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月月考
高三语文
2020.12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
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顼,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
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
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
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
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
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堞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
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
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
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
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
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
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
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
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篦”,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
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筮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
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就,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
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
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
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
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
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
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
西楼月末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
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
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
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
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
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
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
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
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
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
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
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士员、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
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
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
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
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
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就、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
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
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
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B.击筑悲歌C.鸣锣开道D.打更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鹿”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B.材质为竹,“熊”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中国本土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D,音色清脆亮丽
5.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乐器的种类配置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ei”。
D.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答案】1.B2.C3.D4.B5.A6.D7.A
8.①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②乐器种类在文化
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③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
的常用素材(诗歌创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④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
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文化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
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
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
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可知,乐器各有不同的作用。而B项“击
筑悲歌”显然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故属于生活演奏,而不是“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故B
项符合题意。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
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
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
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缴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
琴、瑟、筝”可知,原文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乐器的发展,C项说乐器的发展“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故c项语意颠倒。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
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
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
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可知,“在形制
上与现代竹笛接近”的是唐代的竹笛,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腌”是战国时期的,故D项推
断不成立。
故选D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
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
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可知,文中表达的是竹笛与西方长笛各有特点,没有
表述“优于西方长笛”之意,故B项''优于西方长笛”是无中生有。
故选B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
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
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知,句子之间是条件关系,表现笛声的普遍性,以
及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普遍性•显然“清冷江边”最需要笛声传情抒怀,而明楼览胜次之,
普通夜晚人家最次之。越是不那么需要的地方却响着笛声,越能体现笛声的普遍性。据此分
析,A项语序最合适。
故选Ao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分析物品对应的特点和属
性,看与文中所说的“尊礼”有无关系,综合比较,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
规制”可知,A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A。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
成为权力的象征”可知,B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B。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可知,C项“乐器的摆放顺
序”能体现“尊礼”,故排除C。
D项”乐器的演奏技巧”与“尊礼”的关系,原文没有相关内容提及此内容,故D项与“尊礼”
无关。
故选D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用法和汉字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将词语代入语境,看词
语能能否替换等,还要注意词语本身的音和义、笔顺笔画等汉字知识。最后综合排除法,选
出最佳选项。
B项,“第五笔是''(捺)'”错误,“祭”字第五笔是“7(横撇)”。
C项,“'违’字读音为餐瓦'”错误,应读“w6i”。
D项,“读音与意义都不同”错误,“磬”和“罄”的读音都是“qing”。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
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中能体现二者“联系”的信息,
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文中介绍了不同时期乐器的种类、演变、与人们“文化生活”的联系等。考生要准确回答问
题,需要审准题干中的对象,且紧扣原文语句,分析概括。如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民们还
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
成”,可概括出要点①;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
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可概括出要
点②;
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
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概括出要点③;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它
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等,可概括出要点④。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
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
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
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缩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
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当疏远,相攻击如仇
傩,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
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
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日: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车兴,
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
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
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
也,所谓不失时者,中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
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本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维,岂
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
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
书契⑴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
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
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
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硬的一项是()
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
D.不能易也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
c.加学士大夫多非之w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为君臣父子相贼虐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砸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思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
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答案】9.D10.C11.B
12.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
祸端。13.D
14.时代不是圣人所能够创造的,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不失去时机而已。三代兴盛的时候,诸
侯没有获罪就不能被废除,即使君主想要废除封建也不能做到。
秦朝的情势允许建立郡县制,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准确把握态势,实行郡县制。汉朝时恰恰相
反,根据时势,不适合完全建立郡县制,即使汉高祖和张良都不同意分封制,但最终还是封
了韩信等诸王。因此,苏轼说,分封诸侯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情势造成的。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不能易也"中的''易”译成“交换”错误,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
“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是“因为”的意思;
B.“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中“而”有转折之意,"而诸子之论废矣”中“而”为顺承关系;
D.“者”均为助词,意为“……的人”。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文句含义的能力。
B.“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此句正确理解应为“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得分点:“自”,从;“以”,用;“刑措”,亦“刑错”,置刑法而不用;“己”,使动
用法,使……停止,制止;“篡弑”,篡位弑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理解不当,依据原文“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分析可知,苏轼认为“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
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分析题干,
确定题干中的重点一一“直接依据”,需要根据原文中的例举的圣人所作所为来谈.依据第
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日”中的“故”,先考虑与该总结句邻近的前文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
房的关联事件,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即汉高帝和
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
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
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维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
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
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
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
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
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
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
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
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
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
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
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
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
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
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
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
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
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
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
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维,(这件事)难道只
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
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
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
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
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
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
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
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
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
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阅读《论语》节选,回答问题,
子路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5.从语段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16.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17.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答案】15.名正言顺
16.子路直言老师迂腐,还用反问的语气,表现了子路鲁莽但又不失率真淳朴的性格。
可能这样回答: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直率、淳朴
的性格。(相比而言,前一答案更全面,体现子路性格的复杂性)
17.“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正名”
就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正名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的大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筛选和整合,从“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概括最合适,概括为“名正言顺”。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直接问老师打算怎么治理卫国,可知子路性格直率。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不认同孔子的回答,认为孔子想得太不合时宜,并说
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学生对老师这么说,稍显鲁莽,但又体现了他直率、纯朴的性格。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
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可知,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
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
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孔子“正名”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等级伦理制度,社会
成员各安其分,恢复礼治”,反映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执政理念。这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
要手段。
联系孔子所处的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要用“名”(周礼)去纠正“实”。当时的社会现实
(实)己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正名”其实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参考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
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
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
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
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⑴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⑵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⑶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⑷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⑸。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
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
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氐硼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9.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20.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8.C19.A
20.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
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
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
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
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
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
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
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
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
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
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
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
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故选Ao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
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
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
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
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
了。
21.按原文天空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6)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
(7),往来无白丁。,阅金经。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答案】⑴.土地平旷⑵.屋舍俨然⑶.斯是陋室⑷.惟吾德馨⑸.怡
然不动⑹.俶尔远逝⑺.日星隐曜⑻.山岳潜形(9).醉翁之意不在酒
(10).在乎山水之间也(11).庶竭弩钝(12).攘除奸凶(13).谈笑有鸿儒(14).
