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一中高三(下)第一次
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
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
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
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
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
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之一。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
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
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
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
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
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
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
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
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
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
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
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
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
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
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
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
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
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
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
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
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
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
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
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
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
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
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材料三: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
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
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
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
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的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
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
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
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
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
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
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
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
第2页,共38页
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
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
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
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
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
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
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
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
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
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
的联系。
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
的因素”。
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5.铁凝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
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四(节选)
路遥
高加林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然后伏在大马河的桥栏杆上,低头看着大马河的流水绕过曲
曲折折的河道,穿过桥下,汇入到县河里去了。他在这里等着巧珍。他决定今天要把他
和巧珍的关系解脱。他既不愿意回高家村完结这件事,也不愿意在机关。
高加林伏在桥栏杆上,反复考虑他怎样给巧珍说这件事。开头的话就想了好多种,但又
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好。弯拐来拐去,归根结底说的还不就是
要和她分手吗?在他这样想的时候,听见背后突然有人喊:“加林哥……”一声喊叫,
像尖刀在他心上捅了一下!
他转过身,见巧珍推着车子,已经站在他面前了。她来得真快!是的,对于他要求的事,
她总是尽量做得让他满意。
“加林哥,没出什么事吧!昨天我听三星捎话说,你让我来一下,我晚上急得唾不着觉,
又去问三星是不是你病了,他说不是……”她把自行车紧靠加林的车子放好,一边说着,
向他走过来,和他一起伏在了桥栏杆上。
高加林看见她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浑身上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顿时感觉有点心酸。
他怕他的意志被感情重新瓦解,赶快进入了话题。
“巧珍...”
“唔。”她抬头看见他满脸愁云,心疼地问,“你怎了?”
加林把头转向一边,说:“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口……”
巧珍亲切地看着他,疼爱地说:“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就给我说,千万
别憋在心里!”
“说出来怕你要哭。”
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
“我可能要调到儿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咱们……”
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过了一会,才说:“那你……去吧。”
“你怎么办呀?”
“我主要考虑这事……”
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两串泪珠静静地从巧珍的脸颊上淌下来了。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
桥栏杆,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
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
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找个更好的对
象...加林哥....”
巧珍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
第4页,共38页
高加林眼里也涌满了泪水。
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他想拦住她,但又没拦。他的头在巧珍的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她摇摇晃晃走过去,困难地骑上了自行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奔而去了。
高加林也猛地骑上了他的车子,他骑到一个四处不见人的地方,把车子摔在地上,身子
一下伏在一块草地上,双手蒙面,像孩子一样大声号陶起来。这一刻,他对自己仇恨而
且憎恶!
五天以后,高加林从刘家湾公社返回县城,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
他们穿着游泳衣,一到中午就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
滩上晒太阳。傍晚,他们就在东岗消磨时间;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或者一首连一
首地唱歌。黄亚萍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一番:咖啡色大翻领外
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她自己也重新烫了头发,用一根红丝带子一扎,
显得非常浪漫。浑身上下全部是上海出的时兴成衣。
有时候,他们从野外玩回来,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像故意让人注目似的,黄亚萍带着
高加林,洋洋得意地通过了县城的街道……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因为黄亚萍把他
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动,就像他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
他父亲和德顺老汉有一天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脸色都不好看。高加林把奶糖、水果、糕
点给他们摆下一桌子,又冲了两杯很浓的白糖水放在他们面前。
他们谁也不吃不喝。高加林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了,就很恭敬地坐在他们面前,低下头,
两只手轮流在脸上摸着,以调节他的不安的心情。
“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先开口说,“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揩
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
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
“你还年轻,不懂世事,往后活人的日子长着哩!爸爸快四十岁才得了你这个独苗,生
怕你在活人这条路上有个闪失啊……”他父亲说着,老眼里已经汪满了泪水。
高加林一直低着头,像一个受审的犯人一样。
老半天,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说得也许都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
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
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我给你们买饭去……”两个老人看他们再说什么也不顶事了
——这个人已经有了他自己的一套,用他们的生活哲学已经不能说服他了。于是他们就
起身告别。
两位老人心情相当沉重地走了。
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但却像铅一样,沉甸
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
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省报要办一个短期新闻培训班,让各
县去一个人学习,时间是一个月。县委宣传部已决定让他去。
他一晚上高兴得没睡着觉一一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进省会,去逛大城市呀!
