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_第1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_第2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_第3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_第4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8《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一战前后的事情。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二.方法论概述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权力斗争;自由主义,强调多元行为体、跨国互动、国际制度与规范;建构主义,强调文化因素和观念建构。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了国家是利己的,而非利他的。2.在这个无政府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在这种政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是国家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出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由于国家都要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国家间的冲突是绝对的。一.古典现实主义(Page38)代表人物是摩根索。他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而主权国家在各自领土范围内都是至高无上法律机构。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制定并强制实施法律的中央权力机构。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这些法则不受到人们的偏好左右。2.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3.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做外交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4.普遍的道义原则(即国家生存)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公正对待所有国家,就应把他们都看作是追求以权力为定义的利益的政治单位。6.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深刻的。从摩根索阐述的六条原则看,他的理论核心就是权力政治,论证的起点则是权力与利益。在他看来,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都是为权力而斗争。国家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说的确切些,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的。国家无论是维持还是推翻现状,都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实力的不均等使得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尽管摩根索认为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和国际法对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但保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因素还是“权力均衡”。摩根索认为,维持和平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权力平衡为表现的社会力量的自我调整机制,二是以国际法、国际道德为斗争形式的规范性限制。对他而言,权力平衡是需要某种知识和道德基础的。现实主义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国家间已有的和可能的合作。关于古典现实主义,有4位代表人物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修昔底德,这是最早的源头,他提出了最早的古代论证。一个是马基雅维利,他对现实主义提出了最早的现代论证。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哲学家,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提出了古典现实主义的一个中心命题——“人性恶”。他认为国家安全远比信义、道德重要,特别强调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再一个是卡尔,他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卡尔是政治学著作TheTwentyYears’Crisis(《二十年危机》)的作者,认为理想主义无视历史教训,而现实主义对历史的看法过于悲观;认为理想主义夸大了选择的自由,而现实主义夸大了一成不变的因果关系,并滑向宿命论;认为既有理想主义的因素,又有现实主义的因素,既有权力,又有道德原则,这才是健全的政治理论来已存在的基础。最后是摩根索,他对古典现实主义提出了最全面系统的论证,是集大成者。二.新现实主义(Page43)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特点:1.新现实主义把安全而不是把权力置于首要地位,认为国家不会为了其他利益而放弃他们当前已获得的安全。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他们就可能接受较弱的处境。权力已不再是国家的目标,而是国家的工具。权力是一种有可能使用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总是力图拥有适度的权力,权力太小或太大都会导致风险。国家在重要关头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2.在研究方法上,只有既注重单位(国家)层次,又注重结构层次,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与延续。3.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而不是人性的结果。4.注意威胁和应付威胁是国际生活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国际体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行为体经常彼此敌视。总之,按照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尽管世界结构是无政府的,国家谋求自我保存和增加其权力不可避免,但国家的主要关注点未必是对权力的不间断追求,有些时候国家会选择谈判而不是战斗,因为合作可以避免高代价的冲突并有利于保持和平与解决经济问题。新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当前世界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和实际政治问题的研究,鼓吹“问题政治”的国际政治观,把国际政治看作一系列问题领域,认为国际政治中除了冲突和对抗外,还有沟通、协调与合作。华尔兹“安全困境”: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即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加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做出反应的威胁。显然,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Page45)1.新古典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相对新现实主义而言的。它与新现实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谋求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它力图预测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追求特定的政策和战略,为什么会对系统压力做出不同的反应。所要探讨的东西包括个别国家的大战略、军事信条、对外经济政策、结盟的偏好以及危机行为等。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和雄心,首先取决于他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他们的相对物质力量。在新古典现实主义主义者看来,国家政治领导人所做的外交政策选择,与其说是国家物质资源的现实数量的体现,不如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他们自身对国家相对权力的判断。新现实主义从结构的角度观察国际关系,最明显的弱点就是无法预测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弱点是不适于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2.进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他认为,国家必须考虑掠夺性修正主义强国的威胁,因为这些国家可能会冒险一战以实现其目标。按照进攻现实主义的假定,国际关系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处于霍布斯主义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全的稀缺性为国家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因。由于国家会不断面对其他国家的暴力侵害或征服威胁,因此不得不通过军备建设、单边外交和机会主义的扩张来改进其相对权力地位。由于只有最强大的国家才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因此国家会寻机削弱可能的敌手,追求其权力的最大化。进攻现实主义所做的阐释,主要是针对大国,弱国不可能追求扩张,以为这样做的风险太高。3.防御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认为,尽管安全困境难以驾驭且不可避免,但它未必会导致剧烈的竞争与战争。国际体系只有在有限的情况下才会提供扩张和侵略的动机。