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原因及分析案例13000字(论文)】_第1页
【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原因及分析案例13000字(论文)】_第2页
【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原因及分析案例13000字(论文)】_第3页
【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原因及分析案例13000字(论文)】_第4页
【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原因及分析案例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原因及案例分析摘要: 41前言 51.1选题背景 51.2研究意义 51.2.1理论意义 51.2.2现实意义 51.3文献综述 61.3.1关于网络舆论传播的研究 61.3.2关于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研究 72研究对象与方法 82.1研究对象 82.2研究方法 82.2.1文献资料法 82.2.2案例分析法 82.2.3问卷法 93结果与讨论 93.1逆反心理概念界定 93.2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93.2.1从网络传播者角度分析 93.2.2从网络受众角度分析 93.3利路修爆火事件案例分析 103.3.1利路修爆火事件基本介绍 103.3.2利路修爆火事件中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03.3.3利路修爆火事件产生逆反心理的效果 114结论与建议 114.1结论 114.2建议 114.2.1对传播者来说,要有责任意识 124.2.2对于受众来说,要有认知判断 124.2.3对于政府来说,要做好监督角色 12参考文献 13摘要: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网民数量的扩大,以微博、抖音等一批社会化娱乐app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介,不但转变了网民的社交生活方式,更使资讯的传播周期性降低,资讯的发布与迭代速度提高。同时网络舆论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法,选取“利路修爆火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分析该事件中对利路修人物的塑造、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内容,力求通过详细的案例来展开具体的阐释。由于有关网络传播中的逆反心理研究不断增加,从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出现,再到如今网络舆论传播所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大,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也在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始终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网络舆论的法律条文,一些舆论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处于不可控状态。同时随着一些事件的发生,让受众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对于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理论研究的不足难以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参考,大多数研究是与政治事件所相关的,社会娱乐方面的研究较少,这种情况也不利于整个网络传播的发展。利路修是首位中国选秀节目结束之后被BBC所报道的人,而且受到来自于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因此而具有较高的分析研究价值。本文将通过分析利路修爆火事件分析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根据分析出的局限归纳出一定的启示,以期为减缓我国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和思路,从而提升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水平。关键词:网络舆论;传播;逆反心理1前言1.1选题背景网络舆论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从我国受众逆反心理的研究历程看,从刚开始对大众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的探索,到后来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出现,再到如今网络舆论传播所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大,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也在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始终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网络舆论的法律条文,一些舆论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处于不可控状态。近年来,由于一些事件的发生,让受众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对于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理论研究的不足难以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参考,大多数研究是与政治事件所相关的,社会娱乐方面的研究较少,这种情况也不利于整个网络传播的发展。利路修是首位中国选秀节目结束之后被BBC所报道的人,而且受到来自于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因此而因此具有较高的分析研究价值。