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课件_第1页
元代文学课件_第2页
元代文学课件_第3页
元代文学课件_第4页
元代文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编元代文学本学期学习应注意的问题一、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元明清文学二、元明清文学史构成特点1.各种文体并存,且都呈繁荣、成熟的局面2.作家人数多。3.作品数量多。三、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元明清文学的讲授,在依据时代顺序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戏剧、诗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的。突出小说、戏剧,适当顾及诗文。四、学习要求绪论第一章话本与说唱文学第二章关汉卿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章白朴、马致远以及北方的戏曲创作第五章元杂剧的南移与衰微第六章元代南戏第七章元代散曲与诗文

绪论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1234——1368,约134年。元代文学的特点: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衰退。2.雅俗文学继续分裂发展,雅文学中诗文领域内出现新变。第一节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第二节元代的抒情文学第一节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元代叙事文学的发展(一)元代叙事文学的发展状况元代叙事文学的两个主要种类,元曲和话本小说,比之前代都有创新和突破。元代文学的代表是元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二)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1、剧本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2.剧本内容构成:(1)曲词。(2)宾白。(3)科范。(4)角色。3、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二、元代叙事文学的繁盛(一)繁盛状况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1.创作数量多。2.作品质量高。3.演出有固定场所。4.出现两大戏剧圈。北方戏剧圈:大都,流行杂剧。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南方戏剧圈:杭州,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二)元代叙事文学繁盛的原因1.元代政治对叙事文学繁盛的影响2.经济发展对叙事文学繁盛的推动3.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因素4.叙事文学的繁盛与元代思想相对自由有关5.叙事文学的繁盛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6.元代统治者的喜爱和重视7.受北方音乐的刺激

返回第二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的抒情文学包括两种主要文学样式,一是散曲,二是传统诗词。元代散曲是一种新的诗歌种类,可以说就是元人的流行歌曲。元代的传统诗词具有兼融唐,宋的特点。并具有上承唐宋开启明清的作用。元代抒情性文学创作呈现出自然酣畅之美。一、元代散曲散曲是在词的乐曲衰亡,文字僵化之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民间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一种新体抒情诗。散曲的特点:1.散曲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套数是相对小令而言的成套的散曲,且有内容有尾声。小令,是独立的只曲,每首各自为韵。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小令和套曲的区别: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的;套数则是由同一宫调之中至少两支以上,按照音乐上排列顺序的规律,联合成套。小令每首一韵;套数则从头到尾的多支曲子都一韵到底。散曲与词的异同:同点: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异点: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二、元代诗歌1.元诗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2.元末诗歌具有雅俗交融的特点;3.元诗多故国之痛,家园之念。元诗的性灵表现影响了明诗,元诗的多元兼融的表现方式影响了清诗;元诗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中介作用。阅读与思考1.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曲、小令、套曲、散曲。2.阅读有关元代历史方面的书籍,思考元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元代文学的影响。3.元代文学的特点。4.元杂剧的体制。参考书目(绪论部分)1.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3.李春祥:《元杂剧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话本与说唱文学第一节话本第二节说唱文学第一节话本一、说话艺术概念: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2.说话四家:小说,讲史,讲经,合生或说浑话。其中以“小说”和“讲史”两家最重要,影响也大。3.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话本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4.书会:专门编写话本的团体。

话本——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定义中的两个关键点:“说话”或“说话人”“底本”“说话”和“说话人”“说话”是一种技艺,一种职业,是古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特殊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说话”渊源很久,大约隋唐时始称“话”或“说话”。隋侯白《启颜录》:“白在散官,隶属杨素,爱其能剧谈,每上番日,即令谈戏弄,或从旦至晚始得归。后出省门,即逢素子玄感,乃云:‘侯秀才可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见《太平广记》二四八引)宋元“说话”的情形说话的场所:“瓦肆(舍)”、“勾栏”、茶楼酒肆:

“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常有两座勾栏,专说史书。”(《都城纪胜·瓦市》)“打野呵”:“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要闹宽阔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南宋市肆记》)说话的种类及其性质:讲史、讲经、小说、说铁骑儿(或曰合生,或曰说浑话)。说话人以卖艺为生,面向市民大众,说话的目的在挣钱养家糊口。说话是“贱役”,备受社会轻视。南宋临安的瓦舍分布状况底本:“说话”和“话本”说话人平时要揣摩复习,师徒间传习授受,或传之子孙,世代相守:所以有了“话本”。最初的话本,只是一种写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当作秘本应用和传抄,并不公开传播以供大众阅览。写作“话本”的目的,是为了职业,为了实用,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文学或审美。由于坊间书贾的搜求牟利,“话本”被刻印流传。底本:“说话”和“话本”说话人平时要揣摩复习,师徒间传习授受,或传之子孙,世代相守,所以有了“话本”。最初的话本,只是一种写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当作秘本应用和传抄,并不公开传播以供大众阅览。写作“话本”的目的,是为了职业,为了实用,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文学或审美。由于坊间书贾的搜求牟利,“话本”被刻印流传。二、小说话本

