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说明文阅读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说明文阅读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说明文阅读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说明文阅读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说明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一、知识点汇总1.说明文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①总分式;②递进式;③连贯式(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一般采用这种结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4.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模式:使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了……的作用。①举例子:真实、有力;(举了……的例子)②列数字:准确、具体;③分类别:条理清楚;④作比较:突出强调;(将……和……进行对比)⑤下定义:准确、简明⑥打比方:生动、形象(把……比作……)5.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点①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或者是同义词语的运用上。可从三方面入手:一要说明这一词语(或短语)的本义是什么;二要阐释这一词语(或短语)的语境义;三要分析这一词语(或短语)所说明事物的特征。②如果是问这一词语(或短语)是否能够删除,则要回答删除后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是问能否和其他的词语(或短语)互换,则要对比两者的含义及其在句子中作用的细微差别,并说明替换后的不足之处。记住,答案的最后一定要加上“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的话。③如果是要求自己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词语(或短语),就要去找那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作用明显,也容易回答。。二、习题演练(2022·山东东营)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物候的南北差异竺可桢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1.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2.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3.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4.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2022·湖北荆州)时文精读免疫之战:做事就得“二”一点①你永远也不知道,生活下一秒给你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所以,凡事必须两手准备,不能一根筋。我,免疫系统,也处处体现“二”的精髓。②对抗敌人,我的战略有二:阻挡、猎杀。区分杀敌,我的机制有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这些战略、机制虽“二”,但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双剑”反复合璧,功力倍增。这次我们只谈战略,先聊阻挡,再聊猎杀。③所谓阻挡,就是盖墙,构筑物理屏障。④我盖的墙,就是你的皮肤。不管你的皮肤是细腻白嫩,还是粗糙暗沉,它比人类的任何建筑都精巧严密百倍,堪称“奇迹”。你的汗液可以轻松渗出皮肤,外面的水分子却难以渗入,更别提病毒、细菌了,因为最小的病毒直径也有水分子的百倍以上。记住,皮肤的功能是屏障,健康皮肤存在的目的,就是拒绝吸收外物。因此,只要皮肤没伤口,病毒、细菌就无法强攻。不过,再严密的防线,也有漏洞。皮肤防线的漏洞,就是你身上的各种洞洞——吃喝拉撒的必由之路。当然,我肯定不会无视这些漏洞,皮肤防线不仅覆盖体表,还延伸到体内,包裹着所有通往外界的通道,这层物理屏障,就是你的上皮组织。⑤说是物理屏障,其实,上皮组织还装配了生化武器,就是那些与我们和平共处的细菌和病毒。它们是你身体里的土著。这些土著自古以来就在这里渔樵耕读,每一寸上皮组织都是它们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外源病菌偷渡而来,想在这里扎根组团,形成菌落,深度渗入,破坏环境,杀鸡取卵,土著们自然要与这些侵略者拼个高低。这里顺便说一句,抗生素不能乱吃,不然这些土著也会被杀掉,这就是自降防御值了。化学武器由上皮组织自产自销,比如:黏膜,让侵略者寸步难行。肺内的黏膜还会随着纤毛向上移动,变成痰咳出,或者咽到胃里。上皮组织还能产生毒性物质,比如毒性多肽物质,口腔里还有溶菌酶,胃里还有消化酶和酸性环境,这些化学武器都能让病菌死无葬身之地。⑥因此,绝大多数敌人都被物理防线挡在墙外。不过,因为病菌无处不在,总有些病菌会钻空子,侵入皮肤创面,避过机关暗器,穿过黏膜,摸进墙内。⑦如果病菌进了墙,就得启动我的第二个免疫战略:猎杀。⑧混进墙内的病菌环顾四周,发现这里太宜居了,温暖和谐,食物丰富。正暗生欢喜,迎面走来一胖子,只见这胖子身形一变,不知从哪里伸出一只手,“啪”地一声搭在病菌身上。病菌只觉眼前一黑,就被胖子活生生吞进肚里去了。病菌还没来得及反应,一股刺鼻的酸味迎面袭来,无数个小玩意扑遍全身,撕咬分拆,很快,整个病菌就彻底解体。这胖子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个吃货,只要是病菌,不论死活,“巨大侠”都吃,绝不挑食,甚至连死亡的正常细胞也吃,兢兢业业清洁你的肌体。“巨大侠”的绝招也有二:一个是吃,前面已经说了;另一个就是拆解。病菌被吞后,巨噬细胞体内的一个小细胞器——溶酶体,会释放很多消化酶,降解一切可以降解的垃圾,包括各种病菌,同时合成各种有毒化合物,什么过氧化氢、一氧化氢、超氧离子……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一拥而上。病菌除了去死,别无选择。⑨由于病菌无处不在,所以你遭受病菌入侵是常态。也就是说,其实你每时每刻都在“生病”,而绝大多数“病”的星星之火,都会被免疫系统及时扑灭。(选自《百科知识》2020年第15期,有删改)5.这篇文章结构严整,请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6.说明语言贵在准确,请你从第⑥段中挑选两个词语加以分析。7.文章说明十分生动,请结合第⑧段划线句子,说出两种说明方法。8.免疫系统威力虽大,但需精心保护,请说出文中提到的两点保护措施。9.文章从文题到内容紧扣“二”来写,请你说说“二”在文中的内涵。(2022·吉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①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喃,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②AG600别名“鲲龙”,取意“鯤鶥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而“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兽。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③“鲲龙”的命名,既体现了其水陆两禍的特色,也蕴含着航天人的期冀和祝福。在成功实现陆上首飞和水上首飞后,2020年7月26日,“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④“蛟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相传,蛟和龙居深水中,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蛟龙”入水,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目前,“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城潜行。⑤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标识为“揽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⑥“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⑦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北斗,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被称为“北斗”,又名“北斗七星”,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⑧“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当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便以这-传统文化中富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⑨至于“嫦娥工程”和“玉兔”号则源自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同情嫦娘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玉兔”的善良、纯洁、敏捷和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⑩在古代,人们用“鸿雁”指代信差。