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绿色发展报告 -新京报_第1页
2023绿色发展报告 -新京报_第2页
2023绿色发展报告 -新京报_第3页
2023绿色发展报告 -新京报_第4页
2023绿色发展报告 -新京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京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35681021(一)双碳工作逐步成熟化系统化(二)数据透视我国绿色发展(一)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跃居第一(二)工业加快向绿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崛起(三)碳市场扩容日程加快,全国碳市场规模逐步壮大(四)低碳技术加快应用,赋能各行业绿色转型三、2023年度绿色发展十大案例新京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四、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新挑战27(一)能源结构偏“煤”,能源电力绿色转型仍任重道远28(二)智能电网滞后,可再生能源消纳及电网互动能力亟须提升28(三)绿色产能激增,行业竞争加剧(四)碳市场活力弱,亟须扩容扩充、发展碳金融29(五)极端天气增多,气候融资缺口较大29五、COP28新行动及未来展望30(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3倍,光伏风电需求将保持高增长31(二)光储充场景普及,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爆发31(三)绿电绿证需求快速增长,绿电交易市场空间将打开31(四)碳足迹标准陆续出台,将迎来绿色产品消费热潮(五)全国CCER市场启动,碳汇开发热潮将重现32(六)碳市场将实现扩容,碳价有望进一步上涨32(七)低碳技术加快普及,CCUS将展开市场化应用32(八)首批深化气候适应试点将落地,大城市或率先探索32(九)国际气候合作加强,中美合作更加常态化、机制化322·'新京·'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一、2023年是我国绿色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气候,我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在电动汽车试点和碳4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一)双碳工作逐步成熟化系统化“双碳”目标提出后,由于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及其 和经济建设工作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统一和协同 1.立足能源安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为更好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好发展和减排于调整本市碳交易企业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这意味着上海外购绿电碳排放核算量为0。从此,上海可再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2.强化市场作用,推动全国碳市场扩容扩充3.健全标准体系,加快计量标准和碳足迹管可报告、可核查”目标的重要保障。今年6月,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包头分中心揭牌;7月,市场碳足迹整体框架形成。11月初,国家标准项目《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开始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产品碳足迹将迎来首个国家标准。同月,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至此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搭建完成。4.瞄准重点领域,推动能源、工业、交通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扩大了市场准入范围,将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纳入市场交易,推动新能源和各类用户平等参与电力交易。今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新业态,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提高能效水平、加快绿色转型。工业是用能大户,也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在此前明确的25个重点领域基础上,增加乙二醇、聚氯乙烯等11个领域,进5.突出试点引领,开展碳达峰、智能光伏和首批15个地区展开35个碳达峰试点。今年11月,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推进智能光伏试点,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今年11月,工信部、住建部等五部门决定组织开展第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6.加快技术应用,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减污降碳效果明显、创新性突出的低碳技术。今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十部门发布《绿色低碳7.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鼓励公民理性消费、合理消费,优先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并培养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与工深圳、武汉等地进一步加快推进碳普惠参与碳市场相关工8.注重生态协同,发挥生态的绿色价值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9月,中办、构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推动绿色发展和碳中和进程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伙伴及武器。今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9.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气候应对行动取得新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提到,要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开展对话与合作,以加速(二)数据透视我国绿色发展1.碳排放量实现较低增长,能源和工业仍是“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国的官方数据和商业数据的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长约为4.7%,低于GDP5.2%的增2.可再生能源大幅增长,电力结构不断向绿在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我国能源和电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超的碳排放量计算,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当于减少有国外研究机构估计,由于我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创纪录增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于今年实现达3.造林面积快速增长,生态碳汇能力持续提升有助于从大气中去除约2260亿吨碳。这造林面积达到200万公顷,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经有160年新造林每年可增汇884万吨。