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2.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3.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王仲丁去世后,商朝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导致商王朝衰落。而周朝在王位继承方面却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A.禅让制 B.礼乐制C.宗法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商代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不同,周朝王位继承相对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行了规范继承的宗法制,C项正确;据所学,禅让制在夏代已为王位继承制取代,排除A项;据所学,礼乐制不是规范和稳定王位世袭制的主要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郡县制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2.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具体说,就是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开拓为240步一亩,重新设转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表明()A.实际上维护井田制 B.推行均田制,保证赋役收人C.抵制土地兼并现象 D.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鞅变法。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重新设转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所有权,而且可以自由买卖,这实际上是从法律层面承认了土地私有,D项正确;这一措施是在瓦解废除井田制,排除A项;均田制出现于北魏时期,与商鞅变法时期不符,排除B项;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就不能抵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 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否认孔子的弟子中有讲述齐桓公晋文争霸之事,是因为争霸战争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目的在于倡导孟子的仁政,故选B;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而非诸子百家,A错误;据材料可知,孟子不是重构春秋争霸历史,而是从未讲解,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宗法制度,D错误。4.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背景源于汉初()A.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外戚专权混乱局面C.实施中朝制加强皇权 D.用察举制选拔官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27年。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恩令的提出是为了削弱汉初的地方侯国势力,而地方侯国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郡国并行制的实行,A项正确;推恩令并不是针对外戚专权,排除B项;实施中朝并不是推恩令的内容,排除C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和推恩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林剑鸣评价道:“秦汉时代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留下足以称道的成果,在中国和人类文化史上放射出瑰丽的导彩,下列关工及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赋反映人民大众情感 B.《史记》开创纪传体治史形式C.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黄帝内经》奠定中医临床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司马迁编著《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B项正确;汉赋反映的并不是人民大众的情感,为汉朝儒客文人热衷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排除A项;汉代才出现造纸术,此时纸张还没有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排除C项;奠定中医临床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排除D项。故选B项。6.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个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这主要说明()A.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中原文化的创新 B.尚武精神自此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C.民族交融是国家重归统一重要原因 D.隋唐盛世局面与民族交融紧密相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这个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并建立了众多独立的政权,在与汉族政权及中原封建文化的相互碰撞之中,促进民族融合;各民族政权为了生存发展,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新,而是强调民族交融是国家重归统一重要原因,排除A项;“自此”一说绝对,早在魏晋南北朝前,中华民族就存在尚武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隋唐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7.东晋政权为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东晋政权此举意在()A.与北方政权争夺人口 B.完善国家的户籍制度C.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 D.巩固政权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可得出这样可以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扩大统治的基础,D项正确;东晋政府这一举措旨在巩固社会统治基础,材料未体现出争夺人口、户籍制度和地方统治秩序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8.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可以看出选举看重出身门第,这表明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A项正确,排除B项;“13%为小姓,寒门占18%”体现了出身门第的士族占主流,寒门机会较少,没有实现社会平等,排除C项;科举制只是给了寒门考取功名的机会,没有体现教育大范围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9.唐贞观三年(629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边疆民族政权。此后,吸收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并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这可用以说明()A.吐蕃政权完全实现汉化B.唐朝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C.中外文明间的友好交流D.唐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一体化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贞观三年。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唐朝时期,吐蕃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创立文字,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并向唐朝求婚,这都体现了唐朝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B项正确;吐蕃政权是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实现完全的汉化,排除A项;吐蕃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外国,不属于中外文明间的友好交流,排除C项;当时吐蕃没有归属唐朝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10.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不利于国家统一C.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可知思想发展出现多流派,呈现出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并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无法得出是否不利于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佛教是否盛行,能否适应现实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11.北宋中期,王安石对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他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一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接受军事训练。这一措施()A.带有“兵农合一”的色彩B.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C.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储备D.减轻了农户的赋役负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王安石变法中,组织农户进行军事训练,农忙时农耕生产,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因此体现了兵农合一的色彩,A项正确;“消除了……根源”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民兵力量的组织,而不是扩大禁军的兵员储备,排除C项;这一措施和减轻农户的赋役负担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北面官制度和猛安谋克制分别是辽朝和金朝实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与他们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相关,是因俗而治的表现,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这些制度并不是照搬唐朝的,排除A项;这些制度属于因俗而治,并没有实现各民族的平等,排除C项;辽和金都没有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B项。13.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宋朝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乡村的草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继续实行非常严格的坊市制D.商业活动已不再受到政府的监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时期的城市中商业活动突破了地域限制,营业时间突破了时间限制,从而呈现出“更为开放”和“全天候”的城市景象,B项正确;草市是在乡村中,和城市不符,排除A项;宋朝时期已经不再实行非常严格的坊市制度,排除C项;宋朝时期放松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但不是不再监管,排除D项。故选B项。14.某学者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本读物。该学者是()A.程颢 B.朱熹 C.王守仁 D.关汉卿【答案】B【解析】南宋理学家朱熹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本读物,B项正确;程颢是北宋理学家,与合编“四书”无关,排除A项;王守仁是明朝心学的代表,关汉卿是元朝杂剧作家,与合编“四书”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15.清朝前期,在东北、蒙古高原和新疆都实行了军府制,但不同地区内容并不相同根据西藏和西南政治、历史、民族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和改士归流来加强对两地的统治。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民族政策()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促成了各地的协调发展C.扭转了边疆混乱局面 D.尊重了当地的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不同地区内容并不相同根据西藏和西南政治、历史、民族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和改士归流来加强对两地的统治”可知,清朝时期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说明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尊重了当地的社会现实,D项正确;材料所述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政府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政策,没有强调各地之间发展策略,排除B项;材料所述清朝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的管理,但“扭转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6.“这部小说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这部小说是A.《三国演义》 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C项正确;《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排除A项;《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排除B项;《水浒传》讲述的是宋朝宋徽宗时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府腐败、贪官污吏陷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被官府逼得无路可走,被迫奋起反抗,最终108条好汉聚义梁山泊,但随后宋江对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后走向失败的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17.