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评价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值得肯定的方面调查显示,第一,教师普遍认可良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一般课堂教学不再是“满堂灌”,教师一般都会在上课环节穿插问题环节。第二,教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课堂提问技能。例如关于提问的语气,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教师认为诙谐幽默的提问语气可以使学生放松紧张的神经,增强课堂提问的活跃性,但是由于教师个体性格的原因,采用诙谐幽默语言进行提问的教师仍比较少。而采用言简意赅和生动形象地描述问题的教师占的数目较多(分别占45%和33%),说明教师提问时注重了提问语言的精练,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关于课堂提问的数量问题,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教师所提问题的个数大多都在6—10个(60%),表明大部分教师都拥有较强地掌控课堂的能力。认识到课堂提问数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提问数量的适当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不足(1)教师对提问的认识不足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这个项目,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提问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1%)和防止学生上课走神(40%),提醒学生认真听讲。从教师的回答中看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目的的认识并不是很充分,虽然教师认识到通过提问能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提醒学生走神,但却忽视了课堂提问的其它作用。关于“最应该进行提问的阶段”,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在复习回顾阶段(33%)和课后总结阶段(31%)最应该进行提问的教师人数略高,认为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最应该进行提问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这恰恰忽略了在教授新课时进行适当地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关于“提问方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教师更喜欢提问后叫举手者回答(38%)和提问后集体回答(45%)。由此可以看出,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的提问方式比较传统,例如提问后集体回答和提问后叫举手者回答,教师一般在公开课时才会采用比较新颖的提问方式。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传统的提问方式如举手回答、点名回答不怎么受学生欢迎,学生更喜欢带有竞赛模式的历史课堂,例如抢答和讨论回答。这种新颖的提问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不断进步,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历史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2)教师对提问的课前准备不足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但统计结果表明,有部分教师在课前对提问的准备不是很充分。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环节在整个备课环节中花的时间少和课前准备资料有限,教师均以课本或参考书作为主要资料。这就容易只考虑书本的因素,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的主要目标两大重要的因素。(3)教师课上提问的技能欠缺教师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和运用提问的能力。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教师提问技能欠缺表现为:提问方式单一、提问时机随意、提问类型单一、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过于简单笼统等,均反映了教师提问技能的不足。课堂提问技能的欠缺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对提问的评价不足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许多教师都认为提问后的评价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学生回答正确后,认为简单的口头表扬对高中生影响不大。而从访谈中学生的反应看来,自己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反应却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回答不正确时,如果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启发,他们多数情况下是能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的表扬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信心满满,而且当堂课的知识也印象深刻。可见,教师的几句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需要及时的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5)教师课后对提问的反思少教师在课后的思考与总结有利于逐渐提高教学水平。反思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后对自己的课堂提问进行思考。在问卷中,问及“教师在课后是否对课堂中的提问进行反思”时,回答偶尔反思占50%;经常反思仅占20%;视情况而定占20%。有教师提到:“上完课后感觉不好的时候会回过头去看看,没什么问题的话,备好课了就是一遍一遍的重复。”从教师在课后反思的情况看,教师在课后对提问的反思少且不及时,课堂提问的课后反思并未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缺少对课堂提问的反思,可能导致教师的课堂提问水平的稳步不前,甚至倒退,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关于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探求问题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对问卷与访谈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历史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着问题的原因主要概括为这方几个面:(一)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教师作为提问的主体,教师自身的原因是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前面我们提到历史教师普遍认识到良好的课堂提问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历史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着这些问题:教师对提问的认识不足、教师课前对提问的准备不足、教师上课过程中提问技能的欠缺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提问的评价不足等等。这些问题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主观、随意、无序的状态,教师课堂提问缺乏合理的计划与安排。种种问题的出现说明历史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首先学校没有关于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所以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提到:“一般的赛课更多的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是否完善和流畅,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巩固,没有过多涉及对提问环节的评价。”再次,对历史学科的误区。一般学生甚至历史教师认为高中历史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记住和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而不关心怎么记住和理解那些历史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更多的考虑怎么把知识讲透彻,而没有考虑如何给学生讲透彻,相应的没有思考或是很少思考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教师课堂提问也非常重要。美国一位教育家肯尼斯·h·胡佛也强调:“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学生在历史教师课堂提问中普遍不愿参与或是不会参与。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往往是在浪费时间,认为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在课堂提问上。1、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意识较差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参与教师课堂提问的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以讲授为主,长此以往,学生就缺乏思考问题的意识。甚至可能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懒得思考,认为等会儿反正教师会给出正确答案。