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1+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1+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1+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1+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1+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I□IHT

XUANXIUYI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考纲考点](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STEP主干考点整合基础回扣轻松识记

一、梭伦改革

1.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公元

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⑷国家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新的政

府机关。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3.特点

(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制性质的改革。

4.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

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

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

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措施

⑴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性质:商鞅变法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

型地主阶级统治的变法。

4.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

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

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

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

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

集权。

⑶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

兴盛。

⑷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⑸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U!k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冗":分化事权形成“冗官”;“养兵”政策造成“

冗兵”;“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力下

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措施

⑴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

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

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

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

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评价

⑴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的

人民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⑶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

全改变。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五、宗教改革

1.背景

⑴中世纪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且威势一度超过

世俗王权。

(2)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教会的专制形成的尖锐矛

盾成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3)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推动了宗教改革。

2.过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

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随后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在英国

也进行改革。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3.内容

(1)马丁路德:核心思想“因信称义”。

(2)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3)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4.实质和作用

(1)实质: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

放和社会运动。

(2)是继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3)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4)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欧洲走向

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

(1)政局动荡:马木路克、帕夏和近卫军争权夺利,战乱频仍。

(2)经济落后:盛行的包税制导致生产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3)外部危机: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

战。

2.措施

(1)经济上:创办近代工业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

化进程。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使埃及出现了数百

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3)军事上:发展步兵海军,军事实力增强,获得民族独立。

3.性质: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4.评价

(1)积极性: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

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2)局限性:经济改革的困难和不断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内容

(1广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

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

近代化。

3.评价

⑴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进步性:①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

金和市场。②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

要步骤。

(3)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八、日本的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

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措施

⑴政治上:废藩置县;“更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工商业。

(3)文化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

(4)政治体制: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3.评价

⑴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

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⑵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

扩张的道路。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九、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

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

始登上历史舞台。

⑶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

影响。

(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

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

./___k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O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

(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

镇压。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4.评价

(1)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一场爰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爰国性。

(3)思想上: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STEP2命题考向探究直击命题探究热点

考向一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

视角1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典例1】(2015•山东文综,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

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

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

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

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

变化的关系。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

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归纳;第二小

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回答。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

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

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

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深化必备】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

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重建,如废分封,推

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

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

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

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由时代背景决定。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

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

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

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

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

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

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军事改革,商鞅

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争雄和称霸天下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

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

“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

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

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视角2考查相似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较

【典例2】(2013•福建文综,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

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

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

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

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

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

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

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

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⑴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

要指导思想。

⑵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

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分析比较认识。第(1)问,

依据材料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重农抑商和农商并重;第(2)问,“

事商贾”即重商带来的危害,从材料“众力不足”“粟得无少,

兵得无弱也……国之无富。”可以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

难以实现富国强兵。材料二中“农业高利贷、土地集中受到节

制”可以看出是原来的旧贵族。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⑵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

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

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深化必备】分析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

时代背景奴隶制上升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除旧布新

性质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

的社会改革

不目的调和社会矛盾,发展雅典经济富国强兵,称雄天下

同坚决彻底,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促使

特点调和、折中,平衡各阶级利益

点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

改革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激起商鞅变法成功,确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

结果与影响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为雅典制制度,为秦国灭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

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定了基础

相⑴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同(2)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

点(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主干考点整合I命题考向探究I课时冲关演练

考向二近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

视角1从社会近代化角度考查对某一改革的理解

【典例3】(2014•山东文综,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

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

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

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⑴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

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解析第⑴问,从材料一、二信息紧扣学习西方的角度概括共

同点。第⑵问,由材料一可得出光绪帝主张“中体西用”,

由材料二可得出康有为主张变革政治制度,二者变革思想的

差异是造成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答案(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

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深化必备】近代中、俄、日三次改革成败的原因

俄国日本中国

工业革命,资

国际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瓜分

本主义的进步

环境列强侵略中国世界.资本输出潮流

潮流

受工业革命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背资本主义

响,一些部门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充分,资产阶级

景发展程度

出现机器生产力量弱小

封建专制封建专制势力封建专制不强,幕府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统治的强弱强大成为众矢之的