除了权力的总体分配外,其他的物质因素(如军事技术上的进攻防御平衡、国际经济压力、地区军事平衡等)可以增加或减少冲突的可能性。国家会努力使其安全而不是相对权力最大化。只有当“安全困境”升温为狂热时,才会导致实际冲突的产生。进攻现实主义基于追求权力最大化的目的,会要求国家比照竞争对手的总体实力发展自己的权力,而防御现实主义基于追求安全最大化的目的,则会要求国家按照所受到的威胁发展权力。与进攻现实主义这比较,防御现实主义者更重视国内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他们认为,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的相对能力的感觉体现了系统压力与国家对外政策之间的联系。总之,与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相比,推动这些新发展的学者中多数人比较重视国际体系之外其他层面的因素对国家对外政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单位因素的强调,特别是对国家内部的各种因素以及权力之外的因素的强调,可以说是这一些现实主义新分支的一个较共同的方面。主要关注点国家间权力政治的由来国家希望拥有多少权力古典现实主义人性与国家基于人类本性,主要原因在单位层面(即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与利益新现实主义国际体系国际体系的压力(无政府状态)以安全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新古典现实主义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领导人因素及其他国内因素)的结合不确定进攻现实主义有些人关注体系,有些人既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有人认为是国际体系的压力,有人认为是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最大限度的获取权力,以霸权为最终目标防御现实主义即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以平衡威胁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现实主义的主要不足:现实主义过于重视冲突,而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二节自由主义(Page52)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作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内政治,主要指涉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涉国家间关系。自由主义的早期阶段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个体理性的力量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是社会共同的善得到实现。在自由主义看来,只要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大多数人就能做出正确的推理,并采取理性的行动,从而确保社会的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清楚地表明了国际秩序不能经由自由放任的途径实现。事实使一些自由主义者认识到,和平必须建立,而不能“自然地”实现,于是产生了新自由主义,强调通过国际制度的管制来建立国际秩序。从自由主义的演进过程来看,在如何建立国际秩序的问题上,自由主义已经分为两大分支。一支强调弱干预原则,认为行为体的互动可以自动地形成国际秩序;另一只强调强干预原则,认为必须通过国际制度的管制来建立国际秩序。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贸易和平论”和“民主和平论”大体延续了前一种传统;而理想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则体现了后一种原则。一.理想主义(Page53)主要代表人物:威尔逊、布尔理想主义是跨国主义范式之中产生最早的一个理论学派,亦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理论渊源之一来自于“国际法之父”格劳修斯的理论,他所设想的国际社会的基础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国家,但也包括非国家实体和个人。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同现实主义相反,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伍德罗·威尔逊:“书生总统”。主张建立一个由国家组成的国际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将以国际法和特定的规范为基础,并将受到国际机构的调节;在他所倡导的精神与制度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集体安全,即若干个国家相互承担义务,确定反对侵略的相互依存的安全体系。不同于权力平衡的是,集体安全不是反对特定的国家,而是反对威胁现状的任何国家。赫德利·布尔:认为尽管不能消除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但国家的行为却可制约。假定秩序乃是国际关系的历史记录的一部分,现代国家不仅构成了国家的体系,而且构成了国际社会。《国际政治学理论》(北大梁守德、洪银娴版)一书,指出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主张是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理正义、保证国际和平等等,最大的特征是,崇尚法律规范和伦理标准,强调国际事务中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相信国家的利益的自然协调和“世界舆论法庭”实现和平的可能。二.自由制度主义(第二版中称“新自由主义”)(Page56)代表人物:基欧汉、约瑟夫·奈1.概念新自由主义亦称经济跨国主义或相互依赖模型。这一学派强调的是国家间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设,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与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问题。2.复合相互依赖:“复合相互依赖”有三个一般性假定:a国家并非国际关系中的惟一行为体,国际组织、地区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宗教团体在全球舞台上都有一席之地;b国际关系议程比以前更加复杂多样,国际政治不能再被区分为“高政治”和“低政治”,尽管国家安全和军事权力仍然重要,但经济、社会、生态问题在国际议程中已经取得同等重要的地位;c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军事力量的作用正在减小,经济相互依赖连同扩大了的政治联系已经增大了合作的价值而减小了暴力的功效。基欧汉、约瑟夫·奈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认为这种理论是一种与现实主义截然不同的模式,比现实主义更接近现实。可以说明国际关系中的可见变化,既国际战争减少,经济权力的影响超越了军事强制,并且出现了一体化的全球贸易模式。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由于国家间已建立的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系只有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兴旺,因此,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对于保持秩序以推动其利益都有利害关系。这种情况表明,在国家间存在着一种利益的和谐,其意义在于,合作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互利的不仅有利于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作为对外政策工具的权力和军事力量,已受到了全球体系中所有国家之间更多的联系和更大的合作的排斥。这种合作不仅出现在国家之间,而且出现在所有的国际行为体之间。按照相互依赖理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扩张,已经使一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和作为整体的国际经济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相互依赖可能是“零和”关系,也可能是“非零和”关系,在军事领域,它未必都是竞争关系,在经济和生态领域,也未必是合作关系。基欧汉认为,合作是一个政府协调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政府所遵循的政策有利于实现其伙伴所追求的目标,合作涉及相互的调整,并且只产生与冲突或可能的冲突之中。3.全球主义: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主义是通过资本和货物、信息与思想、民众与军事力量以及与环境和生物有关的物质的流动而实现的一种涉及洲际相互依存网络的世界现状。其特点是:(1)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所涉及的是联系的网络,而不是单一的联系。例如美日相互依赖,但不是全球主义。(2)在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联系,但其中必须包括跨洲的联系。只有地区的或国家间的联系不是全球主义。(3)与相互依存一样,全球主义也是多维现象,既有经济、军事、环境全球主义,也有社会与文化全球主义。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主义尽管涉及一种普遍的联系,但它本身并不是普遍的。有很多人并没有卷入这种联系。因此,随着全球主义的发展,人们之间的鸿沟也在加深。全球化与社会差别的鸿沟是并存的,贫富差别就是这种鸿沟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化既不意味着同质,也不意味着平等。“稀薄”的全球主义就是全球主义,只有日益“浓厚”的全球主义才能被称为“全球化”。三.民主和平论(Page61)民主和平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康德。1795年出版的康德的著作《永久的和平》阐述了这个理论的原型。康德所设想的是一种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秩序,这种秩序是以具有和平互动关系的共和制国家为基础,而在这些国家居住的公民可以很容易地跨越国界互动,并且共享道德价值和商业利益。这是一种强调道德价值的国际政治观。