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3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11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详解

2013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题

写过普罗米修斯故事的两位作家

古巴比伦的著作

写出人物出自的作品和作品作者

约瑟夫

布恩都亚

二、名词解释

古典主义悲剧

约克约帕塔法世系

双向阐发

三、简答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社会集体想象物

《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转与发现

自然主义的特征

四、论述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复活”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2012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神谱》、《亚瑟王之死》、《农民》、《恋爱中的女人》、《寒

冬夜行人》

2、写出下列作者所属流派(……原谅我吧,我一向最痛恨记人

名,T_T……6分啊~~)

马里内蒂,米歇尔布托,布勒东和哈罗德品特

3、英国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

纪”。这指的是哪一位著名作家?

二、名解(每个5分,共20分)

文类学、威塞克斯系列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得记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题目大意)

1、希伯来《圣经》(即《圣经·旧约》)中包括哪几种文类?每种

文类中大致有哪些内容?

2、比较巴尔扎克的葛朗台和果戈理的泼留希金两者的异同。

3、如何理解在T·S·艾略特的作品《荒原》中,“死而复生”和“寻找

圣杯”是两个中心原型意象?

四、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题目大意)

1、任取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说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爱情关系

所表现的政治内涵。

2、根据下面的一段话(原话太长,不记得了),谈谈你的理解。

这道题主要是考察:在文化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如何保持比较文

学研究的“文学性”问题。

2011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考研真题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疯狂的罗兰》

《痴儿西木传》

《我弥留之际》

《卢布林的魔术师》

2.写山下列作家属于哪个文学流派:

龚古尔兄弟

魏尔兰

布勒东

阿斯图里亚斯

3.列有关比较文学学科的原创性论违出自哪些学者?

A.“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B.“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骑士文学

2.拜伦式式英雄

3.巴别塔神话

4.誉舆学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

1.试比较《圣经·旧约》中扫罗王与大卫王的形象。

2.谈《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性。

3.任举一部作品为例,说明意识流小说对传统小说观念与小说艺

术的革新。

四、论述(每题254分,共50分)。

1.举例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是如何进行

文化过滤的。

2.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魔幻性”。

2011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疯狂的罗兰》

【答案】阿里奥斯托

【解析】《疯狂的罗兰》是16世纪意大利作家阿里奥斯托的叙事长

诗,这部作品是根据马特尔-玛里亚-波阿多的史诗《奥兰多-因纳莫

里托》而续写,讲述查里曼大帝宫廷中美丽的中国公主安吉丽丝及她的

追求者奥兰多、洛兰多等人的故事。

《痴儿西木传》

【答案】格里美豪森

【解析】德国小说家格里美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原名为《冒险的

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全书共分五卷,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痴儿

西木一生的遭遇,忠实地再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德国社会。作者在这

部作品中反映了战争的灾难,同时也表达了战乱中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对一个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我弥留之际》

【答案】福克纳

【解析】《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以及“约福克纳帕塔法世

系”的重要小说之一。讲述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

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小说完全由本伦一家、众邻居

及相关人员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运用了多

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法。

《卢布林的魔术师》

【答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解析】《卢布林的魔术师》是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所

著,故事主人公雅夏是一个“贪婪”的男人,他喜爱高度与速度,喜色情

欲与爱情,他有着超强的魔术技能,但他的人生经历却跌宕起伏,总是

徘徊于善与恶、理智与情欲、科学与宗教之间惊心动魄的思想斗争中。

直到走投无路才发现自己陷进了一张越收越紧的罗网中,最终,他麻痹

理智,抑制记忆,消灭希望的最后痕迹来以一个忏悔者的姿态重获新

生。

2.写出下列作家属于哪个文学流派:

龚古尔兄弟

【答案】自然主义

【解析】龚古尔兄弟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小说家。他们宣传

艺术至上,主张脱离现实社会,不问政治。《热曼妮·拉瑟顿》是他们

的代表作,也被视为自然主义的开山之作。

魏尔兰

【答案】象征主义

【解析】魏尔兰是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诗人。象征主义反对描

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重主观幻觉而轻客观

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现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明确表达。

布勒东

【答案】超现实主义

【解析】安德烈·布勒东是法国诗人和评论家,超现实主义创始人之

一。他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者追求自由想象,摆脱传统美学的束缚,将梦

幻和冲动引入日常生活,以创造一种新的现实。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

概念对布勒东的作品有重要的影响。

阿斯图里亚斯

【答案】魔幻现实主义

【解析】危地马拉小说家、诗人阿斯图里亚斯的欧洲流行的超现实

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拉美社会的双重文化——西班牙与印第安文化的混

合,有机结合起来,用以表现拉美的社会现实,使其作品有一种独特的

韵味,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道的“魔幻现实主义”。

3.列有关比较文学学科的原创性论述出自哪些学者?