本文将通过分析利路修爆火事件分析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根据分析出的局限归纳出一定的启示,以期为减缓我国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和思路,从而提升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水平。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选题通过分析利路修爆火事件分析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从而带来一定的理论意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网络舆论传播方面,通过分析利路修爆火这个事件,更充分全面地理解网络舆论传播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了解到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信息偏差会增加了舆论的复杂性,厘清网络舆论发展特征与规律,加强舆论监督与引导,使网络舆论传播想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对于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方面,受众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将结合传播学与心理学知识,探讨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相关内容,帮助扩展延伸现有的网络舆论中受众逆反心理的定义及分类,将受众逆反心理扩展至娱乐领域方面。1.2.2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局限以及产生的启示,为减缓我国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和思路,该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可以加强政府舆论引导的作用,舆论引导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它必定是解决网络舆论传播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辩证地去看待意见领袖的引导,更好地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政府引导以及意见领袖双管齐下,减缓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二,可以帮助完善线上的监督机制以及提高线下的宣传效率提高受众素养。始终要坚持舆论引导以及正面宣传相统一,首先,媒介协同合作共担,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联动尤为重要,最终实现线上监督、线下处理的实时联动。第三,从公众情感分析的角度引导网络舆情走向,以网民视角深入分析公众情绪变动,把握公众话语权表达与利益诉求的平衡,让公众有感性认知的机会,最后做到理智发言的行为。1.3文献综述1.3.1关于网络舆论传播的研究从网络舆论传播来看,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网络舆论传播所带来的问题以及网络舆论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四个方面。网络平台为大众舆论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广泛的渠道。王丽帆认为,“网络公共舆论平台有批判性、公开性、非理性和受意见领袖所影响四个特点”(王丽帆,2020)。而正是这样的特点是网络舆论信息传播的速度愈发之快,短时间内人们很难辨别一个信息的真伪,促使网络舆论传播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占据较多,需要受众合理看待网络舆论信息,不要被一时的信息所迷惑,而做出非理智的抉择。陈晓伟、董烁认为,“互联网作为舆论表达的重要窗口,舆论信息在短时间内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加上公众的非理性参与,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信息的偏差,一些肆意散布的虚假信息造成了社会恐慌。同时多元话语的发酵可能诱发次生舆论危机,给网络舆情管控工作增加了困难”(陈晓伟、董烁,2021)。在网络舆论比较复杂的环境下,这些问题包括信息偏差、信息片段化及错误的引导等,都会阻碍舆论传播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立法,但在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的引导公众,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需要去合理进行管控,才不至于使得舆论的发展趋势变得不可控。付海钲、涂凌波认为,“‘舆论引导’更强调方式方法创新,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坚持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付海钲、涂凌波,2019)。这种舆论引导时代有中国特色的,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是顺应国情变化的,它必定是解决网络舆论传播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网络舆论传播中也是不可小觑的。同时可看出对于舆论引导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以及情况,做出不同的抉择,才能更好地疏导实际情况。曹慧丹认为,“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生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在社会转型的现实语境下,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传播行为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曹慧丹,2014)。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应辩证地去看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强调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以及需要其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度过危机,转危为安。