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新剑桥学派经济学_第1页
第04讲:新剑桥学派经济学_第2页
第04讲:新剑桥学派经济学_第3页
第04讲:新剑桥学派经济学_第4页
第04讲:新剑桥学派经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新剑桥学派经济学一、新剑桥学派〔Neo—CambridgeSchool)概述1.新剑桥学派的由来及代表人物新剑桥学派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非主流派,而与主流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在如何理解、继承和开展凯恩斯主义的问题上,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说它歪曲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根本理论,是冒牌的、“杂种〞的凯恩斯主义,是个私生子。而认为自己才是凯恩斯主义的嫡系。1由于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均在剑桥大学任教,并且又与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即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传统彻底决裂,故被称为新剑桥学派。由于其主要成员斯拉法和帕西内蒂原籍意大利,因此又被称为英国—意大利学派或意大利—剑桥学派。又因该派宣称最终目的在于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根底、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故又被称为新李嘉图学派。主要代表有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卡尔多(Nicholas.Kaldor)、斯拉法(Piero.Sraffa)和帕西内蒂(Luigi.Pasineiti)等。2琼·罗宾逊〔JoanRobinson〕,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aldor,1908-1986)当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出与经济增长论相溶合的收入分配论和建议以消费税代替个人所得税著称。卡尔多的经济研究领域很广,从厂商理论到福利经济学,从资本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到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货币政策、税收政策。4卢伊季·帕西内蒂帕西内蒂他出生在意大利的贝加莫,并在米兰读完大学,接着去英国和美国,先后在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接受教育,1962年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是国际经济学协会成员和执委会委员,经济计量学会成员,并因为对经济学研究的奉献而屡次获奖。帕西内蒂定理和帕西内蒂悖论是就利润率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所展开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帕西内蒂定理认为利润率决定和收入分配与工人的储蓄倾向无关,而其悖论那么认为该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满足此条件时,利润率决定和收入分配那么与资本家的储蓄倾向无关。两者分别由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提出。52.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特点

〔1〕理论依据:依据一: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根本理论,但新剑桥学派更加关注凯恩斯对收入分配理论的论述。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最主要之点,就在于《通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中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不平均的,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将进入一个没有食利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的结论。依据二:李嘉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6价值论主要内容是:(1)对价值的概念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说如果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就不具有交换价值。这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提出,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价值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生产财富的困难和便利。李嘉图实际上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他把生产商品说消耗的劳动称作绝对价值,把一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换取另一商品一定数量的能力称作交换价值。〔2〕坚持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原理。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但不管价值怎样分割都不会影响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3〕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首先,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他所说的必要劳动,是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其次,考虑了不同质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最后,他区别了价值生产的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说明了商品的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所表达的旧价值的观点。7分配理论概括一下,即三位一体,地主投入土地,收取地租;资本家投入资本,收取利润;工人投入劳动,收取工资。这里掩盖了剩余价值,实际上这三局部都是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李嘉图如此去看待问题,客观上是为地主、资本家的剥削进行辩护。8依据三:卡莱斯基的投资决定分配的理论。为解释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稳定性,卡莱斯基作了三个假设:〔1〕在大多数企业中,短期边际本钱曲线对应于“实际产能〞的那个点,与体力劳动和原材料的平均本钱曲线并没有很大的不同;〔2〕当企业在不完全竞争的环境里经营时,企业的产出通常低于这个点;〔3〕企业设定了对其边际本钱的加价。