从笔者的课堂观察统计,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不高,最多的只有20人(占班级人数的34%,不到一半),最少的只有一人,学生举手回答较少,而且举手回答的学生一般是成绩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在参与教师课堂提问时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回答问题时抓不住重点、逻辑混乱、语言过分白话,反应出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欠缺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缺乏。学生历史方法的欠缺造成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逻辑混乱,例如关于历史评价问题,一般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不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时就可能出现在某个方面不断重复,而对另一个方面又没有涉及。有学生谈到:“有时候心中有答案也表达不清楚,如果在课堂中心情一紧张就更不知道怎么表达了。”这反应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正是他们不愿回答、不敢回答或是回答不好的原因。而且历史学科有一些专业的术语、概念,例如“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小农经济、鸦片战争、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等,如果对这些专业术语不熟悉,那么上课时回答问题就会无法准确的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教材编写对课堂提问活动的束缚高中历史教材往往提供的都是一些概括性、结论性的语言,这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不利于课堂提问的展开。如高中人教版旧教材《鸦片战争》一节写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又如《辛亥革命》一节中写道:“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失败了”……如此呈现给学生的冷冰冰的历史,教师和学生只能生搬硬套的记忆这些概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对于辛亥革命成败这一课题,当前历史学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教学资源去积极论证、大胆争鸣。如今我们的教材已有很大改善,当前正在在使用的新教材不再一味注重结论性的陈述,在教材中列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始资料供学生阅读,多出了史学争鸣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成败这一课题,当前历史学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教学资源去积极论证、大胆争鸣。但教材编写仍有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教材的编写者们继续努力。既然教材的编写都在改进,我们教师更应该更新教材观,不要盲目的照搬教材的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有同学对于人民版教材中《权利法案》究竟是不是就意味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的时候教材表述为“奠定法律基础”,有时候又表述为“基本框架确立”,有时干脆表述为“君主立宪制建立”?我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共同探讨了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教材是从不同层面来叙述的。假如我仅仅告诉学生“教材既然这样表述的那就是对的”,慑于教师和教材的权威,面对心中的疑问,学生们只能用“书上都是这么写的”、“老师都是这么说的”来安慰自己,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四)学校对课堂提问活动关注较少学校对于教师课堂提问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目前学校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对课堂提问的重视不够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听课、检查教师的教案、学生作业以及成绩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的现状,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评定。在访谈中,问及“学校在教师评价中是否有关于课堂提问方面的评价”时,有教师提到“有时候会提到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但在评价时没有涉及课堂提问方面,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进行评价的”。从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对教师课堂提问行为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对课堂提问也不会过多关注。如果学校重视课堂提问行为,教师也会重视课堂提问行为,那么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水平也指日可待。况且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是小学科,学校对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关注就更少。2、学校缺少对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相关培训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缺少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相关培训。此外,教师培训的不到位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培训主要是由教授或者专家来授课,然而有部分大学的教授由于对中学的实际教学不是很了解,导致教师培训的内容过分注重理论、忽视教学的实践。从对教师进行访谈中也发现,有教师认为:“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它很难和实践相结合,培训很少提到怎样进行提问,对实际的教学起不到有效的指导价值”。教师课堂提问是一种实践行为,仅仅依靠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针对实际的课堂提问进行分析、解决,如可以请在一线教学岗位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对其他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五)高考压力不利于课堂提问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高考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中历史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指挥棒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们就往那拼命奋斗。但是目前高考制度还不是完美的,如对问题意识的考查是比较少的。因为知识记忆是容易考查的,而问题意识考查的难度很大。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但是目前高考改革也正在转变,高考历史命题强调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而且几年下来高考也确实正在向那个方向努力。假如我们仍旧是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面对当前的高考也是落伍的。下面就本校互相听课中的《程朱理学》一课片段进行展示。师: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儒学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生: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遭打击,西汉成正统,东汉末至唐末五代低潮,北宋复兴重新成正统。师:宋明理学是怎样发展的?生:北宋五子创立,南宋朱熹集大成,南宋陆九渊创心学,明代王守仁集大成。师:朱熹的理学思想有哪些?生:在世界观上“理是万物本原”,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师: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学观点有何差异?生:回答略。师:同学们找的非常正确……在这一课堂片段中,我们发现师生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仅仅关注了教材的知识,学生记住的是一个一个历史概念,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就不得而知了。这种课堂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甚至也不能适应高考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策略探讨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课堂提问变得有效,那就要讲究提问的策略。提问的策略是促进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崔允激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提出教师应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景时能作出决策。笔者认为课堂提问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提问是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实施这样的提问,应该创设民主、平等、宽容、接纳的教学氛围。首先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前文提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造成学生在课堂不敢问、不愿问。