A.“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答案】卡雷

【解析】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卡雷(Carre,Jean-Marie)特别强

调“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

B.“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答案】卡雷;基亚

【解析】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卡雷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

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其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

际文学关系史;此外,基亚也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骑士文学

答: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

学现象。它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

要成就。骑士文学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

的中心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

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在骑

士精神中,爱情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

务,为爱情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

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

义,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并把东方文明带回到当时仍处在相对落后状态

的西欧各国。此外,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2.拜伦式英雄

答:拜伦式英雄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

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

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

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

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

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都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3.巴别塔神话

答: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

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

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

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

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

局。

4.誉舆学

答:誉舆学是比较文学专业术语,又称流传学。誉舆学是以给予影

响的放送者为起点,来探究一国文学或流派、或潮流、或作家作品在他

国的命运与成就或遭遇的影响及接受历史语境的研究。它包括四个方

面:①集团对集团的影响;②集团对个体的影响;③个体对集团的影

响;④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

1.试比较《圣经·旧约》中扫罗王与大卫王的形象。

答:《圣经•旧约》中扫罗王与大卫王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

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表现为个性差异。

(1)扫罗王与大卫王形象的相同点

①扫罗王与大卫王都是以色列的伟大的王

扫罗王是第一位以色列王,在位四十年,他的主要功绩是同一民族

的各个派别,促进了以色列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大卫王是取代扫罗王

的第二任以色列王,他励精图治,扩张了以色列的国土,使以色列成为

一个强国。

②扫罗王与大卫王都具备俊美的外表和优秀的品格

扫罗王与大卫王外形都高大俊美,拥有超出凡人的能力和智慧和优

秀的品格,具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同时受到神的眷顾,被赋予特别的能

力,是神的意志在人间的代表。

③扫罗王与大卫王的人生结局都很悲惨

扫罗王在以色列全军覆没,三个儿子遭杀身之祸后自杀身亡;大卫

受到神的惩罚,在血雨腥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扫罗王与大卫王形象的不同点

①人格魅力的不同

扫罗王早期拥有谦虚、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等优秀品质。但后来

慑于大卫的威望以及对王位的眷恋,变得多疑嫉妒,不宽容,情绪很不

稳定,甚至做出疯狂的举动。对大卫的暗杀以及八十五位无辜的祭司被

杀等一系列事件使他难以继续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大卫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扫罗嫉妒他的才能、屡次想置他于死地

时,他并没有报复,就是耶和华给他机会,将扫罗送到手底下他也不会

去害他。他认为,扫罗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在他看来,杀死耶和华的

受膏者是有罪的,并且起誓说:“他或被耶和华击打,或是死期到了,

或是出战阵亡,我在耶和华面前万不敢伸手伤害耶和华的受膏者。”他

也不容许跟随他的人伤害扫罗。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险波折后,大卫勇

敢、机智、宽容、忍耐的人格魅力越来越凸现出来,

②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扫罗做为以色列第一任国王,却未尊重前人撒母耳。他以为只要百

姓拥戴他就好,凡事讨好百姓,却忘了一切其实出乎上帝。君王的权力

也来自上帝,君王所作所为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撒母耳做先知这个角

色,代表的是从上帝来的命令。扫罗忽略这一点,导致王权之丧失。他

疏忽了即使是国王,也必须顺从上帝。他生平做了很多违背神的意志的

事情。他的不顺从,以致於失去上帝的同在,因而招来许多的困扰。

大卫对耶和华非常地服从。这在《圣经》里,也是所有王能领导民

众、使本民族得以壮大的一个共同原因,并且一切神迹的出现都是以服

从为前提的。作为王,大卫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冷静和理智,在得知儿子

押沙龙死的讯息,他不禁悲痛欲绝,在约押的劝说下,便很快恢复过

来,坐在城门口,和众民一起;作为人,大卫是有情有义的,在得到扫

罗的儿子约拿单的帮助后和约拿单结盟,并且答应了约拿单的要

求:“你要照耶和华的慈爱恩待我。不但我活着的时候免我死亡,就是

我死后,耶和华在地上剪除你仇敌的时候,你也永不可向我家绝了恩

惠。”大卫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扫罗王和大卫王都是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即使高出凡人一

等,却也有不足的地方,这都是为了体现人在上帝面前是可笑而愚蠢的

这一主题。在扫罗、大卫身上人们也看到既定自然秩序的不可违背性,

上帝可以随意创造这种秩序,而人类只有毫不怀疑的执行,这才是唯一

正确的选择,向这种秩序的挑战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2.谈《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性。

答: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被列宁称为“俄国

革命的一面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安

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其艺术经

典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内容的经典性

①充分展现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矛盾和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安娜和列文追求新生活这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

