,在弯道上要调整好心态,跑出精彩的人生。这样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本文论证思路清晰,首先通过第①~③段分析跑步比赛中弯道反超现象的原因,进而引出人生也有很多弯道这一论题,第④、⑤段由跑步到人生,论述了应怎样跑好人生的弯道,战胜人生中的挫折,把握各种机遇;第⑥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只有在直道上竭尽全力,在弯道上用心用力,梦想才可能早日成真。五、1.DD项有误。本文都是从正面论证论点,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探究能力。“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的观点出现在第②段结尾,所以其理由应在第③④⑤段中找。如,第③段中的“唐诗宋词的内容……基本价值观”“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第④段首句;第⑤段首句等。梳理、概括这些内容作答即可。答案: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3.【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画线句中列举了“与李白齐名的杜甫”的诗的内容、特点等来说理,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其作用可根据第④段首句提出的观点来分析——画线句是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第④段首句提出的观点,以事实说话,说服力强。答案:运用举例论证。举杜甫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4.示例一:王维的边塞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或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或愤慨于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或反映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或讽刺权贵……形象鲜明,笔墨酣畅。示例二: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揭露、批评政治弊端,关心民生疾苦。六、1.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C.有误,文本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是指中国的航天器,美国曾在月球挖取过“月壤”。2.【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内涵。答题区域在第④段,“太空大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在太空中上演的精彩一幕。联系前文的内容可知,这场大戏是指:只用20多天完成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首次尝试。答案:指只有20多天完成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首次尝试。3.【解析】本题考查平时的阅读积累。通过平时阅读书籍,观看影视,收听收看新闻可知,许多的科技人在默默无闻为科技献身。如钱学森,在留学美国时听说新中国成立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他淡泊名利,在科研环境及其艰苦的情况下,研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答案:钱学森,在留学美国时听说新中国成立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他淡泊名利,在科研环境及其艰苦的情况下,研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第①段点明了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整体规划,第②段介绍了“嫦娥五号”的任务是“三步走”的收官之作。接着从“嫦娥五号”任务的意义、难度和收获三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向航天强国建设迈出了有力的脚步;最后一段点题,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我国航天事业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答案:本文由“嫦娥五号任务是收官之作,又是一个奠基之作”引出嫦娥五号任务的难度之大和收获之丰,进而延伸科技领域其他方面的卓著的成就,最后得出结论“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是这样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七、1.A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A.有误,文章先从“乘风破浪”这个热词的内涵说起,引出文章的论题;接着论述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风浪的考验,要有乘风破浪的定力和自信力,就能在沉潜中让自己更强大,从容办好自己的事情;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满怀“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就能在新时代创造更大的奇迹;最后得出中心论点: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必能不断夺取胜利。2.【解析】本题考查引用作用分析。示例:结合第③段“‘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既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积蓄着乘风破浪的底气”分析,引用诗句,论证了乘风破浪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答案(示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论证了乘风破浪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理解。结合“乘风破浪,体现为一种豪迈的志向,彰显着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概括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乘风破浪,他们以奉献精神和求实态度击退了疫魔;北斗的研制者乘风破浪,他们以自主创新的力量为中国人争了气;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乘风破浪,他们立足平凡岗位拼搏进取”,概括为: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结合“面对风浪考验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激扬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精气神”,概括为: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结合“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我们就能踏准时代节拍,一路高歌猛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概括为: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结合“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概括为: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答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无私奉献、拼搏进取;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4.【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层层深入,先从“乘风破浪”这个热词的内涵说起,引出文章的论题;接着论述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风浪的考验,要有乘风破浪的定力和自信力,就能在沉潜中让自己更强大,从容办好自己的事情;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满怀“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就能在新时代创造更大的奇迹;最后得出中心论点: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必能不断夺取胜利。答案:本文层层深入,先从“乘风破浪”这个热词的内涵说起,引出文章的论题;接着论述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风浪的考验,要有乘风破浪的定力和自信力,就能在沉潜中让自己更强大,从容办好自己的事情;后进一步论述了满怀“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就能在新时代创造更大的奇迹;最后得出中心论点: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必能不断夺取胜利。八、1.A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有误,李大钊是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怕流血牺牲,不怕敌人的屠刀。而王尽美是不顾病体,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而奉献终身。2.【解析】本题考查开头内容的作用。列举李大钊、王尽美烈士的事例,引出了文章的论题——信仰;事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些事例也能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观点:理想越远大,人的精神力量就越强大;信仰越坚定,人的革命意志就越坚强。答案:列举李大钊、王尽美烈士的事例,引出论题——信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同时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理想越远大,人的精神力量就越强大;信仰越坚定,人的革命意志就越坚强。3.【解析】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