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用来指代书信传递。“鸿雁传书,永不失联”,用“鸿雁”命名全球地轨卫星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的美好祝福。⑪《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进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后,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技能。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取义“领悟、探索太空”,希望它能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发射升空,虽然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经过评估,目前它仍在太空服役。(选自《青年文摘》2021年第18期,有删改)10.下面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计划发射。B.“北斗七星”在上古时期只被用来判断方向。C.“玉兔”是追求和平的象征,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没有关联。D.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希望它能够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11.请写出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城潜行。12.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13.“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中的“浪漫”一词如何理解?(2022·湖北恩施)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问题。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余建斌吴月辉谷业凯刘诗瑶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为此,科技人员做了精心设计和保障。②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③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④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经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确保舒适安全地回家。⑤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⑥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此外,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⑦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陆点,最终平安返回。⑧神舟十三号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14.联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个度”是、、。15.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6.阅读第⑤段,请你概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采用哪几种措施减速。17.文章第⑦段中“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用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2022·黑龙江)阅读《性格古怪的“淘气包”:东北冷涡》一文,回答问题。性格古怪的“淘气包”:东北冷涡①春季北方的沙尘天气、7月华北的暴雨、8月东北夏季的低温,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天气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指挥官”——东北冷涡。东北冷涡是个什么“涡”?它的“脾气性格”如何?它又是如何“指挥”上述那些天气现象的?除了“调皮捣蛋”——引发沙尘、暴雨、低温,它还做了哪些“好人好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像个电风扇?②东北冷涡中的“东北”说的是其位置:北纬40~50度,东经110~125度:“冷”指的是存在于对流层中、上层(距离地面5000米左右)的冷性气柱,它是一个冷性闭合低压环流系统:“涡”指的是逆时针旋转形成的低涡。东北冷涡中心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并且一边移动,一边“甩”出一股股冷空气,与当地的暖湿气流交汇就会产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甚至出现温度骤降、白昼如夜等天气变化。是个“慢性子”还爱“打架”?③东北冷涡一年四季均可见,在夏季的活跃度最高。中国平均每年夏季有8个以上的东北冷涡造访,影响天数接近40天。可以说,没有东北冷涡的东北夏天,是不完整的。④东北冷涡不光“调皮”,还很“磨人”。它是个“慢性子”,出现时,就如同一把巨伞,笼罩着某一地区,短则三五天,长则能“赖”十余天不走。例如2012年6月,东北冷涡一连21天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冷涡虽然“出生”在东北,但其影响绝不限于东北。它体型硕大,是夏季冷空气的重要源头。除了自己“淘气”,还爱和其他天气“打架”。例如2013年,东北冷涡与蒙古气旋、副热带高压发生严重“冲突”,使得吉林省暴雨频发、连日不绝。⑤梅雨期和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量和东北冷涡这个“淘气包”也存在密切关系——在东北冷涡势力强大的年份,它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侵,与暖湿气流在梅雨区“交战”,导致梅雨量偏多,而东北冷涡弱年梅雨量则偏少。东北冷涡是个“坏小孩”吗?⑥东北冷涡带来了这么多灾害,那它是个“坏小孩”吗?当然不是!它带来的降雨能滋润土地,它的多变能让天空蔚蓝如海。比如每年5月中旬,东北大地农作物播种后,到6月正是需水季节,东北冷涡能带来丰沛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⑦东北冷涡带来的连续降雨还能“洗刷”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东北冷涡虽然时而“淘气”,偶尔还会“打架闹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气系统。(作者:崔国辉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减)18.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19.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0.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以上”能否删去,为什么?21.“东北冷涡”虽不是个“坏小孩”,却是个“淘气包”,它会引发冰雹、沙尘暴、暴雨、低温等天气。对这些灾害性天气,在生活中我们如何防范?(2022·湖北鄂州)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宇航员的衣服脏了怎么办?科童①衣服嘛,多穿几天又不会破……据宇航员回忆,他们在太空中平均一周才换一次衣服。听起来虽然是个懒人的办法,但在太空旅行中,这还真是无奈的选择。②首先,空间站里根本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地方用来放衣服。其次,将0.45千克货物从地球送到空间站,要花掉5000美元至1万美元,因此,每次只能优先运送食物和重要的科学仪器等物资。③其实,不换衣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卫生。因为在太空站里,衣服不像在地球上那么容易弄脏。