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页/共17页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区域性学业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卷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世。其化石于1996年在中国辽西被发现,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内恐龙。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距今年代1.4亿年3.3亿年植物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海生藻类动物界两栖动物代甲1.据图推断,中华龙鸟出现在()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图中所示甲地质年代()A.金属矿重要成矿期 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C.海陆格局比较稳定 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中华龙鸟”属于恐龙,恐龙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C正确,排除ABD,故选C。【2题详解】甲对应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B正确;金属矿重要成矿期主要前寒武纪,A错误;海陆格局不稳定,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B。【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2022年11月13日,千岛群岛埃别科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25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火山灰物质来源的地球内部圈层()A.横波可以通过 B.物质为液态 C.平均厚度最大 D.顶部为软流层4.近年来,全球火山活动频繁,可能使全球气候()A.变暖加速 B.变暖趋缓 C.变冷加速 D.变冷趋缓【答案】3.A4.B【解析】【分析】本题以千岛群岛埃别科火山爆发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3题详解】火山灰物质来源的地球内部圈层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呈现熔融状态,横波可以通过,BD错误,A正确;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是地核,C错误;故选A。【4题详解】全球火山活动频繁,空气中火山灰增多,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使全球气候变暖趋缓,A错误,B正确;火山灰增多会增加大气逆辐射能力,地球变冷不明显,CD错误;故选B。【点睛】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生命宜居带”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生命宜居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据图推测,地球比其他行星更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A.稳定的太阳光照 B.适宜的体积质量C.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中的日地距离6.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则可能出现生命的行星是()A.木星 B.火星 C.地球 D.水星7.相对于地球,火星更容易遭受陨石撞击的原因是()A.公转速度较快 B.体积质量较大 C.大气密度较小 D.距离太阳较远【答案】5.D6.D7.C【解析】【5题详解】如图所示,日地距离刚好是一个地球半径的位置时,地球处在生命宜居带,D正确;稳定的光照,与太阳年龄有关,其他行星都具备,A错误;如图金星与地球体积质量相近,但没有在生命宜居带,B错误;安全的宇宙环境主要体现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其他行星都具备,C错误;故选D。【6题详解】如图,生命宜居带距离太阳的距离与恒星质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当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生命宜居带的位置会离太阳越近,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为水星,C错误,D正确;木星与火星距离太阳的距离比日地距离要远,AB错误;故选D。【7题详解】火星表面大气密度较低,流星体进入大气层摩擦损耗小,到达火星表面的陨石大,对火星撞击更强,C正确;公转速度,体积质量,距离太阳的距离等与陨石撞击无关,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地球周围有大气层,使得地表温度适宜且变化不剧烈,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演化,形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大气;臭氧层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3,液态水。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使地内水体形成水汽逸出,冷却后降落,在低洼处汇聚,形成原始海洋,孕育生命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2021年5月某日,某校高中生到宁德三都澳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目睹了赶海、海水养殖等场景(左图),并根据潮汐水位绘制了潮位图(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根据潮位变化及赶海场景,推测村民当日赶海时间最可能是()A.1:00—5:00 B.7:00—11:00 C.13:00—17:00 D.19:00—23:009.当月,该地部分近海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大量死亡,推测其自然原因是()A.全球变暖,水温升高 B.连续降水,盐度过低C.潮汐影响,海水扰动 D.鱼量过多,氧气不足【答案】8.C9.B【解析】【8题详解】1:00-5:00正处于深夜人们休息时间,不适合赶海,A错误;7:00-11:00潮位较高,不适合赶海,B错误;13:00-7:00潮位较低,且处于白天,适合赶海,C正确;19:00-23:00潮位较高,不适合赶海,D错误。故选C。