以史诗般的风格展现了农奴制度废除以后俄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真

实地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矛盾和时代特征,也体现

了这个时期托尔斯泰思想的变化。

②批判社会的虚伪和落后

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线索,反映了城市贵族的生活.批判了贵族社

会的虚伪。列文进行改革失败最后在宗教中获得解脱的线索,反映了农

奴制废除后俄国农村的动向,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社会思想。

③深刻再现了托尔斯泰这一时期的精神痛苦

《安娜·卡列尼娜》在体现托尔斯泰的社会思想方面,尤其反映了托

尔斯泰这一时期的精神痛苦。在彻底转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之前.托尔

斯泰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精神危机,这部作品写于他世界观激变的前夕,

真实记录了托尔斯泰本人的精神探索,尤其是他的精神痛苦。列文体验

到的改革失败的痛苦,对俄国现实的焦虑。很好地反映了托尔斯泰此一

时期的思想特征。

(2)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

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①大胆追求有价值的生活

她不仅外貌娴雅、端庄、自然而质朴,而且有丰富深刻的精神世

界,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充沛的生命力和获得真正幸福的渴望,在思想

道德和才智等方面,她都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然而安娜的追求以

悲剧告终。通过安娜的悲剧,托尔斯泰表达了对贵族上流社会的批判,

同时,也反应了作者对安娜追求个人感情幸福的否定。

②个性解放、自由

托尔斯泰并不赞成安娜体现的个性自由的西方思想,但是在写作的

过程中,他克服了自我思想的局限,将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赋

予了安娜,并倾注了深刻的同情,通过安娜的抗争否定了上流社会,剖

析了其悲剧的社会内涵,将其塑造成一个感人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其坚

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3)人物悲剧的经典性

安娜的悲剧命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①封建社会和虚伪的道德习俗造成了安娜的不幸

她被姑母安排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省长,维持着冷漠的婚姻

长达8年,这种门当户对然而没有感情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不幸

的根源。作为一名具有鲜明的叛逆精神的女性,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

她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抛弃了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公然跟情人伏伦

斯基同居,向虚伪的道德习俗发起了挑战。安娜在封建专制社会里追求

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必然带来社会反对势力的反扑。伏伦斯基不能理

解安娜的感情和精神需求,卡列宁为了体面而拒绝离婚,上流社会关闭

了对安娜敞开的大门.走投无路的安娜选择r自杀,而不是回到卡列宁

身边,或听任伏伦斯基的放纵,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封建社会和习俗

的最后也是最强烈的抗争。

②安娜自我思想意识未能彻底解放,也成为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她无法从心理上彻底摆脱社会习俗和舆论对其行为的指责,常常产

生“犯罪”的恐惧,加剧了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只能通过自杀来寻求解

脱。

③托尔斯泰对安娜追求个性解放的矛盾态度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揭示安娜悲剧的社会性,对其不幸倾注了同

情,将其塑造成一个感人的女性形象。但是,就托尔斯泰自身的婚姻

观、价值观来看,他一直都不赞成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反对女性抛弃

家庭的责任,主张传统的女性观.所以,他给予安娜的命运结局足悲剧

性的。

(4)艺术成就的经典性

①小说注重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心灵辩证

法”的成熟。在描写列文的精神世界中。小说注重对其精神探索过程的

追逐描写,有层次地展其心理运动。在披露安娜的精神世界中,小说则

突出其内心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而在具体的情节展开过

程中,小说则善于捕捉人物瞬间心理的变化过程。

②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作者常常利用

眼神、动作来传达内心情感,揭示“被压抑的生气”。

③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内心话语

常常表现出随机和跳跃的特征,使得其揭示的心理过程更加真实、复

杂。

④结构独特而严谨。小说叙事采用两条平行的线索展开,一为爱

情,一为社会改革,但彼此构成内在的对照,揭示了主题。此外,小说

利用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连接起两条线索,使这部描写了众多人物和

事件的小说,在结构上构成了一个整体,被称之为“拱形结构”。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