森林面积的增加为我国绿建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碳市场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何为新型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产业,如何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一年来,我国在能源、产业、低碳技术和碳市场等重点领域进展如何,值得1.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可再生能源装机持续高增长。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8.1亿千瓦,同比增长12.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4亿千瓦,同比增长47.0%;风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同比增长1.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可再生能源装机持续高增长。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8.1亿千瓦,同比增长12.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4亿千瓦,同比增长47.0%;风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同比增长2.绿氢市场化初步成熟,绿氢耦合发展加快“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在构建我国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得到高度重视。2022年3月,国家能源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工业和化工领域氢能需求旺盛,绿氢替代空间巨大。3300万吨,绿氢渗透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预测,到2030年我国绿氢占比将达到15%,2050由于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特点,建设储能便储能投资再创新高。2023年,储能投资规模和增长再比约为92%。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4.电力现货交易规则完善,推动绿电和绿证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增长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进一步健全绿电交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减碳增绿作用凸显。今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37.13万吨。绿电交易消费逐工业和制造业是用能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是推动碳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无疑是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打造1.传统能耗产业转型加快,钢铁业正执行最重点工业产品节能改造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工业能效的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2023年2月,国家发改2.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碳达峰,如何走向碳水泥钢铁行业正进入碳排放量的下降通道。从排放量的44%,是工业领域减排的重点发力方向。总体来看,我高耗能产业如何走向碳中和更为重要。由于钢铁水泥术改造升级和技术研发和应用等减排措施作用下,市场预加强循环利用,以绿电和碳市场促进行业碳中和。研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究表明,循环利用将贡献钢铁行业碳减排的30%,基于绿氢的清洁氢冶金为代表的流程优化创新将贡献23%。总体3.绿色制造和零碳园区成产业绿色发展的助“双碳”战略下,绿色制造已成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趋势和新潮流。2016年9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绿色制造规模不断扩大,绿色工厂超5000家。截至2023年初,我国共培育建设3616家绿色工厂、267家绿零碳园区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载体。作为区域经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国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园区循环化发展”“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4.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崛起,出口新三样爆发绿色新动能也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2020年以来,4.1光伏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市场增长空间依旧技术和成本优势明显,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我国光伏具有产业链完整度高、技术积累深厚、产业规模效应显著等三个优势。据欧盟委员会测算,中国光伏制造总成本相比欧洲低35%,比美国和印度分别低20%和10%。多重比增长约6%;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预计,下,今年COP28预计将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机增至三倍,中信证券预计2023-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有4.2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4%,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辆。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市场占有率达到30.4%。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和技术优势,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2.5万辆,插电混动迅速崛起,电动汽车仍占据主流。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0月,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5.6516万辆,分别占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70.3%、70.9%。此外,今年以来,插电混动汽车发展迅猛,今年1-10月,产销量分别达到218.1万辆、211.6万辆,超过去年全年的158.1万辆和151.8万辆,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逐步普及,电动汽车占新能源汽车比重由去年的80%以上有所下降。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进步,以及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的带动下,电动汽车仍将会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4.3锂电池需求爆发,行业进入长期景气期市场空间广阔,储能电池表现亮眼。当前,我国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在30%左右,市场替代空间依旧 广阔。其次,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日益增长背景下,配 建储能成为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措施,将催生海 量需求。