准备较充分较充分不够充分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改革者的有实权的亚历西南大名、中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实力山大二世级武士等实力强没有实权的皇帝

措施的有

有效可行有效可行一纸空文,无法实施

效性

群众基础广泛广泛没有群众基础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视角2考查相似或不同时期中外改革的比较

【典例4】(2013•课标全国I,45)闻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

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

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

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

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

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

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

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

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

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

奕勘、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

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

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

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解析本题以《清德宗实录》记载的清末“新政”为切入点,考

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史料阅读,最

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第

⑴问,都是自上而下的学习西方,都侧重于制度改革。第Q)问,

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中央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具

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然后要突出清末“新政”是

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实质是以维护统治为目的。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

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深化必备】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五次改革的特点

⑴欧洲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

际上是对现有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

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应资本主

义发展的教会的要求。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

道路,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

条件。

(2)俄国1861年改革: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进行的

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

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

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

履艰难,矛盾重重。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3)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殖民地国

家的改革。从性质上看属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改革以富

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是主要侧重于军事

工业。改革使埃及迅速崛起,摆脱殖民统治。但是由于专制独裁、

对外扩张,埃及改革最终失去群众基础而失败。

(4)日本明治维新: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⑸中国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

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

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考向三运用改革的原则及规律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内容

【典例5】(2015•课标全国I,45)闻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

“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

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

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

(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

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

称作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

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

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

”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

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⑴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解析第⑴问,据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

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概括。第(2)问,

据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a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从当时、长远及对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

角度回答。

答案(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

量体现币值。

(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

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

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深化提升】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

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

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

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

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

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

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

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

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

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

政治魄力。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

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

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

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

度去分析。

⑤改革没有a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

的改革之路。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STEP3课时冲关演练集训考点提升能力

1.(2015・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

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

材料一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

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

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

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梭伦改革是如何达到社会力量的“平

衡”的?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

并分析“其不可也”的原因。

主干考点整合I命题考向探究I课时冲关演练

解析第⑴问,紧扣“以史实说明”限定,解答梭伦改革的具

体措施,并要分析说明这一措施对使社会力量达到平衡的影响,

从调节社会各类矛盾角度回答。第⑵问,第一小问,回答王安

石有关措施;第二小问从改革措施触犯某部分的利益角度回答。

答案(1)说明: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

配原则,既赋予了平民以参政机会,又保留了贵族的既得权益,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成了社会平衡。

⑵表现: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原因: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这些措施危及大官僚、大

地主和富商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导致变法失败。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2.(2015•河南南阳质量评估)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

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

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

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於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

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

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

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

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⑵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解析第⑴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判断归纳;第

二小问,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第⑵问,根据材料二“

免而耻”“恐惧和贪欲”“严刑峻法”可推断出好战嗜杀要点。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

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

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3.(2015・贵州黔东南州模拟)婚姻习俗的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

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

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太和二十年

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了

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

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

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

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

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

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

各自改革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解析第⑴问,从材料一中“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

婚亲关系”“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等信息归纳出孝文帝改革

措施;据材料二信息:“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制定新的

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审核批准结婚”归纳马

丁路德改革的措施。第⑵问,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北魏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意义等角度回

答。

答案(1)措施: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禁

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

婚姻法规;婚姻审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

(2)认识: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

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映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

步。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4.(2015•甘肃兰州二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

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

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

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

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

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

参将五十见,游击五H—,都司守备见十八,千总、把总见十

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⑴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

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⑴问,据材料一、材料二有关信息,从年龄、退休执行

及特点角度归纳变化。第⑵问,据材料一、材料二有关信息,并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影响

答案⑴变化:唐朝官员退休年龄是70岁,明清时期退休年龄为

60岁;退休带有强制性;清朝武官官职愈低,退休愈早。

⑵目的:消除官吏终身制、世袭制;保持政治统治活力,缓和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专制统治。

主干考点整合命题考向探究课时冲关演练

5.(2015•河北邯郸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

撤”。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

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

新建陆军”卜“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

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

税源。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