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第14课【基础巩固】1.曹操兵败赤壁,而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曹军发生大疫,导致兵败赤壁。由此可知()A.疫病影响政治军事B.曹操行为有违道义C.曹操兵败在于疫情D.疫病一说纯属猜测【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疫病影响了当时的军事和政治格局,故A项正确;曹操的行为有违道义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有很多,疫病只是其中一种,排除C项;材料说明疫病是致使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之一,疫病一说不是猜测,排除D项。2.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傒斯也作诗云:“近闻闽中瘴大作,不间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答案】B【解析】材料“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表明当时福建地区瘟疫灾害异常严重,故B项正确。3.下表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暴发情况。据此分析,影响古代疫病频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朝代统治时间有疫情的年份暴发频率东汉195年20年0.103次/年三国至南北朝369年40年0.108次/年明朝276年118年0.428次/年清朝267年134年0.502次/年A.自然物候异常B.政府防疫能力有限C.朝代更迭动荡D.人口的增长与流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至明清时期,我国疫病暴发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的增长与流动是导致我国古代疫病暴发频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4.近代早期的英国政府将枢密院作为最高防疫领导机构,全盘指导国家的防疫工作。在16、17世纪的防疫斗争中,英国投入的经费远高于同期欧洲其他国家。这表明英国()A.防疫措施极其严密B.公共卫生体系完善C.政治经济实力强大D.医疗卫生技术先进【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英国政府全盘指导国家防疫工作,且投入的经费远远高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体现了英国政府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介绍了当时英国的防疫机构和经费投入,并未对英国的防疫措施进行具体介绍,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英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英国的医疗卫生技术进行介绍,排除D项。5.“(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是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的。这一思想()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可知,《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6.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也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A.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B.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C.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D.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都有为“君亲”治疾的目的,反映出古代医学研究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故C项正确。7.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帝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帝的重视,康熙帝还把金鸡纳霜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身患疟疾,被传教士用金鸡纳霜治好,康熙帝把金鸡纳霜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8.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的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开始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开始学习西医”可知,西医传入中国,使中国的西医人才和实践得以发展,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故B项正确;西医在明末清初就已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中医,故C项错误;中国人办医院学西医不是西方的文化侵略,而是主动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能力提升】9.由下图年表可知,鼠疫与天花的暴发与流行()2—16世纪世界瘟疫大事件表(节选)165年,罗马帝国暴发天花541年,君士坦丁堡暴发第一次鼠疫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1555年,墨西哥暴发天花,200万人死亡A.刺激了人性的觉醒B.是国家间战争的产物C.促成了新航路开辟D.与人类交往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根据世界瘟疫大事年表中的内容可知,鼠疫和天花暴发和流行的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主要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10.14世纪,欧洲暴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甚至连一些国王和天主教会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黑死病暴发期间,整个欧洲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教会,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都未能幸免,祈求上帝庇佑也无济于事,这说明这场浩劫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黑死病使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的享受,故B项错误;黑死病不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黑死病不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的标志,故D项错误。1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没有关于疫情的明确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的疫情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在当时的条件下,疫情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西汉时期,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疫病发生的频率相对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大,疫病发生的次数自然较多,故C项正确。12.有人赞扬欧洲某位医生:“医学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一种如此有用的进步,就好像你从人类苦难的日历上将其中最大的苦难之一抹去了。后人只会从历史上知道,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该医生()A.发明了牛痘接种法B.证明了青蒿素对抵抗疟疾的作用C.创立了实验药理学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答案】A【解析】材料“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赞扬消灭天花的功劳,而牛痘的接种对防治天花起了关键作用,故选A项。13.1892年,德国暴发霍乱。不来梅地区因为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疫情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数千人死亡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来梅地区因为……一系列防疫措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疫情”可知,德国地区政府因为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防疫政策的不统一,说明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故A项正确;疫病带来的威胁是一样的,排除B项;德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材料与官员素质无关,排除D项。14.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南朝齐、梁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唐朝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朝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1892种。这表明中医药学()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C.独步世界医学之林D.传承发展前代药学【答案】D【解析】材料“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反映了古代中医药学对于前代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理论体系规范严谨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中医药学和世界医药学相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15.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多,疫气说呈减弱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多,疫气说呈减弱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知,这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表明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16.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材料旨在说明()A.医疗防治体系得以健全B.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C.医学发展需要借鉴交流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过中西医结合,我国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这说明医学发展需要借鉴交流,故选C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张仲景(约150—219),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桓帝、灵帝到建安年间疫病盛行,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10岁时立志从医,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建安年间,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但当时百姓不能随便接近官员。于是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坐在大堂上为群众诊治。他总结临床经验,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试治,历经数十年写成《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前者专门论治传染病、热病,后者专门论述内科、妇科和外科等杂病的理论和方法。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无不尊崇《伤寒杂病论》。——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广泛为民诊治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贡献。【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疾病流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品德高尚;稳定地方秩序、造福民众的需要。(2)贡献:传承医学,创新医学理论和方法,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宝贵经典;彰显了忠孝仁爱、救世济民等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始二年(2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认为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预防“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平时执掌朝中医药之事,民间疫病出现时应诏至民间进行医疗活动。——摘编自张剑光《中国抗疫简史》材料二英国在近代早期的防疫措施具有综合性特征,它不仅来自欧陆的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的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的专业性建议。为应对1665年大瘟疫,伦敦市政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房屋封闭、埋葬死者、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对策措施,来防控疫情扩散。英国政府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不仅患者,而且其家人也被隔离;隔离期间,政府严禁人员探望;为防止他们出逃,政府派专人严密监控,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旦有人员出逃,政府严惩不贷。——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疫情防控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