小说,即短小的说话。它专讲较短小的故事,多取材于现实,一般一次讲完。其特点是:故事简练,人物不多,情节事件比较单纯,语言多用白话,篇幅比较短小。

(一)数量(二)主要内容题材:以婚恋、公案为主(1)婚恋小说,大多描写了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感情,尤其是生动地刻画了下层妇女泼辣、勇敢的性格。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2)公案类的作品大多揭露官场的黑暗,鞭挞堕落的世风,为民间的冤案鸣不平。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三)体制:入话、正话、结尾现存宋元小说话本保留到今天的宋代小说话本有40余种,元代话本有16种,小说史上一般统称它们为“宋元话本”。具体情况看下表:话本名称保存出处《张生彩鸾灯传》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西湖三塔记》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错斩崔宁》(《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碾玉观音》(《崔待诏生死冤家》)警世通言《西山一窟鬼》(《一窟鬼癞道人除怪》)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作品介绍《碾玉观音》(《崔待诏生死冤家》)崔宁、璩秀秀、郭排军《错斩崔宁》(《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崔宁、陈二姐、刘贵、王氏夫人、静山大王思考:通过两篇作品,宋元话本的思想内容如何?返回《碾玉观音》电视剧照宋元话本

作品的主角秀秀是市民女性,在爱情问题上表现出这个阶层女性特有的“野性”,大胆泼辣,桀骜不驯,没有一点矜持和忸怩之态,她的坦率简直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

秀秀鬼魂的出现显示了一种道德的力量。死后为鬼,是追求爱情生活,是她对崔宁的一片痴情;同时也是为了复仇,尽管复仇的力量显得微弱,但毕竟表现了秀秀抗争的执着和韧性,也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感。

作品表现了一个双重的悲剧。即一个被迫送进王府的女奴出卖自己劳动的悲剧和一对在奇特情境中相爱的有情人最终未能白头偕老的悲剧

着力叙述秀秀力争和保卫自己爱情生活所作的抗争,展示这个家庭奴隶对人格独立、人生自由的追求,也就是说,作品事实上展现了一场严峻、残酷的阶级冲突。

她是社会的叛逆者,不愿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甚至不愿等到“满日”,她热爱自由,看重“自己”,这使得她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不肯退让,这种甘冒生命危险的“潜逃”,在当时,在这样一个人群中实属难能可贵。

秀秀的形象,也为我们观察黑暗的封建王国提供了一个最为方便的视角返回宋元小说话本的思想内容基本主题:暴露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官吏草菅人命、玩忽职守;妇女地位低下,无安全保障;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我们认为,宋元话本小说所反映的应该是下层城市市民的真性意识,是广大市民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判断。对荣华富贵的钦羡渴慕。对人情世俗的津津玩味。对风流艳遇的期望欲求。对公案神怪的广泛兴趣。

说话既是一种职业,它就要吸引听众,因此必须在内容上契合大多数听众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宋元话本从创作的开始就有如下特征:作者必须弱化自我表现的个体意识,强化服务于、服从于听众需求的群体意识。个体意识的弱化群体意识的增强

宋元话本的艺术结构入话:是短篇话本的开场诗词,以及叙述者(艺人或编者)对开场诗词的阐释。头回:入话之后还插入一段与正话相类或相反的故事。这段故事在正话的前头,故称“头回”。亦称“得胜头回”、“耍笑头回”。正话:即正题,主要故事,也叫“正传”。编者往往借用艺人的口气,原原本本、首尾完整地叙述正话,而且采用韵文、散文交错的方式表现。

篇尾:话本结尾常用诗句或韵语总结全文,或评论故事,或点明主旨,意在劝戒听众。

让人物服从于故事,将日常生活传奇化重故事而不重人物,在人物塑造方面有让人物服从故事的倾向。想方设法把日常生活传奇化,来增强故事的刺激性、吸引力。通过大量的巧合、偶然因素的堆积,使日常生活题材传奇化。通过鬼神、奇事等非现实性因素的插入,使发端于现实的故事传奇化。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具有特殊性的人物性格加以夸张,使其具有传奇色彩。宋元小说话本的语言特征通俗化、民间化、口语化。这富家姓张名富,家住东京开封府,积祖开质库,有名唤做张员外。这员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这个员外平日发下四条大愿:一愿衣裳不破,二愿吃食不消,三愿拾得物事,四愿夜梦鬼交;是个一文不使的真苦人。他还地上拾得一文钱,把来磨做镜儿,捍做磬儿,掐做锯儿,叫声“我儿”,亲个嘴儿,放入箧[qiè]

