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_第1页
2024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_第2页
2024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_第3页
2024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_第4页
2024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5题)1.集体舆论是指()

A.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B.班主任所提倡的言论和意见

C.集体中所有人都一致同意的言论和意见

D.集体中优秀分子的言论和意见

2.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

A.兴趣B.需要C.信念D.动机

3.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B.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4.中国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元朝末年B.明朝末年C.清朝末年D.民国初期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明了____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B.教育C.环境D.活动

7.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矛盾,并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

8.下列选项中属于特珠能力的是

A.记忆能力B.绘画能力C.思维能力D.想象能力

9.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运动竞赛B.运动队训练C.早操、课间操D.体育课

10.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

A.个别特征B.整体特征C.本质特征D.动力特征

11.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家庭、环境和各种校外机构B.家庭、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C.社区、各种校外机构和大众媒介D.家庭、学校和社会

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社会B.地方C.学校D.家庭

13.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观点属于

A.民族本位论B.集体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4.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近代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

15.看小说时根据语言描述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无意想象

16.有位心理学家在研究拔河比赛时发现,参赛人数越多,每个人出力越少。这种现象属于()。

A.社会阻抑B.社会惰化C.社会助长D.去个性化

17.规定不准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18.“说明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体现的心理学研究目标是()。

A.陈述B.解释C.预测D.控制

19.我国现代学制建立于()

A.盛唐B.明末C.清末D.民国

20.20世纪以后产生的资产阶级“儿童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21.在教育合力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社区教育

22.在知觉某一事物过程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种现象体现的影响知觉的因素是

A.兴趣爱好B.理想信念C.知识经验D.需要动机

23.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今后要重点推进____的改革与发展。()

A.基础教育B.农村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

24.系统阐述绅士教育思想的近代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赫尔巴特D.杜威

25.小学阶段设置课程的特点是()

A.分科课程为主B.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综合课程为主D.活动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

二、判断题(8题)26.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

A.正确B.错误

27.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A.正确B.错误

28.社会需要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A.正确B.错误

29.教师只要把道德规范说透,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就能形成相应的品德。

A.正确B.错误

30.“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意方法使他们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律师、法官,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A.正确B.错误

31.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

A.正确B.错误

32.性格是指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性。

A.正确B.错误

33.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短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A.正确B.错误

三、填空题(2题)34.___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5.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强化有三种形式,即直接强化、____和自我强化。

四、简答题(10题)36.试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37.教师劳动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39.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

40.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41.美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何意义?

42.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

43.简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基本含义和贯彻要求

44.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45.简述五人格理论中的五种特质

参考答案

1.A暂无解析

2.B

3.D为了教育好下一代,要求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

4.C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5.D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主要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教学主要任务的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6.C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是、说明了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7.B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8.B暂无解析。

9.D体育课是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除了讲授体育理论知识外,主要是学习和训练体育技能

10.A

11.C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主要通过社区,各种校外机构,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等途径和形式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12.B中共中央于1985年颁布了这项决定,在这项决定中,国家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3.D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交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住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住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具体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动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14.A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他的主要教育观点有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班级授课制和统一学制的思想;教学原则体系和课程体系。

15.A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例如,看小说时根据语言描述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再造想象。

16.B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题干所述的现象就属于社会惰化。

17.B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18.B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务件,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给予科学的解释。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目标——解释心理现象。

19.C暂无解析

20.A

21.B在学校、家具,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中,学权教育起着主导作周。

22.C本题考查知觉的理解性。

23.B《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24.B

25.C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有: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等。

26.B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27.A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才能抓住根本。题干说法正确。

28.B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阑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也受社会生产力制约,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教育为社会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29.B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其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30.B此说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易导致“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错误。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虽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无条件的,还要考虑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影响。教育并不能任意决定人的一切发展方向。

31.A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制中关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学制年限、入学条件等要直接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32.B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人格特性。(1)人格、性格、气质三个概念都是个性心理中的重要概念,要清楚它们各自的定义。(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但与人格概念不同。

33.B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34.义务教育

35.替代强化

36.(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3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上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其次,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的不断更新。再次,表现在教的“教育机智”。

38.(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

39.(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人们在注意状态下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既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又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②培养间接兴趣。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40.(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1.(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42.(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4)充分利用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