走的那天,亚萍和他一起去车站。他身上穿的和提包里的东西,全是她精心为他准备的。
当汽车从车站门口驶出来,亚萍的笑脸和她挥动的手臂闪过以后,他的心很快就随着急
驰的汽车飞腾起来;飞向了远方无边的原野和那飞红流绿的大城市……
(有删改)【注】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在那个年代,年轻人除了上大
学,很难跳出“农门”。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但后来被大队书记的
儿子顶替了,他只好回家种地。高加林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来当了局长,高加林因为叔
父的关系成了县里的一名记者,后被人告发,他又回到了高家村当农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把与巧珍分手的地点选择在大马河的桥上,而不是他和巧珍曾经生活的
高家村或者自己现在工作的机关,主要是避免让巧珍难堪。
B.“我决不会连累你……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
找个更好的对象……”,突显了巧珍的善良。
C.“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
等内容,展现了高加林不一样的生活和心情。
D.高加林父亲和德顺老汉来到高加林的住处,德顺老汉先开口劝说高加林,高加
林父亲也苦口婆心,但最终都没能说服高加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话就想了好多种,但又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
好”,细腻地刻画了高加林此时无地自容的心理状态。
B.“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通过
细节描写表现了巧珍在得知高加林变心后的反应。
C.“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摆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还年轻,不懂
世事”等语言质朴自然,但同时也折射了高加林家乡人的守旧与固执。
D.“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
了",前后形成反差,表明高加林的难过完全是装出来的。
8.请简要概括高加林的形象特点。
第6页,共38页
9.路遥的小说《人生》结局写高加林回到了高家村,而巧珍已经嫁人了。这样的结局
在节选部分中已有暗示,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①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
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
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贞观元年,事即尚书长孙无忌②尝被召,不解佩刀入
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
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
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
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日:“法者非
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
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
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
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
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
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
道裕刑部侍郎。贞观初,本奉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
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
有仇嫌,不得不举。”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公平》)
【注】①秦府:秦王府。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前,曾被封为秦王。②长孙无忌:长孙皇后
之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
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
B.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
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
C.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
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
D.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
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指密封的奏章,臣子上书奏事时,为防泄漏而把奏章密封起来;也可指封
禅。
B.吏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以及科举等事务。
C.陛下,“陛”指台阶;“陛下”本指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
称。
D.太宗,我国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其在位期间的年
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不管是校尉没有发觉还是长孙无忌带刀入内,按照法律都应定为死罪;
如果皇上念及他们的功劳,也可减轻处罚。
B.在对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如何定罪这件事上,戴胄和封德彝的观点不同;由于戴
胄坚持己见,唐太宗最终免去校尉一死。
C.李道裕认为李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判定为无罪;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他的
建议但因为这件事,后来授任他为刑部侍郎。
D.唐太宗希望大臣们不要畏惧议论而犹疑不决,有所回避,而应秉持公正,做到“内
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为国荐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②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14.对把秦府中原来的士兵都授予武官之职的建议,唐太宗是如何反驳的?请用自己的
话概括唐太宗的三点理由。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四镇薛侍御东归©
岑参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第8页,共38页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汽
【注】①天宝十四年前后,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
禄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②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
③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抒情,诗人泪送薛侍御东归,“独”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颌联运用反问手法,写作为门客的诗人因得罪了将军而感到无所依靠。
C.颈联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
D.诗歌语言通俗,言辞凝滞体现出诗人的愁肠百结,读来令人满目凄然。
1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用对偶句
式,以“,”两句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2)在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来比喻冬雪的句子是
“”,描写冰封沙漠的景象的句子是“"。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出武艺出众、英姿勃发的英雄形
象的句子是“,"。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国家受到侵犯时,驻守中印边境的5位英雄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冲锋向前,誓死捍
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面对新冠疫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无数
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
铜墙铁壁;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之中,守护千
年瑰宝;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
业,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绘制出一幅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学校开展以“愿为萤火,照亮星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
篇议论文,来表达你的感悟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
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缺少诙谐幽默
的。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
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
崇高,,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甑,,
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
《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
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即所谓“闲笔”的
历史叙述上。()。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有云飞浪卷、,
也有闲情逸致、云淡风轻,“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
笔”的有机构成。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
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
进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苟言笑一字千钧瓦釜雷鸣凸显
B.正襟危坐一言九鼎电闪雷鸣突显
C.正襟危坐一字千钧瓦釜雷鸣凸显
D.不苟言笑一言九鼎电闪雷鸣突显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春秋》
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B.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春秋》
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C.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种历
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第10页,共38页
D.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这种历史
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闲笔”往往描写的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
意义
B.“闲笔”往往描写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
义
C.“闲笔”往往描写的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主题与结构的双重
意义
D.“闲笔”往往描写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主题与结构的双重意
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
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
水的洋渡故座,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①","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
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②,如罪犯。陌
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
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③,则可。泛化开来,
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
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22.从修辞角度,说说你对“涟漪效应”的理解。
23.请在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D、A、。、。
【解析】1.
(D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理解有误,
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
机”。
C.“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从材料二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
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
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来看,选项采用因果关系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是错误
的。
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
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
故选B。
(2)D.“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
提到“少”的问题。
故选D。
(3)首先要明确材料三阐释的是“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
分析范式。A.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能体现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
B.说的是鲁迅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信仰儒家传统的正统家庭,强调的是鲁迅的文化环
