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中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初二语文期中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初二语文期中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初二语文期中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初二语文期中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一)《小苹果》走红,“耳朵虫”作怪

①歌曲《小苹果》MV在优酷网首发之后,以燎原之势迅速跃居各大音乐、话题、视频

排行榜前列。一时间,《小苹果》风靡全国。

②很多人对这首歌曲听一遍会哼,听两遍会唱,听三遍就已能在大脑中自动单曲循环。

无论吃饭、睡觉,它都成了大脑中挥之不去的旋律。

③那么,人们究竟是怎样被《小苹果》“洗脑”的?心理学家认为是“耳朵虫”在作怪。“耳朵

虫”(earworm)这个词是从德语单词ohrwurm直译过来的,指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

段在某人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的情况。“耳朵虫”并不是虫,而是大脑的一种神经活动,

一旦被激活,便会引发“认知瘙痒”:某些音乐片段能激发脑部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反

应就像皮肤瘙瘁,让脑子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片段,结果只能是“越痒越挠、越挠越瘁”,让

人忍不住回想这萦绕在心头的旋律。

④“耳朵虫”另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不自主的音乐想象”,于2007年由神经科专家奥利

弗塞克斯提出。这种现象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已被研究证实。如2008年心理学家曾做过一

个实验,他们给11910名芬兰被试者播放5首熟悉的歌曲,结果发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

有33.2%的被试者报告每天都会想起那些音乐片段,32.4%的被试者每周都会想起,累计有

91.7%的被试者体验到“不自主的音乐想象

⑤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统计发现,大部分“耳朵虫”只会持续30分钟左

右一越是觉得音乐重要的人,越难以摆脱“耳朵虫”的纠缠。而且,“耳朵虫”对人的困扰程度和

时间无关,你越注意它,它给你心理带来的厌烦越严重。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则发现,

不同的人出现“耳朵虫”的概率也不尽相同。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耳朵虫”的骚扰,音乐家也

比普通人更常注意到耳边徘徊的旋律。有趣的是,“耳朵虫”中还存在强势者,这种被称作“消

除旋律”的曲调,一旦在脑海出现,便势不可当地盖过其他旋律。“耳朵虫”也是可以传递的,

分享脑海中的旋律有时候也会让其他人产生类似的感觉。

⑥但“耳朵虫”也不是那么恐怖的家伙,它是人类正常的身心反应。所以,那些竭力抵抗

音乐“洗脑”的朋友.不妨放弃抵抗,好好享受《小苹果》之类的音乐带给你的乐趣吧。

(柯宣/文,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第①段从歌曲《小苹果》写起,有何好处?

2.什么是“耳朵虫”?

3.第④段中画线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往往”一词可否去掉?请说说你的理由。

(-)和尚的钟也不好撞

人们常把混日子消磨时光说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言下之意指和尚的钟是非常好撞

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和尚的钟真的那么好撞吗?答案是否定的。说和尚的钟好撞,只不过

是我们俗人想当然,说明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并不知晓个中甘苦。

就拿“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里的钟声来说吧,它要求撞钟的和尚必须在二

十分钟内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一定要敲在晚上十二点整。晚一秒不行,早一秒也

不行。这一秒不差的功夫就是我们俗人望尘莫及的。所以和尚撞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

松、简单和悠闲。

中国寺院里的钟又叫“大钟"钓钟"洪钟"鲸钟"撞钟“蒲牢”等,一般的钟高150厘米,直径

60厘米。但也有比这大得多的钟,如:现存北京觉生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钟寺)里的“永

乐大钟”,高675厘米,外直径330厘米,重量超过46吨;还有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幽冥

钟”,也远远大于一般的钟。这样的钟撞起来,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佛家规定,只有专司撞钟之事的和尚才能撞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撞的。撞钟的和

尚不但要手脚利索、头脑灵活、责任心强,而且要精通经文,真是要求文武双全啊。撞钟前,

和尚必须默诵佛经,默诵完毕才能撞钟。

和尚所撞之钟通常为晨昏钟,也就是早晨和黄昏各撞一次,每次都是一百零八下。这是

因为,佛家认为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早晚各撞钟一百零八下,就能消除人生的烦恼。

当然,撞时还要分清轻重缓急,因为只有这样,撞出的钟声才能抑扬顿挫,传得遥远而又回

荡不息。就像《百丈清规》中说的一样:引持钟杵宜缓,击钟扬声宜长。

后半夜撞击的钟称“幽冥钟”,据说是为了拯救地狱亡灵而特意撞的。据《增一阿含经》

说:若打钟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及佛经咒,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续高僧传》上就有一则“释智兴夜半鸣钟感应缘”的故事,说隋朝大业年间,禅定寺僧

