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老子》示例与增分训练_第1页
高考《老子》示例与增分训练_第2页
高考《老子》示例与增分训练_第3页
高考《老子》示例与增分训练_第4页
高考《老子》示例与增分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老子》示例与增分训练考点:1.《老子》解读材料2.《老子》选择题3.《老子》阅读训练【考点研究】一、《老子》解读材料1.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老子》2.老子序号内容1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老子》●名家导读●

《老子》和《庄子》的神秘主义要比其他任何东方书籍更使我感兴趣。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尼尔

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皆原于道德之育,而老子深远矣。

——中国西汉文学家司马迁

我国古代的哲理散文,当以《老子》、《论语》为最早,此二书出,在中国的文化界,才有所谓私人著述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刘大杰

●背景搜索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员,在民间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关于老子有许多神话般的传说。宋代的《太平广记》在第一卷的卷首就着重介绍了他:传说,他的母亲怀胎七十二年,方才剖左腋而生一白首老孩,故称老子。又说,他的母亲在李树下生育老子,生下来即会说话,指李树道:“以此为我姓。”传说虽然虚妄,却反映了老子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由于老子学识渊博,声望显著,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表达了对老子由衷的敬仰和赞赏。春秋末期,周王室趋于衰微,且内乱不断,老子有心归隐,跨青牛远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著书上、下篇,道德五千言,即为《老子》。现代学者认为,此书并非全是老子手定,而是由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成的。

●内容提要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写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语释:能清楚地说明白的道,就不是那个创生了天地的恒常的道。凡可命名的,就不是恒常的,无名的道是诞生天地的元始;有名的天地是化生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了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老子》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倡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此外,《老子》还有许多战争论述,深合兵家之要,是很多军事家奉行的准则。

●作品影响

《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谈宇宙,谈人生,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作,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国时期,儒家的孔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都受到过《老子》的影响。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并渗入到政治生活中。名相萧何、曹参在治国时,“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汉书·刑法志》)。东汉末年,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经典。魏晋时期,玄学昌盛,在朝的玄学家注重《老子》的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老子》的“自然”之说,《老子》的思想成为抒发政治主张、抨击现实的武器。大唐盛世,帝王自称为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无为而治”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将《老子》开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并亲身为它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及地方学校的课本。这一时期,《老子》的思想对理学也有所渗透,并影响甚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即内在的、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想。

《老子》的影响不仅时间久,历史长,而且领域广、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开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条;在军事方面,“以柔克刚”成为军事家奉行的准则;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最基本的信条;在艺术方面,“道法自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诗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学方面,《老子》精警凝练,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着人生哲理。

《老子》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它也备受关注和推崇,形成了老子热。《老子》被译成多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堪与《圣经》比肩。他的思想影响了诸如托尔斯泰、奥尼尔、海德格尔、爱因斯坦、汤川秀树等世界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精彩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语释:求学则知识日益增多,求道则欲望日益减少,减少了再减少,以致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无欲,无争,顺应自然而不强求妄行)结合无不为(用符合自然法则的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会取得天下太平。若不是用无为而无不为治国,而是用其他的治国之术,就会引起社会不安定,这种人就不配治理国家。

——《老子·第四十八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语释:能施行无为而无不为的人,其德是不会被拔除的,能守住道的法则生存的人就不会发生脱离、违背道的行为。子孙避此而行,就会繁衍不绝。

以此(道的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修身,修得的“德”便纯真;全家施行于此,纯真之德便超越个人而及全家,全乡施行于此,纯真之德便超越家庭而发展到全乡;全国施行于此,纯真之德便会超越全乡而及于全国;天下施行于此,纯真之德便会超越国度而普及于天下。

所以,人要以此(道的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修身,并以此时时观察自身是否有违背了道的行为。以此修家,并时时观察家中是否有违背了道的行为。以此修乡,并时时观察乡中是否有违背了道的行为。以此治国,时时观察国中是否有违背了道的行为。以此治天下,并时时观察天下是否有违背了道的行为。

——《老子·第五十四章》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语释:所以想处人民之上的国君,必须以谦下之言语待人;要想领导人民,必须将自身利益置于人民之后。

因此,圣人处在上面而人民感觉不到有重压、负担;处在前面而人民不感到有妨碍。所以天下的人民都推崇,爱戴他,而不厌恶他。

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之人也就不会和他争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语释:我有三个法宝,依靠、运用它来求道。第一个法宝是慈爱,第二个是俭朴,第三个是谦让而不争在他人之前。

因为以慈爱待人,所以才能具备天下莫能与之争、才会无不克、才会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勇”;因为以俭朴处事,所以能广大长久(奢侈浪费则难广大长久);谦让,不与人争名利权位,所以能成万物所向的“百谷王”。

现今,人们舍弃慈爱而只追求逞强斗勇,以武力胜人;舍弃俭朴而纵欲处事,妄求广、大、多;舍弃谦让不争,妄行争名夺利、争权夺势,一意贪求出他人之上,结果是走上死路。

慈爱是最重要的,以慈爱应于战事必定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以慈爱应于保家卫国就会获得安定稳固。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卫护他。

——《老子·第六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语释:以正道治理国家,以奇术用兵作战,以安定,不引发事端的方法对待天下是取得成功之道。

所以圣人说:我以无为律己,人民就自然顺化于道;我以清静戒躁修己,人民自然会行为端正;我不制造事端整治国民,人民自然会安定富足;我没有争权贪财的欲望行为,人民自然会淳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名言警句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

