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4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一、设计理念信息革命是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在文化传播方面对人类的影响超过了以往。在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推动知识的生产、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都成为这个时代进程的参与者。本活动课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在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时代下知识、文化的传播为主线索,将课堂活动整合为“消弭知识鸿沟-从“百科全书'到“网络百科全书'”“讲好中国故事-从网红李子柒看传统文化走出去”“主题辩论:美剧传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三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时代剧变下文化的传播与共享。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学习,对于文化传播的途径、特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比较早地接触到智能手机并访问互联网,很多同学也经常使用“B站”等网络资源,能亲身体会信息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文化传播,这些都为本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活动课的难点并非在于课外的搜集资料、调研等,而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立足生活经验,同时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认识信息革命对文化传播与共享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活动环节,要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同时辅以师生间的合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与素养。三、活动目标1.搜集整理资料,学会甄别利用资料,在此基础之上,对信息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文化传播、文化共享等历史现象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能够归纳出信息革命对文化传播和共享的影响,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2.分析“李子集现象”“美剧热”“知识鸿沟”等事件,探究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理解信息技术对整个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3.比较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外国文化的“引进来”等现象,探究信息革命在传播共享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认识到文化共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信息革命对文化传播与共享的影响。难点:信息革命对文化传播与共享的影响。五、活动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明确活动主题《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2.学生分组,确定小组主题3.学生开展调查实践(1)搜集资料:查阅书籍报刊、上网浏览等,搜集书面材料。(2)整理资料:整理搜集到的资料。课堂活动1.消弭知识鸿沟-从“百科全书”到“网络百科全书”教师讲述:知识过程一般分为“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阶段。知识的生产从来就是标准的职业活动,有着完整的活动规范和社会建制,需要大量的前提投入。知识的传播在现代社会则是通过现代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主动建立的社会知识传播通道得以强化,知识的接受者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精英阶层,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开始出现了所谓的“知识鸿沟”。该理论认为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大,处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一方与较高一方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也不断扩大。学生代表讲述: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它象征着人类穷尽智识的渴望,迎合了当时方兴未艾的理性潮流。在狄德罗周边还聚集着各领域的佼佼者,人称“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面世后影响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于作者们经常在里面夹叙夹议“携带私货”,作为普及知识的工具书算不上是理想的,这直接刺激了《大英百科全书》的诞生。材料一而《大英百科全书》第一版,就在1768年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编印,它所代表的就是那个对知识充满了好奇的时代。它把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有系统地介绍,用来教育及供人阅读,那个时代的人真的会求知若渴地读它。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会发生在苏格兰绝非偶然。-南方朔:《<大英百科全书>时代的挽歌》,载《南风窗》,2012年第7期材料二《大英百科全书》主要的销售方式是直销,拥有约2000名推销员,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直销队伍。