民主和平论者做的论证,除了统计分析之外,其理论推理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a、战争的费用是公民用鲜血和财富来支付的,民主制政府之所以不情愿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要对公民负责;b、在民主制国家,有战争风险的对外决策是需要公开讨论的,这意味着战争的代价对公民和决策者来说都是敏感的;c、民主制政治结构的特征,诸如行政选举、政治竞争和外交决策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制衡作用,会使国家受到较大的影响;d、民主制的政治文化,诸如民主规范、惯例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等,最终会使得适用于解决国内问题的方法也适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关系。1.概念:“民主和平”的命题,即民主国家间无战争,有两个主要论点:第一,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第二,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极少威胁要使用暴力,因为这样做是非法的。民主和平论的基本逻辑是:理性的人可以组成理性的国家,而理性的国家则可以组成理性的国际社会。民主和平论的基点实际上是国内因素决定论。按照该理论的推理,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它的典型思维逻辑是:国内可以实现的东西,推而广之,在国际的范围内也可以实现。民主国家在处理相互间关系时会适用相同的准则。它们都知道,民主国家的利益在于合作,在争端中进行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做法,因此它们谋求互动,倾向于对其他民主国家的要求做出反应,并最终有可能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放弃在相互关系中使用暴力(乃至威胁使用)暴力的权力。2.民主和平论与美国的对外干涉的关系:民主和平论者认为国内政治对国家安全政策而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决定因素,认为尽管民主国家像其他国家一样也经常打仗,但它们之间却极少打仗。基于这个理论,他们主张以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为样板,向全世界输出民主,以次来造就永久的和平。从政府决策的角度来看,克林顿政府推行的扩展民主区域政策和小布什的政府推行的“政权变更”政策,都是以这一理论为主要依据。民主和平论与现实国际政治和大国对外战略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朝野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利益和安全同世界范围的民主的成败息息相关,提出鼓动和输出民主应成为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所以该理论不可避免地要促使美国采取干涉主义的对外政策。冷战结束以后,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把“民主和平论”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支柱。3.民主和平论的问题:(1)民主的标准问题,即哪些国家算是“民主国家”,或者说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民主国家”。(2)另一个困难是逻辑上的,即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民主国家同非民主国家一样好战。四、跨国主义(“跨国主义”在第三版中已删除)跨国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时亦被称为国际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跨国主义主要关注的是全球政治,或者说是关注的是普遍的秩序,它的视点不是单个的国家,而是跨越国家的关系和多元的行为体。现实主义者强调的是权力,而跨国主义者则强调的是秩序。按照跨国主义的观点,国际秩序的确立取决于四个因素:(1)国际机制的作用;(2)有关国家行为的国际规则和规范;(3)国家间日益发展的经济相互依存;(4)技术进步和全球通讯的发展。上述这些因素可以制约和规范民族国家在这一体系中的行为,并且为在总体上构筑国际环境起到一种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四个因素所体现的跨国联系,确立了合作的动因,加强了国家间的信任。作为一种解决国家间争端的手段,它促进了谈判而不是军事对抗。四.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评(Page65)现实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多集中在国际安全的问题上,认为他们低估了国家利益的冲突方面,实际上在国际关系中恐惧和不信任的因素往往重于合作的因素。相对于自由主义者所强调的集体利益,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仍然是自利的。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Page66)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世界体系论这几个范式属于理性主义理论。反思主义的理论群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学派主要特点是强调国际关系中理念性的东西,诸如观念与话语的作用,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以及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一.世界体系理论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是一个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判帝国主义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的。沃勒斯坦认为,从历史上说存在过两种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现代的世界体系属后者,尽管现代体系还是稳定的,但已经进入了最终的危机时期。二.规范理论提出了国际关系的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一理论最基本的特点是提出了国家间关系的伦理性质。三.女性主义理论自由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观点女性主义四.批判理论源于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理论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像一切只是一样,它必然受到社会的、文化的和意识形式影响的制约。五.历史社会学反对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中的某种既定的东西,主要论题是穿越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认为国家是由国际与国内力量造就的。六.后现在主义认为在话语之外不存在建立真理陈述之基础的可能,关注权力与知识。七.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温特建构主义是冷战结束后以来在欧美国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凸显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从观念的角度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作为一个强调观念的学派,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第二,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结构所包含的主要因素:1.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所谓共有的知识,就是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比如,如果行为体间的共同期望使行为体共同具有高度的猜疑,使它们总是对对方做出最坏的估计,那双方就会形成相互感到威胁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相反,如果行为体之间的共有知识使它们能够建立高度的相互信任,那么它们就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这就会形成所谓的安全共同体。对建构主义来说,社会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话语在这里主要指精神性的东西,诸如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知识及语言等,正是这些话语,反映并构成信念与利益,并确定可接受的行为规范。从话语的角度观察国家行为,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决定权力的意义与内容,决定国家实现利益的战略,也决定利益本身。在进行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如果行为体的观念发生变化,那么行为体间相互联系的意识(或共同知识)和利益就会发生变化,并因而会使结构,诸如无政府状态,发生变化。2.作为一种强调观念的理论,建构主义通常并不否认物质性因素,但它从来不把物质因素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因素。建构主义认为,物质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比如,军事力量就是一种物质性因素,但这种物质因素只有在考虑到行为体的不同期望或不同的共同知识时,才能对其影响做出正确判断。比如英国拥有核武器与朝鲜拥有核武器,美国肯定认为前者不是威胁而后者是威胁,并因而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性因素,而是它们的共同期望以及由此而建构的关系的性质。3.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的互动造成了社会建构。理性主义所讲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先验和既定的因素,不是自然状态,而是国家的互动所建构的一种文化。