儿。人见他一文不使,起他一个异名,唤做“禁魂张员外”。中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三、讲史话本

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为元末明初章回小说的起源。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及《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关于三国故事的讲史话本。它是当时说话艺人的一个提纲性质的东西,但后来的《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它都具备了,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三国历史为基本轮廓,但不受史料束缚,大胆虚构,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武王伐纣书》对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有重要影响。《宣和遗事》是根据前人的野史笔记、官方史书还有一些诗文编写的。它同《水浒》关系密切。书中有一部分集中写了梁山好汉的故事,如智取生辰纲,义释晁盖,宋江杀惜,扬志卖刀等,其中还记载了三十六天罡星的姓名绰号,同《水浒》相比只有少许的不同。首次将水浒故事加以整合,在《水浒》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四、说经话本

讲经也是说话家数之一,主要是演说同佛教有关的故事。唐代有俗讲,即和尚对俗众宣扬一些佛教义理,比较通俗易懂,其中也有说佛教故事为主的。俗讲后来演变为宋代的讲经。

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充满神怪色彩,是玄奘取经史实故事化的产物,其中已有猴行者和深沙神。从中可以看出《西游记》的故事是如何演变的,明代的《西游记》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素材最后定型的。宋元话本对明清白话小说的重要影响体制方面:小说话本演变为明清白话短篇小说;讲史话本演变为长篇章回小说。题材方面:许多明清白话小说是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加以改编和充实而创作完成的。艺术方面:宋元话本长于营造故事情节和设计人物对话,这一点为后来的白话小说所继承。返回第二节说唱文学一、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就形式来讲,是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表现事物,叙述情节,叙述故事,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已具有北方戏剧的雏形。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取材于《莺莺传》,在情节、人物、主题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董解元(董解元的生平已无可考,“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它由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而成。(一)董解元保留了《莺莺传》的大致情节,但在四个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1、在思想上:改变了原作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偏袒和对女性的偏见,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的主题,使作品有了本质的提高;2、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增添了不少人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成为正面形象,而且个性更为鲜明。例如张生,原来是一个玩弄女性的人物,董解元将他改编成一个有情有义、始终忠于爱情的正面人物。又如崔莺莺,原来是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3、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4、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如《长亭送别》等。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例如[黄钟宫·出队子]:滴滴风流,做为娇更柔,见人无语便回眸。料得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天天闷得人来彀,把深恩都变做仇,比及相见,待追求,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与一般散曲的通俗活泼没有多少区别。小结正是由于董解元在以上几个方面对《莺莺传》作了较大的改动,从而使《西厢记诸宫调》成为一部具有很高水平的作品,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西厢记诸宫调》的艺术特点:1、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全剧共用了14种宫调的193套组曲;从“惊艳”开始,安排了张生闹道场、月下联吟、寺惊许亲、兵退赖婚、张生弹琴、探疾送药、拷红问底、长亭送别、出走团圆等许多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2、作者善于通过写景来抒情,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烘托出浓重氛围,文情并茂。如“长亭送别”一节的“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可谓情景交融,妙笔生花。3、人物心理描写及语言运用充分发挥了说唱文艺的特长。作业一、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较之元稹《莺莺传》有何进步性?二、名词解释1.话本2.小说话本3.平话4.诸宫调三、小说话本的体制。参考书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章关汉卿关汉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奠基者,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作品第二节《窦娥冤》关汉卿

齐白石作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作品一、关汉卿的生平关于他的名号、籍贯、职位、生卒年代至今难以确定。1.钟嗣成《录鬼簿》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金史》或《元史》都未记录“太医院尹”的官名,“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但尚未发现他从医的记录。已斋叟为号。2.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析津:辽、金时期北京的旧名。名“一斋,字汉卿。”燕人。收入名宦传,然《青楼集》“不屑仕进”。有人怀疑此关汉卿非彼关汉卿。3.清人编修《祁州志》:“关汉卿故里。汉卿,元时祁州五仁村也。高才博学而艰于遇。”4.清人邵远平《元史类编.文翰》:“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种。”