境,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C.说的是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强调的是鲁迅的与民族
传统的联系,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D.讲的是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和“人的因素”。该项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
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故选A。
(4)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第一节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
题。第二节从“机遇”“挑战”两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第三节引用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
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
第12页,共38页
人民中间”。第四节讲的是作家要和某人民建立情感关系,其创作与更广大的人群相关。
第五节指出新时代艺术家是要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然后
对段意进行合并,第二、三、四段段意合并为: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
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
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
“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最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按照“首先提出……的问题,接
着……,最后……”的模式回答论证思路回答即可。
(5)本题,首先回答“我赞同这个观点”然后分析赞同的理由。
第一点,“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
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
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概括为: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
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
的蓬勃生机。
第二点,“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
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
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概括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
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
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
第三点,“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
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
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
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括为: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
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
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答案:
(1)B
(2)D
(3)A
(4)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②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
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
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
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③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
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5)赞同。①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
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②从接受美学
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
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③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
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
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
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
换概念等。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
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
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具体步骤:首先
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赞同这个观点”。接下来,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分
析自己赞同的理由,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我赞同”,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
第14页,共38页
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
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
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
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
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2.
(D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理解有误,
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
机”。
C.“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从材料二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
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
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来看,选项采用因果关系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是错误
的。
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
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
故选B。
(2)D.“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
提到“少”的问题。
故选D。
(3)首先要明确材料三阐释的是“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
分析范式。A.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能体现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
B.说的是鲁迅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信仰儒家传统的正统家庭,强调的是鲁迅的文化环
境,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C.说的是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强调的是鲁迅的与民族
传统的联系,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D.讲的是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和“人的因素”。该项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
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故选Ao
(4)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第一节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
题。第二节从“机遇"''挑战"两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第三节引用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
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
人民中间”。第四节讲的是作家要和某人民建立情感关系,其创作与更广大的人群相关。
第五节指出新时代艺术家是要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然后
对段意进行合并,第二、三、四段段意合并为: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
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
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
“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最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按照“首先提出……的问题,接
着……,最后……”的模式回答论证思路回答即可。
(5)本题,首先回答“我赞同这个观点”然后分析赞同的理由。
第一点,”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
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
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概括为: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
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
的蓬勃生机。
第二点,“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
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
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概括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
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
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
第三点,“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
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
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
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括为: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
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
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答案:
(1)B
第16页,共38页
(2)D
(3)A
(4)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②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
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
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
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③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
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5)赞同。①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
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②从接受美学
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
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③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
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
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
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
换概念等。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
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
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具体步骤:首先
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赞同这个观点”。接下来,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分
析自己赞同的理由,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我赞同”,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
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
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
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
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
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3.