即“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家互动的性质不同,就会建构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温特论证了三种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无政府文化(敌人)、洛克无政府文化(竞争,即利益冲突与共存)、康德无政府文化(朋友)。建构主义认为,行为者建构结构,结构也造就行为者。对于行为者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国际政治的进程。建构主义认为,行为选择不仅在于符合目的,而且在于对认同与利益进行再造。国家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不能被视为完全利己的行为体的。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实化和物化,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也就帮助再造了这种文化,所以,国家越像现实主义那样思维,利己主义及其在体系层面的连带结果——自助——就越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建构主义认为自我利益本身是国际体系不断造就的产物,因此在社会进程中应当受到质疑,一旦这种建构不被行为体的实践所支持,它就会不复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结构才是可以变化的。第四节如何看待国际关系理论研究(Page81)1、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不同的理论和范式,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2、进行国际关系研究需要不同的理论和范式。3、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居于主流地位的“大理论”之所以得到认可,不是因为得到了实证检验,而是因为他们作为宏观性解释能够演绎出可检验的命题。4、国际关系“大理论”在国际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是像“路线图”一样指引人们的探究方向。5、进行规律性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对未来进行预测,这就要探求国际互动的确定性。6、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探求确定性的同时,研究不确定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7、面对国际关系事实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者不应该试图建构某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国际关系行为体首先是政治实体,即在政策或者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或群体,不同于国际法行为体,也不同于国际社会行为体。国际政治行为体,指的是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能参与对外政治活动并发挥与自己职能特性相符作用的实体,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实体及具有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体。第一节国家行为体(Page81)《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各国的独立和享有的外交权力,规定不得干涉各国内政。这样现代国际关系的雏形就出现了。国家有四个基本特征:(1)国家拥有主权,是主权行为体。主权是国家的独有属性,即只有国家才拥有主权。(2)国家有一定的政权组织,特别是中央政府。(3)国家统治者一定的领土和居民。(4)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代表并保护着这些居民。就现代国家而言,人们往往还强调忠诚与认同,认为国家下辖的居民对国家有共同的认同和忠诚。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由三个要素构成:(1)思想观念,以人民的情感为代表,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之中;(2)自然要素,包括领土、人口、经济资源等等;(3)制度要素,包括规则、法律、政府决策结构等,这些东西构成了国家的秩序。从政治职能上说,国家所起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在其统治区域内维持社会的稳定,控制暴力的发生;(2)自由自主分配国家资源;(3)作为国家内部大多数人的认同核心。一.主权的概念(Page98)主权国家的产生,确切的说是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即1648年之后。资产阶级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主权国家的建立。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主权概念提供了两个关键性规范:一个是国家有平等的管辖权;二是国家享有政治独立。1.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权力。2.对外主权。即国家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国家不受任何外部政治实体的权力所支配。从理论上说,对外主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国际法的含义,即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体;(2)政治含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它对其人民和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管辖权;(3)道德含义,所有主权国家都应该尊重别国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利。二.主权受到的制约和影响(Page100)1.在主权国家体系中,由于每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都表现为与其他主权国家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很容易超出各个国家认定的界限,因此任何国家的主权实际上都会受到其他国家权力的影响。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会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国家间的互动(合作、结盟、竞争、战争),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在合作中,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地位都会受到重新界定。国家在国际互动中,主权既受到了削弱又得到了扩大,他们失去了一些传统的职能,又得到了一些新的职能。2.在全球政治体系的作用下,民族国家所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自主权的缩小。自主权是国家追求对内对外政策目标时独自发挥作用的实际权力。主权与自主权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主权具有不受限制的属性,而自主权则表现在具体的领域和范围。本来拥有完全的主权就应当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自主权与主权应当完全吻合。但在现实国际政治中,自主权受到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越大,与主权的分离也就越大。3.全球体系对主权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制度化的约束,也就是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多边协定以及国际法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国内行为的“国际化”,即国家按照国际准则行事。国际组织与跨国机构的发展,无疑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与限制。联合国安理会以及某些经济领域的国际组织能够干预一国的国内事务。国际法对主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国际法的发展使个人、政府、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从属于新的法律体系,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超出了原有民族国家的规范体系。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权威的执行国际法的强制性机构,但国际法的影响已经越来越重要。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的豁免权法则认为,国家以主权者身份从事的任何行为都不受到另一个国家法庭的指控;个人作为国家代理人触犯另一国法律时,他不应被判有罪。但是,“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正日益成为一些西方大国对外战略的原则。按照这种说法,解决人权问题可不受主权原则的限制。此外,某些国家间发生的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显然也在改变着主权的含义。最典型的就是欧盟,它正在走向一个超国家,它的权力来自于成员国的自愿出让。因为主权出现了转让与分割,传统的主权观念也难以保持了。欧盟的成员国在自己的边界范围内,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与公民的认同中心,而欧盟正日益成为一个新主权者。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Page103)目前共有约200个国家,其中已加入联合国的又193个。按照国家的能力划分,分为强国和弱国;按照意识形态划分,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宗教划分,分为伊斯兰教国家、东正教国家、天主教国家、佛教国家;亨廷顿按照文化划分国家为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如俄罗斯)、中国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西方文明。