5.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善夫)、白兰谷(朴)、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估计关汉卿也是由金入元,生年大约在1220年左右。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所以推测,关汉卿大约卒于1300年左右,6.《录鬼簿》:杨显之,大都人,关汉卿莫逆之交,凡有文辞,与公较之,号杨补丁是也。梁退之,大都人,警巡院判,除县尹,除知州,与汉卿友。费君详,大都人,唐臣父,字圣父,与关汉卿交。综上所述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太医院户籍。生活于13世纪20年代到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由金入元,年龄大约不超过80岁。他的戏剧活动大约在13世纪60年代到14世纪初,前后有四五十年的光景。在戏曲最繁盛的元贞、大德年鉴,关汉卿是活跃人物。一生主要活动于大都,到过杭州,是玉(御)京书会的最著名的才人,被公认为剧坛领袖。他和当时的杂剧界和勾栏倡优有着广泛的联系,亲自参加杂剧演出,是一位熟谙舞台艺术的杂剧行家里手,是一位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才人艺匠。王国维“一无依傍,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贾仲明吊词称“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剧作关汉卿最杰出的艺术成就是杂剧,他一生创作有67本杂剧,现存也有18种,如《感天动地窦娥冤》、《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望江亭中秋切鲙旦》等,这些剧作主要是以公案剧、历史剧、爱情风月剧出现,都善于将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融为一体,当行本色,雅俗共赏,是元杂剧中第一流的作品。二、关汉卿杂剧的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

1、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以悲剧《窦娥冤》最为深刻。2、反映妇女的生活和不幸遭遇,表现她们的斗争和追求。《救风尘》3、歌颂历史英雄。《单刀会》关汉卿的剧作分类

第一类:公案剧,如《窦娥冤》、《蝴蝶梦》等第二类:妇女剧,如《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第三类:历史剧,如《单刀会》等

《救风尘》1.剧情梗概《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赵盼儿是剧中主角,她以风月场中卖笑调情的手段将沦落于风尘之中的姊妹宋引章救出火坑。

《救风尘》(旦本)赵盼儿:正旦宋引章:外旦安秀实:外周舍:冲末李公弼:孤老鸨:卜儿2.主题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作者通过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两组形象的对立和斗争,广泛批判了元代社会及其统治阶级,赞扬了人民大众的反抗精神。3.赵盼儿形象(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2)侠义心肠,仗义救人。(3)泼辣豪放,出语痛快。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三折)[么篇]则见我恶狠狠摸按着无情棍,便有火性的不似你个郎君。(云)你拿着偌粗的棍棒,倘或打杀她啊,可怎了。(周舍)丈夫打杀老婆,不该偿命。(旦)这等说,谁敢嫁你?(背唱)我假意瞒,虚科儿喷,着这厮有家难奔。妹子也,你试看咱风月救风尘。救风尘“兀那贱人,我手里有打杀的,无有买休卖休的。”“我到那里,三言两语,肯写休书,万事俱休;若是不肯写休书,我将他掐一掐,拈一拈,搂一搂,抱一抱,着那斯通身酥,遍体麻。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着那斯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赚得那斯写了休书。引章将的休书来,淹的撇了。”“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这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单刀会

昆曲《单刀会》《单刀会》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单刀会》在构思上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前三折反复铺垫,第四折关羽正式赴会情节结构第一折:定计。东吴乔公追述关羽的英勇业绩。第二折:劝阻。隐士司马徽介绍关羽的英武威猛。第三折:训子。关羽自白。第四折:刀会。关羽镇定自若,慷慨陈词,与鲁肃斗智斗勇。单刀会【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返回第二节《窦娥冤》一、题材来源与戏剧冲突(一)题材来源从据史料记载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汉人刘向的《说苑》、《汉书·于定国传》、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二)戏剧冲突剧情结构楔子:交代了窦娥可悲的身世。引出蔡婆和窦引章。第一折:开端。抵债别父第二折:发展。守寡拒婚第三折:高潮。受诬蒙冤第四折:结局。鬼魂雪冤窦天章以女还贷——赛卢医杀人逃贷——张驴儿父子无意救蔡婆——张氏父子强行入赘——窦娥不从,张驴儿误毒其父——逼婚不从,张驴儿将窦娥告上——屈打成招——绑缚法场——鬼魂诉冤戏剧冲突的对立面不断地转换。窦天章与蔡婆(高利贷)——社会经济关系的残酷蔡婆与赛卢医(杀人以逃债)蔡婆与张驴儿(救人为要挟)

——社会人际关系的丑陋窦娥与张驴儿(无赖逼婚)矛盾激化(以尸讹诈)

——社会伦常纲纪的败坏

窦娥与官府(桃杌下跪)

——官府贪赃枉法的普遍

窦娥与天地(咒天骂地)

