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音乐文化_第1页
诗歌与音乐文化_第2页
诗歌与音乐文化_第3页
诗歌与音乐文化_第4页
诗歌与音乐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

徐定辉中国诗歌与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一、诗与乐的结缘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结论:在远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

“人类是在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麽,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麽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75页■鲁迅先生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起源。这‘杭育杭育’的劳动呼声,是诗,也是歌,诗与乐在起源时就是不可分的。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1862-1927)也说:“每一个原始的抒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曲词的作者。每一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也是音乐的作品。(《艺术的起源》)

《诗经》与音乐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和乐歌唱。《墨子·公孟篇》:“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司马迁《史记》说:“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

旗亭唱诗

(唐)薛用弱《集异记》:

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贳(shi:赊欠)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宴,三人因避席隈映,拥炉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以讴,著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又次复讴昌龄诗。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彼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急衡。”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云云。因大谐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竞拜,乞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竞日。

李白《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中外关于诗的音乐性的经典论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刘勰《文心雕龙》

“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或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更重要。”

——黑格尔《美学〉“文字的诗可以简单概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美)爱伦.坡《诗的原理》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一)节奏的回环美什么是节奏?

心理学家认为,某种声音在相隔同等时间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节奏。人们在生理上对这种现象的反映,就形成节奏感。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节奏是诗歌的重要特征,是诗歌产生音乐美的重要因素。一首诗能否产生感人的效果,节奏是否鲜明与和谐是很重要的方面。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节奏“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郭沫若《沫若文集》

构成中国诗歌节奏的诸因素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是一个字一个音节,四言诗一句四个音节,五言诗一句五个音节,七言诗一句七个音节。)一句诗中的音节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音组,又叫音步或顿。(四言两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例如:四言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裘。

——《关雎》五言诗: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箩。

——《古诗十九首》■七言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音步相同的诗行,构成行于行之间节奏的匀称,体现出一种节奏美。■其次是押韵形成诗歌的节奏所谓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或多个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合成一个整体。■韵在中国诗歌里起源是与诗歌创

作同步的。例如:时日何丧,予及汝偕亡。

——《尚书.汤誓》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经.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这些散见于古书中的歌谣,内容简单,形式朴素,但它们都是有节奏的韵语,具备了诗歌的雏形。韵是诗的粘合剂。在一首诗里,韵脚在一定的位置上不断地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就使诗歌产生出一种和谐流畅的回环美,这种美是诗歌音乐美的主要特征。“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则立见。”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才女卓文君妙诗:

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辈子你做女来我做男!(二)音调的抑扬美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有规律的组合就构成了诗的音调。中国古代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声音的高低上,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就造成了诗歌声音的和谐优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创立诗歌声律的“四声八病”说: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汉语诗平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通常是四言诗的两句。前一句两扬两抑,后一句两抑两扬,前后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五言诗句比四言诗句多一个字,五言诗句便有四种基本平仄形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定型五律平仄的四种形式:

1、平起式(二种)(1)——||—,

|||——。

||——|,

——||—。

———||,

|||——。

||——|,

——||—。(首句入韵)(2)

———||,|||——。

||——|,

——||—。

———||,

|||——。

||——|,

——||—。(首句不入韵)

2、仄起式(二种)(1)

|||——,

——||—。

———||,

|||——。

||——|,

——||—。

———||,

|||——。(首句入韵)

(2)||——|,

——||—。

———||,

|||——。

||——|,

——||—。

———||,

|||——。(首句不入韵)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诗比五言多两个字,只要在五言诗每句前面加上两个和五言诗句头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就变成了七言诗的平仄。词、曲的平仄跟律诗相比,虽因句式长短的不同而有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中,总是平仄抑扬交替变化。结论:诗句声调上高高低低交错出现时所产生的抑扬美,是富有音乐性的美。这是中国诗歌音乐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三)声情的和谐美中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