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时期_第1页
魏晋南北时期_第2页
魏晋南北时期_第3页
魏晋南北时期_第4页
魏晋南北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魏、蜀、吴三国的政治

和经济(一)三足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部仓皇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并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攻占四川,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立足之地。所以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9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于西晋的统一。(二)曹魏的政治和经济1.曹操坚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官原则,选取了许多政治、军事才能之人。2.曹丕——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家世)3.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4.曹操鉴于“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状况,募民屯田以解决北方粮食的紧缺。5.曹操颁行租调制,户调取代了人头税。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士家制是指曹魏时期为了保持固定的兵源和榨取更多的劳动力,保证强大的军事实力,实施的一种军事政策,主要内容是将世代当兵之家集中居住,另立户籍,称为“士家”,不与民户混杂,而且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曹操进驻冀州后试行户调制,也就是改变秦汉以来的算赋,口赋等人头税(缴纳货币-钱),因为汉末天下大乱,那时货币稀少,交钱不太现实,改成缴纳绢和布,按户征收,到西晋统一之后,正式按此颁布了户调制,户调制通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在施行中,实际上是按照九品混通制的模式,南北朝后期门阀专权,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均田制和租调制应运而生。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三)蜀汉的政治和经济在经济上,诸葛亮注意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在民族关系方面,诸葛亮奉行和抚政策面对小国弱民的困境,诸葛亮坚持与吴结盟的政策。(四)孙吴的政治和经济孙权依据父兄治理江东的经验,在外交上“限江自保”,对魏既对抗又妥协,与蜀既联合又争夺。孙权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散居在境内的山越人采取“强者为兵,羸着补户”的政策,使他们和汉族人一道开发江南。二、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替

与政权分立(一)两晋的政局更迭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此后是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西晋西晋基业的开创者:司马懿208年,辟为丞相府文学掾,加入曹氏集团。 时年30岁。220~226年,魏文帝时期,渐受重用。文帝伐 吴,以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与曹真等 受遗诏辅佐明帝。227~239年,魏明帝时期,长期在外统兵,官 至太尉。抵御诸葛亮北伐,平辽东公孙 渊。与大将军曹爽(曹真子)同受遗诏 辅佐齐王曹芳,拜太傅。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独秉大权。251年,平定淮南王凌反抗。同年卒。西晋司马师251年,以抚军大将军辅政。次年进大将军。254年,废黜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255年,平定扬州毌丘俭、文钦反抗。同年卒。255年,以大将军辅政。258年,平定扬州诸葛诞反抗。260年,杀高贵乡公曹髦,立元帝曹奂。263年,灭蜀。以十郡封晋公,拜相国。264年,进爵晋王。次年,建天子旌旗,卒, 子司马炎篡魏。司马昭西晋西晋西晋西晋西晋八王之乱第一阶段:291~299年第二阶段:300~306年东晋317年东晋建立347年东晋灭成汉420年东晋亡(二)北方十六国的兴替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西晋西晋“晋鲜卑归义侯”印“晋归义羌侯”印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 郭钦《徙戎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则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甚,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 江统《徙戎论》西晋刘渊

304「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十六国十六国十六国

(刘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资治通鉴》十六国十六国十六国十六国十六国十六国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坚引群臣会议,曰:“吾统承大业垂三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吐哺,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期克捷之日,以帝(晋孝武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立第以待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大败,…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淮北。…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 ——晋书·苻坚载记十六国十六国北魏的崛起将后燕残余势力切割为北燕、南燕两部分436年亡于北魏410年亡于东晋395年魏军大败燕军于参合陂397年魏军攻占燕都中山398年魏王拓跋珪在平城称帝十六国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慕容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苻坚:博学多才艺。…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

——晋书《载记》十六国晋《载记》诸僭伪之君,虽非中国人,亦多有文学。…皆生于戎、羌,以用武为急,而仍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十六国十六国十六国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非简单的随想之作,而是对十六国后期北方弘农、上洛一带一处坞壁的真实描写。记中人谓“先世避秦时乱”,所指实是苻氏前秦……