【9题详解】全球变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在短时间对近海网箱养殖带来明显影响,故A错误;海水盐度变化对海水养殖影响较大,连续降水会降低表层海水盐度,导致大黄鱼大量死亡,故B正确;潮汐是很有规律的海水运的,不会在短时间对近海网箱养殖带来明显影响,故C错误;养殖户放养的鱼量过多可能造成大黄鱼大量死亡,但这属于人为原因,不属于自然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危害:1、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世界便会因为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2、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很多海滨大城市也会受到牵连。3、全球变暖会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差,人类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4、最底层的食物会消失,造成很多以海洋生物为食的生物死亡。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洋食物链的最底层死亡,然后污染海洋,如此恶性循环。5、温度上升还会让很多无脊椎动物从冬眠中苏醒,然后这些昆虫错过捕食时机而大量死亡,由于昆虫提前苏醒导致吃掉大量森林和庄稼。台风“尼格”于2022年11月3日在广东集海隆陆。下图为台风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尼格”将带来()A.风暴潮 B.暴风雪 C.沙尘暴 D.海啸11.图中风力最大的区域可能是()A.甲 B.乙 C.丙 D.丁12.监测“尼格”实时路径,主要应用的技术是()A.雷达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 D.地理信息系统【答案】10.A11.D12.C【解析】【分析】本题以台风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10题详解】台风提供强大动力,引发风暴潮,A正确;台风主要发生在副热带海域,温度高,不会产生暴风雪,B错误;台风发生主要影响沿海地区,沙尘暴少,C错误;海啸主要是海底地震引发,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甲位于外围大风区,风力较小,A错误;乙地旋涡风雨区外围,风力较小,B错误;丙位于台风眼,风和日丽,C错误;丁位于旋涡风雨区内侧,风力最大,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雷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AB错误;遥感主要用时实时监测,C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和处理数据,D错误;故选C。【点睛】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下图为我国渤海湾沿岸地下水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地下水坝的修建主要干预的水循环环节是()A.径流 B.蒸发 C.下渗 D.降水14.地下水坝的修建可以减轻沿岸坝内地区的()①洪涝灾害②地面沉降③春旱危害④海水入侵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13.A14.D【解析】【13题详解】如图所示,地下水坝修建后,地下水位上升,减少了地下径流入海量,A正确,与BCD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地下水位上升后,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可以缓解春旱危害,可以减少海水入侵,②③④正确;水位上升,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一定程度上加剧洪涝,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1)有利影响:1.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河流枯水期径流量。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增加流域内的蒸发量。2.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3.“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量。(2)不利影响:1.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2.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少。下图为中国东部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乙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洋流 D.海水深度16.据图推测甲海域盐度()①大于乙海域②小于乙海域③夏季大于冬季④夏季小于冬季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7.图中更易形成渔场的海域及其原因是()A.甲位于河口,径流带来营养盐 B.甲地处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C.乙位于沿海大陆架,光照充足 D.乙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答案】15C16.D17.A【解析】【15题详解】甲、乙两海域处于同一纬度,太阳辐射是相同的,A选项错误;甲距离陆地较近,且海水较浅,受陆地影响大,海水温度高,乙距离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海水温度低,与题意不符,B错误;因为暖流北上时遇到陆地阻挡,海水从较高纬度沿甲所在的海岸附近海域南下,形成冷水流,从而降低了甲海域的水温,C符合题意;比较的是表层海水温度,因此与海水深度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C。【16题详解】由图可知,甲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有长江淡水资源的稀释,海水盐度相对于乙海域较低;图示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河流出现夏汛,冬季降水较少,对海水稀释力度较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排除ABC,D选项正确;故选D。【17题详解】甲地处河流入海口,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且河流入海口有带来丰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浮游、底栖生物多的地方,鱼群也多。A选项正确;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并不是形成渔场的原因,B选项错误;乙有暖流经过,并不是寒暖流交汇处,并不能形成渔场,C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世界大渔场的成因有两大类,一是寒暖流交汇处,二是有上升补偿流的地区。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纬度、季节、洋流、深度。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与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和云量等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据图可推断()A.