人智兴自愿按照上述经典的教导,坚持寒天夜半露手执杵撞钟,发声响彻地狱,许多受苦者

得以解脱。还有南朝梁武帝和南唐先主感应地狱中事而造钟息苦的故事等,千古流传。

正是因为撞钟重要,撞钟的规矩才多,才很是讲究。撞钟对先是紧七下,后是缓八下,

然后是不急不缓二十下,这叫一通。如此往复三次,名为三通,计击一百零五下,最后再撞

三下,共一百零八下。据说,和尚每撞完一次钟,犹如卸下千斤担。看看,撞钟没有我们想

象中的那么简单吧?

(刘绍义/文,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I.为什么和尚的钟不好撞?请你至少概括出三个原因。

2.“一般的钟高150厘米,直径60厘米”一句中“一般”有什么作用?

3.选文倒数第2段叙述“释智兴夜半鸣钟感应缘”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本文标题有何妙处?

(三)有些食物为旅行而生

①日本人爱吃豆腐。江户时代有食谱,所谓《豆腐百珍》,都是围绕豆腐做文章。老一

代日本人,对做豆腐颇有执念,聊起来,都有心得,譬如制豆腐须用国产豆子,正经豆腐常

是奶油黄色,而非纯白色——“制成白色都是贪图好看、

②尤其重要的是,豆腐是不能搬运的,不然味道会

变。比如日本江户时代做“八杯豆腐”,是六杯水、一杯酒、一杯酱油,加豆腐炖煮。看着平

淡无奇,却要求是当地豆腐,未经颠簸,不然味道就变了。日本饮食大抵如此:工艺、用料

未必多复杂,全在细节上下功夫。凉拌的豆腐(豆腐与葱、木鱼花搭配)选就近的豆腐才好。

总而言之,豆腐不能运。

③比起“豆腐不能运”,酒不能运大概更容易让人理解。酒一颠簸风味就变。法国干邑地

区酿白兰地的酒坊.以前有种规矩,叫“转瓶”,派专业人士把搁在酒窖里的酒瓶转一转,帮

助发酵;转的幅度不能大,否则酒味便毁。当然也有因祸得福的。葡萄牙的马德拉岛产葡萄

酒。一次,运酒的船漂洋过海,遭遇风浪,只得返航。舱内的酒被颠簸反而二度发酵,味道

强化了,成了当地名产。现在你去马德拉岛南丰沙尔的植物园,当地人会请你喝马德拉酒、

吃巧克力,强调“我们的酒味道醇厚,巧克力也压不住

④有些食物,却是专门为了方便运输而发明的。

⑤比如,日本人吃饭团、喝味噌汤,这些食物最初都是为了行军打仗而制。饭团做起来

容易,吃起来不需要餐具。味噌结成块,和饭团一起装在器物里,挎在腰间,有热水了,一

冲一泡,热腾腾一碗味噌汤,补充营养——现在的泡面也是这样。

⑥你去日本山梨县,会发现当地卖信玄饼。老爷爷会吹嘘,“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日本

战国时期著名武将),就是靠这种内韧外酥、扑满黄豆粉的甜饼打胜仗的。但稍微了解点历

史便明白:那年代,在日本,黄豆粉算奢侈品。武田家打仗的确是靠伙食好,但靠的不是信

玄饼,而是刀削面配腌萝卜——日本现在的老式料理中,还会有腌萝卜,仿佛古物,其实原

来就是用于行军打仗和度荒年的。

⑦推而广之,大多数盐渍的食物,比如西班牙火腿、瑞典腌鳞鱼、江南腌野菜等,人们

做出它们,最初都不是为了获得美味,而是为了便于储藏和在旅行中食用。

⑧富勒先生写《西洋世界军事史》时,着重提到蒙古人的发明:酸奶。因为蒙古人作战

长途奔袭,经常不带粮草,兵卒饿了就吃用马奶做的乳酪,于是蒙古人永无补给的问题。游

牧民族在这方面最有心得:北京点心里,奶制品大半和蒙古族或满族有关,比如萨其马、勒

特条.都是用面粉、鸡蛋、奶油制成的,容易携带,出去打猎,饿了随时能吃。欧洲多山,

旅行不易,所以许多食物是为了方便旅行而做的。德国人吃的酸菜加香肠是典型的旅行食物:

卷心菜腌了,配合猪肉加盐灌的肠子,随煮随吃,很方便。英国人早餐吃的腌肉,早先和黑

面包搭配,就是航海、行军时的食粮。

⑨俄罗斯人当年为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瑞典人打了大小数百场仗,最后学会了做

瑞典人的臭鳞鱼。臭鳏鱼味道酸臭,是鲜鱼发酵而成的,军队用这玩意儿当军粮。

⑩老俄罗新人讲究喝伏特加,吃酸黄瓜和腌邺鱼一你可能觉得这吃喝太粗陋啦,想象一

下你就会理解:这不是大多数俄罗斯人在餐桌上的吃喝,而是在大雪茫茫、万里无垠的俄罗

斯大地上,驾着马车,醉醺醺地一路溜达时的吃喝。在这样的旅途中,永不变质的伏特加、

越放越好吃的酸黄瓜和腌鲜鱼,当然是味道最美的了。

(张佳玮/文,选自看天下》2014年第22期,有改动)

1.选文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2.第③句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3.第⑤段最后一句“现在的泡面也是这样”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⑦段“大多数盐渍的食物”中的“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5.阅读选文,指出“为旅行而生”的食物有哪些,概括它们的共同特点。

(四)被身居暗处的傅敏点亮

①小时候去书店,在“教育典范”的大招牌底下,我捧着一本《傅雷家书》翻来翻去。当

时年龄小,看不懂里面讲的肖邦和贝多芬,只看出一个问题——这本书是大翻译家父亲傅雷

写给大钢琴家儿子傅聪的家书,那序言里的这个傅敏,是干吗的?

②又过去很多年,我终于在傅雷的传记里找到了答案。让我意外却又隐隐觉得合理的是,

傅敏是傅雷的次子。

③我读过无数遍《傅雷家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唯一不变的

是,从开头到结尾,每一个字都是傅雷对傅聪深深的父爱:他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儿子,

他关心他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音乐、他最近看的书、他在海外吃的粮食、他走路的时候

有没有将衣领折好……_

④如果囱囹吞枣地读下去,大抵会有无数人为这样无敌的父爱落泪,但是萦绕我心头的

是另一件事——在往来繁复的通信里,只有寥寥数笔提到这个家里唯一的弟弟。翻页快的人

大概都不会留意他的存在,这让我顿时觉得喉咙里堵了一样东西,哽得难受。

⑤在另一本传记里,我看到了更为完整的傅雷家事。傅聪出生后,全家人的爱全都倾注

到这个长得粉嘟嘟的小男孩身上,找最好的老师教他弹琴,送他去最好的地方,在最好的环

境里实现最极致的发展。

⑥对这家人来说,一切都好到了极致,直到另一个儿子出生。生于斯,长于斯,这个叫

作傅敏的孩子也想跟哥哥那样,学习音乐。他跟父亲的好友偷偷学过一阵子小提琴,他的音

准之好,让傅雷这位老友也来劝说傅雷,说傅敏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

⑦可是,父亲不让。这位父亲说了一番话,如今已无从考证,大毫是:我们家已经有了

一个傅聪,我们不需要,也无力再去培养另一个傅聪了。傅敏,你去当个老师吧。

⑧后来的种种人生经历让我明白,对爱子心切的傅雷来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背

负多少爱与痛,才能在一个孩子才11岁的时候,就给他下判语:你不适合这个,你适合那

个。

⑨旁观者可以惋惜,可这就是当局者傅敏的人生,他接受了它。后人常常补充说,傅敏

其实在教育方面也是很有天赋的嘛!我看到过一张傅敏跟学生一起看书的照片。师生相处其

乐融融,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后来迎接他的,是连绵数十年的坎坷不平——风云突变,双

亲自缢,家庭破裂.....时代的伤痛如一根刺,扎在他心头最柔软的地方。

⑩故事的结局是,傅敏在1979年去伦敦探望哥哥傅聪,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投奔安

逸的生活,但是他没有。1980年,傅敏回国,继续做一名中学教师,并向学校提出要求:

终生不升‘长”,要做一辈子的中学教师。他了断了自己的婚姻,也断了自己升职的道路,把

自己关在小小的房间里,整理编辑《傅雷家书》。

O我无从想象,坐在房间里整理家书并将其出版的傅敏,是抱着怎样的决心和情怀,以

一己之力促成了这本传世经典的流传的。而在厚厚一本书里,只有序言中出现了他的名字,

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但是当我长大,我开始明白,在傅敏做成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心情大概是喜悦且舒畅

的。这个时代眼中不合时宜、父亲眼中不合时宜,甚至命运眼中不合时宜的人,依然坚持做

着旁人看来不合时宜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合时宜的。直到今天,《傅雷家书》

依然影响着无数人,包括我。也许,这就是不合时宜者的胜利。

1.第④段“这让我顿时觉得喉咙里堵了一样东西,哽得难受”一句中,“这”指代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我”感到“哽得难受”?

