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发展。
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
(二)信息的来源与获取
1.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3.万维网、搜索引擎的使用。
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
(三)信息的加工
1.MicrosoftWord文字处理软件。
2.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3.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4.分辨率、位图、矢量图、颜色、图形、图像的概念。
5.BMP、TIFF、GIF、JPG等文件格式的特点。
要求:在熟练运用WindowsXP系统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常用办
公软件加工处理信息。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数字化生活的各种体现方式。
2.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信息安全,病毒防治。
4.网络文化,信息免疫。
要求:理解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信息技术能力
(一)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
2.电子邮件的收发、地址构成和特点。
3.能用QQ、MSN等信息交流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要求:了解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能运用电子邮件、QQ、博客、
微博等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
1.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媒体的基本特性、数据格式、使用方法和应用特点。
3.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4.掌握对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的加工和处理。
要求:熟悉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能运用相关软件对声音、图
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网络技术基础
1.网络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网络协议和功能。
2.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拓扑
结构,信息交换技术。
3.理解Internet、TCP/IP协议、IP地址和域名,了解ISO/OSI参考模型。
4.互联网常见服务,理解DNS、电子邮件系统、文件传输、远程登
录、万维网基本原理及应用。
5.局域网组成和网络传输介质,常用网络硬件设备使用,网线制作
方法。
6.掌握网页的基本制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站发布与维护等。
7.能用MicrosoftFrontPage、Dreamweaver设计和制作网站。
8.校园网的规划、网络布局、功能需求、技术与设备。
要求:了解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协议、IP的概念等,能设计和制
作网站。
(四)数据管理技术
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和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
统、数据表、字段与记录、数据模型)。
2.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表、查询、窗体、报表、字
段及其属性、记录、主键、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创建数据表的结构、编辑
数据表记录、数据表的导入与导出、记录排序与筛选。
3.数据库查询的原理,使用向导或设计视图创建Access数据库的
查询,SQL语言及几个简单SQL查询语句。
4.Access数据库的窗体与报表的概念及基本设计方法。
要求:理解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能用MicrosoftAccess管理数据。
三、信息技术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
1.课程基础知识。
(1)课程性质。
(2)课程目标。
(3)课程评价。
(4)新课程改革。
2.教学基础知识。
(1)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教
学法、范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功能。
(3)教学评价。
249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种类: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二)信息技术教学基本能力
1.课堂教学设计与运作能力。
能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文本、教学任务进行书面设计,或者对有关教
学案例进行评析。
(1)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规范地加以表述。
(2)确定教学内容:解读教学文本,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
(4)构建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导入语,设计课堂结束语,设计教学
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提问,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设计课堂作业。
(5)教学媒体的选用:板书设计,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网络应用。
2.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
(1)练习与测试题的设计与命制。
(2)练习与测试的质量评价与分析。
(3)练习与测试题的讲评与分析。
(4)课外指导。
第二部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
一、通用技术课程基础
(一)通用技术课程基本理念
1.关于通用技术。
2.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
(二)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及价值
1.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
2.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
1.课程的总体目标。
250
2.课程的核心目标。
二、通用技术课程与新课改
(一)通用技术课程在新课改中的地位
1.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2.通用技术课程在新课改中的地位。
3.通用技术课程与劳动技术课的区别。
(二)通用技术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程评价
1.新课改的评价理念。
2.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理念。
(三)新课改理念与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
(一)通用技术课程模块结构
1.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
2.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
(二)通用技术课程评价管理方法
1.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原则。
2.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
3.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管理。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1.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
2.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资源信息的采集方法。
3.教材或案例的分析和处理。
第三部分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一、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起源及作用
1.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2.技术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性质,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1.科学。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四)技术发明和革新的含义
1.技术发明。
2.革新。
(五)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2.专利的作用。
3.专利的申请及相关规定。
(六)技术中的设计
1.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2.人机关系。
3.设计在技术中的作用。
二、设计的过程
(一)设计的过程与原则
1.设计的一般过程。
2.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发现与明确问题
252
1.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2.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3.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和条件。
4.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三)制定设计方案
1.制定设计方案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3.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4.制定完整的设计方案。
5.设计方案的决策和优化。
(四)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2.常用工具和设备的操作、常用材料的加工方法以及加工工艺的
选择。
3.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五)方案测试与优化
1.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根据设计要求对产品进行测试。
2.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
3.制作成功后对产品外观的润色。
(六)技术产品的使用
1.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
2.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编写。
3.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三、设计的交流
(一)设计交流
1.设计交流的目的及重要性。
2.设计交流的方式。
(二)技术语言
253
1.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
2.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
3.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四、设计的评价
(一)设计评价及意义
1.什么是设计评价。
2.设计评价的意义。
(二)技术试验及试验报告
1.技术试验的意义。
2.技术试验的方法。
3.技术试验的实施与报告。
(三)设计评价的方法
1.设计过程的评价。
2.产品的评价。
3.设计评价报告。
五、结构与设计
(一)结构
1.结构和构件。
2.结构的类型和受力特点。
(二)结合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1.内力和应力的概念。
2.结构受力的种类。
(三)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1.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四)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
型或原型
254
1.结构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2.结构设计案例。
(五)赏析典型结构设计
1.结构设计欣赏的角度。
2.结构设计欣赏案例。
六、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
1.流程的含义。
2.流程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3.流程的种类。
4.时序和环节。
(二)绘制、识读简单的流程图
1.流程图。
2.流程的描述方法。
3.流程图的识读与绘制。
(三)流程的设计和优化
1.流程设计和优化的目标。
2.流程设计的方法。
3.流程优化的方法。
七、系统与设计
(一)系统
1.系统、子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性。
3.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简单系统方案的设计
1.系统设计。
2.系统设计要考虑的问题。
255
3.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三)系统优化
1.系统优化的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八、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的含义及应用
1.控制的含义。
2.控制的应用。
(二)控制系统
1.控制系统。
2.控制的类型。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4、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5、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新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6、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7、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8、发展阶段: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9、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A。B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和M。B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0、中国心理学的起源:孔孟荀墨等。中国的心理学是在清末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1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陆志韦翻译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4、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15、心理发展阶段的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16、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17、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18、中学生记忆发展。(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19、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2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5)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具守恒性。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2、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把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物理经验指个体通过与物体打交道而获得的有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是从物体特性中直接引出来的信息。