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

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

它的不合理性。社会公认《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

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

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

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

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

之一

3.任举一部作品为例,说明意识流小说对传统小说观念与小说艺

术的革新。

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整部

小说在结构上像一座大教堂,各卷是侧堂。回忆往事将作品前后串联起

来,而作品每一卷都有自身的内部结构,又与其他部分相连。充分体现

了对传统小说观念与小说艺术的革新。

(1)对传统小说观念的革新

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

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

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

的精神世界。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现代主义长篇小

说,它革新了小说的观念。小说随着作者的意识展开,像流水一样,而

无明确的故事情节,只在表现富有含义的内心世界。意识流小说号称是

打败时间的小说。除了历史事件的时间不可更改外,其他的时间都不重

要。另外意识流小说看似毫无章法可寻,但它是一个整体。比如《追忆

似水年华》中有标题的对称,如《地名:地方》和《地名:名字》;有

叙述的对称,如盖尔芒特家和斯万家,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沙龙和奥黛

特的沙龙;有地方的对称,如巴黎——索多姆,巴尔贝克——戈摩尔。

普鲁斯特认为四、五、六卷是“他的天才的最佳构思”。第四卷是环形结

构,第五、六两卷构成一幅双折画。普鲁斯特认为各卷的融合和一致是

一种“大师手艺”。

(2)传统小说艺术的革新

①《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描写不同于传统小说

他的人物戴着“上百种面具”,再逐渐脱下来,慢慢显出原形。例如

奥黛特,读者最初通过一个孩子的目光发现了她,这是一个“玫瑰贵

妇”;然后她成了斯万夫人,由于她的无行,大家从来不肯邀请她做

客,她被看作夏吕斯的情妇;再后来她是“萨克里邦小姐”,叙述者在埃

尔斯蒂尔的画室中发现了她的肖像;她成了寡妇后,嫁给了愚蠢的福尔

什维尔,也许是盖尔芒特公爵的情妇。在他笔下,人物是不定型的、发

展的、复杂的,不能以传统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们。小说中写了4代

人,1820年的一代有外祖母、维尔巴里西斯夫人;l850年的一代有叙述

者的父母、夏吕斯、弗朗索瓦丝、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斯万、奥黛特、

维尔杜兰夫妇;1880年的一代有叙述者、阿尔贝蒂娜、莫雷尔、吉尔贝

特、圣卢;l900年的一代有吉尔贝特的孩子。这4代人构成继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之后,生活在第三共和国的一个人物画廊。

②时间概念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普鲁斯特看来,时间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他发现,人物在时

间上所占的位置要比“他们在空间所占的位置宽广得多”,“可能性的世

界比真实世界更为广阔”,可能性的世界就是时间的世界。时间在小说

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普鲁斯特认为真正的小说家不以日历来计算时

间。除了历史事件不可更改以外,他对时间的概念理解得相当灵活。一

是人物年龄前后有出入。阿尔贝蒂娜在1897年是17岁,在1908~1909年

年龄不变;奥黛特一下子变成50岁。二是年表改变,阿尔贝蒂娜出现以

后,小说采用了另一种年表,产生了无数日期谬误。普鲁斯特在时态的

运用上煞费苦心。他写作时一切都已经过去,因此他用过去时。他认为

在自传和日记中才用现在时,叙述必须用过去时才能进入想象,进入小

说时间。《追忆似水年华》大量用未完成过去时,作用之一等于讲述中

的现在时:“让过去保持它当初是现在时的样子……”作用之二是使情节

变成真实可信:“未完成过去时并不意味着小说家置身于人物的未来,

而是简简单单地表明他不是这个人物,他是在向我们显示这个人

物。”普鲁斯特时而插入现在时,这时,叙述者重新看见、重新体验时

间。现在时的出现将读者抛进了时间里;这是叙述起始的时间,不再是

人物经历其现在时的时间。如关于母亲的亲吻:“那是多年以前的事

了,我曾看见蜡烛的反光沿着楼梯的墙上升,然而,这堵墙已消失多年

了……”描述这个场景所用的现在时表明叙述者重新找到过去,字里行

间涌出的柔情说明死亡已淹没了被爱的人们;作家发现了自己的力量,

时间战胜了死亡。有时,普鲁斯特转为现在时是表明一种体验:“我喝

第二口,没有发现与第一口有任何两样……我放下杯子,转向内心,该

由它来寻找真理。”叙述者将回忆变成现时的体验。

③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多种多样

a.由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勾起连绵不绝的回忆。玛德莱娜由

小点心勾起童年回忆是有代表性的描写。

b.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斯万的恋爱本来是叙述者听说的事,发

生在他出生之前,但这个故事叙述在前,叙述者后来得知,放到后面去

叙述。小说时而讲述盖尔芒特家的事,时而跳到无关的事上去,然后又

回到正文上来。这种叙述方法表现了无逻辑的回忆。

c.抓住不同层次的意识。他发现人的意识中存在两种或多种截然

相反的情感,由前者到后者的过渡是突然的,却有着可以变化的基础。

例如斯万对维尔杜兰夫妇企图破坏他与奥黛特的关系十分愤慨,但一回

到家里,他的态度改变了,他还是想参加夏园的晚餐,爱情驱逐了他心

中的仇恨。

d.写出意识的自发状态,发现难以表达的心理活动。

e.善于描写人物在某些特定情形中的状态,如嫉妒、半睡半醒、

等待、做梦、孤独、离别。

总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不仅革新了传统小说观念,同

时也使传统小说艺术焕然一新。作者运用多种多样的意识流手法去挖掘

人的内心,倾全力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复调心理”作用下的小

说成为现代主义小说中的重要类型,影响深远。

四、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举例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是如何进行