他认为这些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最危险得。西方国家经常使用“民主”作为划分国家的标准,一些学者明确提出“两个世界”的划分理论:现在全球的地缘政治空间是有两个特定的区域或者世界组成的。一个位于国际体系的核心,另一个位于边远。自由、繁荣、和平的工业化民主强国组成了位于核心的世界,在世界边缘的国家却处于毫无希望的贫穷之中。无赖国家:是指那些对国际社会的准则抱有敌意的国家。美国曾经视伊朗、伊拉克、利比亚为无赖国家,阿拉伯国家视以色列为无赖国家。失败国家:是指那些失去了国家功能的政治体系。失败国家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国内秩序,不存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政府权威,各个派别为争夺地盘而使国家陷入广泛的暴力中。这种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民族分离过程和持续内战的产物。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波黑、塔吉克斯坦曾有过此类情况。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一.政府间组织(Page106)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通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仅限于主权国家。国际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日趋活跃,主要表现为种类增多,涉及各个领域,数量增大,作用增强。1.政府间组织构成的三要素:(1)成员国间要有合作的政治意向,这是政府间国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间要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这是保证组织稳定性的条件。(3)组织要有一定的运作机制,包括组织的宗旨、权力、职能、活动方式和议事规则,这种运作机制可以体现组织的某种自主性。通常这三个要素是体现在一定的条约、协定和章程中的,它们构成了组织的基本制度。参加政府间组织的国家,都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力量无法实现的目的。2.政府间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组织的成员资格具有普遍性,全球所有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是组织的成员资格有限,只有符合特定的地缘标准或者民族宗教标准的国家才能加入,如欧洲联盟、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定。3.政府间组织的作用政府间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表达单个国家的意志或多个国家的集体意志提供了一种手段,而且还对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发挥了重要影响,诸如促进国家间的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解决国家间的冲突等。通常最重要的政府间组织,是类似于联合国和欧盟这些具有一般性目的的组织,因为它们比具有特殊目的组织更直接地介入跨国政治问题的解决。二.国际非政府组织(Page107)国际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他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其目的主要是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较大的跨国合作。例如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大赦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核裁军委员会。NGO始于19世纪,早期的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方面。三.跨国公司(Page109)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地或决策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它国家设立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或其他服务活动的大型企业或公司。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跨国公司都尽力影响东道国的政策,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的。四.其他行为体(Page110)1.民族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少数国家(如爱尔兰、瑞典、冰岛、葡萄牙、卢森堡、丹麦)是只有一个主体民族的国家。民族无论是否有自己的独立国家,事实上都会参与国际互动。特别是一些涉及国际冲突的民族(巴以、希土冲突,民族分裂如科索沃、车臣),更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国际行为。民族主义就是这种行为的体现。2.国际政治运动在国际关系中,带有民族主义内涵的政治斗争常常会形成所谓的国际政治运动。这类运动所涉及的群体通常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要么谋求民族分离,建立新的国家,要么谋求激进的政府变革,如库尔德、巴斯克、泰米尔组织、巴解。还有一种政治运动是谋求在全球体系中谋求改变政治和经济制度,或者说要求改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如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把国际政治运动视为一类国际行为体,实际上也可以把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包括在内。3.宗教运动与组织在当代,信奉宗教的人都会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它们影响人们的政治信念和国际互动的实践。在南亚和中东政治冲突与宗教矛盾常常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日益上升的恐怖主义威胁,也往往具有宗教极端主义的背静。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也可能发生势不两立的血战,如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4.政党由于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对外政策,因此事实上会改变国家的国际行为。5.个人就国际关系中以政治群体和集团为体现的国际行为体而言,其中的主要领导人或著名人物作为个人有时也可以被视为国际行为体,因为这些人的个人影响,可能改变其他国家的行为,甚至改变国际政治的进程。小人物,或者说普通民众,也可能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如非法移民、难民问题等。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Page113)1、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1)在经济上,生产、市场营销和分配的国际化,使得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无一例外的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这个体系相隔离(不论是自闭还是受制裁),都会陷于困境。(2)在政治上,赫尔德将这种影响概括为五个方面:a、伴随着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多,政府可用的政治手段的效用明显下降。b、由于跨国力量和相互联系的扩大,减少了和限制了国家政府对公民行为的影响。c、在具有高度相互联系的全球体系范围内,在国家行为的许多传统领域,不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就无法完成国家的目标;d、国家不得不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e、国际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大发展,为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2、一体化与碎裂化弗格森和曼斯巴赫对全球政治挑战这样描述:今天,当代国家面对的是超越其合法边界的经济、文化和种种制度的挑战,同时还受到了来自其内部的民族主义和其他子群体的挑战。他们认为,当今主权国家正受到跨国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挑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同时发生的“一体化与碎裂化”的过程,即所谓合成/分裂过程。3、软地缘政治:涉及的是有关全球经济、人口、环境等问题的国际谈判;硬地缘政治:涉及的是军事威胁和暴力的运用。第四章国际体系什么是“国际体系”(Page118)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会系统。国际体系指涉的社会现象乃是人有意识互动的结果。由于国际行为体的行为都有意图指导,始终存在着观念交往,因此国际体系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存在。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行为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都成不同的体系。有的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以互动为基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多元体系的存在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第一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Page121)按照现实主义的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配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其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一.权力的概念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2.