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到“十四五”期末,中国的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80GWh,显示出了行业的成长空间极其巨大。行业规模扩大,但增长有所放缓。作为电动汽车和储模快速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今年以来,碳市场扩容及CCER重启成为双碳领域热点话题。生态环境部相继召开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研讨会。全国CCER市场相关1.碳市场扩容加快,碳交易量和成交额显著超过45亿吨的企业,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价创新高,碳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截至2023年45亿吨扩容至70亿-8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2.CCER年内重启,市场需求将爆发式增长今年以来,主管部门加快CCER市场重启各项准备工作,10月,生态环境部相继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第一批四类CCER项目方法学,新京报零碳研究院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第一个履约周碳市场扩容将提升CCER市场需求。当前,全国碳市亿吨。由此可见,CCER需求缺口巨大,CCER项目开发迎3.碳普惠推广加快,逐步实现与碳市场衔接2014年,武汉在全国率先进行碳普惠机制试点工作。多地出台碳普惠专项政策推动碳普惠发展,并日益重视碳普惠与碳市场互通工作,推动碳普惠项目参与碳市场碳普惠与碳市场互通,居民迎来碳资产时代。将碳普惠体系与碳市场衔接成为拓展减排量消纳渠道,实现价值转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碳普惠闭环发展的关键举措。今年以来,深圳、武汉等地推动符合规定的主体可参与碳普惠减排量交易,碳资产时代逐步来临。1.AI推高算力能耗,智能技术仍是提高能源耗水平。据中国能源报消息,2022年,我国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2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5%以上预计到2025年,该数据算力中心将消耗全球能源供应的AI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产和能源使用效率,引导电网、碳足迹管理2.CCUS技术异军突起,技术应用推广日CCUS成为各国统筹能源安全和碳减排的重要技术选碳减排技术,CCUS技术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低碳化我国CCUS商业化应用条件逐步成熟。《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显示,当前,我国建成或缓解了CCUS技术应用的高成本问题。CCUS商业化应用CCUS技术市场空间巨大,并成为国际气候合作的重要依托。国际能源署表示,为了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捕获、利用技术,投资额达数十亿美元。今年11月,中美5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规模3.绿氢制备技术逐步成熟,绿氢耦合助力产新能源电力成本下降为绿氢产业注入动力。氢能制备电解水制氢一标方氢气需要3-5度电,所以电解水制氢成利用新能源发电进行电解制绿氢逐步成为降低绿氢制取成2023年的0.2元/度,甚至更低。即在不考虑初始固定投产业,在推进能源转型和工业领域低碳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索比氢能网数据,2023年1-9月,有57个绿氢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消费领域是居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消费领域是居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推动绿色消在国家政策和节能补贴的支持下,南京、上2.商场和建筑是绿色消费的主要承载体1.绿色消费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加快推广。今年以来,国家加快推进各绿色消费理念加快推广。今年以来,国家加快推进各领域绿色消费,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要的碳排放来源。因此,绿色商场和绿色建筑建设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目前,商务部分批在根据住建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超20亿平方米。近年来,我国推动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将节能环保要求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26万个,新改造水电气热等各类老化管线2.4万公里、增设电动汽车充电桩1万个,有效促进了老旧小区节能减排。2023年度绿色发展2023年度绿色发展绿色产品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离不开产品碳足迹管理体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中国银河:打造我国首个应对欧盟碳关税金融产品——TRS由于碳关税与欧盟碳价相关联,而国内企业参与欧盟动的金融产品。为解决以上痛点,中国银河证券旗下子公司银河国际创新性地推出全国首个应对欧盟碳关税金融产可让境内机构客户资金不出境而实现直接参与欧盟碳市场TRS产品通过让客户参与境外碳市场并进行套期保值实现了对碳关税风险的有效规避,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稳定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奖-创新奖会“卓越跨境金融服务大奖-最佳方案奖”等,充分证明◆无锡城建:推广绿色建筑,助力城市母亲作为无锡的母亲河,梁溪河沿线有22条支浜、30个居民小区、3个学校和运河外滩商业综合体。为改善母亲河两岸生态环境,2022年,无锡将梁溪河景观带整治提升项高效净化过滤的WTS湿地以及百年一遇防涝标准的地表排项目中低碳驿站采用装配式木结构,并融入多功能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健康的科普宣传窗口;低碳展示馆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30%以上,热回收效率70%以上,年节约电量约2.5万KW·h,光伏发电产电量约6Wkw·h,节约电费约5万元。相较于常规建筑,年减少排放量约40吨C02。低碳道路采用再生骨艺的透水混凝土漫步道,实现生态透水和源头减排低碳效◆蚂蚁集团:以碳核算的数字化助力亚运碳推动大型赛事活动碳中和是落实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作为杭州亚运会官方绿色公益平台建设者,蚂蚁科技参与者每贡献1千克“绿色能量”,蚂蚁集团就会捐赠等超10.6万吨碳信用,并且还获得了"一年内最多人参与的◆伊利集团:以“双足迹”推动产业链全链食品行业产业链环节较多,且9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食品企业的范围三,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作为行业领导者,伊利发布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个双碳目标及路线图,积极探索食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2022年,伊利提出将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的具体任务。为此,伊利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行动,探索了“碳足迹+水足迹”的“双足迹”解决方案,通过打造绿色牧场、绿色供应链、绿色包装、低碳物流、废弃物管理和零碳产品,构建全链条的绿色生态。并在业内率先探索产品的水足迹认证,完成了4家工厂和2款产品的水足迹认证,以低水促进低碳,成为联合国《水行动议程》的首家中国企业。据悉,排放1吨水会产生至少5公斤的碳,伊利碳足迹+水足迹的“双足迹”模式为全产业链乃至整个乳业提供低碳解决方案。