◆逻辑数理经验不是基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是基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动作,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里的知识,是逻辑数理知识。2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丰富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25、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26、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埃里克森。美国。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24个月);(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7)显示充实感的阶段(24-50岁);(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29、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30、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其中,其核心成份是思维能力。31、智力测验的工具。(1)比内-西孟表;(2)斯坦福-比内量表;(3)韦克斯勒斯坦福比内量表的公式: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32、智力的构成:◆(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知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的结构。33、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1985年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34、多元智力理论。(美。加德纳)。七种不同的智力;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36、学习风格最初1954年由哈伯特.塞伦提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策略和学习倾向。我国认为学习风格划分应从生理、心理、社会进行。37、学习风格主要特征:持久性;一致性;38、学生的思维方式:(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美国赫尔曼.威特金)(2)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3)整体性和系列性;(英国戈登.帕斯克)(4)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斯腾伯格)39、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心理调控的水平:整体抽象型和局部具体型。心理调控的范围: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导向型。心理调控的倾向:自由开放型和保守拘谨型。思维对人格具有预测作用,而对智力具有调节作用。40、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4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之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4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加涅提出三种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等;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热爱国家等。45、奥苏贝尔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46、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47、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8、桑代克的联结说。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之父”通过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在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本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尝试与错误;条件:外在强化;结果:习惯性反应。49、桑代克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50、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他热衷于发现普遍适用的学习规律,但这些规律实际上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教育启示:1允许犯错误,并在改正错误中进行学习;2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3加强适当的练习;4任何学习要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51、巴甫洛夫,前苏联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曾获诺贝尔奖。52、经典实验:狗通过刺激条件反射实验。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5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1)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2)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3)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5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观点1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2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55、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1)强化。操作也是一种强化,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2)强化的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强化的程式的分类如下◆强化分为A,连续式(即时强化);B,间隔式(延缓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定时距式、变时距式)和比率式(定比率式、变比率式)(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4)消退。(5)惩罚。56、新行为的塑造。具体技术:链式塑造和逆向链式塑造。链式塑造步骤:终点行为;起点行为;步调划分;即时反馈。57、斯金纳理论的原则:(1)小步骤;(2)循序渐进;(3)积极强化(即时)。5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交互作用论)他认为,个体(主要是认知等个人因素)、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59、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反映通过他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是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分为三类: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6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注意过程即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即对示范信息的记忆,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3)复制过程。复制过程即自己仿照做出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4)动机过程。个体是否愿意表现出这一行为。61、除了直接强化,班杜拉提出了另外两种解释: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6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6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又称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64、布鲁纳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认知结构就是人类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65、布鲁纳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那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三种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66、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其及教学原则。如何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1)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2)应根据中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3)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67、布鲁纳的贡献: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重大转变,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烃,从实验室研究向课堂研究的转变,从学习研究向教学研究的转变。缺陷:忽视了社会方面的因素。68、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奥苏贝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的学生学习进行研究。69、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70、有意义学习的机制:同化。奥苏贝尔提出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序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71、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4)接受学习。7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下位学习。73、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重要的结构:上方的执行控制(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和期望(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两个部分。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74、认知学习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结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75、建构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77、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78、知识的种类?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2.根据知识的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是一种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是可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78、知识的作用?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由目的决定。(2)任何活动者是由一系列具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各具体动作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要求的变化。79、知识的表征存储:(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3)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4)认知结构。80、知识的学习,指学生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82、知识学习的分类:(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序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生、命题学习;(2)根据相互关系分归属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83、(1)知识学习是学习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84、知识学习的过程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85、◆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到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教材的概括是主体对具体材料的抽象认知,是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分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知识理解的标志:一,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二,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即能正确地执行动作。86、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87、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包括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3)学习材料的内容。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采用:举例;类比与比喻;证明;复述;解释;推论;应用。◆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88、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要素:名称;内涵;外延。概念学习的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89、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1概念分析;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5比较。90、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常用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1顺序观察法;2素描观察法;3连续观察法;4实验观察法;5操作观察法;6比较观察法。(2)运用变式与比较;(3)知识的系统化;(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91、知识的巩固,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92、知识巩固的途径:(1)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2)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3)合理地组织复习。