同时,解决问题还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入手。喻国明认为,“网络舆论的社会治理可以从以复杂性范式面对网络舆论、以开放整合协同的方式有效治理以及留有‘不作为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喻国明,2019)。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应该选取不同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换句话说,就是要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以及通过开放的方式,去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事情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从网络舆论传播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传播对政治问题、敏感话题以及对公众人物影响这三方面。大部分研究是关于网络舆论传播对政治问题的影响的。拉德尼茨·斯科特(HsiaoYuan、RadnitzScott)认为,“党派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可以塑造公众对于暴力或者非暴力事件的意见”(拉德尼茨·斯科特(RadnitzScott),2018)。拉德尼茨·斯科特(RadnitzScott)通过了一个调查实验,证明了舆论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公众对于暴力事件和非暴力事件的意见,国外研究中有很多相似的与政治相关的调查实验。范克林格伦·马里恩、特里林·达米安、莫勒·朱迪思(vanKlingerenMarijn、TrillingDamian;、MöllerJudith)认为,“推特上的关于投票出现的舆论引导的问题没有民意调查数据出现的问题那么多”(范克林格伦·马里恩、特里林·达米安、莫勒·朱迪思(vanKlingerenMarijn、TrillingDamian;、MöllerJudith),2017)。这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了舆论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在不同的媒介以及受众身上有着不同的程度上的反映。国外对于网络舆论传播的研究还涉及到敏感问题方面,比如性、种族、宗教等。阿曼达·比特纳、伊丽莎白·古德伊尔·格兰特(AmandaBittner; ElizabethGoodyear-Grant)认为,“性和性别对政治行为的重要性反映在公众舆论和党派选择的工作中”(阿曼达·比特纳、伊丽莎白·古德伊尔·格兰特(AmandaBittner; ElizabethGoodyear-Grant),2017)。一些敏感问题对于网络公众舆论的影响在国外是比较明显的。除此之外,剩下的研究大多与网络舆论传播对公众人物的影响有关。莱克·詹斯、博舍尔·维勒(DeRyckeJens; DeBosscherVeerle)认为,“比利时民众由于网络舆论传播对精英运动员产生的的负面社会影响普遍小于正面社会影响”(莱克·詹斯、博舍尔·维勒(DeRyckeJens; DeBosscherVeerle),2020)。但对于公众人物的影响的研究远不如政治问题以及敏感问题的多。1.3.2关于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研究从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研究来看,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逆反心理的分类、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减缓受众逆反心理这三方面。逆反心理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引入到网络舆论传播中有了新的分类。郑兴东认为,“一是评价逆反,即受众对传播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播者所吃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二是情感逆反,即传播者在传播中所蕴含和表现的情绪或情感,不仅未被受众所接受,而且激起受众的反感;三是行为逆反,即传播者期盼受众采取某一种行为,受众却反其道而行之”(郑兴东,1997)。对于受众逆反心理,郑兴东主要是按照受众不同的态度进行划分的,而且探讨的是在大众传播的情况下的,对于后续研究受众逆反心理以及传媒引导提供了一些方向。在有了分类后,对于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也有了大量的研究。尹瑞平认为,“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劣势’或‘少数’意见,此种‘劣势’或‘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为与‘优势’或‘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和改变‘优势’意见的情况,这种情况与‘沉默螺旋’现象悖反,表现为反‘沉默螺旋’”(尹瑞平,2008)。在网络传播中,传授双方具有对等性,媒体或意见领袖可能不具备所谓的主导地位,受众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这一研究中,可看出作者是基于平等的视角去考虑情况,从而削弱了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侧重分析了受众的逆反心理,从而也使得大家更为正式受众逆反心理这一情况。袁三标、苏明华认为,“网民通过对官方或主流的逆向反应来追寻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和安心感,并借此希望改变其所在群体在社会现实中的不利局面”(袁三标、苏明华,2015)。2014年9月央视《新闻直播间》所曝光的东莞酒店色情娱乐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产生的逆反心理让“东莞加油”、“东莞挺住”等一系列话题冲上热搜,这种现象的产生跟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即舆论引导方式还有受众的逆反心理都有着关联。这一现象出现,恰好印证了网友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下的趋势,从而也开始去挑战官方媒体的权威性,而这也是我们目前亟需关注的重点。