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PAGE高中统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教学内容第2课时主题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课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学习目标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梳理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与其他地区物种的交流情况。历史解释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丝绸之路。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史料史证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文字、图片与地图等史料,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与影响。学习目标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角度辩证认识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学习目标家国情怀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外来生物物种、食物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生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物种交流的反思。教材分析重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难点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重大历史影响学情分析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自主学习归纳提升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积极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核心主干知识,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环环相扣、绕疑深入的目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网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2.开始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3.概况: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4.主要物种传播情况区域物种传播情况欧洲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中国玉米传入途径: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种植区域:由丘陵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推广历程:逐步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番茄在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概况: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2.主要物种传播情况(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3)畜禽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现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樱桃番茄。墨西哥较早驯化栽培,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当时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被首次作出植物学描述,进行分类和定名。17世纪传入菲律宾,改良后传到其他亚洲国家。中国栽培的番茄从欧洲或东南亚传入。材料二
从16世纪番茄栽培向外传擂到现在,栽培番茄的品种形成了三大系统。意大利系统:果实卵形或椭圆形。适于干燥地区作无支架栽培和加工用,代表品种有罗城一号和罗马。英国系统:果型小,深红色,低温短日照条件下结实性强。中国栽培的番茄品种来自北美或欧洲,结果多年的栽培和选育,已有一批适合于中国气候和栽培要求的番茄品种。——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茄洲际传播的轨迹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茄传播产生的影响。【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史料一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学名别名(部分)原产地传入途径玉米番麦御麦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甘薯番薯金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马铃薯洋番薯荷兰薯土豆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史料二《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1)根据史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2)根据史料二,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在中国,粮食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影响(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来到美洲后,繁殖数量超过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三】“哥伦布大交换”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合作探究知识升华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及探究本课重点难点:1.历史解释——近代以来食物物种交流的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殖民贸易,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物种交流的发展。(3)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流动。2.历史解释——近代以来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1)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2)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3.历史解释——近代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1)欧洲具有主导性:是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4)结果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5)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4.唯物史观——辩证认识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②改变了各地的食物生产结构。③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亚洲在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等高产作物,使粮食充足,刺激了亚洲人口增长。④欧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同样,来自美洲的番茄,在意大利成为制造番茄酱的原料,并且成为商标。(2)消极影响①欧洲人带来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抗体,所以造成很多人丧生并且大量的文化流失。②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了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5.历史解释——美洲高产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1)外因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②美洲作物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2)内因①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②政府政策的推动,如乾隆皇帝与各级地方政府鼓励推广种植美洲高产作物。6.唯物史观——美洲高产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影响(1)使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压力有所缓和,缓解了人地矛盾,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促进了人口增长。(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生活。(3)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大量荒地被开垦,导致生态遭到破坏,亦造成了亚热带山区的结构性贫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7.唯物史观——近代以来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1)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推动了农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饮食革命的发生。如非洲的咖啡传入欧洲,西方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极大变化。(2)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3)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为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全球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打下了基础。(4)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5)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有利于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6)推动了地区经济模式的转变与全球分工发展。近代殖民活动中,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模式,进而影响全球分工格局。默写过关知识深化【本课小结】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于1804年引入美国。玉米、马铃薯于明代引入中国。这主要是得益于()A.黑奴贸易B.世界市场的出现C.商业革命D.资本的原始积累2.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3.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