——整个社会无可逃避的黑暗剧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是弱女子窦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呐喊和惊天动地的控诉。这一折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二、窦娥的形象和悲剧意义(一)窦娥形象的特征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在她身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孝顺与抗争的人格精神,善良和坚强是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善良温顺刚强反抗窦娥反抗性格发展的几个阶段:

善良本分的本性:认命(

“莫不是”)

想的是如何遵从天命

反抗性格的始现:不甘受侮(“要官休”)

在人间寻找天理反抗性格的发展:埋怨命运(咒天骂地)

指责天地之不公

反抗性格的高潮:要求天地(三桩誓愿

对天地呼喊出“我要”“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握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跎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唉,只落得两泪涟涟。”(二)窦娥悲剧的意义

揭示了元代社会黑暗的各个侧面,窦娥的冤狱是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塑造了窦娥这个典型,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屈死的冤狱;她的悲惨遭遇是人民群众苦难的集中反映,她的抗争是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三、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一)剧场性场上之曲。1.注意尽快“入戏”,重视舞台效果。2.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结构紧凑,矛盾集中。3.善于设置悬念。(二)本色行当的戏剧语言1、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2、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太和正音谱》评关剧语言风格“如琼筵醉客”,即具有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练习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1)简述此曲所表现的窦娥的内心情感。(2)根据此曲说明戏曲语言的主要特征。思考题1.三桩誓愿及其应验有何深意?剧作家为什么要在第三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2.《窦娥冤》如何揭示社会悲剧的必然性的。参考书目1.吴晓铃等编校:《关汉卿戏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2.李汉秋、袁有芬编:《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王纲:《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4.古典文学出版社编:《关汉卿研究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第一节

白朴和他的《梧桐雨》、

《墙头马上》一、白朴的生平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流亡,跟随元好问;放浪形骸,拒绝出仕,沉心文学创作。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二、《梧桐雨》在天呵做鸳鸯常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月澄澄银汉无声,说尽千秋万古情。(一)《梧桐雨》的内容梗概末本戏,即由男一号从头至尾主唱。(二)《梧桐雨》的主题一是歌颂李、杨爱情说;二是讽刺玄宗朝政得失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借李、杨故事,抒发“沧桑之叹”。

(三)《梧桐雨》的艺术创新

《梧桐雨》在抒情戏剧化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语言清丽优美,擅长通过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别是第四折,用抒情诗的语言,着力描画唐明皇忆旧、伤逝、相思、幽怨等种种感情,并与秋雨打梧桐的凄凉萧瑟气氛结合起来,融叙事、写景、抒情和人物心理于一炉,形成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感染力极强,对后世同题材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梧桐雨》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以对比手法写出两个主人公在安史之乱前后的不同命运,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感染读者和观众。二是写景写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表现出人物的深沉的心理状态。《梧桐雨》的抒情气氛特别浓郁,并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

盂称舜评《梧桐雨》云:“此剧与《孤雁汉宫秋》格套既同,而词华亦足相敌。一悲而豪,一悲而艳;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使读者一愤一痛。淫淫乎不知泪之所以,固是填词家巨手也。”王国维也说《汉宫秋》“雄劲”,《梧桐雨》“悲壮”,可并称“千古绝品”。他们都是把《梧桐雨》和《汉官秋》并誉的。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使《梧桐雨》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三、《墙头马上》是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另三种为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是一部具有浓郁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全名为《裴少俊墙头马上》。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亦作《鸳鸯简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录鬼簿》(剧名从天一本。曹本作《鸳鸯简墙头马上》)、《太和正音谱》等均有著录。

(一)《墙头马上》的内容梗概四大爱情戏之一,旦本戏,即由女一号从头至尾主唱。旦:李千金末:裴少俊冲末:裴尚书(二)题材来源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以此为题材的还有宋代杂剧、话本,金院本及元南戏多种戏剧作品。在白居易原诗中,女子被逐出后,羞愧之极,回不得家乡,也没和丈夫重圆;而在元杂剧中则改为大团圆结局。白诗中写道:“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这两句诗比喻一对恋人的痛别,而在元杂剧中则被改造成裴父逼走千金过程中的两个细节。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这首诗为白居易《新乐府》第四十首,原诗序:“止淫奔也。”(三)《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作品具有浓厚的喜剧性,清新明快,饶有风趣,一反爱情剧缠绵悱恻的格调。剧情紧凑,冲突尖锐激烈,波澜起伏,戏剧性很强。