文化过滤的。

答:新文学先驱者中大多数人对西方的思潮、理论也并不是盲目地

照搬,他们力求做到从时代、社会和新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去检验和选

择外来的东西,并注入新的因素,因此,在当时发生重大影响的外来思

潮都有一个“中国化”的“变形”过程。

(1)在文学革命酝酿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

到过启示

1916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曾经非常注意当时欧美诗坛的意象主义

运动,认为“意象派”对西方传统诗歌繁绵堆砌风气的反叛,及其形式上

追求具体性、运用日常口语等主张,与他自己的主张“多相似之处”。正

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之下,胡适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

章八事”。胡适还引发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

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为白话新

诗运动。陈独秀写《文学革命论》,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

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大主义”中

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l9世纪西

方资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2)文学历史进化论等文学理论的提出脱胎于西方现代学说

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即文学历史

进化论,就是从l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

的,是西方思潮的直接产物。他们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因时进化,不能自止”,指出旧文学必然被新文学取替,是因为旧文

学“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这种观点,也从发展的角度看

到新旧文学交替的必然趋势,成为当时向旧文学发动进攻的重要精神武

器之一。

(3)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先后涌

入中国

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

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以及人道主义、进化

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

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

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试验、信仰。

(4)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多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主张

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

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

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也曾吸引了许多作家,做了多

种试验。有那么多的西方思潮涌人中国,如冰河开封,其规模浩大而又

混乱,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汇撞击,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

学倡导者、参与者的视野,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观照本民族的生活,同

时在艺术创造上获得了广阔的天地。

(5)创作流派的建立的得益于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学习

文学研究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创造社则

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新浪漫

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

响。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中国现代文人注

意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和创作目的,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里吸

收有益的文学思潮,文学理论主张,创作方法,成立相应的创作流派,

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坛,影响深远。

2.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魔幻性”。

答:(1)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发端于20世

纪三四十年代,在60年代达至高潮。它在植根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验,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拉丁美洲的

历史和贫穷落后的现实融为一炉,在故事情节中夹杂着神话传说、奇迹

梦幻等超自然因素,运用现代主义文学象征寓意、联想暗示、时序颠倒

等表现方法,展现一个魔幻与现实交织的文学世界,以此来表现拉丁美

洲的独特现实,探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

色。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哑斯、占巴

的卡彭铁尔和墨西哥的鲁尔弗等。

(2)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魔幻性”

①“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

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

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

是这种“魔幻”的源泉。

②“魔幻”性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

由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

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

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主要表现在:

a.象征

例如《百年孤独》中写马孔多的居民们在失眠病毒蔓延之后都失眠

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的生活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

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这个情节的象征寓意是耐

人寻味的,它在告诫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遗忘,

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也正

是—百多年来孤独而又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

b.荒诞

荒诞手法是贯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法。在魔幻现

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主要也是借用

这种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荒诞手法。如《百年孤独》中描写霍·阿卡

蒂奥被枪杀后他流出的血从门下溢出的情景:“穿过客厅,爬上街沿,

顺着土耳其人大街奔驰,往右—拐,然后朝左一拐,径直踅向布恩蒂亚

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在饭厅的

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海棠长廊蜿蜒行进”。

c.意识流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叙事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

动和时空倒错的手法,也明显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如《佩德罗

·帕拉莫》中经常采用随意插笔、打乱时空顺序的写法。在描写佩德罗

年轻时和苏珊娜恋爱的情节中,前面是佩德罗的一段内心独白和自由联

想,随着他的意识流动,展现了他和苏珊娜在一起的种种甜蜜生活场

景。紧接着是他母亲和他的对话:“我说,快从厕所里给我出来,小

子。”“好,妈妈,我这就出来。”场景完全不一样,而不会觉得突兀。

(3)《百年孤独》的“魔幻性”特征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它的问世在拉美引起

了“一场文学地震”,被西方世界誉为“当代的《堂吉诃德》”。作为魔幻

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充分体现了魔幻

现实主义的“魔幻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通过描写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表现魔幻性特征

在《百年孤独》中,阿吉拉尔的鬼魂不断的出现在布恩迪亚夫妇

家,一直追踪着他们,最终迫使他们离家出走,到马贡多重建家园才得

以拜托。与吉卜赛人一同来到马贡多的墨尔吉阿德斯,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了解过去,预知未来,他留下的羊皮书记载着马贡多的历史,也展