历史教师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观念,承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就敢于在课堂提问。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提问中互相影响、互相成长。教师在访谈中“学生有时候提的问题我也没仔细思考过,为了解答学生的问题,我会在课后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或是与同事互探讨解决问题,这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成长。”布洛菲和古德的研究认为,“在学生自己的行为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他们也影响教师的行为。”就是说,一方面,不同的教师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师生交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中的个别差异、丰富多彩的个性和行为表现又会对教师的情感和态度产生变化。因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提问的进行也依赖这种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教育的最高价值也在于发展个性。发展个性,说到底是积极发展和展现真实的人的自我价值,把孩子当人并培养成堂堂正正的人。优质的课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Hamachek)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育气氛,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他们才不会退缩,从而敢于尝试学习。可见尊重学生个性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有很大的作用。(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1、问题设计要有梯度,面向全体学生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太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时间长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如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等比较简答的问题,对中等生设计“怎么样”和“为什么”等分析型问题,对优等生提出“有什么异同”和“有哪些不同意见”等思辨型问题。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中等生则可以问“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对优等生就可以问“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用史实加以评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2、优选问点教师设计提问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必须要选对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来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这就要求课前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抓住本质,确定关键性的问题。如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你是否赞成义和团运动将“反清复明”口号改为“扶清灭洋”?(2)有人说八国联军侵华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而引起的,你是否赞成?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学生热烈讨论,这种提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成功的提问。(三)提高教师提问技能1、语言亲和、明白简练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答问题,教师的语言都应亲切柔和,感情丰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提问时还要注意明白简练,即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那种冗长的叙述只能让学生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在问题的解答上教师尤其要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2、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作答而失去思考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滞后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毫不费力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提问因缺乏思维深度而简单乏味,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恰逢其时的提问,能使学生即时发散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在讲述课本知识之前提出问题与讲述完课本知识之后再进行提问相比,可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夏商周政治制度》这一节内容前,以“一个封建王朝的继承人一般是怎么选定的,这源自哪一个政治制度?”为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课,讲完课后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回忆知识点,让学生思绪如泉涌。3、控制提问的次数现在,教师的“满堂问”现象充斥课堂,过多的提问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问,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反感;然而提问过少会使整个课堂缺少活力,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控制提问的次数,在授课的间隙中穿插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这一课的学习中,不需要把每个制度的概念、内容、意义都作为一个问题,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在重点和难点的部分设置问题。比如学习完这一课后思考,“早期政治制度的有哪些特点?”(四)及时反馈,有效评价我们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讽刺或被老师冷落;还有些学生是因为老师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及时反馈,有效评价。那么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不能打断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在回答问题时,有时候问题的答案是灵活的,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与老师的想法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不能强求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完全一致。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和提问,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尽量引导学生探究明理,进而体验到收获的成就感。例如在《罗斯福新政》一课中,我让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提到这些问题:“例如新政的背景是什么?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新政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但是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新政强调加强社会福利方面的救济,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是否与罗斯福自己身体有残缺有关?”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只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罗斯福的疾病。但是却吩咐那个提问的学生自己课后好好查一下罗斯福的生平,并且整理好了分享给其它同学。那位同学课后查阅了关于罗斯福的事迹,了解到罗斯福小小年纪与病魔作斗争,是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课后学生也曾找我交流到:“罗斯福身残志坚,我身体强壮,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自这件事情之后,那位同学在课堂上也更加积极的提问,学习更加努力。说明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时,教师要感谢或称赞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要承认,并采取其它方法解决。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2、提炼出学生回答的要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掌握水平有限,有的学生由于老师的提问而过于紧张,因此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语言往往都不是很流畅,想到什么说什么。