2.第⑪段最后连用两个“仅此而已”,有什么作用?

3.第Q段中的“父亲眼中不合时宜''指什么?"命运眼中不合时宜”又指什么?

4.你如何理解选文标题的含义?

(五)蜗牛驮着青蛙

李良旭

①失业已经半年的诺丁・塞鲁堰散步来到池塘边,脑海里还一直想着如何再去找一份工

作,心里不太平静。忽然,眼前出现一幕情景,让塞鲁堰一下子停住了脚步:从池塘水中悄

悄地伸出了一只青蛙的小脑袋。小青蛙的头伸出水面,刚好看到池塘边的小石头上爬着一只

蜗牛。蜗牛伸出有两只触角的小脑袋,和小青蛙的脑袋差一点碰在了一起。短暂的停顿后,

它们似乎开始在窃窃私语诉说着什么。

②这一幕情景,让塞鲁堰感到很有趣。职业的习惯,使他屏住呼吸,悄悄地打开相机,

将这一幕及时地拍摄了下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惊讶万分。只见青蛙和蜗牛好像

商量好了什么,青蛙挪动身子慢慢地爬到了蜗牛的背上。蜗牛回过头来,好像对青蛙叮嘱了

什么,然后蜗牛开始慢慢爬行。青蛙骑在蜗牛的背上,悠然自得地眨着湿漉漉的眼珠,蜗牛

伸出长长的脖子,驮着青蛙开始慢慢地爬行,身后拖着一条湿漉漉的印子。

③塞鲁堰屏住呼吸,飞快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他一步不敢挪动,生怕发出了一点声响,

就会惊动了蜗牛和青蛙。

④温暖的阳光出来了,静谧的池塘开始热闹起来,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水面上荡起层

层涟漪;几只蜻蜓抖落了翅膀上的露珠,开始在池塘边的草丛中飞来飞去;几只水鸟从远处

飞来,不时掠过水面……池塘里的声音越来越大,可是,蜗牛和青蛙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

界,池塘里发出的声响一点没有影响它们。蜗牛继续往前慢慢地爬行,爬累了,它就停下来

休息一会儿。那只蜗牛背上的青蛙一点也不急躁,仿佛它很享受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有时它

还将眼睛闭上,似乎进入了梦乡。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太阳也变得热烈起来。那只蜗牛大概感到口渴难耐,它用力

伸出脖子,开始驮着那只青蛙往池塘里爬去。蜗牛的头慢慢地触到了水面,水面上荡起了一

丝细微的涟漪。蜗牛的身子渐渐地浸入水下,它背上的青蛙也渐渐地浸到了水下。

⑥直到再也看不见了它们,塞鲁堰才挪动了下身子,他看了下手表,不知不觉,他站在

那儿拍摄了四个多小时,而在这四个多小时里,那只蜗牛驮着青蛙爬行了大概有一米长的距

离。这个距离对于青蛙来说,只须轻轻跳几下,可它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被蜗牛驮着行走的

感觉。而那只蜗牛,尽管累得气喘吁吁,却似乎心甘情愿。

⑦塞鲁堰将这组蜗牛驮着青蛙的照片发给了印尼主流媒体《雅加达环球报》,很快,这

组照片在《雅加达环球报》刊登了出来。照片刊登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被世

界众多媒体转载。看了这组照片,好似吹来一缕清新的春风,在人们心里溢满了柔软。与此

同时,塞鲁堰还收到了该报的聘任书,邀请他到报社工作,并开出了诱人的薪酬。

⑧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塞鲁堰婉言拒绝了这份工作。他决定当一名自由摄影师,开始一

种蜗牛驮着青蛙的生活方式,寻找到更多的美丽的景致。(选自《当代青年》)

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看看作者是如何叙述整个过程的。

对象行为一行为二行为三

挪动身子,恍悟自己已拍

诺丁•塞鲁堰塘边散步

摄四个多小时

享受慢节奏生活,蜗

青蛙与蜗牛

牛驮着青蛙爬向池塘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摄影师塞鲁堰这组照片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是什么?