散射辐射强度晴天大于阴天 B.气温越高散射越强C.散射辐射总量阴天大于晴天 D.散射越强温差越大19.中午时段散射辐射强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较高 B.太阳高度角较大 C.云量较多 D.大气透明度较高【答案】18.C19.B【解析】【18题详解】如图散射辐射强度晴天和阴天存在时间差异,A错误;根据材料中,可以确定昼长约为14小时,当地12点时,对应北京时间为13点,由图可以看出北京13点散射强度最大,此时地方时12点,太阳辐射最强,气温不是最高,B错误;根据材料阴天温差小,散射强,D错误;阴天散射辐射总量大于晴天,C正确;故选C。【19题详解】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与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和云量等有关,A错误;一天中午时段太阳高度角较大,散射辐射强,B正确;云量,大气透明度与天气等因素相关,每天的天气多变,中午天气也是多变,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辐射的主要影响因子:纬度,海拔,大气状况等。福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野外土浆观测在郊区新开步道沿线与农田分别采集了红色与青衣色两种土样。并发现农田上大量的紫云英被翻耕入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实验数据显示,青灰色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人类活动21.土质黏重是两种土样的共同特点,其主要原因是()A.气候湿热 B.地势低洼 C.生物活动 D.人类耕作22.推测当地农田种植紫云英的最主要目的是()A.发展乡村旅游 B.增加土壤肥力 C.解决饲料问题 D.防止水土流失【答案】20.D21.A22.B【解析】【20题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土壤样本的空间跨度不大,但出现了明显的分异。在有限的空间内,气候,成土母质,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差异不大,所以ABC错误;人类活动是造成区域土壤分异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选D。【21题详解】土质黏重,保水性强,透水性差。生物分解作用强,缺乏有机质、淋溶(即降雨)过于强烈、黏粒含量过高等等都会导致土壤粘度大,所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热,A正确;地势低洼主要是地形条件,与土质黏重关系不大,C错误;生物活动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C错误;人类耕作会影响土壤情况,但不是土质黏重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A。【22题详解】当地土质黏重,种植紫云英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质黏重的问题,B正确;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防止水土流失等种植紫云英都可以实现,但不是主要目的,是附带效益。故选B。【点睛】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生物,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时间等。下图为四类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图示地貌景观分别属于()A.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B.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C.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D.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24.下列诗句描述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相符的是()A.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②周遭绝壁入云雄,万古深坑接地宫C.③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D.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5.滑沙是乘坐滑板从沙丘顶部自然下滑的一项比较刺激的娱乐活动。图④中滑沙坡面选择及理由正确的是()A.甲迎风坡,坡度较小 B.甲背风坡,坡度较小C.乙迎风坡,坡度较大 D.乙背风坡,坡度较大【答案】23.D24.A25.D【解析】【23题详解】①为峡谷,流水侵蚀形成;②为海蚀柱;③为石柱、钟乳石,属于喀斯特地貌;④为沙丘,风力沉积形成。D正确,排除ABC。故选D。【24题详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形容的是峡谷中的山水风光,对应①,A正确;周遭绝壁入云雄,万古深坑接地宫,描述的是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②为海岸地貌,B错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述的是黄沙漫天、狂风怒号边塞景观,③为喀斯特地貌,C错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山地,④为沙漠,D错误。故选A。【25题详解】沙丘中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所以甲为迎风坡,乙为背风坡,滑沙需要选择坡度陡地区,乙背风坡,坡度较大,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沉积岩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作用,初期形成峰丛、石芽与溶沟,由于石灰岩容易受流水的溶蚀作业,被侵蚀明显,随着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峰丛被溶蚀成为峰林,随着溶蚀作用的持续,形成孤峰、残丘。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流水堆积还形成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香樟,属常绿大乔木,分枝点高,根系深,是良好的城市行道树。每年春季,香樟树大量落叶,形成树上鲜翠欲滴、树下落叶缤纷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下列城市中,最适宜用香樟作为行道树的是()A.福州 B.北京 C.哈尔滨 D.乌鲁木齐27.香樟成为良好城市行道树的条件是()①抗风性强,不易倒伏②木质坚硬,良好板材③树冠高大,树荫浓茂④落叶缤纷,肥沃土壤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28.