在太空中,宇航员生活在温度恒定的环境中,而且在无重力的情况下,活动起来也不会耗费太多的体力,所以,宇航员很少出汗。④但是,为了防止肌肉在这种没有重力的环境下萎缩,宇航员还是需要做些体能训练的。因此,他们贴身穿的衣物仍然得定期更换。只是,这些衣服“坚持”的时间比在地球上长多了。⑤既然不能洗,换下来的脏衣服也就只好堆在空间站里,等待变成太空垃圾啦。然而,当宇航员们结束任务、准备返回地球时,这些越堆越多的脏衣服就又要冒出来找麻烦了——宇航员是乘坐航天飞机“回家”的,在这些“专机”上,除了宇航员和他们的私人物品,还得带上很多实验仪器、记录资料……空间有限啊,哪儿还有给脏衣服留的地方?⑥可是,把这么大包的脏衣服都丢在太空中,简直就是给地球人脸上抹黑嘛。最后,科学家们终于想出了好办法。⑦原来,俄罗斯的航天局研制出了一种无人驾驶的货运太空飞船。这种飞船是一次性的,当它把宇航员需要的货物运到空间站之后,宇航员们就把空间站里堆积的垃圾装进去。而这种飞船会根据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返回地球,当它飞进大气层之后,会自动烧毁。这样,脏衣服就可以和其他太空垃圾一起,化为“天边的一道流星”啦!⑧一位俄罗斯宇航员想出了一个另类的主意。⑨他到达空间站后,想在那里种些蔬菜,但太空里没有土壤。于是,他想到把自己换下来的旧衣服缝制成球形,将一些碎纸巾、纱布头之类的废物填充在里面——嗯,你在大街上可能见过那种只浇水头上就会长出绿草的小人吧?那个就是用填充了锯末的纱布缝成的。这位宇航员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做好这些废料球之后,他再把种子放在里面,浇水种植,很快种子就发芽了。看来,这位宇航员的环保意识真是够强的,把“废物利用”的精神都发扬到太空里了。⑩为了减少太空垃圾,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细菌分解是一个很不错的构想。根据一些学者的设计,细菌不但可以分解掉包括脏衣服在内的垃圾,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热量和一些化学物质。宇航员可以把它们利用起来,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在太空中使用。但这种设想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实现。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当人类考虑移居到太空中生活时,这个设想可就要起大作用了。(选自《巅峰阅读》)2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23.对第②段和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空间站根本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地方用来放衣服。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空间站每次只能优先运送食物和重要的科学仪器等物质的原因。C.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宇航员的旧衣服非常适合在太空中种蔬菜。D.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宇航员用旧衣服种蔬菜的原理。2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在太空中,宇航员生活在温度恒定且无重力的环境中,活动起来耗费体力不会太多,因此他们很少出汗。B.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换下来的脏衣服,他们结束任务、返回地球时,由于乘坐的航天飞机空间有限,没有把它们带回地球。C.俄罗斯航天局研制出了一种一次性的无人驾驶的货运太空飞船,这种飞船会根据设定好的程序在返回地球途中进入大气层后自动烧毁。D.科学家已经利用细菌把包括宇航员脏衣服在内的太空垃圾分解,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化学物质作为新的能源在太空中使用。(2022·黑龙江鸡西)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①近年来,诸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占60%左右。根据我国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已经占到了58%。②健康管理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战略投入。针对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三减三健”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包括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六个要素。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③首先,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我国居民体重超标的趋势已经体现在儿童中。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儿童中,30%患高血压,43%患血脂异常,67%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16%有脂肪肝。儿童高血压和肥胖都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室肥厚,给儿童健康带来双重损害。④其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染上了熬夜、缺乏运动、经常吃快餐、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损害很大。因此,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⑤再次,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提供优质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服务有很多,如:社区营养不良的筛查、老年人肌肉衰减的评估,甚至糖尿病、血脂异常、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与管理等。⑥最后,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等。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警示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删改)25.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26.我国健康管理工作具体有哪几项实施步骤?27.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8.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左右”可否去掉?为什么?(2022·山东临清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一)国产压雪车显身手:在冬奥赛场做出“雪拉面”刘立庆①在张家口崇礼的奥运雪道上,一阵寒风吹过,细碎纷飞的雪沫贴着雪白的地面俏皮地打了个滚儿。一台“大块头”在雪地上稳稳驶过,所过之处,雪面变得服服帖帖,形成一道道漂亮的雪条,恍如拉面一般。②这个“大块头”就是我国高端大马力压雪车,由河钢宣工研发生产的SG400。③这辆国产压雪车,长8.3米、高2.9米、前铲最大宽度5.4米的“大块头”,行动起来却同汽车一样灵活,爬坡过坎不在话下。④据了解,高端压雪车是冰雪产业必需的大型装备。《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压雪车有广阔的市场,但目前国际滑雪设备市场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由于冰雪装备的研发制造方面起步较晚,大、中功率的高端产品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以前,国内没有成熟的制造厂家生产这类型机械。⑤开发压雪车要掌握在寒冷、大落差、低比压、高强度作业环境下的特殊技术。为助力我国冬奥及冰雪产业发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7年初,河钢宣工压雪车项目立项,先后投入研发试制人员0余人。⑥经历艰难的研发之路,最终河北宣工完成16项重点技术攻关,实现了SG400压雪车整机全部部件的设计开发,国内首台高端大马力压雪机仅用一年时间就下线了,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在高端压雪车领城的空白。⑦据悉,河钢宣工SG400压雪车不仅外观新颖,还集合了耐低温材料、静液传动电子控制等先进技术,在性能、结构、关健电液技术方面完全与国际接轨,部分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⑧别看它块头大,爬坡能力却很强,爬45度的陡坡照样如履平地。还特别“抗冻”,能在-40℃~15℃范围内正常工作。另外,控制系统充分考虑了国内雪情参数,利用存储记忆功能可随时调出各种参数,快速应对各种雪况。