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讲义】——大一统国家的重构:分裂、迁徙与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本课以史实叙述为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线索清晰但主题分散,若按子目顺序讲解,会比较散,也不容易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学目标】本课涉及的政权更迭频繁,各古代民族繁多,内在的交流和发展更是错综复杂,对具体政权变迁的时空感知会有混乱;又因涉及较多古文材料,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一定阻力。依托本课逻辑,参照学情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运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形势图定位自然时空,掌握本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的基本时空史实,掌握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通过典型历史事件选取和史料分析,从北方民族内迁、制度变化和创新、江南边疆等区域的开发、科技与文化继承与发展等史实,分析解读社会时空中民族交融中封建制度、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综合本阶段政权更迭的带来分裂动荡和民族交融促进封建国家的发展,在意义时空层面认识促进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价值,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情分析】教育部审定(2013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已对本单元内容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理解,预测学生对这段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有具体感性的认知和大致的了解;高中部分在史实教学和处理上可以简化处理,集中时间和精力在核心素养提升上。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侧重具体感性的历史描述,穿插图文及辅助资料皆以浅显、故事性的内容为主,容易让学生止步于历史现象的感知,故高中教学需关注准确、客观的描述历史现象,深入挖掘史事背后的历史思考与历史解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把握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提升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交融;难点:在战乱纷争的表象下,随着民族交融,蕴藏着统一的趋势。【素质拓展】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学界认为,“民族交融”是民族理论中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民族融合”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族交融是对我国各民族在当前的交往交流中共同性不断增加,相互之间的关系朝着更加包容、亲近、认同的趋势发展的概括,是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提出的新思路。”民族融合: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民族交融: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一、三国与西晋——在动荡中变迁的政治格局1.三国:分裂与动荡(220—280年)(1)时间:东汉末年,外戚专权,曹、刘、孙渐成鼎足之势。何兹全先生的《三国史》,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东汉统一帝国的垮台和分裂局面的出现,应从黄巾暴动说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纷纷组织武装,修筑坞壁占据底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东汉末年相继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曹军战败。战后,孙权稳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在隆中对以后,先后依附刘表,打败刘璋,大业初成;后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为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沿用汉的国号,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国号为吴。正式进入三国时期。(2)鼎立:魏—曹丕—洛阳(220—265)、蜀—刘备—成都(221—263)、吴—孙权—建业(222—280)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曹军战败。战后,孙权稳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则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为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评价: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为了战胜对方,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合作探究】试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答案提示:(1)从地理条件说,蜀有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2)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魏虽占有广大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物力和人力。在孙吴政权“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下,出山的山越人或被补充进军队,或充作屯田上的隶属农民,或被分给豪强、功臣作为部曲佃客。孙吴对山越的征服是一种残酷的掠夺。但山越出山与汉人杂居,共同劳动,客观上对江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诸葛亮采纳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便发生在此时。战后,他又任用当地夷帅,蜀汉在南中地区“不留兵,不运粮”,也使南中人民心服,在南中造成一个“纲纪初定,夷汉粗安”局面。——三则材料均出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2.西晋:短暂、低质量的的统一(266—316年)(1)概况: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历史进入短暂统一时期。西晋再次统一,然而这个由世家大族所建立起的政权,承袭了第一次大一统的各项弊病,在处置少数民族内迁问题时举措失当,同时在多种合力之下走向崩溃。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的时期。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安抚流亡,减免徭役和规定男女及时婚配,使国家户籍上的户口很快增长。北方的户数和人口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是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边地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量的内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方面。同时西晋对宗王进行分封,实行宗王出镇的措施,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隐藏着祸患。——白寿彝《中国通史》统一之所以不能持久,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看,分裂的危机并没有消失,或者说统一的社会基础还不成熟,条件还不具备。曹氏代汉,司马氏代魏,固然避免了全面崩溃的危险,但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矫正,社会依然是不安定的。——樊树志《国史概要》与一般改朝换代的过程有所不同,曹魏的政治网络基本上完整地被司马氏继承下来,转化为西晋官僚阶层的主干。……汉魏、魏晋两次王朝革命所确立的禅让模式构成了后世政权转移的一种新的典范,形成了与汉代不同的政治传统,由于禅让这一王朝易代方式的特殊性,官僚阶层在这两次王朝革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在保持政权稳定的同时也造成了“世官”现象的普遍存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2)八王之乱:291—306年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291年到306年,西晋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权夺利,爆发了主要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参与的内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3.五胡内迁:主动融入华夏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之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当时内迁的种族很多,主要的有五个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之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内迁总数,《晋书·文帝纪》称有870万口,虽未必全部进入中原地区,但入居中原地区的也不在少数。——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东汉发生“五胡乱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先进经济和文化曾经被基本中断。万幸的是,华夏经济和文化,藉东晋在江南得以延续。这就最终避免了欧洲5世纪日耳曼蛮族南下中断希腊罗马文明而整体步入黑暗中世纪的悲剧性道路。——李治安《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的整合发展与江南的角色功用》小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小统一,大分裂;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三国两晋是一个封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阶段。