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0/27/wKhkGWWj-s2Ad7QEAAKsp6--4Ns036.jpg)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0/27/wKhkGWWj-s2Ad7QEAAKsp6--4Ns0362.jpg)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0/27/wKhkGWWj-s2Ad7QEAAKsp6--4Ns0363.jpg)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0/27/wKhkGWWj-s2Ad7QEAAKsp6--4Ns0364.jpg)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0/27/wKhkGWWj-s2Ad7QEAAKsp6--4Ns03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
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
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
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
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
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
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
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
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
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
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
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
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
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
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
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
式”和“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
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
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
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
平视“雅”“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
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
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
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
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
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
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
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
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
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
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
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
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
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
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
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
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
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
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
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
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
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
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
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
“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
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
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
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
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
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
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
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
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
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
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
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
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
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
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
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
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
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II
2.(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
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
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
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
“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
“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
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
萝拉抓住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
“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
“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
“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
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
生活多么令人厌烦
一滴眼泪一声悲叹
爱情反复易变
分手……在顷刻间
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
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
“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哽咽地说。
“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
“不,不是的。”
”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
“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
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
“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
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这顶
帽子是你的。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
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
自己这么美。母亲对吗?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
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
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
息一个下午.
“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
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
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
“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
孩。”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桌上全
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
“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你们同意吗?"她跳起身来。
“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
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
那可怜人会愿意么?
“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
“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
“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
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燎,
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
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
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
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
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
“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一一”
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
讨好的声调说。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
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一一”她的声音亲热
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
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花园
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
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
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
气的一声哭泣。
“原谅我的帽子。”
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
“可怕吗?”
“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不过,劳利一一”她停住了,望着哥哥。“人生是不是
一”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一一”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没有关系,他
很明白。
“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
(冯钟璞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憧憬,又营造了欢
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
B.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
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
C.糕点店伙计的“兴致勃勃”异乎常情,薛先生口中的“半打小孩”把人当成物品,这
些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冷漠无情。
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
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
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对茶会场景的描写,与对茶会前、后的描写相比,笔墨更简洁,节奏更轻快,比
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为美好的茶会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
C.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
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
D.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
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
(3)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4)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
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
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熊以辞责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
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日:“吾
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鹫有智谋,诸将
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
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日:“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
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窜恢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
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集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
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
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
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
恭俭如此。疾笃,隼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日:“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
骞,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古字形像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在文中指管理者、统治者。
B.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
C.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不能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
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奇兵
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陪伴在左
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购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
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鹫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②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5)《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
刚毅与木讷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旅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施(p6i),旌旗。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2)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课内知识检查(本题共1小题,12分)
5.(9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各种人,有贤者也有不贤者,《论语》中“,”
是孔子的经验总结,提醒我们无论遇见怎样的人都可以完成自我成长。
(2)《礼记•大学》“,”两句话谈到每样东西、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
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3)《五石之瓠》中庄子谈到能使手不皴裂的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
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因为“
(4)《春江花月夜》开篇,诗人入手擒题,用“,”勾勒出一幅春江月
夜的壮丽画面。
(5)《将进酒》中“”李白运用比喻,以朝暮之间的巨大变化夸张悲叹人生苦短;
“”又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6.(1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伐者无功伐:攻伐
B.我校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
C.恶得不禁恶而利爱?劝:鼓励
D.今一朝而攀技百金鬻:卖
7.(1分)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C.故贼人以利其身
D.是以圣人欲不欲
8.(1分)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父自爱也,不爱子
C.自知者明D.句读之不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
9.(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己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
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筋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
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
表达效果。
10.(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①?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
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
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
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
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②。据《纽约时报》
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工作表现。()。
国外有资料证明,③,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
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
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午休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
放松和休息。
B.午休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
放松和休息。
C.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
抗病能力。
D.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
免疫机能。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作为现实的人,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
联系而产生的.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
②“生逢盛世、共享机遇”“素质过硬、全面发展”“勇挑重担、堪当大任”“胸怀世界、
展现担当"一一二O二二年四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
书,用这三十二个字概括当代青年。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二十大召开之际,学校团委以“奋进新
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组织演讲活动。请结合材料,准备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
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
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
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
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
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
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
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
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
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
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
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
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
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
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
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
式”和“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
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
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
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
平视''雅”“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
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
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
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
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
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
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
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
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
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
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
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
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
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
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
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
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
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
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
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
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
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
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
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
“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
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
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
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
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
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二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
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
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
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
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
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
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
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
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
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
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
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
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解答】(1)“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错误。从“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
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
后的图景”可知,并非不需设限,只是范围比较广。
故选C。
(2)B.“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错误。文中直说“将传统
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
符号性”,并未提及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错误,“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
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并非不需要印刷。
D.“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错误。《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
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
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
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故选A。
(3)C.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
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能体现这一点。
故选C。
(4)两则材料虽都引用了章太炎的观点,但材料一引用“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
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是为解释“文学”的内涵。而材料二引用这句话是为
了将其与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
(5)结合“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
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
性,达到'文质彬彬'”可得出第一点。
结合“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
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
‘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
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可得出第二点。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总结出第三点。
答案:
(1)C
(2)A
⑶C
(4)①材料一引用章太炎的观点,是为了进一步阐释其“文学总略”说的内涵,方便读
者理解并且开门见山,为后文详细解释做铺垫。
②材料二是再次点观点,总结论述主旨,并对此引出深度思考,与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
较。
(5)①文学要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不以文害
辞,也不以辞害意的追求装饰性。②不分雅俗,对文学一视同仁。③从不同的方面揭示
出文学背后的图景,不断扩充文学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n
2.(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
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
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
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
“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
“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
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
萝拉抓住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
“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
“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
“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
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
生活多么令人厌烦
一滴眼泪一声悲叹
爱情反复易变
分手……在顷刻间
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
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
“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哽咽地说。
“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
“不,不是的。”
“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
“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
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
“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
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这顶
帽子是你的。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
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
自己这么美。母亲对吗?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
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
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
息一个下午。
“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
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
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
“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
孩。”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桌上全
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
“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你们同意吗?"她跳起身来。
“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
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
那可怜人会愿意么?