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但他在小说中却经历了无数次的死亡、继而

复活,并未布恩迪亚的子孙指点迷津。这是一个部首生死界限的约束、

纵横来往于天、地、冥界的人物。

《百年孤独》中的阿玛兰塔用全部时间为自己编织精美的裹尸布,

她能预测到自己死亡的时间,答应全村人替他们给故去的亲人捎信。这

种看似荒唐的情节,却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他就有一位类似阿玛兰

塔这样的亲属,能预知自己的生死,并为自己编织裹尸布。在马尔克斯

的小说中,生与死、人与鬼的界线就这样被打破了。

②通过对生活中千奇百怪的神奇事物的描写,显示魔幻性特征

在《百年孤独》中,吉卜赛人带来的飞毯可以载人在空中飞翔,他

们拖着磁铁在街上走过,磁铁便把各家各户的铁锅、铁盆吸走。此外,

当何塞·阿卡迪奥被人枪杀在家中时,那鲜血流淌成河,穿越大街小

巷,到老宅向他母亲苏拉报信,血流穿越几个房间,为了不搞脏地毯还

懂得拐弯,贴壁而行。这类千奇百怪的奇异事物,在马尔克斯笔下屡见

不鲜,显示出一定的魔幻性特征。

③在神话、传说的引用中显示出魔幻性特征

马尔克斯不仅熟悉鬼怪故事,而且对《圣经》、《一千零一夜》等

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都有所了解。他在《百年孤独》中对神话、传

说的运用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何塞偷吃了禁果,不得不离开家

乡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影子;下了4年11个月左

右的热带暴雨使人们联想到人类史上的洪水时期。这些都可以看出马尔

克斯对世界各类神话、传说的借鉴,并以此构造其小说中的魔幻性。

④采用一些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加重了小说的魔幻性

小说运用循环往复式的叙事方法和结构,一反传统的按时间顺序的

叙述,以某一将来时间为端点,从将来回到过去。象征和隐喻也是作品

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马贡多村的人突然得了健忘症,他们不得不用

贴标签的方法来与此疾病做对抗。这里暗喻拉丁美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

历史。

总之,《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它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

实生活,暗示了哥伦比亚的社会历史,从而唤醒人们,走出拉美的落后

困境,不仅具有魔幻色彩,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010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10*2=20)

1.()在其论文()中提出“比较文学士一国与另一国文

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2.写出作者

蝇王()

铁皮鼓()

橡皮()

命运交叉的城堡()

雨王汉徳森()

古拉格群岛()

3.《荒原》中的两个神话原型()、()

二、名词解释(4*5=20)

1.媒介学

2.套语

3.

4.感伤主义文学

三、简答(20*3=60)

1.如何理解《出埃及记》的史诗风格。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并评价。

3.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四、论述(25*2=50)

1.浪漫主义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在诗学原则和创作特征上的区

别。

2.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结构、心理描写等的差异。

2010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6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填空(10*2=20)

1.()在其论文()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

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答案】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

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是

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

较。”

2.写出作者

蝇王()

【答案】威廉·戈尔丁

【解析】《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

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

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

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

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

铁皮鼓()

【答案】格拉斯

【解析】长篇小说《铁皮鼓》是格拉斯的惊世之作《但泽三部曲》

的第一部,也是一部现代流浪汉的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

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格拉斯的时事讽刺辛辣刁钻。1999年10月瑞士

文学院在授予格拉斯诺贝尔文学奖时,称“《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

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橡皮()

【答案】罗布·格列耶

【解析】《橡皮》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布·格列耶的代表作

品。小说受存在主义影响,表达了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主要人物有侦探

瓦拉斯,暗杀对象杜邦教授,杀手格里纳蒂,暗杀集团老板波纳等。

命运交叉的城堡()

【答案】伊塔洛·卡尔维诺

【解析】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命运

交叉的城堡》的故事背景是森林中的一座古堡,一些素昧平生的人被命

运聚集到这里的饭桌前共进晚餐,而穿越树林死里逃生的经历使大家都

失去了言语能力,于是就用摆放塔罗牌来各自讲述能力的故事……

雨王汉徳森()

【答案】贝娄

【解析】《雨王汉德森》是贝娄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的是一个寻

找精神家园的故事。作品富于象征意义。汉德森养猪解闷的情节象征

着“丰裕社会”普遍的精神空虚状态。汉德森找“格言”却只找到美金的情

节同样是对金钱至上的西方价值观的讽喻。

古拉格群岛()

【答案】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解析】《古拉格群岛》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

部最有力和最有影响的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

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

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

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

3.《荒原》中的两个神话原型()、()

【答案】《金枝》;《从祭仪到神话》

【解析】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

仪到神话》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和意象语言。弗雷泽

详细描述了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有关阿梯斯、阿童尼

斯、奥西利斯的神话,他们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产生于远古民族祈祷

丰收的仪式。他们的戏剧性经历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荣枯。神健

壮,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强盛,便导致植物繁荣;而当他受到伤害、性能

力被破坏或者死亡时,整个大地就会荒芜,冬季或旱季就会到来;而神

复活,荒原就复生,万物随即重新繁盛。魏登女士有关圣杯传奇中渔王

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的文学形

式。“荒原”这个标题就源于以上神话。

二、名词解释(4*5=20)

1.媒介学

答:媒介学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不同国

家文学产生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媒介者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

潮介绍传播给另一国,使两国文学得以相互交流,在文学“经过路线”上

起中介作用。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

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梵·第根的观点,在两种民族文学发生相互

关系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到“接受者”,“那经过路线往往是由一

个媒介者来沟通的。”这媒介者即是“传递者”,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物。

2.套语

答:套语是指日常生活中表示礼貌、客气或问候的定型语句。例

如“您好”、“您早”、“请坐”、“稍等”等,跟一般句子的不同在于它们不

是说话时临时组合的,而是现成说法在运用中的再现。在交际中适当使

用套语能使语言更准确地道,也会提升整个交际对话的质量。流行的公

式化言谈,应酬的客套话等都属于套语。

3.