《墙头马上》的语言,以本色通俗、朴素生动为主要特点。

第二节马致远和《汉宫秋》一、马致远生平

马致远,大都人,晚号“东篱”,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曲状元”研究现状

历史的研究,朱权把马致远视为元人之首;王国维把马致远评为第一流作家,如,李商隐,欧阳修;吴梅把马致远评为元三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对马致远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更为活跃:重在抒情,矛盾和痛苦,文士化倾向,对神仙道化剧的重新肯定。近几年的研究,一是对《汉宫秋》的研究,尤其是其主题的多种观点;二是对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研究,对其成就进行了肯定;三是马致远与关汉卿的比较研究:关汉卿同情弱者,关注被蹂躏的下层妇女,崇拜英雄——马致远,热中神仙道化,规避文人网。马致远走的是一条既有正义感,又有软弱性的士子力所能及的反抗路线。二、马致远(一)《汉宫秋》的剧情汉元帝派毛延寿挑选宫女,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他点破图像,致被打入冷宫。后来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美色,纳为贵妃。毛延寿畏罪逃入匈奴,挑拨匈奴单于派使者入汉,强索昭君,并以出兵南侵相威胁。由于满朝文武不敢抵敌,元帝只得忍痛让昭君出塞,亲到灞桥送别。昭君到了边境,遂投河自杀。元帝送别归来,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正在缠绵之际,忽然惊醒。但闻长空过雁,凄怆飞鸣,铁马丁丁,落叶如雨,全剧在浓重的感伤气氛中结束。王昭君(二)《汉宫秋》题材的创新1.首先是对主题的改造2.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三)《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1.抒情悲剧。

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清代梁廷枏《藤花亭曲话》评价《汉宫秋》曲词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第一义也。”确非过誉。三、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一)神仙道化剧

即以反映道教神仙信仰、宣扬道教教理教义、修炼方术、教化度人等内容为主的元杂剧。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为: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抱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钹力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神头鬼面等十二类。(二)全真教与神仙道化剧全真教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道教分派。全真派尤其在文人士子阶层中盛行,是特殊文化需求的产物。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性命双修,提倡“外则应缘,内则养固;心上忘机,意不着物”的处世态度。全真教成不为少文人精神的避难所。

“神仙道化”剧的特点往往是一个人依恋尘世生活,经神仙点化而悟道,遍历酒色财气诸般魔难,最后得成正果。除《黄粱梦》外,还有《任风子》《岳阳楼》马致远杂剧与全真教马致远一生共创作了十五种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八种:《汉宫秋》、《青衫泪》、《黄梁梦》、《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踏雪寻梅》,其中《黄》、《岳》、《任》、《陈》四本为神仙道化剧。从这些剧作中可看出明显的全真教教义的痕迹。马致远有“万花丛中马神仙”之誉,这既说他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又说明他是个有道家思想的剧作家。

第三节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大都作家群生活在大都一带的元杂剧作家除了关汉卿等,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纪君祥

《赵氏孤儿》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伏尔泰改写成《中国孤儿》在法国公演。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全剧五折加一楔子,故事源于《左传》和《史记·赵世家》。故事梗概:晋灵公佞臣屠岸贾,进谗言将忠良赵盾家族300余口,满门杀绝,仍不放过公主与驸马赵朔所生赵氏孤儿。草泽医生程婴将赵氏孤儿带出宫门,守门将军韩厥放程婴出宫而自尽。程婴投奔老臣公孙杵臼,用自己的儿子换了赵氏孤儿。屠岸贾逼公孙杵臼交出赵氏孤儿,公孙杵臼撞阶自尽,屠岸贾将假赵氏孤儿程婴之子连剁三剑杀死。屠岸贾收留程婴为门客,并将程婴假子真赵氏孤儿收为义子,取名屠成。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武艺超群,屠岸贾想依仗屠成弑了灵公,夺了晋国。赵氏孤儿得知家仇,杀死屠岸贾,为赵氏报仇雪恨。赵氏孤儿复姓赵,朝廷恢复赵氏爵位,并封赠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保护赵氏孤儿的死难忠良。二、河北作家群

以真定、大名、保定、等地为中心的作家有白朴(已述)、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江泽民、郑廷玉等,以白朴、李文蔚、尚仲贤、郑廷玉影响较大。郑廷玉《看钱奴》郑廷玉,著杂剧23种,今存6种:《楚昭王疏者下船》、《布袋和尚忍字记》、《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有公案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社会伦理剧,郑廷玉的《看钱奴》杂剧(全称《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取材于《搜神记》。剧情:贫民贾仁平时以挑土筑墙为生,偶然挖到周荣祖家藏在墙下的祖产而致富,周荣祖夫妇则因此落魄。贾仁虽有了万贯家财,却无儿无女,命坐馆先生陈德甫替他买一个儿子,恰巧风雪之中周荣祖夫妇走投无路,情愿将儿子长寿卖给他,只得到了很少的一点钱。二十年后,长寿长大成人,贾仁吝啬成性,财富越聚越多,此时却染病身亡。周荣祖夫妇乞讨至东岳庙中,遇到长寿,却不知相认。后来偶遇陈德甫,经他向长寿说明实情,一家人才得以重聚。周荣祖看到钱上印记,方知这原来是自家财产。三、