《大英百科全书》的销售策略是针对中产阶级家庭望子成龙的梦想。天长日久,他们这种推销借口变得与《大英百科全书》的词条一样权威可信,而《大英百科全书》内部的调查显示,一个典型的《大英百科全书》所有者一年里使用百科全书不到一次。-练小川:《《大英百科全书>的兴亡》,载《出版参考》,2012年第5期学生代表讲述: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完成了政治转型,君主立宪政体之下,英国的编写者没有像百科全书派那般发出强烈的政治诉求,更多的侧重于对知识的渴望。苏格兰爱丁堡的书商麦克法考儿等人以“苏格兰绅士协会”的名义编写了英国第一套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上市不久便告售罄,前后售出了约3000套,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到了第四版编写时,许多英国知名的学者参与到编撰工作中,如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等,学术水平日渐提高,当时有英国人将其封为“学术界的《圣经》”。进入20世纪后,美国商人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并用直销的手段进行销售。1929年该辞书的第14版问世,奠定了其“世界性的百科全书”的地位。以至于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认为“上世纪50年代,书架上放套《大英百科全书》,与车库里停辆旅行车或房间里摆台名牌黑白电视机一样,既实用又能彰显中产阶级身份。”①《大英百科全书》从过去的知识工具变成装点门面的饰品。我们看到纸质的《大英百科全书》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工具之外,还应看到不菲的价格、较高的阅读门槛,这种异化使得《大英百科全书》难以承担知识普及的重任。当互联时代到来时,技术的冲击、知识的共享使得其终将为时代所淘汰,新的“百科全书”应运而生。材料三在多媒体时代,顾客价值转移到新媒体特性上,高品质文本和图片的价值相对降低了。大英百科的销售形势开始恶化,销售套数由1993年的11.7万锐减到1996年的5.5万,销售收入也几乎减少一半。······1989年,大英百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CD-ROM多媒体百科全书-Compton百科全书。然而,为了不影响印刷版大英百科全书的销售,该产品不仅内容少,而且采用了Compton的品牌。它被设计为一个购买印刷版大英百科全书的赠品,而单独购买它的价格则高达895美元。-孙忠:《侵蚀与抵抗: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社的突围-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例》,载《出版与发行研究》,2010年第6期学生代表讲述:当多媒体时代来临时,《大英百科全书》持着固有的傲慢与偏见,不能及时迎接技术适时转型。1993年,微软公司推出了多媒体版的百科全书Encarta,虽然在内容质量上明显劣于《大英百科全书》,但是其低廉的定价、丰富的多媒体特性吸引了电脑一代的消费者。《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商不得不采取措施,但是其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得其推出的多媒体版更多的是纸质版本的附赠品。1994年,《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商上线了在线版本,个人订阅年费约为100美元,这一定价又将很多的低收入者拒之门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微软公司的产品已经战胜了对手。①黄薇:《244年印刷史终结大英百科全书:遭遇数字革命》,载《文史参考》,2012年第8期。材料四与此同时,2001年1月,维基百科(Wikipedia)正式上线,它的词条由来自全世界的态愿者协同写作。到2009年,维基百科已经拥有超过250种的语言版本,有6万名以上的使用者貢献了1000万篇条目(大英百科拥有12万条目)。经过惊人的快速成长,维基百科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料来源网站之一。据《自然》杂志的报道,维基百科的科学类词条的质量稍逊于大英百科,但差距并不大。-孙忠:《侵蚀与抵抗: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社的突围-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例》,载《出版与发行研究》,2010年第6期学生代表讲述;微软等公司推出的在线版百科全书在面临谷歌、百度等主要搜索引擎的冲击,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搜索引擎通过算法的优化,可以自动、准确地搜集、提取相关的知识,然后经过智能化的过滤、相关度排序等,推荐给使用者以理想的知识页面。同时,搜索引擎还可以通过良好的用户实时联系机制,以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为知识用户提供跨平台、跨媒体的知识共享服务。搜索引擎提供的是知识点的链接,更专业、细致、全面的知识还需要以新的形式进行提供。材料五以往的知识传播内容由知识精英筛选,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维基百科所推动的网络知识传播使这一现状有所改观,受众不仅可自主选择自己乐于传播的内容,甚至能传播自主生产的内容。······维基百科的传播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它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共同编辑词条,并且受众在浏览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词条的修订,这就打破了地域限制。其次,用户还可以在互助客栈进行交流。另外,维基人也会组织线下的聚会活动。维基百科不仅摆脱了物理场域的限制,使得生产和传播知识更为高效便捷,也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重组维客们的关系。-李质洁:《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机制与特点-以维基百科为例》,载《青年记者》,2014年第14期学生代表讲述:不仅仅是维基百科,中文网络中使用最多的百度百科也有类似的特点,彰显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知识乃至文化共享的机制。