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教案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点

1.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预习卡预习课文。

2.搜集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激趣导入,了解背景

活动1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L导入:每个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天我们将和作家李星华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

难忘的历史画面。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

3.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

前”的回忆?)

活动2交流斐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生平。

操作指导:学贵有疑。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触发情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探究

文本的兴趣。此外,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学习障碍,因

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交流,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和当时

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活动1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小组合作按要求朗读课文,互相正音。

活动2学习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稚”是翘舌音,读zhi;“避”读bi;“僻”读pi;“峻”读jiin;“魔”读m6,不

读m6o

2.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1)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字义。

(2)出示词语,在语境中识记生字。

幼稚避免严峻瞪着僻静啾了瞅皮靴魔鬼苦刑绑起来棉袍执行

(3)理解词语。

①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

②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书写本课难写或易错的字。

哼:左右结构,右下部分不要多加一横。

执:左窄右宽,第五笔不是横折弯钩,而是横斜钩。

(2)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操作指导:此环节教学时,要以自学为主,给学生充足的读文时间,并放手让学生独立

完成生字词的学习任务,教师可针对重点内容适当点拨,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板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1.导学: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

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围绕着“李大钊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

令你感受最深?”这一问题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并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勾画内容。

2.班内汇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悟人物的品质。

活动2合作交流,梳理内容

1.导学: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请结合学生活动卡来交流。(课

件出示活动卡)

段落写作顺序具体事情

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

第2〜7自然段被捕前

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第8〜18自然段

第19-29自然段

第30〜33自然段

(1)快速默读课文,根据圈画内容自主完成活动卡内容。

(2)组内互相交流,再次完善活动卡内容。

2.汇报:根据学生的发言,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

被害后。

操作指导: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借助活动卡,从找时间、说事

件中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板块四拓展延伸,查阅资料

1.扫读课文,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设疑。

预设: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敌人为什么要杀

害李大钊?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2.引导学生将问题分两类:一类为“感兴趣提问”,另一类为“加深课文理解提问”。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准备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操作指导:学生对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和李大钊所处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引导学

生查阅资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组指导,给学生界定具体内容,使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

动,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1.听写词语。

(1)教师逐一读词语,每个词语读2遍:

幼稚避免严峻瞪着僻静瞅了瞅

皮靴魔鬼苦刑绑起来棉袍执行

(2)听写结束后,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汇报。

(3)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2.复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导入: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进那

段历史。

操作指导:简单地复习可以唤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

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板块二精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活动1学习“被捕前”这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2〜7自然段,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

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先议后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局势越来越严峻”和父亲态度

的对比,以及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感受人物的内心。

预设:

生1:由''坚决"可以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生2: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可以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生3: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可以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

还重要。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一一他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

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人。

活动2学习“被捕时”这部分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

心。

2.导学:“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听见了,可他依旧“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

时在想些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

(1)导思: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严峻态度”,走进人物内心。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动3学习“被审时”这部分

1.指导学生朗读第20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为切入点,联系上下文学习。

(D导入: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我

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3

自然段的第1句话和第2句话。

(2)学生朗读后质疑:“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

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阅读第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导学:在李大钊的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李大钊对孩子的

爱。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

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

力量从何而来?

(1)联系上下文,同桌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2)相机出示重点句段: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一他对于革命事业

的信心。

①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段。

②引导学生感悟人物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3)总结全文:正是因为李大钊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势,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

官,亲人的呼喊,他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

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

操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

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但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烈士的伟

大精神,要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

板块三升华情感,体会表达方式

1.课件出示李大钊的一张照片,并配上音乐。指名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其在

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2.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3.课外拓展:搜集其他革命先烈的故事,读一读,并利用班会开展一次革命英雄人物的

故事演讲会。

操作指导:语文,正是依靠着文字向阅读者传递着信息与情感的,只有“读进去”,才能

“悟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照朗读,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进

一步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深刻影响,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

板书设计

忠为

忘不了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一

于国

工作紧张一忠于革命革捐

年一被捕前一形势严峻

命躯

-精品

的一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一视死如归

神质

伟崇

忆一被审时一一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一坚贞不屈

大高

一被害后一伤心过度记住H子一为国捐躯一

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过程,还是师生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反复、深层次的“对

话”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体验、领悟、探究与发现问题,把握与发展

文本的内核之所在。

2.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为了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

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在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重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革命先烈事迹。在了解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还想了解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

题去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为了进一步拓展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引导学生搜集

其他革命先烈的故事,开展关于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演讲会,感受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

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

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

文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

本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析后的顺序叙述。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

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

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学习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

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

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含糊、纷乱、僻静、恐怖、严峻、

勉强”等词语。

教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哪

学些事。

标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

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

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朗读课文,理清文从对李大钊同志被捕

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时

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李描写中,体会其精神品质;安2课时

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排

和可贵品质。连贯的表达方法。

f第一课时

M但仃0标

1.会写“稚、避、峻”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含糊、避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3.理清文章顺序,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八i«4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顺序,感悟革命先烈的形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

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

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课文,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一一李大钊同志。

2.理解课题,简介人物。

(1)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

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2)了解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

解放事业中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逮捕,被捕以后遭受种

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同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

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其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等。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稚避峻啪瞪僻瞅靴魔刑哼绑啃袍执

过渡:本课的生字比较多,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认读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

学们?(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避”和“僻”字形相似,读音有别,声母分别是“b”和“p”;“瞅”和“执”是

翘舌音;“瞪”“刑”"哼”''绑"是后鼻音;“瞅”的声调是三声。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识记。