◆复习要及时\合理;\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93、广义的知识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客观现实中一切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知识的应用又称为“知识的具体化“。94、知识应用的过程:(1)审题;(2)有关知识的重现;(3)课题的变化。◆影响因素:旧知识的干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95、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前提条件)2智力活动水平;(重要因素);3课题性质。9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97、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序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分为细微型和粗放型;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和断续型;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序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和器械型;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98、心智技能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100、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101、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的清晰的动觉。102、对心智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加里培林。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安德森的三阶段:认知,联结,自动化阶段。103、我国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104、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05、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06、态度的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成分10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08、道德的特征: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2道德具有社会共性;3道德具有阶级性;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的特征: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109、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情感、*行为。道德情感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10、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11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932《儿童的判断》。具体内容:儿童的发展即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强质的影响;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公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3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它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及大的相关性。◆作为儿童道德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有如下特点:1儿童道德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对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2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合到后一阶段,而且为后一阶段所取代;3每个儿童都在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而积极努力,而不只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的模式;4道德认知发展的先在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组成分成。11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道德阶段;(1-2岁)(2)他律道德阶段(2-8岁);(服从的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4)公正道德阶段。113、皮亚杰的杰出贡献。(1)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道德发展中量和质的问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3)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114、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第一阶段:服众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11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1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和内化。(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17、影响态度和品质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118、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1)有效的说明;(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的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119、如何利用群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程序是什么?(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120、一个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要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多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选择。(2)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121、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12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124、问题解决的过程: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评价。125、搜寻解法的方法:◆问题类比;◆手段-目的分析;◆问题分析;◆想法-检验。12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127、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128、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3)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理解。12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30、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131、瓦拉斯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13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133、高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列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134、创造性的培养。(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体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条件。(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135、应用“头脑风暴训练“时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2鼓励标新立异、与从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136、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推拉压力三种137、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138、学习动机的作用:激活\定向\强化\调节功能。13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多德逊定律。140、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141、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说。◆华升,斯金纳。二、需要层次说。◆美国,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三、动机归因理论。◆美国,韦纳。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这四种原因,学生的归因过程是按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正确:内部、稳定、可控制。四、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行为主义的论调:当前的行为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不对)班杜垃特别强调的效能期望: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和判断,也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五、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阿特金森。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意或倾向。◆个性的成就动机分为两个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142、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学生的个性特点143、学习需要的培养。(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4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之外,还应创造一些辅助条件。(1)适当地开展竞赛(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反馈要及时和具体)(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45、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须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146、学习策略的结构: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三种成份:(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147、识记过程的复述策略包括:(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6)过度学习。149、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5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150、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常用的策略:利用图示;利用表格。15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2)对任务的认识(3)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152、元认知的种类:计划、监视、调节策略。15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策略;心境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154、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155、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156、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57、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158、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形式训练说。1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也称官能说。(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二)相同要素说。◆代表:美国桑代克,伍德沃斯。詹姆士开创。◆基本观点:只有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三)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美国,贾德.◆基本观点:掌握原理是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四)奥苏贝尔的认知观。基本观点。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15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160、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61、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62、心理健康的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石墨模具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中国商旅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十一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英语试卷
- 2025年氯化橡胶胶航空标志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蒲地蓝消炎片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六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教学设计
- 2024人教版(三起)(2001)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0课 制作表格》教学设计
- 2025年度产权车位买卖与车位租赁权转让合同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甲卷含答案
- 排水管网溯源排查项目专项培训
- 2024环氧磨石地坪施工技术规程
- 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作业设计
- 2024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及措施客运站
- 新编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课件 Unit 1-A Chinese Character
- 方案偏离处理措施
- 颅脑损伤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 纯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
- 德力西质量奖自评报告领导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