李琦认为,“受众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包括传播者权威性危机;受众定势心理及好奇心理作用;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以及外来强加的结论或压力”(李琦,2015)。这些原因都会影响传播效果从而影响网络舆论传播。在知道了产生的原因之后,对于如何减缓或解决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所以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根据受众的逆反与好奇心理,来更好地应对当下的事件,从而也有助于去缓解和改善问题。邓亭尚认为,“从网民的匿名心理、自我角色的认同、选择性心理、宣泄与消遣心理进行分析,网民在网络中所具备的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在网络社区中的行为,并对网络舆论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这些心理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民的从众心理行为”(邓亭尚,2011)。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的产生蕴含着多方面的情绪以及心理特征,分析相关心理现象时要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样,董秀成认为,“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既有受众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传播者的原因,还有社会的一些客观原因,因此对防止或减缓受众逆反心理,既要考虑主观原因,更要分析客观原因”(董秀成,2007)。对于减缓受众逆反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多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单一的方面考虑。而舆论引导是减缓受众逆反心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可看出受众产生的逆反心理,与其本身的主观原因有关,因此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舒缓当下的情况。沈华艳认为,“在整个舆论引导的阻断管理中始终贯穿着诊断、分类、层级预警、梯度阻断等实际操作”(沈华艳,2016)。舆论的引导是一个全方面的过程,可以从传播空间——移动媒介,舆论主体——民众、意见领袖等,主流媒体,社会原因等进行分析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引导。文章通过对于舆论引导方式的论述,展示了当下舆论引导的具体情况,以及通过对于相关舆论的主体的研究,推动了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萧润正认为,“强化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主体作用、建设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专业队伍和建立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机制”(萧润正,2017)。政府在事前、事中、事后对于舆论控制所存在的问题,一些解决方案可以运用到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减缓中。从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研究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减缓受众逆反心理这两方面。戈罗德尼琴科·尤里(GorodnichenkoYuriy )、范·透(PhamTho)、塔拉韦拉·奥列克桑德(TalaveraOleksandr)认为,“社交媒体的碎片化时间以及人们的情绪,可能会加剧政治两极分化”(戈罗德尼琴科·尤里(GorodnichenkoYuriy; PhamTho; TalaveraOleksandr)、范·透(PhamTho)、塔拉韦拉·奥列克桑德(TalaveraOleksandr),2021)。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东西时过于强调某一方免或者重复某种观点时,会影响网民的对于事件的态度,从而产生偏向于逆反心理的情绪。而对于减缓和解决受众逆反心理的研究不是很多,大部分是是要全方面考虑去解决问题。陈景瑜(JingyuChen)认为,“建立各类案件数据分析数据库,提取和净化人们的意志,在一个地方收集人们的智慧,并建立一个全民的智囊团进行决策”(陈景瑜(JingyuChen),2019)。网络舆论传播中一个人的想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要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综上所述,通过对于网络舆论传播的研究,以及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的研究,发现学者较为集中去探讨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以及目前出现的问题,还有给出一定的解决对策。同时对于逆反心理的研究,也是以具体的舆论事件为例,为论文提供一定的论据,但是对于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研究中的规避路径探讨较少,所以本文通过对此展开研究,能对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提供一定借鉴意义与价值。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2021年2月-2021年5月在选秀节目《创造营2021》中受到广泛关注的利路修为例,研究网络舆论中受众逆反心理。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电子库等有效途径对有关舆论传播、逆反心理、舆论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专著及文章进行收集和研究,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三)问卷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受众喜欢并支持利路修的原因和程度,来为本文提供数据支持。