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认真聆听,注视学生的眼睛,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学生回答的要点,于此同时,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3、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与肯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给予适时适当地评价。不评价或回答错误之后一味的批评只会打消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评价,特别是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回答正确时给予鼓励;回答错误时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对于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的表扬,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班级也可以设置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竞争,通过积极回答问题选出最佳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附录一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问卷亲爱的老师:您好!在此我对于您牺牲宝贵的个人时间来回答此问卷调查表示深切的谢意!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调查。我们采用的是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的。请回忆一下自己的课堂提问的经历和体验,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每题都只选1个答案!1、您认为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提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A、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B、防止学生上课走神,提醒学生认真听讲C、活跃课堂气氛D、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E、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您认为在高中课堂中最应该进行提问的阶段是A、回顾复习阶段B、新知识的讲授阶段C、练习阶段D、课堂总结阶段3、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您在备课时所花费在提问环节的时间A、基本没有B、较少C、差不多D、较多4、您最喜欢的提问方式是A、提问后学生齐答B、提问后叫举手的同学回答C、提问后叫不举手的同学回答D、提问后学生进行抢答5、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您更倾向于提问哪种类型的问题A、以记忆为主的问题B、以理解为主的问题C、以评价为主的问题D、以引发思考为主的问题6、在一堂生物课中,您一般会提出多少问题A、5个以内B、6—10个C、11—15个D、15个以上7、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您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提问A、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B、学生都比较沉闷的情况下C、学生都充满了好奇的时候D、学生被我的讲课感染到了的时候8、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您会A、仔细聆听,眼睛始终与学生保持接触B、聆听学生回答问题,眼睛环顾四周C、粗略、大概地听一下学生的回答D、学生回答较慢时,打断学生的回答9、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或者答错问题,您会A、加以指责,再找其他学生回答B、不进行评价,再找其他学生回答C、自己说出正确答案D、对该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10、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非常正确,您会A、不给予评价,认为这是应该的B、给予简单表扬后让学生坐下C、给予充分表扬,并鼓励学生以后再接再厉D、让全班同学进行鼓掌,以示表扬您会在课后对课堂提问进行反思吗偶尔反思经常反思视情况而定从不反思附录二:高中生关于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访谈提纲学生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教师所提的问题中,学生最喜欢回答哪种类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是怎样评价的?4、学生对于现在的历史课堂中的提问环节有什么建议?一人口与环境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3、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资源是首要因素。4、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二城市地域结构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集中式:1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2节省市政投资3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组团式:1用地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2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1这种类型的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2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及其特点(1)住宅区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趋势和特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在母城上班,生活在卫星城。(2商业区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3)工业区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特点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上海中心商务区的形成)。经济因素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通达度。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和宗教信仰,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4、城市的布局形式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5、功能区的合理布置A靠近交通便捷地区B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分布在城内居民区;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远离水源地且布局在河流下游)C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D留有发展余地三文化与文化景观1、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态。(如:技术、道路、农田、城乡等)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如:纪念碑、学校雕塑、马列主义思想等)2、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每个文化景观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2)文化景观的时代性3、文化景观与环境(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文化景观指示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文化景观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公交汽车站牌)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案例(1)西双版纳傣家竹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温、多雨、潮湿、多虫兽),也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2)黄土高原窑洞:反映了该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和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的地理环境状况。(3)北京四合院:反映出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干燥、多大风的气候特征及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贱地位的差异。(4)龙门石窟:反映了北魏至唐代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和造像艺术水平。(5)宁夏的清真寺:反映了回族等民族的宗教(伊斯兰教)文化特点和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特点。(6)中国虫神庙:反映了明代虫灾多发区的分布情况和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虫神信仰情况。5、文化扩散类型传染扩散:某种文化扩散现象通过已接受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扩散。(国家的方针政策逐层传达、苏格兰威士忌酒从乡村流入城市等)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滑旱冰、佛教传入西藏发展为喇嘛教)迁移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中国学者在国外传播儒学)四旅游活动与环境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的主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2、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扩大交流。