⑨而且考虑到雪场作业的环境、时间,河钢宣工在压雪车的研制中增添了许多贴心的设计。创新整机设计模式,驾驶室采用大型双曲率加热防爆前窗,应用加热的型式应对高山陡坡大风的特殊工况,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和精密仪器,即使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环境中,仪表也能指示精准,操纵杆也能反应灵敏,保证夜间作业安全。⑩据悉,压雪车履带也是整机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冬奥组委对比赛用雪道的各项标准要求极为严苛,既要使雪道平整松软不飞雪,又不能压得过硬造成结冰打滑。咱们这款压雪车应用了新型橡胶材质履带,不仅使履带达到了雪道平整要求,还大大降低了整机机重,在雪道实际工况首次测试时,SG400压雪车就达到了98%的平整率。(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2月6日,有删改)29.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运用比喻修辞,将压雪车压出的雪条比作“雪拉面”。B.我国对冰雪装备的研发制造方面起步较晚。C.SG400压雪车,在性能、结构、关键电液技术方面完全与国际接轨,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D.SG400压雪车驾驶室内的加热防爆前窗,应对高山陡坡大风的特殊工况。30.文章按照顺序,从压雪车的外观、、、投入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31.第①段由雪沫在地上打滚写起,作用是什么?32.第③段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33.分析第①④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2022·山东莱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惊蛰,春雷萌动万象新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今年惊蛰交节是在3月5日22时43分34秒,这一时刻,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345°。②“惊蛰”这个名字,表现的是生物对季节变化反应的一种物候现象。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蛰时间一般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所以便称这天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类的小动物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惊蛰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这个名字更为响亮生动,一直流传下来。③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惊蛰时节,蔷薇科的植物如苹果花、桃花、蔷薇、樱花等纷纷盛开,其中桃花和樱花是最明艳的存在。“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与惊蛰三候对应,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惊蛰期的花信风是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④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作春耕的开始。农谚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今年惊蛰的前一天是“春龙节”,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中国北方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古人认为,龙在天上主管云雨,龙一抬头,雨水就多了起来,这时不能误了农时,要及时播种,才能在秋后“大仓满,小仓流”。⑤惊蛰这天,各地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会举行除虫仪式,在害虫刚出来的时候就将其清除,以保庄稼丰收。在一些地区,全家会聚在一起吃“炒虫”,寓意消灭害虫、人畜安康,“炒虫”并不是炒真的虫,而是玉米、黄豆等。⑥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的习俗。⑦旧时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吃梨象征着远离虫害。惊蛰节气,乍暖还寒,空气比较干,人容易口干舌燥,梨水分充足,有助于去火、润肺、止咳,因此惊蛰吃梨也符合养生之道。⑧惊蛰过后宜养生。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⑨惊蛰这一天,千百年间共此时:仰望星汉灿烂,俯瞰蛰虫始振。雷霆万钧中,一个新的春天,正破土而出!3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题“惊蛰,春雷萌动万象新”点明了写作对象,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动物入冬藏伏土中,称为“蛰”;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冬眠的动物,所以称“惊蛰”。C.惊蛰“一候桃始华”是指到了春光灿烂、百花盛开的时节,百鸟归来,布谷鸟开始催促农民耕种。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惊蛰名字的由来、三候现象,以及农民对这一节气的重视、各地习俗等。35.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惊蛰时间一般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所以便称这天为“惊蛰”。3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2022·山东东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世界上最小的恐龙”可能是只蜥蜴赖利•布莱克①2020年3月12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美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名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小的恐龙(广义恐龙包括鸟类)。研究团队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属名眼齿体现出最鲜明的两大特点,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②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易柄如博士等学者共同完成。③这次发现的宽娅眼齿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小的鸟类,同时也是最小的恐龙。它或许在9900万年前生活在缅甸北部,不幸被针叶树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这块包裹它的琥珀重量不足3克。④目前已知最小的现生鸟类为蜂鸟,最小的蜂鸟是吸蜜蜂鸟,重约1.95克,长5.5厘米。研究团队提到,从头骨尺寸来看,此次命名的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⑤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牙齿”,这也是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眼齿鸟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小型化伴随着牙齿脱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征。然而,尽管该标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也比其他鸟类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颌每侧有18~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大量的牙齿也提示:尽管体型超小,但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⑥眼齿鸟的第二个特别之处是其“眼部”,直径约4毫米。鸟类和大部分爬行动物(包含恐龙、翼龙、鱼龙)的眼睛有一圈由巩膜小骨组成的巩膜环,将眼球围在中间,对眼球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⑦鸟类中的巩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简单,但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这种形态只在一些现生蜥蜴中发现过,这令研究团队非常困惑。