2.2.2案例分析法选取“利路修爆火事件”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该事件中对利路修人物的塑造、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内容,总结我国网络舆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2.2.3问卷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受众喜欢并为利路修投票的原因,来为本文提供数据支持。3结果与讨论3.1逆反心理概念界定从概念上定义逆反心理,是指人类接受了客观外物的影响,而形成某种相反的心理活动。它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社会心理现状,比如在易于形成逆反情绪的儿童群体中表现为,情绪心理表现为不理解,行动也表现为直接地和你对着干,即使你说东他偏说西,情绪心理也表现为冷嘲热讽。具体在新互联网社会舆情宣传中,“受众群体逆反心理因素是指媒体舆论传播同受众群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与传者意愿相对立的情感体验或行动偏向。”受众群体逆反心境的具体内容表达为:在网上舆传播人所引导的内容,受众群体并不赞同,但在媒体舆论传播人所引导之外的内容,受众群体却认可,甚至试图达成。逆反心理具有情绪化、非理性、容易受意见领袖影响的特点。通常网络舆论事件中逆反心理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特殊语言环境,让受众能够无负担的表达一些想法,宣泄一众情绪,涉及调侃、讽刺等形式。3.2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3.2.1从网络传播者角度分析基于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技术和虚拟化功能,互联网社会舆情传输的及时性与开放式,互联网舆情消息的海量性和离散特征,以及互联网舆情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互动式,在互联网社会舆情传输中受众人群逆反心理因素的产生都具有多方向的因素产生,包括受众人群的主体因素,也有一系列的客观原因。从实质上来说,网络受众的逆反心态是对网络宣传过程中的不实、不良新闻的反应。首先,在网络宣传中随着网络受众们自主选择机会的增加,宣传中媒体生硬引导、强行提出议程的情形也有所下降,而哗众取宠刺激人煽情,以低俗引起眼球的事件却会有出现。其次,因为网络宣传的高匿名性和低门槛等特点,而且人人都是媒体发声人,但由于把关的不足,导致其真相一直无法确定。而在其逆反心理产生之后,网络受众常常表现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理。最后,网民群体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舆论领袖”的特殊阶层,他们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意见或行动来影响他人行为,这就使得互联网社会的舆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倾向,这种现象在网络社会的逆反心理种十分常见,并将持续发展下去3.2.2从网络受众角度分析首先,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受众已经从被动接收媒介信息,转变为拥有主体意志的听众和媒体信息消费权利人。网络时代使受众的主观意识不断加强,互联网受众逐渐发展为独特的拥有高度自由思想意识的理性个人平民化色彩也被大大突出,社会组织权威弱化在充斥着各种声音与看法的互联网中,受众们在接触海量资讯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反思,从而成为了一种由理性个人来评判每一条资讯的真实性与价值的程度,进而确定了自己的看法与发布。其次,由于网络传媒的高度虚拟性,大大提高了它的开放性和参与性,这也就导致了互联网受众和传统媒体的目标受众不同。使网络受众在虚构人物的掩饰下自然得表述和闸述自己的看法,而没有人由于惧怕身份曝光而故意隐瞒自己的看法,看法,正是这种由互联网所营造出来的虚拟环境带来了人类彼此社会层次的巨大不同,从而产生了更公平更纯粹的社会互动模式,使互联网受众的心理反应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所以,当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虚假新闻和恶意的炒作时,网民的逆反心理会较之其他媒体受众将表现得更加强烈和明显。再次,由于互联网社会生活年限水平和受教育的因素,网上使用者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个人自由意志和分析才能,眼界的宽广、学识的渊博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批评论性思想和自身质疑性精神状态。在接触传媒之前的心态问题上网络受众则更多倾向于猜疑与逆反。3.3利路修爆火事件案例分析3.3.1利路修爆火事件基本介绍腾讯视频打造的音乐选秀栏目《创造营2021》于二零二一年2月17日推出,并且于2021年4月25日结束。从节目开始到结束这段期间利路修成为微博涨粉最快、粉幅度最多的参赛选手,2个月内累计涨粉350万左右。选秀节目里,100个男孩为梦想而来,只有利路修一个人是为他人的梦想而来。在利路修自己眼里,他只是帮朋友过来教两个学员中文,却意外被选角导演看中把自己搭了进去,“每天练舞到凌晨,我想回家”。结果,他并不是最后一名,还晋级了。他想回家,但是之前签好的节目合同表示,退赛要交违约金。在笋丝眼里,利路修每时每刻都在"防爆"自己。别的男孩在意发型,他却不爱洗头,也不爱化妆做造型。别的学员在节目里展开十八般武艺、争C,利路修只想下班回家。如果哪天利路修洗了头、吹了发型、换了发色,粉丝就觉得他有了好好营业的事业心,并且粉丝会仔细观察节目,截取利路修的各种手势、动作,“诬蔑”利路修真的想出道成团。利路修就如同在这场选秀里的陪练队,连“利路修”的名称也只是个艺名,而是出自动画片《叛逆的鲁路修》。在他心里一切赛事和聚光灯都与他无关,却不可阻止地渐渐走到了很多人视野的中心。于是笋丝们在网络上为利路修应援,他是“天生偶像”,他明明有做爱豆的资质。粉丝们约定好要努力投票,让加利路修多留几集,“最好刚刚卡12”——经历了所有的公演表演,最后拿到回家的车票,这才是最“笋”的。他不打算做偶像,只想下班做普通人。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路子,却赢得了最广的路人缘。于是为利路修投票的人,大多数也并不较真他是否最后能成功出道,是否拥有偶像的根骨,只想不让他那么早下班。想看利路修做练习生的这批粉丝自称“缺德粉”,别名“笋丝”。而当最后一次排名出炉时,利路修来到了第十名,粉丝们才停止投票。3.3.2利路修爆火事件中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为了研究受众为利路修投票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法,通过滚雪球抽样法手机有效问卷111份,以下进行分析。