卡莱斯基的假设〔1〕意味着根本偏离了现存的本钱和价格理论。但卡莱斯基认为,它较之产出扩大时单位生产本钱将上升的假设,与实际情况要接近得多。对此,他用以下论证作了阐释:产出的提高,通常不是通过给每台机器配备更多工人或者把较差的机器投入使用实现的,而是通过增加每周工作时间实现的。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节,假设〔2〕是无须作什么辩护的。为了对这一点给出理由,卡莱斯基〔1939a[1990]〕利用了哈罗德〔1934〕和卡尔多〔1934年〕的论点:产能过剩是不完全竞争的正常结果。为了证实假设〔3〕,卡莱斯基也求助于不完全竞争学说。在参考了勒纳〔1934〕之后,他解释道,加价是由“垄断程度〞决定的,后者本身等于需求弹性的倒数。如果一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确定的和的,该企业就会调整其产出,使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本钱,在这个产出水平上,其销售价格将超过其边际生产本钱。9〔2〕主要特点:其一,重视长期化、动态化的分析,力图找到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模型;其二,抛弃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经济增长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溶为一体,力图返回李嘉图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其三,强调货币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103.新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新剑桥学派以在经济学研究中继续进行凯恩斯革命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而有必要了解他们是站在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和开展凯恩斯理论。〔1〕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革命〞的理解凯恩斯革命的奉献在于:打破了原理和货币之间的旧的别离状态,将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的总体功能的一局部来对待;指出了积累依赖于经营厂商和政府的投资决策,而非家庭的储蓄决策;明确了利息和利润的区别;即利息是经营者为投资而使用融资所支付的价格,利润是经营者希望从投资中所得到的报酬;指出了工资率以货币单位决定而实际工资水平依赖于整个经济的运行情况;观察到由于对未来的预测必然是不确定的,影响经济生活的行为不可能由严格理性的后果计算来支配,而是由以推测或惯例为根底的不完全决策和从众心理来支配;突破了均衡分析的局限,从均衡观转向历史观。11〔2〕运用历史时间观的分析方法。琼•罗宾逊认为:“在理论方面,《通论》的主要论点是打破均衡的束缚,并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昨天和明天的区别。就这个世界和现在来说,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3〕运用标准分析方法,强调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分析。12二、新剑桥学派的根本理论1.客观价值与价格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价值应当具有“客观〞的物质根底,而不能象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价值视为“主观的〞概念。价格也应由生产条件来决定,而不能归结为消费者起着主要作用。他们认为,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理论,应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传统中去探讨。13琼•罗宾逊认为,斯拉伐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年〕一书中,通过建立一种“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以“标准商品〞作为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解决了确立利润率的难题,确立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样不仅解决了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矛盾,而且形成了一种客观的价值理论。所以,她主张应从斯拉伐的价值论出发,把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的理论打通,相互补充,建立一套新的经济理论,实现经济学上的“第二次凯恩斯革命〞。斯拉伐在研究商品价值时,着眼于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这样他研究的价值理论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价格理论。斯拉伐认为,由于商品是多种多样的,商品价格会发生变动,因此需要找出“不变的价值尺度〞。14而要确定这种尺度,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理想的劳动与生产资料配合比例适中的部门,它按照标准比例使用劳动和生产资料,不管工资怎样变化,在原来的价格根底上都会表现出工资和利润的严格平衡。但是,这种想法又是不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很难找到这样一种生产部门。于是他又提一个“合成商品〞的概念,通过建立一个商品系列使它符合上述要求。斯拉伐用煤、铁和小麦三个生产部门建立了一个“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或“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之间的比例等于所有部门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总量之间的比例。这样,在一定的劳动与生产资料固定配合比例的根底上,便可生产出某种“合成商品〞或“标准商品〞。15由于劳动创造的纯产品或生产出的新价值对生产资料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这种“合成商品〞或“标准商品〞就能够作为“不变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和说明商品的价格。由于在这个“标准体系〞中,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例暗含着利润率,它不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借助“标准商品〞还可以计量利润率的大小和利润与工资的相对份额。新剑桥学派认为,这种价值论的优点是,排除了古典主义在价值论中参加效用函数、技术和要素资源状况、生产要素分配等因素的错误作法,而以产出水平和结构、商品再生产条件、实际利润率或工资率等外生变量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162.收入分配理论〔1〕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传统的分配理论:按照每个要素在其所参加的生产过程中的“功能〞或“奉献〞来分配收入,即“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或边际生产力理论。这种以物质技术关系决定分配的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是错误的:其一,这种分配理论在理论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即陷入循环推论。其二,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在认识收入分配的现实问题上带有欺骗性和有害性。17新剑桥学派的观点:对收入分配具有直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社会制度形式及其历史影响,其核心是一个国家的财产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表现为资本,因而阶级冲突即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冲突;分配问题亦即利润与工资关系如何确定的问题。凯恩斯看到了西方社会现存财产关系的不合理性,但没有具体考察社会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引入分配理论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和利润的分配关系,便成为新剑桥学派进行“新凯恩斯革命〞的重要任务。18〔2〕凯恩斯主义宏观分配论这一概念由卡尔多提出。它强调新剑桥学派的分配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开展和完善,是整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它继承了凯恩斯在分配问题上重视制度因素和历史开展因素的观点。同时这一概念强调该分配理论是宏观的是研究整个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凯恩斯主义宏观分配理论建立在新剑桥学派的价值论根底上,而新剑桥学派赞同的价值论实际上就是斯拉伐的价值论和卡莱茨基的价值论,因此新剑桥学派的分配论也相应分为两个方面。