从理论上讲,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而拥有较大权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的时候会比权力较小者更成功。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响力。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权威,暴力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暴力是强制其他行为体接收其影响的能力,是行为体实施其影响的最暴烈的方式。4.行为体权力的地位和作用,总是相对一定对象而言的。没有参照,就无所谓权力。因此,只有在相对的意义上,权力才能得到界定。作为影响其他行为体行为的一种能力,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构。权利运用的关键要素是对象的服从。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软权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如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领导。硬权力: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硬权力的实施实际上是行为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例如实施军事打击或者经济制裁,或两种手段结合。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或无形资源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测的能力。现实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有形权利:通常指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如领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无形权力:指触及不到的东西,主要指制度上和心理上的东西,如政治制度、智力因素、意志、士气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科技发展环境下,权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一定意义上,权力是随着科技进步而改变的。例如一战拼钢铁和现代战争靠信息技术、海湾战争等。二.影响权力的因素(见宋、陈的总结)1.领土与地缘因素。大国通常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军事上的回旋余地。地理位置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永久性的有利条件。2.人口因素。较大规模的人口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并会提供一个广大的市场。一般而言,最有影响的国家大多是拥有较大军队的国家。但是,人口少的国家,权力未必就小。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并不多,但是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再加上实行某种“全民皆兵”的制度,也可以拥有强大的国力。比如以色列。3.自然资源。原材料对于国家的权力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资源。对于石油而言,目前的几个大国中,仅仅俄罗斯可以自给,美中日均需要进口。4.经济发展水平。GDP对于一个国家的权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经济能力的增加未必会直接导致国家权力的增长。一国GDP绝对值的增长不代表着其权力的增长,只有在相对于别国GDP有增长的情况下,才有意义。5.军事能力。是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使用,也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威慑侵略者或者影响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最终的保证都是军事能力的存在。国家军事开支的据对数字的大小与国际局势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另外,国家政府是否领导有力、是否公正廉洁,国民是否团结、军队是否有士气,国家外交是否得力,人们的保健和教育状况是否良好等等,都是决定权力的重要因素。三.国际权力结构1.权力结构涉及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配。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超级大国和大国具有决定性影响。讲到国际结构,人们通常用到“极”这个概念,“极”是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2.单极、两极、多极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权力模式。一种是权力结构的均衡(多极);另一种是权力结构的霸权(单极、两极)。一般而言,为了保持国际关系的动态平衡,联盟应该具有流行性,也就是说他不是固定不变的,二是总有国家出于权宜之计改变自己的组合,这种情况下,权力均衡体系的功能最有效。权力均衡所谓权力均衡,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间权力大致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按照权力均衡理论,对一个国家的权力的最有效的制约者是另一个国家的权力。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独立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平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获得权力的优势。霸权体系:霸权体系是与是与权力均衡相反的模式。霸权的产生反映的是相对权力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使这样的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产物。权力均衡是与战争相联系的,相反造就和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仁慈的”霸权能够阻止新的大国出现和与之相平衡,因为体系内国家的利益来自于霸权国家所提出的这种集体产品。由于这些国家在霸权体系中得到了日益的发展,因此它们愿意接受一个仁慈霸权,甚至愿意在它衰落时帮助支撑它。均衡与霸权的循环,即均衡的每一次失败都会导致战争,而争霸的每一次失败又会使局面恢复均衡。这种循环在欧洲体现最典型。持霸权稳定论的学者,实际上把国际关系史看作是一部大国交替争霸的历史。在这种国际竞争中,每当一个强大的国家确立了霸权的时候,世界的秩序就建立了。即所谓“霸权治下的和平”霸权和平:这种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超群的实力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订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3.国际体系的变革考察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可以看到,单极格局正是霸权主义国家实力扩张的顶点。达到这一点之后,霸权国家维持现状的成本就会迅速上升,其速度会大大超过其经济能力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它所承担的义务和拥有的资源会越来越不相称。由于它的扩张已经到了顶点了,因此它的资源不可能再大幅度增长,它只有一个选择,即减少它的义务。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霸权地位。与此同时,在霸权体系中,由于其他国家可以方便的利用霸权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或“集体产品”,又不用承担维持这个体系的义务,所以往往可以更快的发展起来。例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后冷战时期的世界体系,既有单极的特点,又有多极的特点。亨廷顿将其描述为“单极-多极体系”。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远远高于其他大国。强调造就和维持一个“美国领导下的世界”,以及对于干涉主义的支持,表明美国希望建立一个在它控制下的世界秩序。美国的这种行为模式,赋予了世界政治以某种“单极”的特点。而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包括俄罗斯、中国、法国等大国,则都主张建立和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主张在国际政治中有多种声音,反对美国一家说了算,从而表现出一种多极化的趋势。从“英国治下的和平”到美国称霸世界,从冷战的“两极”到后冷战时期的两种格局并存,国际权力结构的动态发展表明全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导致体系不断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源于国家权力的不同的增长率。任何一个霸权国家的不受挑战状态都不可能长久的保持下去。罗伯特·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体系内部成员之间的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国际体系的变革所涉及的主要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因为小国付不起改变体系的成本。在国际权力的竞争中,如果所有大国都接受一种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那么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是合法的。基辛格认为,一种合法的秩序虽不可能消除冲突,但却能限制冲突的范围和程度。第二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Page138)一.