4.发挥想象,为第⑥小节结尾续上一组符合文意的蜗牛与青蛙的对话,写在下面横线上。

(六)好花朵朵次第开

①严寒刚过,洁白的梨花儿便迫不及待地叫醒春天;荷花性格淡雅,喜欢在炽热中独秀

高洁身姿;秋天菊花最有性格,“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滴水成冰的严冬,

猛然回头,惊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②花儿为什么都如此有个性,依次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呢?

③大多数植物都明白:自己的耐寒基因很少,如果在冰天雪地里开放,既有被冻死的危

险,又面临无人授粉的尴尬。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之际,昆虫们早就钻进地底下、树洞里猫

冬了,谁肯冒着生命危险给花儿授粉?没人授粉就没法儿结果,就意味着“断子绝孙”。为了

让后代绵延不绝,聪明的花儿们就暗示自己:一定要赶在冬天之前开花。这样,到深秋时花

儿就会结籽,籽外面包有坚硬的外壳,再刺骨的冬天也拿它没办法。

④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是一种自我保护。

⑤苏联植物学家米哈伊尔・柴拉希扬通过长期实验发现,昼长会影响植物的花期。不同

植物需要的日照时间各不相同,水稻、菊花、大波斯菊这些短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夜长才能

开花。小麦、油菜花、萝卜等长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昼长才能开花。我们熟悉的蒲公英、玉

米、黄瓜这些是日中性植物,开花时间是随着播种时间而定的。也就是说,它们无论在什么

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这个秘密无疑是爱花人的天大喜讯,因为植物的这个规律能让人类掌

握主动权,只要人为地控制某些植物的开花习性,就可以尽情徜徉在娓紫嫣红的花花世界!

比如花市中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菊花只要把灯光悬挂在菊花上方垂直照射,控制它的暗期,

就能延长菊花的开花期。再就是当植物开花结籽后,狠心地把它的籽掐掉,植物不但不会计

较,还会一如既往傻乎乎地继续开花结籽。反正已经狠过了,也不差再来一次,这时再把籽

掐掉……如此循环往复,它会一直开一直开,直到花期甚至生命期结束。其实狡猾的人类完

全是在利用植物的“使命”感和本能。不管怎么虐待植物种子,它总是笑笑地对你:掐了开,

再掐再开,很有佛性。这种虐待对大多数开花结籽的植物都有效,能够把花期延长50%甚

至100%。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温度来控制植物的花期。冬季气温低,大多数花卉都变得慵

懒起来,几天也不长一片新叶儿,开花更是遥遥无期。如果给它来点温度,情况马上就会变

得不一样。比如牡丹,加温后30~35天就能昂然怒放;垂丝海棠加温10~15天后就可开

花。这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由来。有加温就有降温:早春之际,将耐寒的花木放入温度为

1℃~3℃的冷室中,每天用弱光照射,让它始终保持继续休眠的状态,从而推迟开花。等

到了你想让它开放的时间,就提前把植株取出来,放到避风、避光、凉爽的地方,不久,花

蕾就会挂满枝头。

⑥植物为了在各种条件下顺利生长,便学会了适应环境,将自己的花期固定下来。而一

种花儿一旦确立了开花季节,便会岁岁年年,在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开花,代代遗传,永不改

变。古代人一度把花儿当钟表,用它们来感知时间。

⑦好花朵朵次第开。正是每种植物不同的适应能力促成了它们不同的花期,从而,这个

世界变得绚丽芬芳,我们的眼睛变得妩媚多情!

1、“好花朵朵次第开”体现了每种植物不同的适应能力。那么,从全文看来,植物拥有这种

能力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任选角度,赏析第①段。

3、“大多数植物都明白:自己的耐寒基因很少,如果在冰天雪地里开放,既有被冻死的危险,

又面临无人授粉的尴尬。”句中“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

4、对第⑤段画线句子说明方法和作用角度进行品析。

5、仔细阅读第⑤段,概括作者介绍了哪三种“人为地控制某些植物的开花习性”的方法。

(七)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

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

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

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

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

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

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

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

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

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

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烧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

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

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

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

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

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

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

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

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

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

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

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一迟一”,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

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

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

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

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

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

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

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

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

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

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

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

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

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

“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1.第③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他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3.作者的香港之行有何感受?作者补叙香港之行的作用是什么?