图表SEQ图表\*ARABIC1为利路修投票原因比例1.对模式化选秀的逆反在当前时代,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在市场上问世,选秀和练习生似乎已经开始工业化,模式化,每一位练习生都有实力。每一位练习生都不缺乏努力,有很多练习生的颜值实力都不差,但是因为缺乏一点个人特征,节目又没有办法均匀分配每一位选手的镜头,让观众认识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于是乎,在别人都想出道的情况下,不想出道,不想营业的利路修就格外突出。2.对腾讯视频权威性的逆反近年来选秀综艺层出不穷,看似是观众在投票主导最终的结果。其实背后不过是资本的一场游戏,观众仅仅是表现形式上的参与。特别是选秀节目的竞争激烈,同时期爱奇艺的选秀综艺也在举办,平台之间相互竞争,在腾讯通过剪辑的放大影响下,很多观众认为,既然你想要掌控我的想法,那么我偏偏不让你如愿。我就不投大家都投的选手,就是要闹出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所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大家对利路修的关注显得格外有抗争意识。3.对内卷当下的逆反对于利路修在节目中的表现来说,一开始他就表明自己不喜欢出道而是被拿来凑数的,利路修不想上班只想被淘汰不符合大众心中对于选秀的认知,也不符合受众对于当下内卷问题突出的社会的认知,在大众认为,参加选秀的人都想得到一个很好的名次,就好像在职场中,在学业中,一定会有个高低,所以会造成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为其投票。但值得一提的是,受众借助调侃的行为来表达了对内卷的否定,反内卷,适当躺平,才是他们想要追求的。由问卷调查也可得知为利路修投票的受众当中98.65%都有因为“不想利路修下班”这样的逆反心理为其投票,是对当下内卷上班制度不满而在网络上的反抗。4.对虚假狂欢的逆反受众对于这一事件的逆反心理,除了上述理由之外更是来自于人们在主角利路修身上看到了普通的自己,不想上班却不得不上班,不想内卷却不得不内卷,同时例如利路修身上本身的优点和特质,更容易让我们想到自己,虽然自己不喜欢却会为了不拖累他人,呈现更好的表演而刻苦训练,身上肩负着责任,虽然不喜欢但也会为了这份责任而努力拼搏,我们都认清生活的真相,所以更愿意感受这份真实,而不是无限制的贴近虚假的狂欢。5.平台的有意引导随着《创新营2021》同时开播的同类别选秀栏目爱奇艺视频的《青春有你3》给腾讯视频产生了相当的挑战压力,所以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腾讯在看到受众对利路修的关注后,在剪辑上面挖空心思,进行一定的推广,以刺激关注度和收视率。结果导致利路修想淘汰的消息的假信息。而此时受众通过不同渠道所看到的片面的片段会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使得大家仍然会为利路修投票,让他虽然不想营业却又必须要营业,不想上班却又不能下班。通过收集到的问卷可知,在观看选秀节目的受众当中,观看爱奇艺《青春有你3》的受众达到将近四成,而在收看爱奇艺节目更多的受众当中,喜欢利路修的受众比例高致100%,并且喜欢利路修且为其投票的受众中有22%都选择了腾讯视频的宣传,可见腾讯视频的引导有一定成效。图表SEQ图表\*ARABIC2受众2021年观看选秀节目比例图表SEQ图表\*ARABIC3受众观看爱奇艺节目更多且为利路修投票原因比例3.3.3利路修爆火事件产生逆反心理的效果该事件对于利路修个人产生了消极与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笋丝”的投票行为使得利路修没有办法下班而是继续留在创造营里做他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受众对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使宣传过程终端,达不到应有的宣传目的与实效。而积极的方面是手中的逆反心理使得利路修成为再也无法复制的"选秀神话",也符合选秀全民投票不掺杂其他因素的初衷。逆反心理使得网络舆论传播效果多变化。基于人人参与的特点,社会化媒介的信息多姿多彩,但由于缺乏传统媒体的筛选、把关体系,也导致信息鱼龙混杂。在复杂互动的空间中,拟态的观点和事实之间总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公众对于具体事件的认识不容易取得一个完整、清晰的状态。也因为个人主观意识局限,而导致了感性认识和实际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4结论与建议4.1结论Z时代网民在接受信息时逆反心理更为严重,不小心就会产生对抗式解读。由个人认识逐步变为个人看法,又或因个人情感倾向产生了若干集体情感,加之多变话题引发的其他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引发,使舆情趋势逐渐变成了不可预测的"变数"。而这种变量往往都具有较大程度上的随机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因此,为了防止舆情过度波动以及形成负面的舆论导向,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以规避风险。4.2建议由于网络环境多变,随机性强,网民自身水平与社会背景等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很容易造成舆论失焦、传播谣言甚至出现集合行为,以及一系列违背文明、和谐互联网生态理念的行动。舆论引导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媒体更应及时提高舆论传播的纠错、纠偏能力,净化舆论环境。以下针对舆论引导,提出几点建议。逆反心理在娱乐节目中的传播应用,恰恰体现了逆反心理背后容易被引导操控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规避受众心理路径,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4.2.1对传播者来说,要有责任意识传播者需要把握好节目定位,避免盲目跟风,合理使用各种手段吸引观众注意力,加强媒体与节目之间的互动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节目制作过程中因节目自身原因带来的消极影响,让节目更加健康向上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选秀节目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一些选秀节目往往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现象,导致受众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出现了很多负面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使之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关于网络上受众的逆反心态,网上新闻传递者要重视作为新媒体的社区责任,重视对发布信息具体内容的客观、公平和理性。