“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
“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
“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
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燎,
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
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
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
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
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
“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一一”
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
讨好的声调说。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
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一一”她的声音亲热
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
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花园
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
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
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
气的一声哭泣。
“原谅我的帽子。”
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
“可怕吗?”
“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不过,劳利一一”她停住了,望着哥哥。“人生是不是
一”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一一”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没有关系,他
很明白。
“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
(冯钟璞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憧憬,又营造了欢
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
B.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
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
C.糕点店伙计的“兴致勃勃”异乎常情,薛先生口中的“半打小孩”把人当成物品,这
些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冷漠无情。
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
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
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对茶会场景的描写,与对茶会前、后的描写相比,笔墨更简洁,节奏更轻快,比
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为美好的茶会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
C.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
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
D.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
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
(3)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4)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
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答】(1)A.“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表述有误,小说的基调其
实是悲伤的,通过不同阶级的境遇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B.“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理解有误,只能表明她内心空虚、冷漠。她关心的只
是她表演得精不精彩。
D.“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说法不对,原文“'别害怕一一'她的声音亲热
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亲热
而有点调侃意味”是在安慰萝拉不要害怕时体现的,不是对待死亡的态度。
故选:Co
(2)C.“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理解有误,应该是虚伪与诚实
的对比。这里并没有体现薛太太的冷酷。
故选:Co
(3)由“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
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
再去考虑这件事”可知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
举行。
由“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真是一顶花哨帽子”可知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
茶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
由“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可知,
劳拉带的帽子非常华贵;由“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
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
去很可怕”“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可知,劳拉前来吊唁时,司各特家贫
穷至极,且家里有人去世,因此劳拉漂亮的帽子与吊唁的场合格格不入,是对死者的不
尊重,她为自己的唐突道歉。
(4)由“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
'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
痛苦的方式,这是她从未见识过的,所以萝拉说“神奇”。
由“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她横穿过街
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可知,小说将劳拉家花园的热闹快乐和司各特所住的胡同的狭窄
寂静形成对比,表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生活境遇的悬殊,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
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人生有别,“她期期艾艾”“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
表现她因涉世未深而无法说清。
“没有关系,他很明白",哥哥劳利明白萝拉想说却说不清楚的,即人生是不同的,上层
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不是么,亲爱的",哥哥劳利轻描淡写
地以“不是么”来回应,说明他对此早已漠然处之。
答案:
(1)C
(2)C
(3)①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举行。
②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茶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
③萝拉戴着炫目的帽子出现在死者家里,显得不合时宜,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4)①萝拉说的“神奇”,想表达她刚发现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痛苦的方式,这是她
从未见识过的。
②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人生有别,却因涉世未深
而无法说清。
③哥哥劳利轻描淡写地以“不是么”来回应,想表达他觉得萝拉所说之事极为普遍,对
此早已漠然处之。
二、古代诗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
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
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
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F1:“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鹫有智谋,诸将
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
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
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胡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
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槃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
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
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
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
恭俭如此。疾笃,隼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
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
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牧,古字形像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在文中指管理者、统治者。
B.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
C.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不能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
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奇兵
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陪伴在左
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购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
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鸯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②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5)《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
刚毅与木讷之处。
【解答】(1)句意:吴汉性情朴实仁厚,说话少有文采,匆忙之际便不能用言辞表达自
己的意图。邓禹和众将很多人多次向光武帝举荐他,皇帝也多次召见他。这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承包合同
- 2025年度生物制药工艺保密协议
- 2025年血液灌流吸附器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度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运输与维护服务合同
- 品牌创新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计划
- 仓库退货管理的改进方案计划
- 主管工作总结的绩效任务安排计划
- 志愿者活动中的个人成长计划
- 市场营销活动的经验与教训计划
- 2025年种植施肥机械项目建议书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六章《圆周运动》课后练习(有答案解析)
- 并联电容器课件
-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课件
- 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本
- 基于单片机的老人跌倒报警装置获奖科研报告
- 色素性皮肤病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论
- 统计学主要计算公式21098
- 无损检测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 DB15T 1193-2017 城市供水行业反恐怖防范要求
- anthone温控仪说明书LU9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