可以调素琴(15).劳其筋骨(16).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能力。
(1)注意“俨”字的写法;(2)注意“惟”“馨”字的写法;(3)注意“怡”“俶”字的写
法;(4)注意“曜”“潜”字的写法;(5)注意句尾“也”的写法,不要写成其他的虚词;(6)
注意“庶”“鸳”“摆”字的写法;(7)注意“鸿”“调”字写法;(8)注意“曾”字写法。
22.《红楼梦》第五回中有这样一组的画图、判词和曲词:
画图: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其判目: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1)这组画图、判词和曲词描述的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
(2)简述画图的意义。
(3)请根据曲词的画线部分,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答案】(1)王熙凤
(2)贾府命运岌岌可危,雌凤即王熙凤化身。王熙凤也会随着贾府的败落而陨灭。
(3)凤姐曲名“聪明累”,曲子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具体而言,她
因久病身亏、心力交瘁、宿敌反扑、兵败山倒而心碎致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具体分析:第一问,从“凡鸟偏从末世来“”可知,凡鸟——合起是“凤”字,点其名;故
知是王熙凤。
第二问:画图,“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冰山:比喻不可长久依傍的权势。一只
雌凤:指凤姐。这幅图画比喻王熙凤所依附的豪门贵族,已处于“末世”,势若冰山,难以
持久。
第三问:凤姐曲名“聪明累”,她的聪明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贾母、王夫人打算。冷子兴赞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
竟是一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周瑞家的赞她“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
子”,贾珍赞她“越发历练老成了”。55回凤姐所虑皆是公家的事,72回宫里太监来搜刮,
凤姐带病出来应对,好歹打发走了。
第二,为王家打算。25回赵姨娘揭发“这一分家私要不都叫他搬了娘家去”,83回凤姐闻知
“更有一种嚼舌根的,说我搬运到娘家去了”,虽有些夸张,但也非空穴来风。114回巧姐心
想“我妈妈在时舅舅不知拿了多少东西去”。
第三,为一己私欲打算。协理宁国府,“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干”,此为权欲。
弄权铁槛寺,坐享三千两;把下人的月钱拿出去放利,每年少说收入上千两;迫害尤二姐时,
顺手牵走贾琏的私房,连秋桐都治死了。后四十回抄家时从她房里抄出不下七八万金并许多
高利贷借券;此为利欲。
结局:凤姐曲名“聪明累”,曲子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具体而言,
她因久病身亏、心力交瘁、宿敌反扑、兵败山倒而心碎致死。
55回刚将年事忙过,“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
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尤二姐数回中,凤姐一
气恼一忧劳,又使病情加重。74回抄检大观园添病,76回因病缺席中秋家宴,77回“命大夫
每日诊脉服药”。凤姐落下这个病,只会越来越重。在一百四十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中
写王熙凤死后,被装进棺木里,返回金陵。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
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
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
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
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
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
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
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
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
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
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卖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
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
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
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中。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
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
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
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
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衫磐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
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媪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
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
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
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
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
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
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
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
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
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
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
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
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
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
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蟀性率部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
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华阳,也只有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
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
声浏亮⑴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
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
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足砚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亭胜之地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像解卷外之地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南网幽闲:清静闲适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
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
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
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
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25.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氐砸的一项是()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6.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
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答案】23.B24.C25.B
26.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
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
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
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根据下文“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
行一脉走蝙蜿,莽莽畿西虎气蹲'”可见,“形胜”指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说法错
误。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
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说法错误。作者引用龚自珍的话介
绍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属于
“深”的范围,不是“大”。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
概括答案。上文是“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
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
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这几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普通民居的文化历史意味很深;其二,
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体现在北京的胡同,更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猎头服务定制合同
- 2024年主题公园招商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学生托管服务与心理咨询服务合作协议3篇
- 餐厅年度工作计划11篇
- 安防风险评估报告
- 政治教师工作计划
- 英文感谢信模板锦集10篇
- 幼儿园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 大学个人学习规划范文7篇
- 城南旧事的观后感350字
- 人教PEP版(一起)(2024)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托育机构食品安全培训
- 浙江(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2019年(A、B卷)
- 品类创新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旅行社承包经营合同
-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解读
- 《护患沟通》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共52张课件)
- 洗浴用品购销合同模板
-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 护理质控组长岗位竞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