3、旅游业的特点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4、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5、旅游资源的价值①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②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③历史文化价值。④经济价值。6、旅游景观的欣赏(1)选择观赏位置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山水组合景观——乘船观两岸风景(2)把握观赏时机把握季节(北方景色大部分宜夏季观赏);把握天气(云海——雨过天晴);把握时间(青海湖观鸟、钱塘江大潮)(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主配;层次;框景;借景(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5)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像;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7、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8、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重点)①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②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③交通位置及通达④地区接待能力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8、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二战后世界局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4、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实体(国土面积、位置、资源、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5、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6、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33年“欧洲联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和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7、世界经济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的原因(1)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从而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容易受其控制。(2)由于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发展中国家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3)在产品交换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等价状态。(4)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5)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给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设置门槛。附: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六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分:密集农业、粗放农业按用途分为:商品农业和自给农业2、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3、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粮食种植规模变化)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4、水稻种植业(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2)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3)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属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5、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潘帕斯草原发展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大牧场放牧业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区位优势距海港近,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阿根廷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发展牧牛业大打机井,开辟水源。采取的措施种植饲料。6、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美国商品谷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公路、铁路位优势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先进的科技7、混合农业(1)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优点:A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BC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3)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8、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9、我国主要的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10、我国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11、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12、如何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1)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2)科技兴农(3)走农业产业化之路(4)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七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技术、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2、污染企业的布局大气污染: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3、传统工业区著名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4、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5、鲁尔区出现衰落的原因及其整治措施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综合整治海边。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⑤发展经济、繁荣科技6、新兴工业区的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7、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条件A大批廉价劳动力B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C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D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E政府的大力支持
8、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模式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9、美国硅谷的崛起因素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B气候人:属于地中海气候。C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D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E军事订货: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10、目前世界几个典型的高技术地区=1\*GB3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2\*GB3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3\*GB3③中国:中关村、台湾④美国硅谷11、四个主要工业基地和三个工业地带工业基地: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带:东部沿海工业地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陇海—兰新工业地带。12、消除“三废”的措施①要预防,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②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可回收利用制成硫酸;火电厂排放的粉煤灰可制成建筑材料;③作无害处理:处理污水可建立污水处理场;处理废渣,在综合利用以外,可建立焚烧炉或采取掩埋;消除废气可用化学手段。