山东作家群山东作家以东平为中心,著名的人物有高文秀、李好古、康进之、张时起、岳伯川、武汉臣、王廷秀等,他们以创作水浒戏而出名。康进之,有《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称《李逵负荆》。四、

山西作家群作家

山西作家群是指居住在山西平阳、太原、大同等地的作家。主要有石军报、李潜夫、吴昌龄等。石君宝《秋胡戏妻》:故事源于刘向的《烈女传》,写女主角罗梅英结婚三天,丈夫秋胡就去当兵,十年后得官返乡,在桑园调戏梅英,后来梅英回家发现调戏者竟是自己的丈夫,就坚决不认这样丈夫,要求他写休书,直到婆婆以死相胁才认了秋胡。思考与练习参考书目1.王季思等《元杂剧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

2.(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第五章元杂剧的南移与衰微第一节杂剧的南移与郑光祖的杂剧创作一、元杂剧的南移与衰微(一)元杂剧的南移从公元1276年开始,元杂剧创作便开始从北方向南方转移,从而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南移的原因:1.随着对江南地区的统一,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南迁人口的文化娱乐需要,使得北曲杂剧也随着南迁;2.北曲杂剧独特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慷慨劲切的审美风格使南人耳目一新,并且“官话”系统的先期建立,也使南方观众容易理解北曲杂剧,促使了流行;3.南方地区较好的市场经济和文化条件,为依赖勾栏瓦肆而生存的北曲杂剧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于以上原因,北曲杂剧便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路向南推进,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同时波及扬州、建康、平江、松江等城市的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二)衰微的原因1.太平盛世,统治强化、科举恢复,客观限制了杂剧的发展。2.元杂剧作家和演员大批南下,受到南戏的影响,形成南北合流的形式。3.元杂剧四折一楔子形式,男、女一唱到底,曲词一韵到底的表现形式,限制了发展。4.元杂剧南移后,接受对象变了,南方人不完全喜欢北杂剧,北方情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适合南方人口味,是元杂剧衰微的原因之一。5.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俚语变成南方方言,显得不太适应。6.表现方式,由本色直率改成委婉含蓄也很不适应。7.北杂剧的发展抗拒不了盛极必衰的规律。

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一)郑光祖的生平郑光祖,字德辉,生卒年代不详,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一生共创作了十八部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二)《倩女离魂》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情节梗概:楔子:访女。第一折:伤别。第二折:离魂。第三折:体病。第四折:魂还。脚色扮演人物:正旦:张倩女。正末:王文举。魂旦:倩女之魂。旦:夫人(倩女之母)。(三)《倩女离魂》人物性格分析