见《金明馆丛稿初编》十六国(三)南北朝的对峙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恢复了代政权,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部中国。534年,高欢立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立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南方则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替。刘裕之子元帝刘义隆继续推行其政策,呈现出东晋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史称“元嘉之治”。三、两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一)西晋门阀制度的形成西晋时期,中正官完全被士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九品中正制成为培植和巩固士族门阀制度的工具。从而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占田制和荫客制的实行为士族门阀制度的巩固奠定了经济方面的基础。西晋西晋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举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晋书·卫瓘传)西晋(二)东晋南朝门阀制度的盛衰东晋时期,门阀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可是,后面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乱,士族凭借特权给农民重大负担,引发了农民起义。进入南朝时期以后,庶族寒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士族门阀走向衰落。东晋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动乱的方式较多地表现为长江上下游之争,…但是上下游的这种关系又受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约,冲突一般是适可而止,较少达到决裂地步。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田余庆先生著东晋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雄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帝登尊位,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成帝…幼冲,见导,每拜。又尝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曰“敬问”,于是以为定制……

——《晋书·王导传》王与马,共天下东晋东晋东晋东晋四、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人口的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此后,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的南迁。这给南方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改变侨人脱离国家户籍的局面,加强对侨人的控制,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避免侨人士族与吴姓士族的冲突,东晋政府乃于侨人较集中的地区使用他们原籍的名称,设置州、郡、县,这就是所谓“侨置郡县”。但是这一措施给户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赋税收入。为此,东晋南朝相继实行“土断”政策,撤销、合并一些侨置郡县,将侨人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与当地农户一样纳税服役。东晋东晋西晋(二)农业的发展东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品类增多,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三)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东晋南朝手工业部门中成就最为显著的是冶铁、纺织、造船和造纸。商业也有一定发展,三吴地区和长江沿岸是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四)大土地所有制与寺院经济东晋南朝时期,“封锢山泽”,建立起一个个地主田庄。此外,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发展极为迅速。寺院经济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加深

3、北魏政府不重视农业,人口大量流失,经济萧条。(二)改革内容

1、整顿吏治。

2、实行三长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4、迁都洛阳与改易习俗。(三)影响

1、整顿吏治,对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

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再次实现了北方统一。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民族融合三国时期,诸葛亮坚持“南抚夷越”的民族关系方针,对少数民族采取“攻心为上”的政策,形成“纲纪初定,夷汉粗安”的局面。东晋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族文化,加强与汉族上层士族势力的合作。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改制总结和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进一步促进了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西陆路交通非常发达,“丝绸之路”增加了中道。此外,佛教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许多僧人来华并译出很多重要经典。大批自称“秦人”、“汉人”后裔中国人经过朝鲜移入日本,带去了各项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婚姻和家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空前大融合,玄学对儒家礼教的冲击,以及社会控制力削弱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及婚姻关系,相比前代要自由开放些。(二)衣食住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地域不同,民族成分的区别,其日常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三)信仰和崇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现象是佛教逐渐繁荣。除了宗教之外,士人风尚较之前代为之一变。当时,自然崇拜也依然存在,而且内容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类:一是山神崇拜,二是水神崇拜,三是植物、动物崇拜。当然,人神、人鬼崇拜也盛行。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玄学与佛教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而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自然与名教等哲理问题,也就是本体论的问题。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的第一阶段。其思想有“名教出于自然”、“有生于无”。2.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3.西晋玄学(约263~316年)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4.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玄学与魏晋风度玄学与魏晋风度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正始(魏齐王年号)时期,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理论重《周易》、《老子》。②元康(晋武帝年号)时期,以魏末嵇康、阮籍为先导,较激进,反名教,思想多受《庄子》影响。③永嘉(晋怀帝年号)时期,以向秀、郭象为先导,虽仍重《庄子》,而思想重归温和,形成“新庄学”。④东晋时期,与佛学渐趋合流。魏晋之玄学…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汉代偏重天地运行之物理,魏晋贵谈有无之玄致。…前者常不免依物象数理之消息盈虚,言天道,合人事;后者建言大道之玄远无朕,而不执着于实物。凡阴阳五行以及象数之谈,遂均废置不用,因乃进于纯玄学之讨论。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玄学与魏晋风度玄学与魏晋风度魏初清谈,上接汉代之清议。…谈论既久,由具体人事以至抽象玄理,乃学问演进之必然趋势。汉代清议非议朝政,月旦当时人物;而魏初乃于论实事时,且绎寻其原理,…同时因其所讨论题材原理与更抽象之原理有关,乃不得不谈玄理……

汤用彤玄学与魏晋风度玄学与魏晋风度模印竹林七贤砖画(附春秋人荣启期)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玄学与魏晋风度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一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豚,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