4.结合全文,仿造例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内容符合文义,并与上文衔接顺

畅。

家乡的韵致,是山野弥漫的新鲜空气,是妈妈迎接“我”回家的温暖关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

5.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A)改变世界的第三个“苹果”

①有人说,历史上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是夏娃的苹果,一个是牛顿的苹果,

还有一个就是乔布斯的苹果。

②乔布斯的这个“苹果”,在计算机行业中几起几落,如今又杀进了通讯领域。自从

2010年市值超过微软以后,2011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销售额达到了123亿美元,大大

超过了长期领先手机行业的诺基亚(94亿美元),跃身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最近又爆出,

苹果的现金储备超过700亿美元,一举超越了诺基亚、RIM、HTC和摩托罗拉移动这

四家竞争对手市值的总和。除三星外,苹果可以用现金收购其他任何一家手机厂商。就一家

企业来说,这是非常惊人的,也是史无前例的。

③在传统计算机领域,苹果的台式机和笔记本,至今仍是一些发烧友和专业图形工作

者的宠儿,充其量也还是一个“小众产品”,而其在手机市场的表现,就大不相同。

④早在2007年,苹果就把自己的名字从“苹果电脑公司”改为“苹果公司”,表明了进

军手机领域的信心。虽然苹果手机的总市场份额还不及诺基亚,但它已经稳稳地占据了市场

的高端。

⑤当今手机的竞争领域,也在随着时光前行而不停扩展。先是硬件。所有的厂商都希

望以最优成本提供最好的硬件,元器件制造商如芯片厂商英特尔、高通等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这种竞争会使手机硬件性能快速提升,价格快速降低。在这一方面,苹果的优势并不明显。

⑥还有手机的操作系统。当今的对阵形势是,苹果的iOS系统VS三星、摩托罗拉

等大多数厂商使用的谷歌Android系统。虽然诺基亚加入了微软的WindowsPhone7阵

营,但结果还不明朗。未来,苹果能否领先,还要看iOS系统的后续研发能力如何。丰富

的应用程序也是嬴得手机用户青睐的法宝。现在众多的第三方开发者更愿意为苹果的iOS

和谷歌的Android开发程序,支持其余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实在是门可罗雀。相比之下,由于

iOS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多开发者还是会首选在iPhone上进行开发,获得成功后

再移植到Android的平台,在这里,苹果手机比Android手机有着更大优势。设计二字就

不用多说了,苹果已经证明,好的设计能让消费者为之疯狂。苹果把手机当做一种时尚消费

理念灌输给消费者,形成了一种“崇拜这一点目前无人可及。

⑦当然,苹果称霸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为人称道的时尚设计,也不仅仅在于明星产

品创新,更关健的是,苹果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正是商业模式的改变让苹果改变了

过去传统电脑厂商的暮气,成为3G时代的领航者。

⑧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更为重要,有时并不亚于伟大的技术发明。5

果的产品并没有什么特别前沿的技术,也往往不是业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能够在合适

的时机将合适的技术以最适合消费者体验的方式设计出来,从而为用户带来不可替代的价

值。这就是苹果与其竞争对手有所不同的地方。

⑨这些模式属于苹果,这个苹果属于乔布斯。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乔布斯:你可

以不喜欢他,但你不能忽视他。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人,仅仅拿着咬了一口的“苹

果”就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

(选自《走进改变世界的第三个“苹果”》,有删改)

1.结合文章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谈谈第①段中“三只苹果”分别代表了什么,并说明画

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②段中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加点词语能不能去掉?请任选一个说明。

苹果的产品并没有什么特别前沿的技术,也佳彳丰不是业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4.阅读第⑤一⑦段,归纳当今的“手机竞争领域”包括几个方面。

(九)闪光的戒指

我的额头长了块灰色的印记,听人说用金子擦擦就能去掉。在我们顾庄,只有在县城当

工人的天增家有金戒指,母亲就拉着我的手去求天增的媳妇李婶。

李婶将戒指从手指上捋下来,母亲小心翼翼地接过,用戒指在我的印记上不停地擦着,

嘴里还唱着:金子金子擦擦,印记印记搬家。直到印记处被擦得火烧火燎般地痛,母亲才将

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和李婶东一句西一句地闲扯着。

母亲回到家里还没做好午饭,李婶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说,大嫂,戒指还用不用?不用