⑧另外,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眼齿鸟的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此外,眼骨的开孔(眼圈的内径)表明,眼齿鸟的活动模式为白天型。⑨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引发了2020年最大的古生物学争议。一些古生物学家声称这块化石是一种蜥蜴,而不是恐龙。原论文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同样未经同行评议的回应,反驳了这些论点。但另一个研究团队展示了未发表的数据,该数据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化石,该团队曾将其归类为蜥蜴。2020年7月2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撒回上述研究的通知,古生物学家和恐龙爱好者们都很困感。⑩“我们于2019年7月开始研究蜥蜴材料,并且已经强调我们的标本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蜥蜴,应该优先考虑。”布里斯托尔大学古生物学家阿诺.博莱特说。同年12月晚些时候,博莱特和他的同事们在一个研讨会上发现了第二个标本。几个月后,当他们完成分析并确定化石里的动物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时,他们联系了《自然》杂志上关于“缅甸白垩纪蜂乌大的恐龙”论文的作者,这一研究团队最初将化石里的动物描述为鸟类。⑪博莱特的同事、伦敦大学学院的苏珊.埃文斯说:“虽然质疑不断,但从另外一方面讲,这正是科学的意义所在。”新的化石物种被命名前,每个描述都提出了一个假设,再根据进一步的发现和分析进行测试。宽娅眼齿乌远非第一个经过更多发现和研究后被修正的史前动物。例如,著名的恐龙雷龙,1903年被重新标记为迷惑龙。2015年,另一组研究人员提出雷龙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应该重新命名,又被正名为雷龙。因此宽娅眼齿鸟不断变化的性质只是古生物学如何自我纠正的另一个例子。⑫尽管这块化石不再被认为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但由于它不同寻常的特征组合,仍然引人注目。在科学工作中,正是因为研究者们敢于质疑,不断发现,才能够不断进步。37.通读全文,概括“宽娅眼齿鸟”具备哪些特点。38.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专家们从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在2020年8月份发布于网上的一份资料上得到了部分答案,它描述了来自同一琥珀采石场的一个相似“宽娅眼齿乌”标本。39.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0.任选角度说明本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2022·辽宁和平模拟)阅读《话说“饮冰室”》一文,完成下面小题。话说“饮冰室”①梁启超书斋“饮冰室”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建于1924年。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②这是一幢砖木结构带地下室的浅灰色两层小洋楼,楼正面有三连拱门廊,两侧有弧形石头台阶。楼前庭院中种植着藤萝,配以淡素的透空花墙,显得幽雅宁静。建筑造型别致,正中大厅实际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顶,用花玻璃镶成,地面铺满大理石;阳光照射下来,散落一大片金灿灿的阴影,左边墙上挂着一米高的蔡锷画像。③一楼是书房、客厅、游艺室、资料室和餐厅,书房里摆满了书柜,客厅里陈列着菲律宾客人赠送给梁启超的蜥蜴标本以及鸵鸟蛋等复制品。二楼是卧室和休息室。区别于一楼,二楼是个相通长廊,书柜从这一头一直通到另一头,书分门别类地搁在长柜中。在看书累了或是需要踱步思考问题时,这片小天地尽可以满足主人的需要。④“饮冰”一词来自于《压子·人间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⑤“饮冰室”其实是先有其名,后有其楼。早年,梁启超即以“饮冰子”“饮冰室主人”笔名发表文章,并在《新民从报》上开辟《饮冰室诗话》专栏,出版的各类文集也冠以“饮冰室”之名。“饮冰室”的诞生注定了它是个矛盾的结合体。在梁启超生命的最后十年,一方面,他潜心学术研究,在“饮冰室”写出了诸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墨子学案》《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等一大批学术著作,他的思想至今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虽然他自称:“寓居”于天津,但他却无时不关心着天下大事,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当时的梁启超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心目中的政治模式在当时的中国还未得以实现,他还想用最后的努力来实现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⑥置身于“饮冰室”,感受着近百年前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位影响中国甚至是世界的人物,时空仿佛一下拉近了逝者与生者之间的距离。4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斋,梁启超的著作都是在“饮冰室”完成的。B.“饮冰室”是一座带地下室的两层小洋楼,庭院优雅宁静,建筑造型别致。C.“饮冰”一词来源于《庄子·人间世》,梁启超借“饮冰”一词表达了当时内心的感受。D.在天津“饮冰室”建成之前,“饮冰”这个名称已经多次被梁启超所使用。42.对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介绍了“饮冰室”的建筑面积。B.第③段使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目的是突出二楼更适于读书的特点。C.第④段引用《庄子·人间世》中的语言,说明“饮冰”的来源与含义。D.第⑤段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梁启超在“饮冰室”中潜心学术研究的成就。4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天津“饮冰室”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建筑。B.第①段主要介绍了“饮冰室”的位置、建造时间、设计师及建筑面积。C.第②③段采用空间顺序,有序地介绍了“饮冰室”的外观及内部结构。D.第④⑤段介绍了“饮冰室”的得名原因及其对于梁启超的重要意义。(2022·山东历下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春天来了,一起去吃花吧①春暖花开,花团锦簇,鹅黄嫩柳,姹紫嫣红。古人说:秀色可餐,这些美丽的花儿其实也是美味佳肴呢!②什么是食用花呢?食用花即人类可食用的花。据统计,全世界的食用花大约有180种,是世界各国的特色美食。例如,澳大利亚人用新鲜的旱金莲花拌色拉,墨西哥人用仙人掌花烹调菜肴点心,法国人用番红花炖鱼汤。除此之外,花还可炒食、蒸食、凉拌、腌制、油炸,当作蔬菜食用。③食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及秦汉时期,人类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中,产生了原始的鬼神崇拜,《楚辞•九歌》中有“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可见当时用蕙、兰蒸制成食物,桂花酿制成桂酒祭拜神灵。魏晋时期,中国道教逐步成熟,讲求养生延年,例如《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为上品,具有“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的作用。唐宋时期,花朝节食百花糕是唐代宫廷和官僚阶层的一种节日习俗。百花糕据传是女皇武则天的发明,用各种鲜花,和米捣碎,蒸制而成。明清时期,花卉食品和花卉饮品的品种多样,制作方法更为精细,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月的榆钱糕,四月的玫瑰饼和藤萝饼,盛暑之时将茉莉花熏茶,中秋佳节赏月之时则祀以鸡冠花。④从科学的角度看,部分食用花是有益健康的。人类的衰老是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衰老会降低机体内面对环境胁迫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增加机体患病和死亡的可能性。而应对衰老,最有效的办法除了节食,就是补充天然抗氧化剂,即补充植物中的多酚类物质。事实上,花艳丽的颜色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花青素,如飞燕草素、矢车菊素、芍药素等,而花青素属于多酚类物质的其中一类化合物。