答:

4.感伤主义文学

答: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一

种文艺思潮。发源地在英国,因英国作家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

旅行》而得名。这派作家常以生、死、黑夜、孤独为题材,抒发自己的

哀思的失意,格调悲哀,语言晦暗,充满悲观失望的情调。喜用哀歌、

旅行日记、回忆录、书简等文学体裁。最著名的感伤主义作家有英国的

劳伦斯·斯泰恩和詹姆斯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俄国的卡

拉姆辛等。

三、简答(20*3=60)

1.如何理解《出埃及记》的史诗风格。

答:纵观《出埃及记》全书,其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史实、诗歌、

法典、敬拜的礼节及神与人说话的实录等。它全面地展现了以色列民主

信仰的纪录和民族的历史,是十分罕有的真实历史记载。《出埃及记》

是一部受压抑的民族奔向自由的史诗,其宏大的规模、崇高的格调、重

大的题材以及娴熟的叙事技巧使它成为最伟大的史诗之一。

(1)气势恢宏的游历主题

史诗《出埃及记》则叙述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人奴役,从世代居住

的富饶地区歌珊前往应许之地,在荒野上游历的历史。以色列人的精神

在艰苦环境下一次次受到考验,接受了神祗的法规。在摩西带领下游历

是以色列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观念,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和直线性。

(2)震撼人心的典型场景的叙述模式

典型场景是在描述事件时,用一种反复出现的套用成规的陈述方式

来描述事件。典型场景包括一些固定的叙述单元,史诗作者凭靠它构造

成规模的叙述,与听众交流。史诗《出埃及记》的典型场景是:以色列

人背逆神祗――受到惩罚――得到神祗的救赎――以色列人用节日和地

名来纪念神祗。这种救赎的叙述模式贯穿始末。在摩西和亚伦向法老提

出朝圣要求后,以色列人受到法老迫害并抱怨摩西,耶和华惩罚埃及

人,显示大能,并彻底战胜了法老。以色列人得到法老脱离埃及的最终

许可,离开居住了430年的歌珊地区向疏割进发,开始脱离埃及的伟大

征程。从埃及到约旦,以色列人整整游历了40多年,其中50个扎营地点

在圣经中明确记载。西奈山之约的核心就是服侍神祗、遵守神祗的律

法,突显神祗的救赎,从而获得自由和民族解放。

(3)可与神媲美的英雄人物

史诗《出埃及记》的中心人物摩西有着许多史诗民族英雄相似的经

历,是他引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回归应许土地迦南,是他对神祗的忠

诚信仰凝聚了人心,确立了以色列民族。摩西虽然出身在一个普通的、

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家庭,但是他有着高贵的经历。摩西出生时,法

老大肆迫害以色列婴儿,母亲用蒲草箱子盛着他放到河边的芦荻里,后

来被法老的姐姐收留,取名“摩西”。摩西在王宫接受了全套的贵族教

育。在流亡米甸时,摩西娶了米甸祭祀叶忒罗的女儿,熟知了何烈山地

区的宗教信仰。摩西作为神祗的使者、神祗的义工和以色列人的首领展

示了卓越的才能。摩西是一位伟大的律法传播者。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

了律法,并在摩押平原上为以色列人详细解释了律法的内容。摩西律法

详细规定了神祗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以色列的宗教社会制度的基

石。这部律法继承和发展了神祗与以色列先祖的立约关系,并将其书写

成一部书,成为一部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媲美的成文法典,以色列人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律法的子民。作为一名得到启示的先知,摩西带