)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4.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白薯、西红柿、鳄梨、南瓜、菠萝、可可、烟草等农作物和金鸡纳皮等重要药材。材料表明,西欧人早期海外扩张()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形成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出现了洲际物种大交流D.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5.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17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会。与此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了欧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C.瓦解了美洲落后生产方式D.提供了各洲文明共赢的契机6.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C.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7.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8.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A.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9.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指出:“(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由此可见,哥伦布大交换()A.欧洲具有主导性 B.范围具有区域性C.结果仅利于欧洲 D.内容仅限于物种10.下表所示是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物种的交换。这些物种的交流(
)从新大陆引进的物品玉米、土豆、红薯、西红柿、烟草、花生、龙舌兰、奎宁、可可、火鸡等从旧大陆引进的部分物品绵羊、山羊、牛、马、猪、驴、狗、猫、鸡、鸽、鸭、小麦、大麦、大米、香蕉、橙子、芒果、甜瓜、洋葱、葡萄、甘蔗、萝卜等A.引起了世界人口的流动 B.导致了世界传染病的传播C.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D.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剧减11.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12.《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1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14.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这说明()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15.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减趋同化C.咖啡馆成为了社交主要媒介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材料三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材料四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物种的引进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欧洲人饮食文化的演变表15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如法国和意大利使用橄榄油,丹麦使用黄油;阿尔卑斯地区多食用肉类,地中海地区多食用谷物类,有的地区则是肉类和谷物兼有15—17世纪欧洲人食物种类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土豆、玉米、小麦制成的面包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香料成为欧洲人家庭必备品,咖啡、茶叶削弱了传统饮料的地位,即便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宫廷贵族的饮食礼仪为资产阶级所效仿18—19世纪中期欧洲的食物原料全球供应体系基本确立,如欧洲市场上鱼类品种供应来自世界各地。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食物的质和量有了飞跃发展。巧克力这时成为欧洲消费时尚,一度成为社会分化后一种财富象征。饼干、罐装类等方便快捷的工业化食品遍布市场19世纪中期—20世纪食物储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食物储藏电器化,欧洲市场上食物既充足又便宜。人们更加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分餐制成为新的消费时尚。饮食礼仪体系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一种技巧并最终变成了服务大众的比较规范的饮食礼仪体系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案参考答案【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1)传播轨迹:美洲,欧洲,亚洲。原因: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的隔绝状态,使物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驯化和改良番茄,使其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有了扩大种植范围的可能。(2)影响:助推了不同地域物种的交流;有利于品种的改良和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大陆。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2)有利于解决粮食饥荒问题;延长了中国人的寿命;促进了人口增长;扩大了土地的开垦利用。【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三】“哥伦布大交换”(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2)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中国的大豆在1804年引入美国,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于明代引入中国,这些物种的交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出现,故选B项。黑奴贸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和物种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材料强调中国、美国的物种增多,故C项错误;资本原始积累与物种交流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小麦、水稻、牛、马不是美洲原有产物,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原产地都是美洲,与问题不符,故B、C、D三项错误。3.【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16世纪以来欧洲的菜肴中大量使用了各种香料,而这些香料大多盛产于亚洲,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各国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黄金白银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的现象,与材料中欧洲人饮食菜肴中调料增加无关,排除A项;16世纪欧洲菜肴中的调料,大多是从亚洲进口的,欧洲从美洲掠夺的主要是黄金、白银和棉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16世纪欧洲菜肴中调料增加,不能表明调料多了就是民众消费奢侈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材料未提及早期海外扩张的贸易活动,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早期海外扩张后世界市场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旧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后实现了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种族问题,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也传入美洲,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洲与美洲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非新航路开辟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D项错误,欧洲殖民者给美洲本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美洲传统文明遭到了灭顶之灾,并非各洲文明共赢。6.【答案】B。【解析】美洲变种小麦在欧洲的广泛种植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并不是美洲的原有品种,故D项错误。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等可知,市场潜力推动小麦种植,故选A项。材料没有讨论小麦的特性,故B项错误;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美洲的物种仅仅是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没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由此可见糖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饮食结构,排除A项;“奴隶贸易”只是派生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说明糖的全部历史作用,排除B项;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促进的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西方对东方的掠夺,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体现了欧洲在哥伦布大交换中,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交流中的主导作用,故A正确;材料中的哥伦布大交换超越了区域性,具有全球性质,故B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新航路开辟对其他地区有弊也有利,故C错误;哥伦布大交换中内容除了物种外,还有制度、思想、习惯等,故D错误。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物种的交换”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物种开始在大陆之间进行交换,尤其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交流,一方面改善了世界人们的饮食结构,另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世界人口的增长,C项正确;引起了世界人口的流动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导致了世界传染病的传播,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活动的影响,排除B项;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剧减,是殖民活动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农村征地合同协议书
- 2025农村土地永久转让及生态保护合同全新制定
- 2025年度公司特色花卉组合采购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地铁车站清洁与安全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运输劳动合同劳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私人住宅泳池建造合同3篇
- 2025年度全款购车汽车用品赠送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环保设备销售加盟合同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设施检修与维修合同3篇
- 【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试卷
- 设备维修转正述职报告
- 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 游戏发行计划书
- 2023通信中级传输与接入(有线)实务知识点大汇总
- 半导体自动测试设备(ATE)全球市场、份额、市场规模、趋势、行业分析报告2024-2030年
- 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廉洁底线课件
- 矿山三合一报告
- DRG付费常见九大问题答疑
-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信访业务培训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