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一次模拟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答

案,须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请保持字迹工整,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

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

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

根本因索,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二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

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

考,变形似的追求。

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

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寒林、枯木、远山、近水、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

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

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

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

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

画人效仿的程式。

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

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

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

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裂扶,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

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

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

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

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

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

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

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

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

发现真正的“历史”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性等文

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

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

(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

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

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

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

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

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

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

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

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

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

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

主观意兴上。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

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

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

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

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活、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颓说:“石如飞白水如籀‘上选,写竹还

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

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s

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

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

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

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

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

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

02/13

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

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

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

劈,就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

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

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

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籀(zh6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

人文价值。

B.文人画的"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

命空间”。

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

美学准则。

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

元朝开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追求永恒的真实,

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

B.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程式化,方能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否则

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

C.受政治环境影响,山水画领导权元时落入士大夫手中,“文人画”才正式确立,

这和材料一的说法并不矛盾。

D.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

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心闲咏,不在象与声。”

C.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

D.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4分)

5.古人有“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又有“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

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掌声响起来

张大愚

他是一位拉二胡的流浪艺人,大约四五十岁。不知什么原因,失去了右小腿,行动

全凭一副拐杖。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这座城市和为什么来这座城市—或许也没

有人想知道。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谁顾得上去关注一个残疾艺人?又有多少人

会静下心来细细聆听那种古老陈旧的声音呢?

街边的小公园是他的寓所,公园的长椅是他的床榻,漫天的星河是他的衾被。两包

方便面或者一份廉价的盖浇饭,就是他一天的膳食。他不修边幅,放任头发与胡须疯

长,遮盖住大半张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手中的二胡,选料考究,做工精细。

紫檀的琴杆与琴筒,黄杨木的琴轴,琴筒蒙的是顶级的金花蟒皮。由于长时间地使用摩

挛,琴体包了浆,泛着温润柔和的紫光。内行一看便知价格不菲。以他现在的收入,不

知需要积攒多长时间才能置下这样的珍品。

每次演奏完毕,他会从琴盒里取出一块干净的麋皮布,擦拭二胡的每一个部位,然

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琴盒里。他的动作认真细致,甚至有些虔诚。他的目光温软,像在注

视着恋人。晚上,他会枕着琴盒入睡。他的梦里有二胡,二胡的梦里有他。

他演奏的曲目很多,欢快的,抒情的,忧伤的,都游刃有余。最拿手的是《二泉映

月》,曲调幽幽咽咽,仿佛被血和泪浸泡过——他应该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他坚持每天演奏两场,上下午各一场,每场两小时。与其他街头卖艺者不同,他是

“绿色”演奏:没有麦克风,没有伴奏带,只有二胡本身的声音在空气中真实地游走。

有一天,公园里来了一个卖唱的女孩,与他各据一角。女孩奇装异服,神情傲娇,

瘦削的肩膀上斜挎着一把大大的吉他,面前支着麦克风,音响一开,激越高亢的歌声伴

着砰砰的吉他声铺天盖地袭来,气势宏伟。但令人惊奇的是,二胡的声音总能从那震耳

欲聋的声音里钻出来,清晰地传至每个人的耳鼓,像一条轻捷灵动的小鱼儿,在人们心

里游那么几游。

弹吉他的女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尚,光鲜,激情四射,足以吸引更多的人驻

足欣赏。一天下来,女孩的钱盒满满当当的。相比之下,他就显得更加落魄,甚至可

怜。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想法而已,他自己内心未必这样认为——谁说这

样就是可怜呢?可无论怎样,那个决定生存质量的钱盒里总是寥寥无几,却是不争的事

实。

我第一次听他的演奏,是在初夏的一天。时近黄昏,云舒霞卷,弯月初升。公园里

行人寥寥,微风拂过,有二胡乐声飘来:公园不大,我绕过一座乱石堆叠的假山,就看

见了他。他坐在一丛海桐灌木旁的木色长椅上,左手持琴,右手执弓,腰背自然挺直,

标准的二胡演奏姿势,他拉的是《彩云追月》,曲调轻快流丽,我似乎能感觉到那些被

04/13

奥数题纠缠而绷紧的神经在一根一根舒缓,熨帖极了。他的头仰起,双目微阖,神情温

柔。我没有去想为什么一个流离落魄的流浪艺人会有这种表情,我只是单纯地被乐声吸

引,甚至没有注意到他那条不健全的右腿:

整个暑期,这座公园成了我有空必来打卡的地方。去的多了,他开始同我打招呼,

让我报喜欢的曲名,并坚决拒收我的钱。我们从不深聊,一个神秘的不知从何处来又不

知将去往何处的成年人,他的故事、他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个阅历尚浅的少年轻易可以