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自由制度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正日益成为一个行为体间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作为人类互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际合作构成了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合作,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这些合作多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之间之所以能够实现合作,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原因:(1)在行为体基于利益的互动中,他们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2)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各行为体之间日益密切的互动,产生于合作的国际规则已经成为行为体参与互动的必要条件。在国际政治领域,当代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事例,就是接受《联合国宪章》作为国际行为规范。在世界经济领域,当代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事例,就是建立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合作,行为体之间通常要进行谈判或者讨价还价。之所以会有复杂的谈判,是因为参与合作的各方都力图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最小的让步换取最大利益,这是谈判每一方的目的。二.国际体制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的国际机制。所谓国际体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在当代的国际体制中,联合国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体制。《联合国宪章》的规范、原则、法则和决策程序,汇集了世界各国的愿望。除了联合国外,还有一些地区性的组织,如欧洲安全理事会、上海合作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等。体制的构成有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看它是否具有高度形式化的协议(A);另一方面是看参与国家是否希望遵守这些协议(B)。以这两个要素为标准进行判断,可以发现四种情况:(1)A否B否,则不存在任何体制;(2)A是B否,则是一纸空文的体制;(3)A否B是,则是一种默认的体制;(4)A是B是,则是成熟的体制。国际体制对行为体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任何两个国家间关系实际上都会受到众多国际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国际互动中环境中的合作与制度因素具有脆弱性,如一些国家随意退出体制的行为。一方面,国际体制确实不具备国内法那样的强制性;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包括像北约那样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考虑这种制度的制约作用和合法性影响。尽管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会遇到各种挑战,但这些挑战不会改变国际体系所具有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的属性。由于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行为体理性决策的产物,因此行为体的对外决策行为最终是会受到国际体制的制约与影响的。第三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Page146)观念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关系行为体除了物质层面的互动之外,而且存在观念层面的互动。建构主义所关注的世界,是一个由共享的知识所构成的世界,即主体间(意识相互联系的)世界。与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权力政治和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的国际体制相对照,建构主义强调观念互动。在建构主义看来,很多情况下,国家间关系的改变并不是权力政治或国际制度的产物。而主要是因为相关行为体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出,国家间的交往实际上还是观念方面的互动最多。在现代信息交流大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不是物质的东西和制度的东西,而是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反映人们的观念和意愿的东西占很大比重。通过观念互动,人们会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各种共有观念,而这种共有观念一旦形成影响,就构成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如对于重大国际问题,相关国家的政府、政治精英、公众舆论和媒体的观点互动形成了一种国际氛围,而这种国际氛围对相关国家的战略取向是有重要影响的。例如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观念的东西作为国际体系的一个层面,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政治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作为对外政策实施者的行为固然会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但未必会屈从于这样的影响。一般的说,国际体系中的观念互动的影响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因素。例如现在冷战思维的依旧存在。第四节应怎样看待国际体系(Page147)英国学派国际体系观的特点与贡献(转)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劳修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这三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修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把阐述国际体系的霍布斯现实主义与强调国际秩序的格劳修斯主义结合了起来,在主流的国际关系范式之间搭起了桥梁,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它所阐述的国际社会的构成特征,事实上与建构主义也有共鸣。事例一:伊拉克战争从总体上看,美国应对国际体系的复杂影响时,顺利地解决了权力政治的问题,勉强解决了制度合作的问题,但没有解决观念互动的问题。事例二:朝核问题从事态的整体进程来看,权力政治、制度合作、观念建构三种属性都可能左右事件的进程,它们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如果权力政治的因素超过了制度合作能够制约的程度,事件就会走向危机,甚至发动战争,反之则能继续谈判。霍布斯主义把国际关系描述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行为是不受任何道义或法律限制的,国家遵守协定只是出于权宜之计。康德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是人类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共同的利益,跨越国界的社会纽带把作为国家臣民或者公民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康德主义把世界社会取代国家体系视为人类的最高道义目标。格劳修斯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既不是国家间完全的利益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利益一致。国家之间存在冲突,但这种冲突会受到共同的规则与制度的限制。最典型的国际行为并非国家间的战争,而是经济与社会交往。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157)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163)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165)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166)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一.现实主义安全观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指示物。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主权国家的这种本质特点,使得它先天具有某种“不相容性”。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差异、竞争与冲突,因此在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不安全。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源。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只是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因此,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国家就可能选择谈判而不是战争。因此对于新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的特征并非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在国家间还是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的。对于合作的结果和影响,新现实主义最关心的就是相对收益问题。国家在合作中最担心的是合作者进行欺骗,以及通过欺骗获得更大的相对收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新现实主义向合作迈出了一小步,但仍然认为在国际体系中缺乏信任感,并且充满了误解。