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优生辅导专题训练18_第1页
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优生辅导专题训练18_第2页
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优生辅导专题训练18_第3页
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优生辅导专题训练18_第4页
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优生辅导专题训练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下学期优生辅导专题训练第1讲社会热点——直击高考追踪七大热点主题主题一社会转型——文明演进的新起点,历史剧变的精彩时刻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1)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开始由“敌对”到采取对外“和好”的政策;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经济上,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的开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4)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交通近代化不断发展,报刊业发展迅速。4.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中国从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变。(2)经济上,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3)思想上,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入深层次的文化层面。5.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49—1956年)(1)政治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共同纲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石。(2)经济上,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同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3)外交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6.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2)经济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3)思想上,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三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4)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1.西方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1)经济上,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葡、西、荷、法、英等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政体几经变化,最终确立共和制度。(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科技文化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技理论产生。2.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并存(1)政治上,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进程启动;同时经济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受到严重挑战,出现重大波折。(2)经济上,苏联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工业化新模式,逐步实现工业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大危机重创西方,美国首开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期。(3)思想上,凯恩斯主义兴起;基于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现代派艺术兴起。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1)政治上,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经济上,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经济全球化真正具有了全球意义。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叶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氏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材料所述现象表明()A.国家观念的兴起 B.官僚政治的完善C.宗法制的衰落 D.中央集权的成熟解析:材料明确是春秋战国时期,“宗族观念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反映了宗法制的衰落。答案:C2.《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解析:材料中三个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秦朝的统一、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注重政治革命,旧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三个事件都推动了社会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故C项正确;D项仅仅局限于政治上政权的改变,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答案:C3.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A.经济工业化B.政治民主化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解析:由材料中“‘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可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资产阶级由此掀起了政治民主改革的浪潮。由此可知多出的“一化”指的是政治民主化。A项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C、D两项是现代中国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答案:B4.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很多组织,但无法证明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贵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可知变革图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没有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属性,故D项错误。答案:C5.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认为:近代“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解析: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始于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在工业革命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排除B、D两项。答案:C6.1871年8月31日,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法国总统,在与君主派和共和派进行辩论时,他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的共和国,要么就不要共和国”。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B.无产阶级影响法国政治进程C.梯也尔时代的法国政局混乱D.资产阶级各派力量最终达成了妥协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于1875年,与材料中“1871年8月31日”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3月18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建立,结合材料“1871年8月31日”“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得出无产阶级影响法国政治进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梯也尔时代的法国政局混乱,但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各派力量最终在1875年达成妥协,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7.近代以来,新旧体制的转型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霍布斯鲍姆把1789-1848年这一时期定义为“革命的年代”,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双元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巨大胜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整理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指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1)根据材料一,指出“双元革命”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双元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2)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请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政治、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解析:(1)“双元革命”含义把握材料“资本主义工业”“资产阶级自由社会”判断;其社会转型的表现可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方面分析。(2)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答案:(1)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表现: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建立或完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思想文化上,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2)经济: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或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经济附庸;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等)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题二“中国梦”——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一、中国近代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的努力1.地主阶级的努力: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清王朝内部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企图维护其统治和国家的独立。2.农民阶级的抗争:面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由于时代及阶级局限性,最终都以失败告终。3.资产阶级的探索(1)思想启蒙: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民国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对传统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促进了民众的觉醒。(2)政治革命: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里程碑意义。(3)实业救国: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派,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4.无产阶级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共二大上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2)走向成熟:通过国民革命和国共十年对峙的锤炼,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民主革命道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国共两次合作(1)国民革命: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正式结成革命统一战线,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由此展开,经过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基本被推翻。(2)抗日战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937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之路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2)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渐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曲折探索(1)经济发展: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出现了重大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仍取得了重大成就。(2)政治重创:“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3)外交突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0世纪70年代,先后取得了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重大成就,并在国际上迎来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3.改革开放的辉煌(1)政治民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完善了民主制度,创造性地建立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2)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展和深化,到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使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202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选择题1.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基本上可以以18世纪作为分界线,18世纪的中国热将中国文化的魅力推向顶峰。之后,随着西方现代性的成熟,中国形象逐渐跌落,影响到西方人甚至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文化观”。这主要是因为()A.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逐渐走向衰落B.资本主义崛起推动西方文化发展C.闭关政策阻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D.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促成了分界线解析:中国形象的逐渐跌落本质上是中西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即中国文化的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崛起都是具体的原因,但是,中国未能紧跟时代潮流的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故C项是主要原因。答案:C2.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B.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C.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D.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解析:“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反映了无产阶级要掌握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问题,故B项错误;1925年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与社会主义革命路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3.