●延伸阅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他著有《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六篇,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逍遥游”,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文笔独步古今。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后期韩国人,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因时制宜,鼓吹君权神圣,主张君主集权,倡导以法治国,对后世影响很大。2老子

在那个为神圣之光所照耀的时代,惟有一个人,始终末被激动,他终日守着如山如海的竹帛,在漫漫长长的历史之中,他读到的是黑暗,是杀戮,是权力无休无止的掠夺与欺诈,他读懂了人欲的贪婪,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冷静透视。这个人,就是老子。老子睿智的目光,带着三分狡黠、三分世故、三分怜悯,穿过层层的风雨,投向这片苦难的大地。在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神圣理想而激动、而战斗的时候,老子却带着一种深刻的悲观,默默走进人性的幽暗。

人不再为神圣之光所笼罩,老子走进真实的人性,他看见欲望在贪婪地躁动。掠夺,所有的欲望一起喧哗。人的快乐本性注视着繁华与舒适,花花世界桃红柳绿。战争潜藏在人性深处,每一个他者都是自我的财富资源。有关人的集体性幻想开始破灭,老子看见的是一个一个真实的个人,是一个一个真实的本我,老子超越了阶层差别,看见普遍人性的丑陋。

我想,是南方秀丽的自然,给予老子伟大的启迪。他看日出日落,看月亮阴晴圆缺,他走过田间小路,看河边新柳抽绿,丘峦起伏,层林尽染,驻目天边,一片黄叶慢慢飘落。事物有生有灭,自然无生无灭,永恒无语。我想,在那一刻,老子悟出道的真谛,他在无边的绝望之中,生出一缕灿烂的希望。

也许,老子就此对知识生出一缕厌恶之心,知识使人心机巧,好逸恶劳,鼓动起无边的征服和掠夺的欲望,对自然,亦对人类。所有的恶,便产生于这种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和俗虑使人沉溺在欲望的痛苦之渊,万劫不复。

老子在自然之中,发现了美的极致,一种纯朴之美。当事物简单到无以再减的时候,美就由此而生。老子终于感觉到他梦寐以求的安宁,那是他一生所求的人的希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依偎在自然的怀抱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机巧之心,少俗虑,欲望被美所化解,大地一片祥和。

在老子思想的背后,是他一生的痛苦经验。世事沉浮,黄粱如梦,福祸相倚,如履薄冰,世道艰难,人心险恶。我想,在本质上,老子不是一个强者,他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抗拒世界的黑暗。也许,他是一个弱者,他为自己,也为所有弱者,虚构了一个安宁的彼岸,一种逃避的可能。

老子最终对弱者言说。

太上忘情,太上岂能忘情。老子一生,终未能忘记对弱者的关怀,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所悟,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为后人建了一艘心灵的诺亚方舟。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需要关怀的,正是弱者。他们昂首向天,高举双手,天色茫茫,茫茫天色中,便有了人的无穷希望。

小国穷民的理想,永远只存在于老子渺茫的希望之中。他的清醒,使他不愿侈谈社会,社会无可救药。人必自救,方能救世。侯王无为,天下自立,民自富。我想,那是老子的为民请命。

老子终于激动,他难以拒绝这个世界的痛苦呼喊。他从如山如海般的竹帛中走出,从秀丽的自然中返回人间。他恐惧流血。我想,老子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切对人民的掠夺和杀戮,都被他视为不义;一切激烈的对抗和改革,亦被他视为不智。

弃智去欲,他教导他的人民,贪婪必须被最终根除,人必须学会一种简朴的生活,并在简朴中感觉快乐、感觉美。柔能克刚,他希望他的人民用一种和平的方式,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用流血,不是用仇恨的报复,去对抗人世的挑战。

他希望君主无为,天下无事,何必扰之,一切对人民的骚扰都是世界动乱的根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是的,在我的感觉中,老子并未羽化成仙,他忧患于世,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他世故,但并未失去纯真,他把他的世故转化成一种生存的智慧哲学。他对人性感觉出一种悲观,但并未就此对人失去最后的希望;他对弱者仍然怀有一缕爱心。他对自然的膜拜,使我感觉出人生拥有了一种美的升腾可能。也许,他的哲学中,因为太多的逃避和妥协,太多的谋略和世故,使血性沸腾的人难以接受,但是我仍然愿意把他视为一个可亲的老人。

昨日星光仍然照耀着我们的今天所在。我在我的古代,感觉着仁者和智者的痛苦,感觉着仁者和智者的快乐,感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伟大襟怀。

在我们的先哲面前,我收拾起我的轻狂,高山仰止,我们显得那么渺小与庸俗。

那是一个怎样辉煌的年代,先哲以生命实践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念。在我的感觉中,我的古代性情毕露,先哲从他们的学说中走出,可爱可亲可敬可畏。

星光灿烂依旧。【考题训练】一、《老子》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1.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中的“自知”是“知自”的倒装,是“知道自己”的意思。D项是宾语前置句,“是以”是“以是”的倒装,解释为“因此”。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2.A【解析】应该是周朝,而不是秦朝。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3.C【解析】C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解析】D相传曾向孔子问礼,错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5.D【解析】没有夸张。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B.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C.《荀子》和《老子》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这一观点。D.荀子与老子观点相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6.D【解析】D项,荀子与老子观点不相同,荀子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二、《老子》阅读训练(一)《老子》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文化常识表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C.企者不立

企:企图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考点解读】1.加点词的解释表述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4.翻译5.断句文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问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C.企者不立

企:企图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企者不立”是说“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企:踮起脚。故选C。问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鯫生”并非指百姓,而是指浅薄鄙陋的小人。故选B。问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故选D。问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答案(1)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2)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人,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