触碰的。

暑期最后一天,我又去了暮夏时节,风里带了一丝秋意。看到我来了,他点头向

我示意,然后问我想听什么。我说都可以,谢谢。他沉吟一下,说那就《二泉映月》

吧,起势,运弓,顿挫流转,这个有故事的男人,在这个黄昏,开始了一场这个夏天以

来最高水准的演奏口越来越多的人被乐声吸引过来,它细腻而又雄阔,伤怀而又悲悯,

于暗色中隐现清明,于寂灭中萌发新生。它描摹的是一幅“长太息以掩涕”的人生长

卷,同时又是我们所有人置身其中的有情世界。所有人安静地聆听着,过往岁月的浮光

掠影纷纷在此刻翻涌上来,在心中百转千回。

一曲结束,四野静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他若有所思地怀抱着二胡,凝然不

动,仿佛与天地相合。这是一场堪称大师级的演奏,不可复制。不知是谁长吁了一声,

我回过神来。一个男人把一张百元纸币放进他的钱盒里,其他人纷纷效仿,往盒子里放

钱,我也放了二十元。盒子满了,还有几张散落到地上。

暮色将尽未尽,绛紫色微光在公园里流连。我心念一动,带头鼓起掌来,众人跟着

鼓掌。掌声像子弹一样将他击中,他身体一震,神思回转,抬头看了看我,以及围聚的

众人,目光深邃明亮。

他从容地将二胡放进琴盒,撑着拐杖站了起来,向众人优雅地鞠了一躬,然后挺直

腰身,矜持地微笑着,那一刻的他,仿佛双腿完好地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英姿勃

发,光华灼灼。

那是一场告别演出。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三段从外貌、饮食等方面写出流浪艺人生活的艰难,引发了读者对他的一

些疑惑,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对流浪艺人演奏完毕的动作、神态等进行了精细地刻画,凸显了其对于二胡

的珍视、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敬重。

C小说善用对比,例如无论卖唱的女孩的吉他声多么响亮,都不能完全掩住二胡的

声音,这就突出了二胡声音之清越。

D.小说前半部分指出流浪艺人最拿手的是《二泉映月》,最后又以此结束,不仅把

故事推向了高潮,也有利于主题的揭示。

7.关于流浪艺人告别演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到“我”来,“他点头向我示意”,说明经历暑期我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B.他“怀抱着二胡,凝然不动”,说明此时他已完全沉浸在二胡的艺术世界里。

C.关于本次演奏的乐声,既有对其的正面描写,也有听者反应等侧面烘托。

D.“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说明流浪艺人已辗转他地弹奏二胡。

8.小说以“掌声响起来“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的“散文化“包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性浓郁、语言有诗意有意境等方

面。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本篇小说符合这种趋势。

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有怎样的散文化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阔尝宴见,问上日“幽、

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目:“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日:“知其巧佞而用

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日:“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

乱而君危知之。”房日:“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

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日:“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

安得危亡之君!”房日:“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

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目:“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

耳。”房因免冠零首曰:“《眷愁》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

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

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日:“亦极乱耳,尚何道!”

房日:“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日夫前

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日今为乱者谁哉房日:“明主宜自

知之。”上日:“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日:“上最所信任,与图事惮性之中,

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日:“已谕。”房罢出,后上亦

不能退显也二

县龙弓: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

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日:“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

06/13

太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

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

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日/今

为乱者/谁哉/

D.房日/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日/今

为乱者/谁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匕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

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

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

形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

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

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

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

何人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4分)

(2)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4分)

14.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

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书韩干牧马图(节选)

苏轼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口

厩马多肉尻睢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笔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躺气凋丧。

15.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首句“舐笔”写画工惨淡经营的情态;“先生曹霸”写韩干的师承,写出韩

干系出名门。

B.苏诗第五句,描写画中之马华美照人的配饰;接着,以“自然”赞美了韩干笔下

马的形象。

C.“玉花”,玄宗所乘马名,诗中指画中之马。“庭前”指庭阶上真马,“屹”表

现二者的神貌。

D.玄宗看到画十分满意,故“含笑赐金”;掌管马匹的官员的反应,侧面表现了曹

画的神韵。

16.两首诗都写到了曹霸、韩干,在处理上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兼具“"和

“”的风雅精神。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以助君主“守成”,其中劝谏唐太宗要赏

罚有度的两句是,"O

(3)中国传统的酒文化绵绵不绝,滋润着文人或豪放或深沉或缠绵或愤激的心灵,例如

李白“”,苏轼的“”,都使用了“酒”意象。

08/13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正月十五元宵节看灯,老北京人一般叫做“逛灯市”,或者“闹花灯”,也有叫做

“踏灯节”的。但无论是一个“逛”字,还是“闹”字,或“踏”字,都体现了那时灯

节的张扬劲儿。(①),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部小百科全

书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灯节已经进了公园或电视里了,即使街巷、高

楼大度和商家店铺前,可以看见灯,却几乎是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在老北京,灯节在街巷里,在平民百姓之间,才会有“闹花灯”的那种“闹”劲