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幼稚含糊避免组织警察局势

严峻轻易新闻尖锐纷乱喊叫闪亮僻静剧烈粗暴

皮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态度冷笑残暴匪徒

拘留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过度

(3)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

论。

♦难理解的词: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事故而牺牲生命。

[含糊]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满脸横肉]脸上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形容相貌凶恶。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机智]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

[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3.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顺。

预设:本课中有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词,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起来比较

困难。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认读,不仅要单独认字、认词,还要把词语和生字放在语

言环境中反复读句子,以求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1)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顺序写的,主要写了、、

、这几件事。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空白处做批注。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预设: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只要解释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明确: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

上、被害后的情形。

教师小结:本文是作者李星华在父亲李大钊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

被捕时、在法庭上的情形以及父亲被害后全家人的沉痛心情,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

情。文章在开头先直接交代父亲遇难的具体日子,接着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父亲遇难的经

过,我们把这种叙述顺序叫做倒叙。

3.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

(1)思考: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突出

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我”的身份,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并

且照应文题。

(2)简单介绍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的定义: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

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采用倒叙的作用:一是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时要注意: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

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衔接自然。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

反复复,使文章的脉络不清。

4.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倒叙)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被捕前)

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在法

庭上)

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自读自悟,作业设计

1.自主阅读,圈点批注。李大钊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一一第二课时.“—

A时0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

育。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的写法的好处。

,笠O«盛]

1.深入理解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的好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教师听写词语。

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幼稚含糊避免组织警察局势

严峻轻易新闻尖锐纷乱喊叫闪亮僻静剧烈粗暴

皮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态度冷笑残暴匪徒

拘留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过度

(2)同桌检查听写情况,交流写错的词语。

2.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分别是哪四件事?

明确: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

被捕的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

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2)哪位同学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四件事?

示例:父亲坚持工作一父亲视死如归~父亲坚贞不屈一全家悲痛欲绝。

(3)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点拨。

3.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的确,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先驱,他心怀崇高的理想,为

了伟大的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他拥有坚定的意志,不动心于高官厚禄,不屈服于严刑

拷打。危难面前,他的镇定、沉着,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情怀。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

课文,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

预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

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

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

①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②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③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

品评一:父亲被捕前

①思考: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解析重点句子。

A.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预设:引导学生读这几句话,了解李大钊的工作状态,感受他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一

一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埋头工作;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一一烧掉文件,防止机密文件落入敌

手。

B.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

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

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交流示例:

师:读了前面三句话,你感受到父亲怎样的特点?

生:对子女慈祥和蔼,关心子女的成长。

师:“这一次”父亲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生: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父亲为了工作才没有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父亲如

此“含糊”地回答,也可能是不让“我”知道他的工作情况,从而保护“我工

师:你们喜欢这位父亲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李大钊既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的好父亲,又是一个对待工作认真严

肃的好同志。

C.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

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明确:这几句话是在严峻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时父亲说的话。

最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语气坚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仍选择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

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总结人物形象: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

人。

④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2—7自然段。

品评二:父亲被丽

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

①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这一部分重点描写了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带

领学生进入紧张的情境,在情景式朗读中感悟父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父亲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从“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

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

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父亲的一言一行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

精神。

②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这些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

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些说明敌人残暴。

③作者把敌人和父亲的表现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对于理解李大钊的

人物形象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找出具有对比关系的句子,理清

对比的具体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有三处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胆量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人

数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态度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

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

④引导学生想象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的镇定,用对比手法写几句话。

预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一方面可以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

面想象敌人面对革命者时的虚伪、恐慌,以及李大钊面对敌人时镇定自若的画面,在画面的

对比中进一步感知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精神。

⑤总结人物形象:被捕时,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视死如归。

⑥学生练习朗读第8—18自然段,要求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

品评三:父亲被捕后

①思考: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②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A.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神

态的句子,用“_”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动作的句子。

B.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思考讨论:

a.“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

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b.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

了什么?

明确: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

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

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

沉着。

c.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沉着”,从容镇定、不慌

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d.说说你从父亲“瞅了瞅我们”的举动中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面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爱

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此处可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

示例:父亲不想连累“我们”;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感染亲人;父亲

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沉着、冷静。

e.“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望了望我们”的动作中包含了怎样的含

义?

明确:“望了望”既包含着父亲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通过眼神告诉家人,

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③总结人物形象:在法庭上,李大钊是一个安定沉着、坚贞不屈的人。

④齐声朗读第19一29自然段,边读边感悟父亲的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三、体会写法,升华情感

过渡:在法庭上与父亲的见面不幸成了“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当父亲被害的消息传

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31—33自然段,从家人的表现中体会悲伤欲绝的心情。

预设: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梳理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共同的情感。

人物表现情感

舅老爷哭着从街上回来,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

悲痛欲绝

“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

怀念父亲

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

母亲憎恨敌人

过去;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思考: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

么?

预设:本文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

还不见回来”与“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前后照应,文章的开头

和结尾也相互照应等。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作用,教师只需

简单介绍,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本文要抒发的情感来体会作者在这里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的

好处。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明确: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

“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

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

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5.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提示:①对亲人慈爱。②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③面对敌人坚贞不屈、顽强斗争。

(2)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提示:①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②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他

们未竟的事业,做建设祖国这一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四、积累写话,作业设计

L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查找李大钊的相关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局势危急【精神伟大

不慌不忙平静慈祥为国捐躯

品格崇高

''工作紧张态度严峻安定沉着亲人悲痛

♦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学生齐读第8—18自然段。)

师:“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生:指的是1927年4月6日那一天。

师:“果然”怎么解释?在文中指什么?

生: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文中指“我们”想到了父亲被捕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描写敌人的语言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不要放走一个!”“你认识他吗?”“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看好,别让他

自杀!”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