首先,知识传播由单向度的生产者一使用者之间,转向了人人皆可生产,知识的受众既可以是受众,也可以变身生产者,知识不再被一部分人垄断,知识的获得更加便捷。同时,网络时代,知识变现的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传统的模式提高了知识传播的门槛,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网络百科全书以免费的方式(通过在页面提供广告等方式变现),使得更多的人群可以获得知识。其次,互联网时代,网络百科全书还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知识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传播。种种这些,都缩小了知识的鸿沟,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变得越来越小。2.讲好中国故事-从网红李子柒看传统文化走出去材料六近日,90后网络红人李子柒引起公众关注和热议。她精心创作的古风美食主题短视频像强大的磁石,吸引了境内外巨量粉丝的热捧。尽管粉丝背景各异、语言不同,但都表现出对李子柒作品的由衷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目前,李子柒微博的境内粉丝超过2100万,海外主流社交媒体上的粉丝也超过了700万。-杨劲松:《透过李子柒现象看文化如何“走出去”》,载《中国旅游报》,2019-12-18学生代表讲述:2019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发表评论员文章《我也蛮自豪,因为我是她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将李子柒推向了更大的舞台。如果不经常用短视频APP的人,很可能一头雾水,转而向周边的人打听李子柒是谁。出生于1990年的李子柒,6岁时父亲去世,她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绵阳农村,李子柒打小就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后来外出打工,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她也许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打工者中的一个。但回到乡下后,为了网店的流量,她自导自演的古风美食视频并意外爆火,成了一名“网络红人”,她在某短视频APP上的粉丝有2000多万之众,在美国网站YouTube上有粉丝700多万,甚至超过了美国主流电视新闻媒体CNN。她何以如此之红,甚至在外国人的眼中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材料七李子柒在影像中表现出的人格特质和表演魅力是动人的,一袭裙裾飘飘的汉服或是一身简朴的农家女装束,做起事来总是从容不迫行云流水,言语不多却沉静有力。这样一个“岁月静好”中的女子形象,足以让人产生美好的投射和联想,于是叙事时间会自然而然地延宕到人们的精神时空。-刘永昶:《关于时空、韵律与意境-从李子柒看短视频的影像美学》,载《传媒观察》,2020年第2期材料八····微博自媒体平台的推荐功能,也就是传播渠道的创新,微博热门排行榜让更多“路人”驻足停留,将“李子柒”主动推送到更多人眼前。翻开李子柒的微博,几乎每一条原创微博都标有热门的标识,评论、点赞、转发数万到几十万不等,几乎是明星艺人的热度。热度越高,微博信息公布的开放式使得点赞数量多的微博都能登上微博广场,也给了“李子柒”更高的曝光度,曝光度越高,转“粉”的“路人”也就越多。-张丹妮:《美食短视频“李子柒”走红的原因浅析及冷思考》,载《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第5期材料九有意无意之间,李子柒做出了推介现代中国的贡献,而她的走红、她的成功,也在根本上要归功于现代中国的成就和支撑。她是软实力领域“中国制造”中极精巧、极讨喜的那一个。没有中国建设发展成就的“当惊世界殊”,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承认,很难想象李子柒视频内容能够拥有这样深厚的传播力影响力基础。没有现代中国的东风,李子柒大概率只会是深锁铜雀的大小乔。有了国家发展的东风、时代进步的东风,李子柒以及“张子柒”“李子八”才会你未唱罢我登场。在这个意义上,李子柒与中国高铁是互为背景、互为视窗的。-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载《传媒观察》,2020年第2期学生代表讲述:李子柒作为一名很普通的农村女孩,没有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却能成为被很多人羡慕的“网红”并在海外媒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成功的原因值得深思。工业化兴起以后,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推广,白天和黑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李子柒走红的关键在于她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痛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子柒说:“现在整个社会,很多人是特别浮躁的,生活压力很大,我希望他们在忙碌一天以后,打开我的视频,能给他们减轻一些焦虑和压力感的东西。”①李①转引自:任孟山、李呈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时代经验与可能路径-李子柒爆红海外给国际传播带来的思考》,载《对外传播》,2020年第1期。子柒的团队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也非常到位,其以呈现主题为核心,注重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如在色彩上,其以偏冷色调来呈现中国的特有美食,受众在观看画面时,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仿佛进入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从而与作者李子集产生共鸣。李子柒的成功还离不开她始终植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短视频,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了海内外的受众,而中国文化也借此为世界人民所共享。材料十以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