就还给我。母亲惊愕得瞪圆了双眼,端着面瓢的手也在不停地哆嗦着,颤着声说,我把戒指

放在沙发扶手上了,你没有看到?李婶涨红着脸说,沙发上没有戒指。母亲将面瓢放在案板

上,向外面跑去,李婶急忙跟了上去。

母亲和李婶将沙发抬到院子里,将屋子角角落落找遍了,也没有见戒指的影子。母亲一

屁股坐在地上,絮絮叨叨地说,我明明将戒指放在了沙发扶手上,它没长翅膀,不会飞走啊。

是鸡叼了?是狗衔了?李婶冷冷地说,这戒指是天增在大桥商店买的,60块,我干一年农

活也分不到60块。

母亲是一步三挪回到家里的,母亲回到家里就将疲惫不堪的身子放到床上,破天荒地没

做晚饭,夜里和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夜。

天刚蒙蒙亮,母亲和父亲起了床。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大队支书同意父母在窑厂帮着

干活。

放学后,我常常跑到窑厂看父母干活。母亲背着七八块砖或砖坯子,身子弯成一张弓。

大冷天,硬骨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母亲脸上却狼藉着细密的汗珠。在1976年的冬天,我最

不忍看的就是母亲洗手了。母亲粗糙的手背上疤痕累累,皴裂的大口子里凝结着暗红的血痂,

母亲洗手时常痛得脸上冒汗。

父母在窑厂忙活了一个冬天,终于凑够了60块钱。当母亲将血汗钱捧给李婶时,李婶

双眼湿润了,嫂子,我知道你家困难,这钱留着过年吧。母亲笑着说,大妹子,我不跑到县

城给你买戒指了,就麻烦天增兄弟买吧。

还了李婶60块钱后,深受感动的李婶求着母亲和她拜了干姐妹。李婶搬家到县城时,

她还将笨重破旧的沙发送给了我们。

弹指间20年就过去了,我家也像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里新置了真皮沙

发,李婶送的旧沙发只能当劈柴烧锅做饭了。揭开沙发坐垫,撕掉破破烂烂的绒布,我看到

一枚戒指羞涩地畏缩在沙发角落里。

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过来,双手捧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她又想起

了隔着一段长长岁月的1976年的冬天。

妻子夺过戒指,利索地戴在手上,一脸的兴奋,好大一枚戒指,值一两千块钱,我也戴

上戒指了。

母亲用双手捧着妻的手说,这戒指样式过时了,我给你买个新的。母亲说着就从妻子手

上捋下戒指。家里才盖罢楼房,哪还有钱买戒指?妻的脸阴得能挤出水来。

夜里,我早已经睡下了,母亲将我从床上唤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李铮,我想和你商量

件事。我不满地嘟哝道,什么事不能等到明天商量?母亲小心翼翼地说,是这样的,现在都

实行火葬了,一个巴掌大的骨灰盒就能盛骨灰了,再用棺木盛骨灰盒不是浪费吗?我想把棺

木卖掉。

在母亲的坚持下,上好的棺木被人买走了。

后来,我的70多岁的老母亲进了趟县城,她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

持着只要60块钱。

母亲还兑现诺言,给她的儿妻买了枚闪光的戒指。

1.阅读全文,简述题目“闪光的戒指”的含义。

2.用细阅读选手,请卡文章的故亨情节产次填入下面的方整内。

借戒指一|一赔戒指TT还戒指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当母亲将血汗钱等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

(2)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过来,双手捧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母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5.文章结尾,母亲“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谈谈你对

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十)苇花温暖

张梅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

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

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f秦葭苍苍,在水一

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

得到。

③生命的寒意在一群群芦苇那里显露无遗。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

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在它们面前,河水缓缓流淌,和时间相仿,毫不回

返地离我们而去。

④立于冬寒中,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袒露的更是淡而有韵的风姿。我们的生命,要

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对霜寒处变不惊?像深秋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

⑤于是,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

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

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

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⑥沿着坡度倾斜的河滩下去,冬日的河水已经很浅了,得比夏日的丰水季节多走数十米

才能走到渡船上,将那些土坡旁清瘦的芦苇丢在身后。不过,迎接你的,是对岸的一群水鸟,

因为近水,显得更有生气。水中只有在冬季露出的浅滩上才有,水鸟们径直飞到苇丛里,或

许会留下几个小而圆的蛋,没有人会惊动它们的宁静。

⑦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

它们能称为花么?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

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

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⑧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

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

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

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

喝了一碗又一碗。

⑨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功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

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⑩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选文开头段引用关于芦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第③自然段写“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

一出清淡的戏”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作用。

3.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请结合上文说

说作者喜爱苇花的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十一)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

卞文志

①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

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

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

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徒弟

见状,略有所悟,终于无言以对。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满”而自足。

月亮再美丽,也有阴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经不住无休止的风化……

③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保持“空杯心态”、“海绵

精神”。古语云:“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生在世,虽然苦

短,但一步步走下去却十分漫长,因而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哲人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