由于网民的思想文化精神水平档次普遍较高,社区责任心和创造力也较强,具有自主思索和判断网上信息传播问题的强烈愿望。对接受的消息具体内容也有自己的评判,网上传播学理论研究指出,消息具体内容流通程度一旦超出了受众们的实际需求和接收力量范畴,会加重受众们的逆反心态和冷漠感现,这些消息具体内容大多是飘浮于海面上的垃圾和气泡,自然就会影响到人们接受信息具体内容时的情绪和对传者的信心。所以互联网网络宣传作家需要提高品味,而互联网网络媒体传播人也需要了解,互联网网络群体受众不仅是需要迎合,而且是需要引领的。专门的网络平台宣传作家也必须担当起社区负责,将受众们的注意力引领到真正要关心的人事件上。4.2.2对于受众来说,要有认知判断虽然当前社会信息的流动速度快,人们每天要接受数以万计的信息量,但是对于自己所关注的事情不能以直觉和一面之词判断,也不能人云亦云,被人引导着走,应该能够区分信息中价值观取向,自己掌握网络舆情走向,将话语权表达与利益诉求的平衡掌握在自己受众,公众有感性认知的机会,才能做到理智发言的行为。在网络舆论场,网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感倾向进行自由地发声,但更多时候是在理性层面上做出选择,而不是在情感上表达观点;在现实社会里,网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立场,但他们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和看法;意见领袖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普通网民,它能使一众人的思想得到集中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甚至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在现实世界里,意见领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而且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大众的心态和决策方向。但受众仍需保持自己的观点,客观地看待意见,形成自己的认知判断。4.2.3对于政府来说,要做好监督角色可以加强政府舆论引导的作用,舆论引导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它必定是解决网络舆论传播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辩证地去看待意见领袖的引导,更好地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政府引导以及意见领袖双管齐下,减缓网络舆论传播中逆反心理问题的出现,可以帮助完善线上的监督机制以及提高线下的宣传效率提高受众素养。我们要保持舆论导向与正面传播方向相统一,首先,媒介协同合作与共担,共同营造良性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媒体和政府部门间的联系也尤为重要,最终实现线上监督、线下处理的实时联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构建良好的信息发布平台,从而进一步培养网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技术条件下,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调控来应对危机事件,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舆论影响力,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参考文献[1]刘锐.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受众逆反心理研究:特点、原则和引导措施[J].新媒体与社会,2021(01):350-364.[2]迟钰雪,刘怡君.逆反心态的网络舆情传播机制探究[J].中国信息系统学报,2019,34(05):610-620.DOI:10.13383/ki.jse.2019.05.004.[3]左倩倩."95后"中国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与策略问题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9):141-143.[4]徐鑫.互联网社会文化发展视阈下高校生学习思想政治课逆反心态及其疏导[D].在湖南高校,2018.[5]萧润正.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政府预防预警研究[D].暨南大学,2017.[6]袁三标,苏明华.互联网舆情之后的"群众逆反"心态研究[J].中国改革与对外开放,2015(15):62-65.DOI:10.16653/ki.32-1034/f.2015.15.047.[7]万君,秦宇,赵宏霞.人们对网上视频相关广告的回避现象探究——基于逆反心理视角[J].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论丛,2015(02):84-90.DOI:10.13762/ki.cjlc.2015.02.011.[8]邓亭尚.(2011).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引导(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1211775.nh[9]方付建.(2015).网络舆论中网民反向认知现象研究.

情报杂志(06),100-103+120.[10]袁三标&苏明华.(2015).网络舆论背后的“群体逆反”心理探究.

改革与开放(15),62-65.doi:10.16653/ki.32-1034/f.2015.15.047.[11]陈晓伟&董烁.(2021).嬗变、冲突与重构: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舆论.

中国编辑(05),34-38.[12]李琦&黄仲.(2015).受众逆反心理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17),115+117.[13]喻国明.(2019).网络舆论的社会治理:问题与进路.

传媒(12),9-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