领以色列人脱离了困难,构筑了以色列的社会体系和文化基础。后世的

历史讲述、宗教改革和新约的产生都是摩西事业的继续。

(4)超自然力量的崇高格调

史诗是神话时代向英雄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学表现形式,超自然的神

是故事的核心,其中的人物命运都是神的安排。史诗《出埃及记》的作

者摩西也是受到神祗的激发写下的史书。摩西遵照耶和华的吩咐记载他

们所行的路程,摩西将这律法德化写在书上在史诗《出埃及记》中,以

色列人的拯救过程都是神祗的精心安排。以色列人的神祗直接推动和参

与到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伟大征程之中。在《出埃及记》开始时,人口

众多的以色列人遭到埃及人的迫害,以色列的神祗再次现身,派遣使者

摩西解放以色列人。在整个过程中,以色列人的神祗主要以两种形象出

现在史诗当中。一种是战士。摩西五经中最为古老的《海之歌》颂扬神

祗为战士。“耶和华是战士;他的名是耶和华……你凭慈爱领了你所赎

的百姓;你凭能力引他们到了你的圣所。外邦人听见就发颤;疼痛抓住

非利士的居民。在《出埃及记》篇中,神祗主要以仁慈的父亲出现,他

呵护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让他们顺从神,在《民数记》篇中神祗多以严

厉的父亲出现,将以色列人训练为一个敢于征战的民族。在神的指引

下,以色列从一个奴性的民族、甘于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民族变为一个

彰显神的大能的民族。

总之,史诗《出埃及记》体现了宗教性和理想主义的统一,具有优

美的情致、崇高的风格和浓郁的抒情色彩。它成为维系以色列人民族感

情,增强以色列人文化的纽带,也成为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影

响了一代代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并评价。

答: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

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唯美主义作

家痛恨资本主义的功利哲学和市侩习气,针对“为金钱的艺术”和“为人

生的艺术”,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主张。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

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要追求纯粹的美。唯美

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讲究辞藻、韵律,重视对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

致。

(1)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

①艺术是无功利的

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

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

它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只

注重形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

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录《谎言的衰朽》等鼓吹

艺术至上,认为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目的;强调感觉,追求形式。

②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

在心的领域瞬间存在可以达到永恒,狭小的空间可以有无限的容

量。因此,艺术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祗,高于一切,艺术是至

高无上的。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描写主人公在享

乐主义的引导下,纵情声色,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而他的画像在他死

时却从衰老变得青春焕发。作者以此体现艺术至高无上的观点。

③艺术高于生活,生活应模仿艺术

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实社会充满市侩气,没有

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依赖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和模

仿艺术。由于唯美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于是它向远古时代、未来、梦幻

求美。此外,它认为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是客观、冷漠的。

④追求形式美,纯粹美

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

式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片面强调美的超功利

性,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这些观点则产

生了消极影响。

(2)对唯美主义创作原则的评价

①优点:唯美主义创作原则的提出与实践,其在文学上开拓了美的

领域,扩大了文学表现的范围,而它对形式美和美感独特性的强调,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②缺点:唯美主义创作原则过分强调美的纯粹性,割裂了形式与内

容、艺术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其在19世纪90

年代就走向沉寂。

总之,唯美主义作为19世纪中后期的一种文艺思潮,因其痛恨资本

主义的功利哲学和市侩习气,针对为“金钱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而

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主张,对文学的表现形式特别重视,对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3.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答: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

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

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

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

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

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

冲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

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

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样

的比较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比较文学的既定格局,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这

时“欧洲——西方”居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成为一种阻碍比较文学发

展的陈腐论调而遭到唾弃。于是,解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

主义、文化人类学等学说,有了它们施展自己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

者用这些理论来批判“欧洲——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

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中心与边缘之间发生位移现象的规律,说明文化

交流中心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这些文化理论正是比较

文学发展的需要。开展这一类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学术界更新观念,排除

障碍,促进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2)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针对着“欧洲——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为世界文化发

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它更接近文化发展的历史事

实,也有利于描述当前文化演进的现实与未来走向。因而受到人们的肯

定。但是它本身又有内在的矛盾。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绝对化,那么,

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应被否定,于是,文化

相对主义也就陷于困境而失去其对于“欧洲——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依

据。l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吉列斯比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与局

限》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

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交流对话

为动力;比较文学在l9世纪局限于欧洲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跳

出欧洲中心的传统樊篱,把跨文化研究列入正式课题,面临着多种文化

和文学体系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无论哪一个文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

相对主义这个话题。吉列斯比的话道出了当前比较文学界热衷于文化理

论探讨的原因和目的。

(3)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是比较研究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学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的有机体中的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

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层面的话,

那么,文学无疑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

始终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

景下进行,不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其

他种类,都是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因

此,任何文学研究,只要当它企图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进

行研究,企图探寻其深层的意蕴和形成根源等问题时,也就是当它向纵

深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超越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新的视角来进行

审视,也就是引进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四、论述(25*2=50)

1.浪漫主义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在诗学原则和创作特征上的区

别。

答:浪漫主义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在时

间上有承继关系,象征主义诗歌受到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然而两者的

思想基础不同,在诗学原则和创作特征上也都有明显区别。

(1)浪漫主义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在诗学原则上的区别

①浪漫主义诗歌有其独特的诗学原则。在题材上,善于描写大自

然,赋予大自然以一种提升人之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的力量。同时,也

喜欢描写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抒写他们的悲欢哀伤。在艺术

上,其诗歌语言极度纯粹,思想精致深刻,感情真挚朴实,想象力丰

富。

②象征主义注重借助外在的具体事物,挖掘内心世界,赋予抽象观

念以有声有色的物质形式,大量运用联想、暗示与通感,追求诗歌的神

秘性与音乐性。象征主义诗歌认为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互相应和、互相

沟通,诗人的任务就在于挖掘自然与人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