下表为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著作作者著作内容《海国图志》魏源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康輶纪行》姚莹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瀛寰志略》徐继畬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A.开始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B.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C.引发了道光皇帝强烈关注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瀛寰志略》都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书籍,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可知作者意在引导人们了解西方,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项;这些书籍在当时被列为禁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关注,排除C项;这些书籍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非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8.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不断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对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第一次实践,选项B正确;禁烟运动和“西方的新型工业”无关,排除A;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主张在政治领域变革,其并不是对西方工业的首次实践,排除C、D。19.甲午战败后,以西方进化论为灵魂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中东地区亡国灭种作警告的《中东战纪本末》传诵海内;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新国策》备受欢迎。这说明甲午战败促使()A.学习日本成为潮流 B.民族意识大大觉醒C.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D.民族危机开始产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争以后。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据题意可知,甲午战争战败后,有关其他国家进行民族斗争的书籍风靡一时,说明战争的失败使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大觉醒,B项正确;这些书籍并不全是涉及日本,不能说明学习日本成为潮流,排除A项;此时风靡的多是涉及民族抗争和改良的书籍,没有广泛传播共和思想,排除C项;民族危机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就已经出现了,排除D项。故选B项。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冲击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难行【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制度,而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了实现其专制统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B项正确;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太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所问为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责任内阁制在中国难行的实质在于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排除D项。故选B项。21.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生入学。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收取女学生读书。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格局得到改变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北京大学招收女学生引领了一股风潮,这说明当时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推动了观念革新,A项正确;近代中国男尊女卑格局并未得到改变,排除B项;C项中的“决定”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22.20世纪20年代初,不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就连国民党人中亦不乏热衷者。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戴季陶等不仅阅读、翻译,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这表明,当时()A.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B.新思潮与旧思潮的斗争激烈C.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合作具备一定思想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不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就连国民党人中亦不乏热衷者。”及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人和部分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之后的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思想被政府肯定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旧思潮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目标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3.中央红军长征渡过湘江后,队伍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召开会议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西柏坡会议【答案】C【解析】1935年初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正确;中共三大召开时间是在1923年,排除A项;八七会议召开时间是在1927年,排除B项;1949年召开西柏坡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24.每年12月13日,高亢右力警报响彻在一座城市的上空,它低沉呜咽,如泣如诉,是遇难者的哀鸣。在阵阵撕心裂肺的警报声中,人们或伫立沉思,或默默哀悼。这座城市是()A.北京 B.沈阳 C.南京 D.重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12月13日。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所以这座城市应该是南京,D项正确;根据“12月13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座城市应该是南京,不是北京、沈阳和重庆,排除ABD项。故选C项。25.1942年缅甸战场吃紧,英美向中国紧急求援。尽管中国抗战极端困难,仍抽调十万精兵紧急入缅,与盟军并肩对日作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东吁保卫战、仁安羌大捷和缅北滇西战役等一系列重大胜利,从而揭开了亚洲战场反攻日本的序幕。这说明()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抗敌 B.缅甸战场是反法西斯主战场C.英美两国军事实力极为疲弱 D.中国援军入缅迫使日本投降【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中国与盟军在缅甸并肩作战,拉开了亚洲战场反攻日本的序幕,由此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抗敌,A项正确;缅甸不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排除B项;英美两国军事实力极为疲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援军入缅抗击了日军,但没有迫使日本投降,排除D项。故选A项。26.1948年1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重大战役,历时64天,基本解放了包括张家口、北平等城市在内的华北全境。这场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基本解放了包括张家口、北平等城市在内的华北全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正确;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7.如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外交》的部分节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1953年”的内容是()时间节点内容1950年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2年中国第一次使节会议1953年接待印度访华代表团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促使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D.做出了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A项;1953年,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无关,也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排除CD项。故选B项。28.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C.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D.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答案】D【解析】“联产承包”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这项改革的推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D正确;A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是人民公社时期,排除;C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故选D。29.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应对措施最合理的是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C.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 D.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应该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案,A项正确;B项只是涉及到第三世界国家,不能应对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不能解决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只会加剧疫情的传播,排除C项;世界性贸易组织主要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不能应对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0.198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A.毛泽东思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思想结晶,排除A项;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思想结晶,排除C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思想结晶,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晶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3)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中的做法会对儒学发展有什么影响?【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大大发展;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2)道:无为而治;儒:仁政;墨:尚贤;法:严刑峻法,以法治国。(3)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大大发展;根据“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得出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小问2详解】本题是概括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我无为而民自化”得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而治;根据“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得出儒家的主张是仁政;根据“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得出法家的主张是严刑峻法,以法治国;根据“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得出墨家的主张是尚贤。【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32.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材料二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复兴之路》解说词(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材料三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主要内容: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序曲: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3)变化:水果品种丰富,由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场的活跃提供了保障。【解析】(1)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信息可知是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作用:依据材料一“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标志:依据材料二“以中共十一届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