正如人们熟知的蓝莓、黑枸杞、桑葚等深色的浆果是花青素的“明星”水果,成为抗氧化活性的热衷之选。有专家对12种食用花进行分析测定,发现这些花都含有花青素,并且颜色越鲜艳,花青素含量越高,抗氧化活性的效果也越好。而且,花的抗氧化活性可以与普通的水果蔬菜相媲美。更重要的是,浙江大学对近15年的所有食用花研究中,发现黄酮醇、花青素、黄酮、酚酸和黄烷醇是食用花中最多的植物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能够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⑤食花也是许多地方的传统习俗。例如,日本每年3月至4月间的樱花节,也称为樱花祭。人们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开怀畅饮,吟诗作画。还有每年播种春耕之时,云南的哈尼族欢度“黄饭节”。黄饭是用晒干的染饭花的花序熬成汁液,然后浸泡糯米将其染成黄色,蒸熟后就成了香喷喷的糯米饭。这是春耕前的一次重大节日,代表着迎接农忙季节的到来,和对农业丰收的祝愿。⑥食用花也存在食用安全问题。部分食用花中含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或毒性成分,但一直以来人们便知道哪些物种有毒,并且知道如何通过加工处理,将有毒物质的含量降到最低。⑦那么,你准备好做一位花痴了吗?4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第②—⑥自然段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B.文章第③自然段多处引用古诗句,使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意。C.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D.哈尼族的“黄饭节”是秋收前的一次重要节日,代表着对农业丰收的庆祝。45.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围绕“吃花”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46.阅读第④段,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从科学的角度看,部分食用花是有益健康的。(2022·内蒙古北部湾模拟)说明文阅读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①当字航员进入太空时,因为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所以无法使用;铅笔虽然可以正常书写,但微小的导体石墨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代的太空笔则依靠气压将墨水压出。在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任务中,翟志刚携带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进入空间站,将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剑胆琴心展现得淋漓尽致。②为什么毛笔这种古老文具,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思考一番,毛笔是怎么书写的。答案看起来很简单:毛笔.上面吸收了墨水,在笔尖与纸张接触的时候,墨水就从笔尖转移到纸上。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为什么只有当笔尖接触到纸张时,墨水才发生转移,其他时候呢?④实际上,墨水自动发生转移也是常有的事情。初学者有时候会蘸上太多的墨水,墨水就会从笔尖滴下来。拿毛笔蘸墨时有特殊的技巧:只需把笔尖的一部分浸入墨中,这样可以保证只吸入适量的墨水,墨水就不会从笔尖滴落。所以,一支毛笔能留住的墨水,有一个上限。⑤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毛笔可以留住墨水,那么一定有一个机制来克服重力,这个机制会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墨水分子受到哪些力。由于毛笔笔尖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各处的大气压是平衡的,于是只需要考虑重力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液体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另一部分是液体与容器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液体黏附或者疏离。两种相互作用都有摩擦力,微观上体现为电磁相互作用,如果在宏观上结合起来,就带来一种叫作毛细现象的神奇现象。⑥毛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将一根毛细管浸入液体中,相比管外液面,管内液面会自发向上或向下发生移动。毛细现象第一眼看上去违反自然规律。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水会自发往高处移动?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液柱上升的过程伴随重力势能的增大,因此一定能找到另一种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是降低的。没错,这种能量来自液体的表面张力。⑦在液体表面与内部,液体分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很不相同。表面的液体分子互相连接更少,相互作用更弱,于是两侧受力不均。在这种受力不均的情况下,内部受力较大,将自发向外部“突出”,于是在不受重力的情况下,一团液体将呈现球形。在这种情况下,表面张力将使液体分界面变弯,使之达到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⑧问题的解答就是这样。毛细现象实际上要求达到一种平衡: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和液体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平衡。在达到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液体表面会发生变形。毛笔的材料,兽毛,也就是蛋白质,可以被水浸润。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不受重力影响,毛细现象在空间站自然也可以发生,于是毛笔在失重条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⑨当我们放眼星辰大海时,前人那些充满创意的智慧也凝视着我们。(选自《意林》)4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当宇航员进入太空时,无法使用传统的钢笔、圆珠笔是因为在太空中没有重力,无法将墨水漏入笔尖。B.当人们用毛笔写字时,毛笔上面吸收了墨水,而只有当毛笔的笔尖接触到纸张时,墨水才会发生转移。C.由于毛笔笔尖是开放区域,各处大气压平衡,所以要考虑墨水分子的受力,只需考虑重力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D.毛细现象在空间站同样也可以发生,毛笔即使在失重条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48.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以问句作为标题,点明了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B.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毛细现象的定义,解释了毛笔留住墨水的原因。C.第⑦段中加点词“突出”,形象地说明了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下液体所呈现出的形状特点。D.从文章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我国高超的航天技术,同时也能感受我国古人充满创意的智慧。49.文中有不少的问句,请你任选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黑龙江香坊模拟)阅读《虎年说虎》,回答各题。虎年说虎①2022年是生肖虎年。虎在民俗文化十二生肖里面,坐在第三把交椅。十二地支第三位的是“寅”,“虎”与“寅”相对应,故名“寅虎”。②老虎高居食物链的顶端,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虎充满敬畏崇拜之情,把虎视为最有威慑力的动物之一,加上虎的形象威猛无比,额头正中还有“王”纹样,在视觉上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被古人誉为“百兽之王”。③甲骨文的“虎”就像一只站立的,张牙舞爪的巨兽一样,它“巨口锐牙,利爪长尾”,尤其是腹部和背部的横画,把老虎身上的花纹刻画的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脉相承,也有少许变异,把身体简化成一条线。小篆字形开始抽象化与线条化。