(1)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理解有误,
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
机”。
C.“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从材料二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
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
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来看,选项采用因果关系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是错误
的。
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
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
故选B。
(2)D.“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
提到''少"的问题。
故选D。
(3)首先要明确材料三阐释的是“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
分析范式。A.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能体现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
B.说的是鲁迅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信仰儒家传统的正统家庭,强调的是鲁迅的文化环
境,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C.说的是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强调的是鲁迅的与民族
传统的联系,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D.讲的是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和“人的因素”。该项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
第18页,共38页
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故选A。
(4)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第一节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
题。第二节从“机遇”“挑战”两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第三节引用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
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
人民中间”。第四节讲的是作家要和某人民建立情感关系,其创作与更广大的人群相关。
第五节指出新时代艺术家是要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然后
对段意进行合并,第二、三、四段段意合并为: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
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
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
“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最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按照"首先提出……的问题,接
着……,最后……”的模式回答论证思路回答即可。
(5)本题,首先回答“我赞同这个观点”然后分析赞同的理由。
第一点,“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
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
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概括为: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
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
的蓬勃生机。
第二点,“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
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
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概括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
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
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
第三点,“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
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
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
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括为: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
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
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答案:
(1)B
(2)D
(3)A
(4)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②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
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
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
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③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
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5)赞同。①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
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②从接受美学
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
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③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
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
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
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
换概念等。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
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儿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
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第20页,共38页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具体步骤:首先
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赞同这个观点”。接下来,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分
析自己赞同的理由,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我赞同”,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
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
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
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
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
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4.
(D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理解有误,
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
机”。
C.“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从材料二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
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
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来看,选项采用因果关系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是错误
的。
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
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
故选B«
(2)D.“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
提到“少”的问题。
故选D。
(3)首先要明确材料三阐释的是“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
分析范式。A.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能体现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
B.说的是鲁迅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信仰儒家传统的正统家庭,强调的是鲁迅的文化环
境,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C.说的是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强调的是鲁迅的与民族
传统的联系,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D.讲的是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和“人的因素”。该项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
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故选Ao
(4)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第一节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
题。第二节从“机遇”“挑战”两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第三节引用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
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
人民中间”。第四节讲的是作家要和某人民建立情感关系,其创作与更广大的人群相关。
第五节指出新时代艺术家是要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然后
对段意进行合并,第二、三、四段段意合并为: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
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
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
“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最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按照“首先提出……的问题,接
着……,最后……”的模式回答论证思路回答即可。
(5)本题,首先回答“我赞同这个观点”然后分析赞同的理由。
第一点,“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
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
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概括为: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
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
的蓬勃生机。
第二点,“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
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
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概括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
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
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
第三点,“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
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
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
第22页,共38页
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括为: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
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
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答案:
(1)B
(2)D
(3)A
(4)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②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
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
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
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③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
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5)赞同。①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
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②从接受美学
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
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③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
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
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
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章的内容,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服装行业市场竞争战略及投资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 面向大数据的路径选择策略分析
- 2024-2030年中国智能医疗行业政策环境分析规划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柴油发电组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无氯纸行业营销态势与需求前景预测报告
- 《应收账款审计问题研究》
- 《刘完素治妇人病遣方特点研究》
- 2024-2030年中国改性彭润土融资商业计划书
- 2024-2030年中国接触式位置传感器行业发展动态与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开关成套行业竞争策略及投资运营模式分析报告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课件
- 2024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申报书(临床版)
- 《史记》上册注音版
- 现场技术服务确认单
- 恶性心律失常及常见心律失常识别与急诊处理
- 砂石项目盈利能力分析报告(范文)
- 第13课 规划每一天
-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表征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7 全单元英文教案
- (完整版)汽油发电机操作规程
- 大平矿副井2.25m过卷缓冲装置安装2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