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强别国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将其称为“霍布斯式恐惧”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合作,可以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安全提供机遇。尽管制度不可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有助于减少对欺骗的恐惧,并且能减轻因合作中所得不平等而产生的恐惧。在安全观上,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一是更强调秩序对于调节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行为的作用。二是更强调国家在安全合作中的绝对收益。与现实主义强调自助的国家相比,新自由主义更多强调的是跨国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在安全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相对收益的重要性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因素是体系中的行为体数量,另一个因素是国家在军事事务上的取向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为了解决在相对收益问题上的不和,国际制度可以提供一个合作的框架。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化的合作,可以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安全提供机遇。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1.在安全关系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2.后现代主义主义者在考虑国际安全问题时强调的是观念与话语——人们怎样谈论国际政治与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东西是构成国家行为的重要的驱动力。实现安全就要用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社群主义话语”来替代现实主义的话语。3.女性主义者在思考安全问题时,一方面从性别的角度关注女性受压迫和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不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从更一般意义上思考有关安全研究的问题。女性主义者认为,安全问题应当涉及结构性暴力问题,因为这种暴力对于妇女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群有特别的影响。如果人们忽视这一事实,就是忽视了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居民的安全。对于女性主义者来说,以往的安全研究完全忽视了妇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出新的安全观念。以上各种观点,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非物质的因素。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Page175)战略就是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所谓科学,就是决策要正确;所谓艺术,就是行动要高明。一.国际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点,也是国家判断安全与不安全的主要标准。国家维护安全利益,在本质上就是维护对国家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由于国家维护利益意味着谋求对自己的好处,因为利益也被解释为需求和欲求。以需求和欲求来界定国家利益,讲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一些必要的条件。必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生存;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安全问题。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认为,国际政治行为都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在国家之间,权力斗争表现为一个国家企图控制其他国家的行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国家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现实主义的利益观,说明了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一个最基本属性,即不相容性和冲突性。这种属性使得利益与安全息息相关,即利益通常表现为受威胁的东西,或是需要经过竞争去获取的东西。跨国主义者认为,国家间固然存在大量的冲突现象,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合作现象。由于相互依赖的各方会产生共同利益,因此合作便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必要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互动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相互依赖进程的发展,国际利益的另一种属性,即相互性、共同性与合作性,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相互依赖的各方会产生共同利益,因此合作便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必要方式。在当代,任何国家的利益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利的利益,另一部分是分享的利益。自利的利益只对一方有利,而共享利益对相关各方都有利。追求自利,所导致的就是排斥与冲突;追求共享利益所导致的就是合作与和谐。皮尔逊和罗彻斯特认为,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一般来说至少包括三项基本内容:第一,确保自身的生存,包括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维护领土完整;第二,促进其人民的经济福利与幸福;第三,保持其政府体系的自决和自主。这些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和最基本的对外政策目标。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划分,最重要的是确定第一档次的利益,即生死攸关的利益。在安全互动中,无论是一个国家界定自己的利益,还是评估别国的利益,最重要的都是判定何为生死攸关的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的解释:整体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Page178)整体方法假定,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它的命运和使命是不能选择、改变、拒绝的。因为这些东西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地缘政治地位之中。政治领导的目标就是揭示使命。整体方法所涉及的利益是自上而下产生的。这种利益作为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超然于群体利益之上的东西。它所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的需求,因为具有宏观和神圣的特点。实证方法是基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比较理性的基础。认为国家利益只不过是社会中多元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排斥的集团利益的最小公分母。政治领导人并不能揭示或发明这种利益,只能理解并平衡之。实证主义所涉及的利益是自下而上产生的。面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具体利益要求,国家作为全体国民的代表,它的利益只能是整个社会中各个局部利益互动的结果。国家不是利益的发明者,而是利益的调和者。二.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任何一种不安全状态,都是一种互动关系的产物。人与人之间安全关系的初始状态,就是所谓的“自然状态”,是“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要消除这种状态,就要建立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威和国家主导下的安全局面。国际安全问题源于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由于国家都是自利的,都只能通过自助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以牺牲别国利益的方式来谋得自己的安全,因此国家间关系是一种蕴含着冲突与战争危险的状态。1.传统的安全观通常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早传统的安全观看来,实现安全所要保卫的东西,最根本的就是国家的主权地位。冷战中的东西方对峙,把这一模式发展至顶点。2.一体化与碎裂化。一体化是指全球化过程,即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事务的跨越国家边界的扩展。碎裂化是指现存主权国家的分裂。这种分裂源自民族和宗教冲突。冷战的结束促进了这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则使得传统的安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3.非传统安全的定义(转自熊光楷《世界知识》):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4.非传统安全涉及的范围:(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到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如恐怖主题和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