楷书的“虎”字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而形成的,将篆文表示虎头与虎身的线条变为“虍”(虎字头),而将表示虎腿的“人”形写成了“儿”(旧体写法从“儿”)或者“几”。④中国人对“虎”很是偏爱,并给“虎”赋予了特殊的寓意。⑤军事上,虎是权势、威严、勇猛的象征。国家用兵的兵符,称为“虎符”。“虎符”用铜制成,分为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到外官处发令,半符合则真,即发令,“虎符”代表最高军事权威。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虎”又是军队将领勇猛善战的象征。威猛的将军素有“虎将”之称,像刘备麾下有“五虎”上将;勇猛彪悍的部队被称为“虎狼之师”。⑥在民间,老虎被尊崇为祥瑞之兽,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虎虎生威”“龙腾虎跃”都是吉祥寓意,“虎”又与“福”“富”等字谐音,被人们寄托了福运、富贵的美好寓意。我国一些地区流行这样的风俗,给孩子要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着虎衣、抱虎枕。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礼典》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避邪。”于是人们常常把虎画在门上,起到驱除鬼魅的作用。⑦查阅与虎有关的汉字,虎还被古人赋予仁爱、悲悯的寓意。《说文解字》中的驺虞,是一种白虎黑纹,从不杀生的仁兽,后来古人把专门掌管山林的官员称为“虞”。从“虞”字上,可以看到人们给老虎赋予了仁爱之意。它提醒人们无论自身多么强大。都不要恃强凌弱,要关爱弱小。(根据《百家讲坛》20220131节目改写)50.为什么把虎称为“寅虎”?51.虎被中国人赋予了哪些特殊的寓意?52.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53.下面4幅“虎”字图片是为上文选配的插图,但不小心弄乱了顺序,请你根据第③段的内容,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顺序,对其进行重新排列,将排列好的序号写在相应答题处。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参考答案及解析【答案】1.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2.二月本是中原地区桃李争春的春季,在南岭以南地区却已出现树叶凋落的秋季场景;南岭以南很多植物开花结果和中原地区有先后差异。3.文章通过引用大量的古诗文等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增强文章文采,同时赋予文化气息。4.第⑦段说明语言严谨科学,直白明了,运用“19天”“3.6摄氏度”等具体数据,“几乎”“简单”等程度副词,加强说明的准确性。【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④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2)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说明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4)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追求以下特点:①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②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③趣味性。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表达方式。④知识性,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⑤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需要给文章划分层次:第①段为第一层,主要内容在题干已给出,即“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第②和③段为第二层,根据第②段“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第④段为第三层,根据第④段“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第⑤段为第四层,根据第⑤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也是南北差异的物候表现;第⑥段和第⑦段为第五层,主要内容题干已经给出,即“因地和四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2.本题作答注意根据第④段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内容分析可知,此诗表现了柳州二月十分榕叶落尽的场景,表现出秋季物候特征,南岭以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二月表现的春季物候特征不同;根据《江月五首》的内容和苏轼在儋耳有诗分析可知,都表现出“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3.本题作答注意引用大量古诗文,内容上都可以作为资料为自己的说明提供事实证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⑤段引用柳宗元、杜甫、苏轼的诗,证明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引用古诗文,是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诗意,增强文章文采。4.本题要求分析说明文本的语言特点:第⑦段大量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如“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将“北京、南京”之间三四月间的桃李开花时间进行了对比,明确地列举了相差为具体维度为“7度强”和相差的具体时间“19天”,都使文章说明语言准确直接,从而增强文章的严谨性;第⑦段还运用准确的程度副词,如“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表明了也不是完全相等,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案】5.A猎杀;B吃;C拆解6.【示例1】“绝大多数”“总有些”两个副词,从范围上作限定,“绝大多数”被挡在墙外,说明数量多,但并不完全:“总有些”就是说一定会有,但数量很少,客观准确,符合实情。【示例2】“钻”“侵”“避”“穿”“摸”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病菌进入体内的过程。7.摹状貌、打比方8.①不让皮肤出现伤口;②不乱吃抗生素9.“二”在文中一方面指免疫之战的两手准备,如两种战略、两类机制、巨噬细胞的两大绝招等,另一方面指免疫系统杀灭病菌非常执着、尽职尽责【解析】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⑶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⑷本题考查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应注意的文章的几个位置: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和抓关键句,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我们研读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确定说明对象。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5.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内容的理解。本文说明对象,“免疫之战:做事就得‘二’一点”。由第②段“对抗敌人,我的战略有二:阻挡、猎杀”可知,A为猎杀;第③段“所谓阻挡,就是盖墙,构筑物理屏障”和第⑤段“其实,上皮组织还装配了生化武器”可知,针对上皮组织的阻挡策略是物理屏障和生化武器;第⑦段“如果病菌进了墙,就得启动我的第二个免疫战略:猎杀”,提出“猎杀战略”;第⑧段“这胖子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提出猎杀防线是: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个吃货,只要是病菌,不论死活,“巨大侠”都吃”和“巨噬细胞体内的一个小细胞器——溶酶体,会释放很多消化酶,降解一切可以降解的垃圾”可知,巨噬细胞的功能是吃和拆解。所以B为吃,C为拆解。故答案为:A猎杀;B吃;C拆解6.本题考查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解答时,先找出词语,分析其意义和作用。“绝大多数敌人都被物理防线挡在墙外”中“绝大多数”,说明数量多,但并不是全部,说法符合实际,不绝对,准确严密;“因为病菌无处不在,总有些病菌会钻空子”中“总有些”,就是说一定会有,但数量很少,从范围上限定,客观准确,符合实际。