儿。那时候,前门和琉璃厂一带,最为辉煌,“细马轻车巷陌腾,好春又是番增。今宵

闲煞团圆月,多少游人只看灯”,(②)。即便在小胡同里,在四合院里,小孩子们也

会提着走马灯、气死风(一种简单的圆形灯笼),或者小橘灯,绕世界跑,

如今,灯节没有了以往的“闹”劲儿,灯也无法和那些的灯相比了。对

于元宵灯,我们的想象力似乎在,元宵节的味道也随之只剩下元宵的味道

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收缩如出一辙目不暇接退化

B.萎缩千篇一律琳琅满月退化

C.萎缩如出一辙琳琅满目蜕化

D.收缩千篇一律目不暇接蜕化

19.在(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时值春节假期,中国楹联学会

组织广大楹联专家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创作了一批春联,希望用对联这种中国特有

的传统文学形式,为冬奥场馆建设融入中国元素、烘托文化氛围、弘扬奥运精神。

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冬奥村运动员楼选用了几副对联:(1)“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

春暖地球村。”(2)“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这些对联言简意赅,富有

文采。高中生小王是对联爱好者,他读了这些对联,赞叹不已,也为中国冬奥会运动员

撰写了一副对联:“冰雪争锋凭实力;"o

20.请从下面四副对联中选出最适合悬挂在冬奥村运动员楼的一副(3分)

A.玉骨三分酬白雪冰心一片付青春。

B.万国心连晴宇阔五环旗映绿荫浓

C.型开雪海三分浪滑出冰山一道虹。

D.大筑鸟巢迎凤舞高擎圣火看龙飞。

21.请从上文画波浪线的两副对联中任选一副,标明序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6

分)

22.请为小王同学的对联补写下联。(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想$2

环堞彳*跄■Mah

也才小♦,士8/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综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13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一次模拟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A(张冠李戴)

2.C(A曲解文意,B表述绝对,D已然未然)

3.A(强调书法对文人画的价值)》

4.①对比论证,(1分)将文人画创造出的"绝对空间"和物理学"绝对空间"概念进行比

较,鲜明论证文人画旨归在于脱离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

点。(1分)

②引用论证,(1分)通过引用赵孟?澳的诗,论证「绘画的美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

的观点,极具权威性、说服力。(1分)

5.①"气韵"是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境界和兴味。②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气韵生动"的美学

原则,淡化形似与写实,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③画面不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

巧,而追求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6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6.C(“对比”错误。吉他声很响亮,二胡声没有被掩住,这不是对比,而是正衬。)

7.D(“说明流浪艺人已辗转他地弹奏二胡”,此意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再也没见

过”。)

8.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与流浪艺人的最后一次演出收获的掌声相

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凸显了小说主题,表达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及对其艺人的

赞美。④突出了流浪艺人演艺水平之高,强化了其个性特征。(4分,每点1分)

9.①情节淡化。小说以“我的口吻叙写了一位流浪艺人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令人印象深刻,让人意犹未尽。②人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抒

情气质。主人公生活窘困,却忠心于传统艺术。③语言上呈现出散文诗化的倾向。语

言简洁、质朴、不渲染,又不失典雅。(6分,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

“今为乱者谁哉?”)

11.C(“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是指军中营帐)

12.C(“明确”错)

13.(1)面临乱世的君垄,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

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4分。“临”“贤”“寤”“安各

1分)

(2)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则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又从何入手呢?(4分,“德”

“昌”“竭”“人”各1分)

14.①借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让元帝明白国家出现危机是因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②借

01/13

用《春秋》的记载又让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来国家舟现了危机;③用委婉晓谕的方式让

元帝自己明白所重用的石显就是奸佞之人。(3分,每点1分,大致意思对即可)

15.B(“描写画中之马”错误。描写的是现实中的马。)

16.①主次不同。苏诗韩干是主要写作对象,曹霸是衬托:杜诗以曹霸为主,韩干是次

要写作对象。②详略不同°两首诗对衬托性的对象的处理,苏诗是一笔带过,极略;

而杜诗则更为详细,介绍了韩干师曹的时间,画马的成就,以及艺术缺陷。③对韩干

的评价不同。苏轼高度肯定了韩干的牧马图,而杜甫却批评了韩干画力不能化骨”的

艺术缺陷。(6分,每条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好色而不淫怨排而不乱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3)示例:呼儿将出换美酒把酒问青天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第(3)题答案不唯一,其他答案只要符合

要求,亦可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B(萎缩,意为"衰退".收缩,意为"紧缩".千篇一律: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没有

变化。如出一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到处充满了美好的

事物。目不暇接:形容眼前东西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来不及看。退化:泛指事物由

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变质)

19.①那时的灯.是变化万千的②说的就是那时候的盛况(4分。每处2分)

20.C(既具有冬奥元素一4雪海”“冰山”,又具有运动元素——“犁开“滑出”,富有动感

和美感。A是写梅花的对联,“玉骨”不适合形容运动员,且也没有扣住运动元素。B是

写奥运会的,但不是写冬奥会,也不是专门为运动员所写:“绿荫”不适合冬奥环境。D

是写奥运会的,但“大筑鸟巢”“高擎圣火”侧重写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和圣火传递,不适合

挂在冬奥会运动员楼。)

21.示例一:(1)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春暖地球村。①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