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A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发生在1924—1927年,C项发生在1937年,D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故选B项。答案:B4.右图所示香烟在1931年底的上海风靡一时,就是不吸烟的人也买几包回去留作纪念。这反映当时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B.民族意识已经觉醒C.香烟消费成为社会风尚D.上海成为全国抗战中心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同类产品竞争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马占山英勇抗日的内容,而“不吸烟的人也买几包回去留作纪念”可见大家对维护民族利益的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香烟消费的普及,故C项错误;1931年上海没有成为全国的抗战中心,故D项错误。答案:B5.“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这一变化缘于()A.两极格局的形成B.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与材料中“今日地球村”不符,故D项错误;A、B两项与题干不符。答案:C6.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2日访华。8日,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普通公民能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中国政府发出这一邀请的最主要目的是()A.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B.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C.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解析:根据题意,197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访问中国,此时尼克松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中国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以私人身份访华,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故A项正确;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之后,故B项错误;此时尼克松已经不是美国总统,因此邀其访华并不是为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故C项错误;随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以及中日建交(1972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危机引发变革,以此为主题结合史实选择合适的史实进行论证,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亡与国共合作,世界近代史上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民族危亡与国共合作。阐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妄图华北自治;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同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由分裂走向合作;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开始,从此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示例二:论题:经济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阐述:1929年美国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不愿放弃自由放任政策,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在危机面前,罗斯福当选总统,宣布实行“新政”,推动了美国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并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题三关注民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构建和谐社会中共十八大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共十八大全面阐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领域的教育、收入和医疗等问题的深刻关切。消除上学难、共富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现象,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让群众活得有尊严、更体面,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主张,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各国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热点问题,高考从来不回避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考查。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强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3.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4.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二、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内容,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意,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三、世界史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1.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社会主义苏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2)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3.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4)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一、选择题1.韩非子的老师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治思想B.礼治思想C.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解析:题干中荀子认为“……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未体现法治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同样没有体现礼治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及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民本思想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2.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解析: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中国并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是对老人的赋役优待,并未出现相应的数字比例说明唐朝人口老龄化问题,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牵涉到老人,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对老人的赋役优待,体现了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故D项正确。答案:D3.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民生是政治、经济的根本,即民生问题就是国家的根本,A项符合题意;B项与民生主义的含义不相符;C项表述本身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答案:A4.1923年,苏联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上述做法()A.有利于苏联农业产品商品化B.标志着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是苏联长期推行的税收制度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解析: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有利于苏联农业产品商品化。“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可以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苏联农业税的影响,故B项错误;这种税收政策仅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适用,实施农业集体化后该政策也被取消,故C项错误;该政策出台时,苏联已经成立,故D项错误。答案:A5.1966年,美国仅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一项支出,就比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和食品券这两项最主要的社会救济开支的总和还高出十倍。这说明美国福利政策的特点是()A.逐渐抛弃弱势群体 B.重点保护劳动人口C.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D.增多福利保障项目解析:材料中“美国仅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一项支出,就比……最主要的社会救济开支的总和还高出十倍”说明美国福利政策倾向于在职人员,即重点保护劳动人口,故B项正确。答案:B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列图片反映出()A.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B.国际互联网的扩展速度令人不可思议C.数字化模拟技术和通信手段的大飞跃D.环保和节能的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解析:本题中的4张图片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体现了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变革,故选A项;B、C、D三项的表述片面,不能概括材料全貌,故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作静态观赏,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与西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不同,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传统休闲活动也大多是练拳、练气功、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作诗、登高等个人项目;而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摘编自李田、黄安民《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材料二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人们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格斗等运动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上流社会和经济实力雄厚者,总是先参与到新的休闲方式中;中产阶级则比较喜欢选择逛公园、看喜剧表演、到音乐厅欣赏音乐和爬山、远足等户外休闲娱乐方式……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休闲生活的变化。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中国:根据材料一“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可知多为较静的运动;根据材料一“传统休闲活动也大多是……个人项目”,可知多为个人项目;西方:根据材料一“西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可知多为激烈的运动;根据材料一“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集体项目”,可知多为集体运动。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中国:可以从经济和思想两方面来作答,经济上自然经济追求平安稳定,思想上受到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响,关注天人关系,关注内心;西方:经济上工商业经济发达,体现了竞争和勇于冒险的一面;思想上人文精神的推动,崇尚人的价值尊严。(2)根据材料二“逐渐远离宗教生活”,可知逐渐的世俗化;根据材料二“阅读报纸、通俗小说”“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可知休闲形式丰富多彩;根据材料二“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可知休闲逐渐地理性、文明、规范;根据材料二“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可知休闲逐渐普及化;根据材料二“上流社会和经济实力雄厚者……中产阶级则……”,可知休闲活动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材料二“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可知休闲活动与商业紧密相连。答案:(1)特点:①中国:注重内心的宁静,具有静态特征;大多为个人项目。②西方:注重个性张扬,具有动态特征;以集体活动为主。原因:①中国:农耕经济的封闭性、稳定性,崇尚平静;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②西方:工商业经济发达,推崇竞争和冒险精神;植根于人文主义传统思想。(2)变化:逐渐世俗化;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逐渐理性化、文明化;逐渐以立法规范;逐渐普及化和层次化;日益商业化。主题四民主法制——思想解放助推社会变革,宪政治国不懈追求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思想解放助推社会变革,宪政治国和法制建设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实行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古今中外的宪政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政治体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差别很大,但这些体制的设计和法制建设都是围绕国富民安展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政治模式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思想解放助推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为标志,不断探索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特点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地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二、古代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1.古代中国(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2)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2.古代西方(1)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2)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三、近代欧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1.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美国联邦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时俱进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选择题1.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解析:从材料信息“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可知,这是科举制的作用。答案:C2.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反封建性B.民主性C.普选制 D.法制化解析:由各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均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来明确,即可知答案为D项。答案:D3.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解析: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是一个最高的阶段,应该指的是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故C项错误;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故D项错误。答案:B4.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