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华帝国步入了低谷期。但正是因为人口的频繁迁徙和定居,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南方的经济得以发展,北方民族间的交融形成高潮。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在动荡中的发展。二、东晋与南朝——在交流中发展的区域经济1.东晋兴亡:衣冠南渡及偏安之局(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公元313年)而称为“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至汉地南部,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北部地区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晋的势力范围限于在淮水以南的区域,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到了南朝时期,南方的汉族政权与北方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相比,在军事上长期处于下风,势力范围进一步缩小,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地位。(2)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东晋政权灭亡。2.士族制度:士族=士人+家族——皇权的旁落萌芽:东汉;壮大:曹魏、西晋;顶峰:东晋;衰落:南朝。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地回归于皇权政治。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只有凭借拥戴正统皇室才能保证自己的特权;司马氏权威不够也需要士族的支持。相互需要达成的暂时妥协。君权式微皇权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世家大族与寒门的矛盾,北来的世家大族与南方的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耗尽了东晋君臣绝大部分的精力和实力。而皇权同门阀的斗争,门阀内部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东晋一朝在士族的倾轧、妥协中苟存,在北伐、统一的问题上很难有所作为。东晋江左几个侨姓大士族的沉浮兴衰,是考察的主线。晋元帝与琅邪王导的合作开创了东晋朝廷。“王与马,共天下”的谣谚,其背景就是士族与皇权的分享政权。继琅邪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家族的头面人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先后与司马氏皇权分享政权。门阀与皇权“共天下”,是东晋最基本的政治特征。——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从宏观来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迥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它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南朝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问题1:阅读教材P28历史纵横,结合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士族专权,皇权旁落。问题2:士族政治的兴起,对当时政局产生哪些影响?威胁皇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剧分裂动荡;削弱士族势力,皇权、中央集权回归;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情形下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所谓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因而转变为士族’。——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在门阀政治中,门阀士族对皇权加以限制,门阀之间也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皇权于不坠,从而形成具有门阀政治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央的中枢机关建立制衡机制,门下省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可驳回要求重拟;门下省发出的诏书,还要经尚书省审查。尚书省呈报的奏议,先经门下省审查,再经中书省裁定。——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深化点拨】士族自身的腐朽和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这是士族制度衰亡的主要原因。3.南朝的政权更迭:庶族武将的崛起——皇权强化,政治变态的回归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与北方统治者面临的胡汉融合问题不同,南方政权面临的则是汉族内部的士庶融合问题。自宋始,寒门掌机要、武将执兵权的现象逐步兴起,门阀势力逐步削弱,皇权得以加强,秦汉以来的官僚政治、中央集权逐步回归正轨。在改革后,南北政权在政治层面趋于一致。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420年刘宋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南朝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南朝(刘宋、齐、梁、陈)都是由出身较低的军人统治,他们以牺牲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代价,逐渐提高自己的权威度。这些王朝无法挑战地方上的名门,因此继续允许世家子弟担任初级官职。朝廷甚至模仿他们的举止与风雅的活动—这也是对世家杰出的社会声望的一种认可。但是统治者剥夺了世家大族在政治权力上的三个基本要素:军事力量、地方管理权以及财富。——[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02》中枢机制对皇权制约:三省雏形初具(尚书、中书、门下)政治之变: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政治常态的回归。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不能担任武职掌管军事,庶族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取得政权,提拔庶族官吏作为自己的辅佐,因为士族没有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樊树志《国史概要》4.南方区域经济开发:在传统经济“农为本”的背景下,农业以及农业中的粮食生产有社会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古代经济重心首先是农业生产重心、粮食生产重心。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发展是江南地区步入全国经济重心的第一步,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经济作物与商业、手工业才能因此获得发展。因此,经济重心核心问题在于粮食生产。(1)原因:①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技术因素)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潜力巨大;(自然因素)③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社会因素)南方民族大融合后,使得数百万劳动力纳入封建经济体系,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也必然逐步与汉人接近。因此,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发南方的过程,是江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打下基础。——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学思之窗】《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小结:南方政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汉族内部的士族与庶族融合问题;皇权强化,政治常态的回归;南方区域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特征:士族和皇权结合、三省中枢机制雏形;军功庶族地主崛起使皇权回升;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影响:民族融合(南方汉蛮,区别北方胡汉);经济中心南移。三、十六国与北朝——在冲突中融合的民族关系北方政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统治者面临的胡人与汉族民族交融问题;在历史的合力下,处于优势的北方统一南方的问题。1.十六国概况: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少数民族及汉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权。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思考:十六国在国号上有何特点?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特点:在统治中心和地域大体一致前提下,继承前代中原王朝国号;心态:慕汉心理,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2.北朝:386—589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3.民族交融的方式:战争、和平(1)非理性的战争方式:淝水之战公元4世纪后期,前秦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国(拓跋部),又从西晋手中夺去了汉中、益州,最终统一了北方,并获得了向东晋进攻的战略优势。但是,前秦改革时间不长,成果不巩固,再加上新降服了许多地区,这些地区还没有稳定,各国上层分子还时刻企图复辟。因此,前秦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整体实力并不强大,内患重重。公元383年,苻坚错误估计形势,率军大举南下,东晋顽强抵抗,以少胜多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赢得了淝水之战(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强大的前秦经历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加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苻坚急功近利想统一全国,发动淝水之战。