目前,伊利打造了5家“零碳工厂”、推出了5只“零碳产品”、发布了6项低碳团体标准,31家工厂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并且已有40家合◆腾讯:国内首个科技企业亿级资助计划,推动CCUS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如果没有CCUS,几乎所有气候模式都不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并且遏制全球变暖的成本将成倍增加。因此,加强CCUS技术研发推广,推动CCUS技术成本降低和规模化今年3月,腾讯联合产业、投资和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发起「碳寻计划」,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助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碳寻计划」首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期聚焦CCUS技术,旨在连接创新技术研发方和产业力量,推动前沿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是国内CCUS领域首个由科技企业发起的亿级资助计划。目前,「碳寻计划」已完成首轮top30评选及终选评审,将要进入现场考察阶段,最终将拟落地5-10个技术试点,加速5-10家初创企业,孵化数个可持续工具或平台,最终实现千万吨级的减排。「碳寻计划」将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等非营利性机构项目,每年资助约2-3个千吨级试点项目,每个金额加速商业孵化。并且首轮优胜项目包括在国内相对空白的DAC领域(从空气里直接捕捉二氧化碳)、全球领先的用微生物基因编辑技术吸收利用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等代表了全国乃至全球CCUS领域最前沿和创新的技术。预计,在2030年产生2000万吨减碳效益。这将为国内CCUS大规模应用提供催化性资本和可参考的试点◆宝洁中国:打造绿色工厂,推动产品生产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体消费量65%左右,是2022年,工信部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绿色工厂建设,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引进新废水处理工艺实现工艺废水0排放,每年冷冻机节100%使用风能,光伏发电量每年600MWH,新能源车使◆五粮液:践行生态责任,壮大企业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最终需要企业落实自身的生态主体为践行企业生态责任,2022年,五粮液提出级“绿色工厂”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022年公司实施环保工程建设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共计约年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站沼气400余万立方米、发电800余户森林255亩,并栽植各类乔木共计约2万株;湿地项目◆极氪:以智慧工厂打造高端绿色低碳制造汽车产业链条多、产品生命周期长,是制造业实现碳作为一家以智能化、数字化、数据驱动的智能出行科5G、AI、工业大数据等先进制造技术,积极打造极氪智慧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看,极氪在电池的研发过程中尽可能降低钴、镍、锰、铝等金属的使用量,提高低碳铝的使用量,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绿电铝使用率100%。在采购方面,极氪001车身采用了15%的可再生钢板材料和25%的可再生铝合金材料。低碳制造方面,建立绿色工厂,并计划于2023年完成绿电直购,绿色电力使用率达到100%。包装及物流方面,自有包装循环包装采用率100%,零件入厂使用可循环包装覆盖率82.1%,供应商循环包装覆盖率77.4%。2022年,极氪整车材料利用率达到61%以上;实现动力蓄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查,真正向◆山西美锦能源: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在构建我国绿色低碳清洁发,提高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性能和市场认可度。2023新京报零碳研究院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2.5亿吨,对发展壮大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推进双碳进程意义先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水光一体“数智化”光伏电站,柯拉一期光伏电站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年平均发电量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同时,项目通过“光伏+特色产业”“光伏+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带动民族地区农牧、旅游、交通等产业发展,产生“光伏+N”的效益,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双赢,具有很强的示范读介质,燃料电池商用车下电延时回充SOC的控制方法等从技术创新效果看,以上四种技术创新实现了对氢能汽车稳定供能、提升了车辆性能和续航里程;提高了燃料电池车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更方便了氢燃料电池车的使用。截至今年9月30日,山西美锦能源旗下飞驰科技共推广各类氢燃料车1831辆,累计安全运营里程约1.05亿公里,大约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8.3万吨。◆华为数字能源:打造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举措,而建设大型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便成新京报零碳研究院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各国正加快能源转型(一)能源结构偏“煤”,能源电力绿色转目前,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过高,“一煤独大”局面有待缓解。化石能源使用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具挑战的难题之一。源消费占比达到17.5%,而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从发电类型来看,今年1-10月份,全国累计发电量73330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为51077亿千瓦时,火力发电占比总发电量的69.7%,仍保持高位。鉴于火力(二)智能电网滞后,可再生能源消纳及电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扩张需要匹配有消纳能力的智能电网。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同时,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1.3%,达到2022年全年水平。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的快速增长亟须(三)绿色产能激增,行业竞争加剧度的所有新增产量基本会转化为库存。在巨大的产能压力至每瓦1元左右;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显示,今年锂电池(四)碳市场活力弱,亟须扩容扩充、发展碳市场体量大但交易不活跃。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覆盖钢铁等重点耗能产业,并积极推广绿证、重启CCER(五)极端天气增多,气候融资缺口较大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世界国绿证已获得RE100组织认可,交易将持续提升。随着欧绿电交易的市场空间将快速打开。截至今年1(四)碳足迹标准陆续出台,将迎来绿色产碳足迹标准、标识认证落地。《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