香樟树春季大量落叶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燥,减少蒸腾 B.气温回暖,新叶发芽C.大风频袭,枯叶脱落 D.人为摇晃,增加收集【答案】26.A27.C28.B【解析】【26题详解】香樟,属常绿大乔木,位于南方地区,福州满足条件,A正确;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位于北方,生长落叶阔叶林,BCD错误。故选A。【27题详解】香樟属于阔叶林,木质不坚硬,②错误;土壤是否肥沃与此关系不大,④错误;抗风性强、不易倒伏、树冠高大、树荫浓茂都可以成为良好城市行道树的条件,①③正确。故选C。【28题详解】气候干燥,蒸腾加剧,A错误;春季气温升高新叶发芽大量的旧叶落下,B对;大风频发枯叶脱离主要在秋季,且当地地处南方刮大风的几率较低,C错;樟树木较高大,人为摇晃掉下的树叶有限,D错。故选B。【点睛】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地形等。2022年8月以来,重庆山火频发。若风力很小,人们会采用“以火攻火”的方法灭火。其原理是:在火场外围挖隔离带,并在隔离带内侧人为放火,与相向烧来的山火对接,致使可燃物烧光、氧气耗尽而失去燃烧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9.以下能反映山火和隔离带之间热力环流的是()A.A B.B C.C D.D30.促使倒火蔓延的风向是()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29.A30.B【解析】【29题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山火温度高,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升,隔离带相对来讲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气流从隔离带向山火方向运动,环流呈顺时针,A正确,排除BCD。故选A。【30题详解】水平方向上气流从隔离带向山火方向运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根据指向标,可判断促使倒火蔓延的风向是东南风,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第Ⅱ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本卷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泥炭沼泽湿地上生长着大量沼泽植物,其下有泥炭形成和积累。有学者对加拿大某泥炭沼泽地进行碳排放研究。下图为该泥炭沼泽地CO2浓度季节及年际变化图。(1)据图说出该泥炭沼泽地CO2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2)结合植被的生长状况分析该区域夏季CO2浓度偏低的原因。(3)图示时期该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加以解释。【答案】(1)CO2浓度冬春高,夏季低;且呈上升趋势。(2)夏季气温较高,植物光合作用强(植被生长旺盛,吸收CO2多),使夏季CO2浓度较低。(3)CO2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若只写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平均温度升高。【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二氧化碳浓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如图所示,CO2浓度冬春高,夏季低;四个季节整体呈上升趋势。【小问2详解】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说,由于该研究区域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因此夏季植被生长旺盛。覆盖度较高,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较快,但是冬季气温较低,植被光合作用较弱,所以夏季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低。【小问3详解】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量较小,所以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入地面,所以地面增温较多,而地面升温后会释放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汽等物质会大量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导致大气升温,由于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会使大气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表起到保温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的平均温度升高。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七百弄乡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分布密度最大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这里饮水困难,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除沙漠外最不适宜人类聚居的地方”。左图为七百弄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图,右图为桂林喀斯特峰林平原景观图。(1)与右图相比,描述左图所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2)据专家考证,峰丛洼地会演化为峰林平原,推演其过程。(3)从地貌角度分析七百弄不适宜人类聚居的原因。【答案】(1)山峰数量多,基座相连,构成峰丛山峰间洼地众多,坡度大,面积小。(2)地表水不断侵蚀峰丛洼地,山体被切割,基座分开,形成峰林;山体不断退缩,两山之间距离逐渐加大,地表水流带来的沉积物在山体间堆积,形成平原。(3)平地少,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地形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贫瘠;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生产生活用水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解析】【分析】本题以七百弄乡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小问1详解】左图喀斯特地貌基座相连,为典型的峰丛,右图基座分离,形成峰林。两者相比主要是坡度,洼地面积的差异。据图表述如下:山峰数量多,基座相连,构成峰丛山峰间洼地众多,坡度大,面积小。【小问2详解】喀斯特地貌是地表的可溶性碳酸岩不断被溶蚀或者重新积淀的过程,在地表流水作用下,地表喀斯特会不断被溶蚀,由起伏不平变得平缓。具体如下:地表水不断侵蚀峰丛洼地,山体被切割,基座分开,形成峰林;山体不断退缩,两山之间距离逐渐加大,地表水流带来的沉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