“绝大多数”、“总有些”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过,因为病菌无处不在,总有些病菌会钻空子,侵入皮肤创面,避过机关暗器,穿过黏膜,摸进墙内。”运用“钻”“侵”“避”“穿”“摸”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病菌进入体内的过程。这些动词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故答案为:【示例1】“绝大多数”“总有些”两个副词,从范围上作限定,“绝大多数”被挡在墙外,说明数量多,但并不完全:“总有些”就是说一定会有,但数量很少,客观准确,符合实情。【示例2】“钻”“侵”“避”“穿”“摸”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病菌进入体内的过程。7.本题考查说明文方法的辨析。第⑧段划线句子中“正暗生欢喜,迎面走来一胖子”,“胖子”形象地表现“巨噬细胞”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只见这胖子身形一变,不知从哪里伸出一只手,“啪”地一声搭在病菌身上”把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比作胖子“啪”地一声搭在病菌身上,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答案为:摹状貌、打比方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免疫系统威力虽大,但也不是全能的,仍然需精心保护:第③段提到,免疫系统在皮肤上构建物理屏障;由第④段“记住,皮肤的功能是屏障,健康皮肤存在的目的,就是拒绝吸收外物。因此,只要皮肤没伤口,病毒、细菌就无法强攻”可知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不让皮肤出现伤口;第⑤段上皮组织上的生化武器——细菌和病毒,也在抵抗外源病菌。由“抗生素不能乱吃,不然这些土著也会被杀掉,这就是自降防御值了”可知,不能不乱吃抗生素,否则会降低防御价值。故答案为:①不让皮肤出现伤口;②不乱吃抗生素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下,结合上下文分析。由①段“所以,凡事必须两手准备,不能一根筋。我,免疫系统,也处处体现“二”的精髓。”可知,“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两手准备。由第②段“对抗敌人,我的战略有二:阻挡、猎杀”“区分杀敌,我的机制有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第⑧“‘巨大侠’的绝招也有二:一个是吃,前面已经说了;另一个就是拆解”,这里的两种战略、两类机制、巨噬细胞的两大绝招等都是免疫之战的两手准备;第二层是指:一根筋。第⑧段“巨大侠都吃,绝不挑食,甚至连死亡的正常细胞也吃,兢兢业业清洁你的肌体”,巨噬细胞不区分病菌死活,都“吃”,表现免疫系统杀灭病菌非常执着、尽职尽责。故答案为:“二”在文中一方面指免疫之战的两手准备,如两种战略、两类机制、巨噬细胞的两大绝招等,另一方面指免疫系统杀灭病菌非常执着、尽职尽责【答案】10.D11.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海城潜行的面积,进一步说明“蛟龙”号具有乘风破浪的能力。12.中国航天的硬核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愿望。13.中国的科学家把神话变成了现实,承载着国人的梦想,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愿望。【解析】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⑵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⑶本题考查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应注意的文章的几个位置: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和抓关键句,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我们研读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确定说明对象。⑷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有误,结合“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分析,可知选项错误;B.有误,结合“故被称为‘北斗’,又名‘北斗壮星’,.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分析,可知选项错误;C.有误,结合“‘玉兔’的善良、纯洁、敏捷和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分析,可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城潜行”。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海城潜行的面积。结合“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蛟龙’入水,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分析,说明“蛟龙”号具有乘风破浪的能力。故答案为: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海城潜行的面积,进一步说明“蛟龙”号具有乘风破浪的能力。12.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概括。依据“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喃,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概括为:中国航天的硬核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愿望。故答案为:中国航天的硬核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愿望。1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依据“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喃,是华夏)l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分析,这里的“浪漫”指中国的科学家把神话变成了现实,承载着国人的梦想,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愿望。故答案为:中国的科学家把神话变成了现实,承载着国人的梦想,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愿望。【答案】14.速度;温度;精度15.作比较、列数字。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16.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17.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着陆点特点,突出着陆点的精确。【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归纳概括,言之有理即可。(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首先要在平时积累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包括: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等。(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言之有理即可。(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说明文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准确、平实,要善于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更要善于反向立意,如果删掉某词,又如何的角度作答。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篇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安全返回地面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按照逻辑顺序,主要介绍说明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14.结合“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概括为:速度、温度和精度。故答案为:速度、温度和精度。15.“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神舟十三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