前进的车轮就会倒退,进取的思想就会滑坡;停止不前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推而不进的灵

魂将会跌入命运的低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永不

觉“满”的无穷无尽。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

④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不以“满了”为

自足,方会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著、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

的胸怀气度。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态度,就能摆脱私欲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

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取;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

脚印,拾级而上,奋力登攀。

⑤梁启超在赞誉曾国藩持之以恒地学习和从不自足的追求精神时说:“曾文正在军中,

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我们常说,命运垂

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这种有准备的人就是那些不以“满了”为自足者,奇迹和运气不可能眷顾

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失败在成功的起点,而是失败在

成功的路上。因为,失败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被荆棘绊倒之后没有继续坚持下去。这既是

因自我感觉“满了”而导致的结果,也是不能持之以恒提高自己而遇到的挫折。所以,我们在

工作和学习中要经常问问自己“满了吗”,以此来提醒和鞭策自己。

⑥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当下有很多人有了文凭、有了

几年的工作经验就在工作岗位上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满了”,于是书读得少了、工作不认

真了、他人的忠告不肯听了。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在工作上不管取

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

⑦总之,人生决不可以“满”而自足。如果存有认识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的这种心态,

产生这样的念头,那么就要暂停一下,一天、一小时、几分钟甚至短到深呼吸那么一下都行。

这样的暂停,能让人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快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

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奋进。

1、第①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仿照第②段画线句的句式,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本文的论证结构式什么?

4、文章第③段能不能放到第④⑤段后?为什么?

5、为什么说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十二)胖石匠

张爱国

(1)胖石匠十五岁就跟着师傅跑江湖。

(2)后来,同行都不干了,只有胖石匠还干着。他实在丢不下自己的手艺。

(3)夏天的早上,胖石匠早早起来,光着膀子,坐在院中心,左手的斧凿一会儿是尖的,

一会儿是扁的,一会儿又换成弧形的;右手的铁锤适时地敲上几下,石头就听话地有了点、

线或圆弧。不久,太阳照到身上了,胖石匠就转到东墙根。下午,再转到西墙根。等西墙的

影子舔到东墙根了,胖石匠又回到院中心。偶尔,胖石匠会举起铁锤砸向自己的脊背,头也

不回,只听见“啪”的一声,一只苍蝇或蚊子的尸体就烂泥一样粘在他古铜色的脊背上了。

(4)胖石匠对手艺要求严。一件石器出来,只要他认为有缺陷,就立即砸碎。因此,胖

石匠的石器件件是精品,石磨、石舂等普通物件也有人争相购买。往往,来人问:“这个多

少钱?”胖石匠头也不抬:“我侍弄它花了七天,七天的茶水值多少你就给多少。”

(5)当胖婶发现这些人低价甚至不花钱从这儿弄走的石器到了城里一转手就是一个令人

吃惊的价钱时,就不让他再卖给这些人,要自己拿到城里卖。胖石匠说:“何苦呢?有人为钱,

有人为面子,我只为手艺。”

(6)胖石匠人长得胖,做事又慢腾腾的,于是大家就叫他弥勒佛。胖石匠很受用。

(7)这一年,胖石匠足不出院雕了一尊真人大小的弥勒佛:圆头亮顶,慈眉善目,笑口

大开,项挂念珠,袒胸露乳,大腹雍容。这石像很是神奇:在一边赞叹“好一尊弥勒佛”一边

继续往里走的时候,来人却发现那石像又不是弥勒佛了,而是胖石匠自己。到跟前细细看,

石像上唇“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事”一行隶书小字清晰可见,排列工整。于是说:“也给我弄

一个弥勒佛吧,要多少钱你开口。”胖石匠摸摸大肚皮,笑着对来人说:“你啊,满脑子都是

钱,不行!”

(8)胖石匠常常端把椅子坐在石像旁,陶陶然。一天,五岁的孙子说:“爷爷,你怎么不

再雕一个自己呢?”

(9)胖石匠觉得很在理,就决定再雕一尊远看是自己,近看是弥勒佛的石像。

(10)胖石匠对这尊石像的要求更严了,严得半年里整了好几个毛坯却只因对某一凿不满

意而弃掉。直到第二年秋,石像快完工了,只剩文字还没雕上。看着每一凿都代表自己最高

水平的石像,胖石匠拿凿的手竟然微微颤抖。

(11)这次,胖石匠要在石像肚脐四周雕"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人”几个字。三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