④加强法制八城市的区位因素1、城市的区位因素(重点掌握各部分的例子)(1)地形温带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上(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原上)热带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2)气候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3)河流河流运输和用水:江西赣州(河运);上海、广州(河口处)。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4)自然资源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世界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中国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5)交通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6)政治、军事、宗教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宗教: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2、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学、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3.城市化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九交通1、五种交通运输的特点公路运输:发展快、应用广、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的适应性强但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适合短程、量小的货物。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但造价较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方便、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2、亚欧大陆桥(两条铁路线)一、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二、连云港—鹿特丹铁路,是目前亚欧大陆最为近便的通道。3、四条主要航海线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北大西洋航线最繁忙)4、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A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情况,缩短运距、节省运费和时间,活跃整个路网。B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穿越9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我国最长的铁路。C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D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5、京九铁路建设的最大意义激活全国的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6、港口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1)水域条件:A有适当宽度、水深和多条进港航道陆域条件B有适当面积、深度和港池C有天然防波堤或者便于修剪防波堤(2)陆域条件:具有宽阔平坦的的地表面积,便于修建码头、仓库、港区等经济条件:(1)腹地:腹地工农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决定了港口吞吐量的大小和港口作业方向,腹地状况是港口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2)依托城市7、上海港区位因素自然条件:长江三角洲的河口港,兼作海港;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淡水,入港航道开阔,抛锚空间大;三角洲地势平坦,便于建设布局腹地条件:占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面积广、交通方便依托城市:以上海市为依托8、航空港的建设条件A占地广,要有平坦开阔,利用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保证;B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C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D航空港应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9、水运航线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A人口、城市分布B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市场需求量自然因素:A地形:平原地形,河流水量平缓利于通航B气候条件:气温决定河水有无结冰期,降水多少与季节变化决定河流量大小和变化10、中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枢纽南北向(五纵):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线东西向(三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青藏线。重要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11、青藏铁路(1)铁路枢纽城市:格尔木。(2)北段穿过的盆地是柴达木,南段穿过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3)青藏铁路南段在修建过程中,最难解决的两大问题:多年冻土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2、管道运输主要线路主要输油管道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任丘——北京、胜利油田——南京,西气东输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为主线)。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典例】⑴东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①平原辽阔,耕地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或有肥沃的黑土);③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灌溉水源充足。⑤人少地多,土地增产潜力大;⑥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⑦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⑧国家政策扶持;⑨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提供机械化设备等。⑵秦淮—线以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充足);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⑤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⑥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典例】⑴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能源充足:有葛州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能源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沛:有长江和汉江;④地势平坦;⑤工业基础好;⑥水陆交通发达: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⑦地理区位优越: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区域协作条件好,市场非常广阔;⑧科技文化较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⑵天津发展海洋化工的优势条件:①原料充足: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②能源丰富:附近有开滦煤矿、华北油田等,而且有统一电网;③地势平坦开阔;④沿海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⑤人口、城市密集,接近消费市场;⑥依托京津,背靠“三北”,区域协作条件好;⑦国家政策支持。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教案
- C语言专升本教案
-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第5版)》 课件全套 王公儒主 第1-15章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管理
- DB11T 1004-2013 房屋建筑使用安全检查技术规程
- 医疗服务流程信息化
- 旅游景区非招投标采购管理指南
- 疾病防控院墙施工合同
- 农民工薪资支付法律咨询
- 贷款承诺书模板:二手房按揭指南
- 网络口碑营销策略
- 南京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数学试卷一(有答案)
- GB/T 44693.2-2024危险化学品企业工艺平稳性第2部分:控制回路性能评估与优化技术规范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说课稿 部编版必修4
- 5.2 生活中的透镜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 2024年银行考试-平安银行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2024年宁夏石嘴山市科技馆招聘工作人员3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 高级公安执法资格考试模拟考试题(一)
- 期中阶段模拟测试(试题)-2024-2025学年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 水疗会所策划方案
- 肺癌(肺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