1、张倩女:执着追求爱情2、王文举:(1)热衷功名(2)礼教的维护者。(四)《倩女离魂》的艺术特色

1、作品用浪漫主义的方法,表现封建社会的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禁锢的痛苦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2、作者善于通过充满诗情画意和抒情气氛的曲词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和状态。3、《倩女离魂》曲词清丽秀美,但又不失曲的本色。4、《倩女离魂》的曲词还善于吸收前人诗、词、曲中的语言和民间口语融汇一体,形成多元统一的浑融美。第二节乔吉与宫天挺等人的创作一、乔吉的戏剧(一)乔吉的生平乔吉(1280?——1345),字孟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原籍山西太原,流寓杭州近四十年。锺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风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二)《两世姻缘》写书生韦皋与洛阳名妓韩玉箫相爱,老鸨母拆散,玉箫忧思成疾,郁郁而死。死后转世为荆襄节度使张延赏的义女。18载后,韦皋考试中第出征吐蕃立下了战功,班师途中拜访张延赏,筵间与玉箫相见,回忆前生事,引起一番波折。后经皇帝为媒,才了结了两世姻缘。二、宫天挺的戏剧创作(一)宫天挺的生平宫天挺是南方戏剧圈中一个较有特色的杂剧作家,字大用,原籍大名(今属河北),宦居江南。《录鬼簿》说他“历学官,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所作杂剧6种,今存《范张鸡黍》、《七里滩》两种。(二)《范张鸡黍》《范张鸡黍》,全名《死生交范张鸡黍》,是宫天挺重要的代表作。《范张鸡黍》根据《后汉书·范式传》改编而成。写国子监范式、张劭愤恨权奸当道。绝意仕进,结为生死之交。张劭死,范式千里送葬。太守慕其德,推荐为官。三、秦简夫的创作(一)秦简夫的生平秦简夫,大都人,曾寄寓杭州,现存杂剧有《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宜秋山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三种。《东堂老》是他的代表作。(二)《东堂老》扬州富商赵国器,因儿子扬州奴不务正业,整天和无赖为友,沉迷酒色,屡戒不改,因而忧虑成疾。临终,将儿子托付给号称东堂老的东邻密友李实。赵国器死后,扬州奴在无赖的诱惑下,把家财挥霍一空,沦为乞丐,由于现实的教育和东堂老的规劝,终于败子回头,重振家业。思考题第五章元代南戏第一节南戏和高明的《琵琶记》一、南戏的兴起和发展(一)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北宋末年开始流行于江、浙、湖、广一带的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二)南戏的体制1.南戏在结构上不分折而分出,它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2.它没有“楔子”,但有“家门”,又叫副末开场。3.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是一韵到底、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主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三)南戏的产生和发展1.形成期:南戏的产生要早于杂剧,最早出现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温州民间。2.衰落期:元灭南宋之后,杂剧创作风靡一时,南戏一度衰落,但仍在民间流行。3.繁荣期:元末明初,随着南戏在艺术上的提高,南戏得到迅速发展。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的是《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是现存的早期南戏。研究界一般认为《张协状元》产生于宋代,而《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则是元人的创作。二、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意蕴(一)高明生平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弟高旸生于大德十年(1306)左右,所以高明的生年当距此不久;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明初两种说法。(二)《琵琶记》剧情第一·副末开场

【水调歌头】〔副末上〕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那本传奇?〔内应科〕三不从琵琶记。〔末〕原来是这本传奇。待小子略道几句家门,便见戏文大意。【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堪悲赵女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径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门闾。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第一出副末开场第二出高堂称寿第三出牛氏规奴第四出蔡公逼试第五出南浦嘱别第六出丞相教女第七出才俊登程第八出文场选士第九出临妆感叹第十出杏园春宴第十一出蔡母嗟儿第十二出奉旨招婿第十三出官媒议婚第十四出激怒当朝第十五出金闺愁配第十六出丹陛陈情第十七出义仓赈济第十八出再报佳期第十九出强就鸾凰第二十出勉食姑嫜第二十一出糟糠自餍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第二十三出代尝汤药第二十四出宦邸忧思第二十五出祝发买葬第二十六出拐儿绐误第二十七出感格坟成第二十八出中秋望月第二十九出乞丐寻夫第三十出瞷询衷情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第三十二出路途劳顿第三十三出听女迎亲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第三十五出两贤相遘第三十六出孝妇题真第三十七出书馆悲逢第三十八出张公遇使第三十九出散发归林第四十出李旺回话第四十一出风木余恨第四十二出一门旌奖

(三)《琵琶记》的悲剧意蕴1.从《赵贞女》到《琵琶记》故事流传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明徐渭《南词叙录》介绍《赵贞女蔡二郎》说:“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元杂剧《铁拐李》“你学那守三真赵贞女,罗裙包土将坟茔建”京戏《小上坟》中“贤惠的五娘遭马踹,到后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琵琶记》的源流内容《赵贞女蔡二郎》《琵琶记》《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金院本有《蔡伯喈》2.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蔡伯喈三不从辞试父不从从之辞婚相不从从之辞官君不从从之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守(3)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蔡伯喈,他本不愿出仕,甘愿隐居田园,可是又十分软弱,对父母,宰相,皇帝加之于他的压力,他只是逆来顺受,不敢有较量和反抗。就使他陷入矛盾的苦闷之中不能自拔,蔡伯喈软弱忍让,反映了封建礼教压抑下许多知识分子的区同性格,通过他,也使我们看到了所以“忠孝”为主体的封建礼教无视人性,摧残人性的腐朽本质。(4)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1、赵五娘先看一下赵五娘,赵五娘是一个善良、坚强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又是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古代孝妇的典型。

赵五娘,作者的意图是将塑造成为一个贞烈孝道的化身,通过她来宣传封建道德,但戏中的赵五娘却并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她的行为都很有个性特点,在对公婆的态度上,突出地显示了一个下层妇女,所具有的自我牺牲坚韧的可贵品质。(四)《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琵琶记》的结构,采取双线交错进行。两条主线,赵五娘、蔡伯喈交错递进,构成强烈反差。2、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的用语,表现不同的风格。3、在人物心理描写上,体现了塑造艺术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