由于战略问题,以及民族矛盾等最终失败,在此战后迅速崩溃。北方再度陷入混战。评价:促使北方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有效地遏制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使得东晋王朝统治得到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淝水之战的前一年,苻坚欲大举伐晋,会群臣议,会后苻融单独见秦主(苻坚),泣下而言曰: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几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雠也。——《晋书·苻坚载记下》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地。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而要统一汉人和各种不同的胡人,就要推崇汉化。如果不攻取东晋,就不能居于汉人正统地位。苻坚之所以必欲南进正是因为他了解民族问题未解决,只有南伐取东晋文化正统所在而代之才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不料会在淝水战败。——历史学家陈寅恪过渡:如果说苻坚的南伐晋完成兼并统一的军事行动,草行露宿、昼夜不息,最后却落了个“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败而亡的后果。同样完成了统一北方,同样有深厚汉文化修养的北魏孝文帝,却采取了主动汉化的改革方式来对待中原文化,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胜利还是一种自我消亡?(2)少数民族首领的主动汉化:孝文帝改革——自上而下式的推动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①主要内容:迁都、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迁都洛阳:孝文帝以旧都平城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为历史名都,物富民丰,交通便利,便于经略海内,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为名,进驻河洛,定为京师。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从这个意义上看,鲜卑人最后确实得到了天下,但却完全丧失了族群的主体性,彻底消融在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隋唐时期,鲜卑族作为一个族群实体,已经不复存在。”——《突然消失的战斗民族》北魏一代,从经学角度看,儒学无可称道;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儒学的作用非常了不起,它加速了胡汉差别的消失,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隔江而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统的代表,恰恰是北魏统治下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首先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便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接着就开始了全方位的汉化改制,如:改汉服习汉语,以实现鲜卑与汉人融为一体;定姓族门阀,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合流;同时,修定律令,尊儒崇经等。这样从政治经济体制到社会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完全融入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管芙蓉《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收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特别提醒】北魏动乱分裂主要源自故有的复杂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不是改革;汉化中尚武精神丧失不是汉化政策的主流。②评价:进步性: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汉族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交融。局限性: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质朴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知识延伸】六镇起义:南下的贵族在洛阳越来越繁荣,慢慢开始乐不思蜀,无暇顾及在塞北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守的鲜卑人。这些人对于汉文化仍然是持有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改革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但他们却要守在边防,提防柔然的侵入,保证洛阳的安全,落差使他们的不满越来越来大。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虽被镇压,北魏政权也受到了撼动,元气大伤。【名家论史】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认为孝文帝改革只是学了汉人门阀士族那一套腐朽的东西,却丢掉了本来的勇武之气;而且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鲜卑军人掀起暴动(六镇之乱),北魏在孝文帝之后迅速灭亡。此后,反汉化的逆流使得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出现反复。【思维拓展】为何前秦统一功败垂成,而北魏改革却能为统一奠基?①前秦尚未完成民族交融,政权不稳;统一单纯依靠战争的方式。②北魏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阅读教材P30“史料阅读”:你怎样看待孝文帝?答案提示:观点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观点二: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建立门阀制度,使得鲜卑贵族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丧失了拓跋部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分崩离析的后果。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内部动乱,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北方)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归纳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1)表现:①北方胡汉交融:少数民族内迁;游牧转向农耕;学习汉制,民族差距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南方蛮汉交融:北方汉民南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治理;江南地区开发。(2)特点:以汉化为总体趋势;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方式具有多样性;肯定以往成果。【历史的延伸】思考“罗马之后再无罗马,而秦汉之后却有隋唐”?罗马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中外历史纲要下》这是一个由治到乱,又从乱到治的一个过程。其间中国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文明的挑战,其激烈程度也许只有19世纪时期的中西访华碰撞方能与之比拟。最终中国通过将挑战者融入本土文明而克服了这一危机,并且,在这种融合中又产生了一种更为丰富的新型中国文化和傲视两汉的强盛帝国。——(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本课小结】尽管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自发或强制的人口迁徙制造了地区间的战争与民族间的冲突,但民族交融的加深是时代的主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交融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具有吸引周边民族集团“向化”的魅力,并由此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新格局。正如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写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玉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贷提前还清 新的买卖合同
- 矿山场地移交协议书最简单三个步骤
- 《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
- 《新媒体文案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2025年山东如何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滨州货运上岗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西宁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和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货运资格证恢复模拟考试
- 2025年巢湖货运上岗证模拟考试0题
- 《光阑概念与举例》课件
- 2.3.2茶红颈天牛识别与防治
- 中国画创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北科技学院
-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个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报告
- 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教案
-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 幼儿园小班绘本活动《我的门》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pcba板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宣传视频拍摄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排球竞赛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