但他们认为这两个方面并不相互矛盾或排斥,而是可以结合在一起并相互补充的形成统一整体。19首先,在斯拉法的价值论的价值论中,国民收入就是“纯产品〞,即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国民收入的分配就是社会成员对这局部“纯产品〞的分配。为了突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结构,假定社会中只存在工人和资本家,纯产品那么只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分配,即划分为工资和利润两个组成局部。在国民收入为一定量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之间就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假定二者关系为线性的,那么有:20工资=纯产品–利润或者:利润=纯产品–工资该公式用图形可表示为一条负斜率的直线如右图:上式可进一步变形为:利润=纯产品〔1–工资/纯产品〕等式两边除以生产资料或资本,得到:利润/资本=纯产品/生产资料〔1–工资/纯产品〕利润工资O450II21如果我们以r代表利润率,以R代表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例或国民收入对资本的比率,以W代表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的比率,〔1–W〕就是利润在纯产品中所占的比例;那么上述斯拉法所提出的分配关系公式为:r=R〔1–W〕例如,假定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R=60%,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的比例W=3/5,那么,利润率就为:22公式说明,假定工资W=0,那么国民收入即全部纯产品都归于利润,r=R;这时,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R就是最大利润率,即说明R是利润率的最高限;反之,如果工资不等于0,国民收入就不会全部归于利润,而必须在工资和利润之间进行分割。二者为反相关变动关系。23新剑桥学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既然国民收入只划分为工资和利润,而相对利润率是由长期竞争的市场制度外生性决定的,所以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大小就直接取决于利润率的上下。利润率越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越大,工资所占份额就越小;反之,利润率越低,利润所占份额越小,而工资所占份额就越大。如果假定纯产品等于1,那么当工资为1时,利润为0;工资为0时,利润为1。因此斯拉法认为,在工资由1减到0时,利润率的增加和工资的全部扣除成正比例。24新剑桥学派认为,利润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制约。这种制约是通过一定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一定变动范围内的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R,和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比例W来实现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过程,总是同一定的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水平相适应,而一定的技术装备水平总是同一定的R和W的取值相适应。这种对应关系决定了R和W只能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由此而制约或影响着利润率的变动范围以及变动方向。25在这里,一方面,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比例是与资本—劳动比率相适应的。资本—劳动比例越大,生产技术的物质装备水平越高,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比例就越小,利润率也就越大;相反,利润率就越小。另一方面方面,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实际上就是资本—产出比率的倒数〔例如R=60%,那么意味着资本产出比率是1又2/3,即平均每单位产出需要大约1.67单位的资本〕,而资本产出率又是与一定的技术水平相连系的,资本产出率越大,说明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越小,利润率也就越大。26综合起来看,当物质生产技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时,资本的利润率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这取决于技术水平对R和W的影响。如果技术水平的变动使得R的下降幅度大于W的下降幅度,那么利润率就会下降;1)如果技术水平的变化使得W的下降幅度更大一些,那么技术的资本密集型变动与利润的提高相一致〔这与新古典综合派所主张的相反〕;2)如果技术水平的变动对R和W的影响程度相同,那么,技术水平的改变那么不意味着利润率的改变。新剑桥学派的这种物质技术关系对于收入分配关系一定的制约作用,迥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分配理论的分配完全由物质技术关系决定的论点。273.经济增长理论〔1〕根本假设与特点:其一,资本系数C不变〔C=I/NI=K/NI;=NI/K〕;其二,均衡条件I=S;其三,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储蓄倾向均为常数,且前者大于后者,S=S1/=常数;Sw=S2/W=常数S>Sw28模型特点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在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分配比例,以改变社会的平均储蓄率,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2)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的根本模型:以S、Sw各代表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Y和1-/Y各代表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占国民收入的比例,/K为利润率即P,可用以下公式推导根本模型:29模型说明,在S、Sw不变,C为既定时,〔S–Sw〕和Sw/C都是不变的常数;因此,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或利润率的提高,就可实现较高的增长率。30〔3〕增加利润份额的途径。那么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是怎样提高的呢?这要依赖于投资率的增大。这可以从上面的增长模型中推知:移项因此31在C不变条件下,Gn=K/K;所以,式中1/(S-SW〕和SW/(S-SW〕都是不变的常数,因此,I/Y即投资率的大小就决定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或者说,/Y是I/Y的函数;较高的投资率可以增大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32〔4〕举例说明:假定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占Y的40%,其储蓄率S=30%;工资收入者的收入占Y的60%,其储蓄率SW=5%;再假定C=3,Gn=5.5%。在这些假定下,能否实现均衡增长呢?我们可以先计算出社会的储蓄率:即:s=40%×30%+60%×5%=15%于是可得:Gw=s/C=15%/3=5%;显然,这个合意的增长率小于Gn〔5.5%)。即Gw<Gn,这会引起哈罗德所讲的那种累积性的扩张,所以不能实现均衡增长。33但如根据新剑桥学派的上述理论,增大投资,从而提高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并使社会储蓄率提高,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按以上假定,社会储蓄率s应提高到16.5%,即Gn=5.5%=16.5%/3,就能满足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的条件;但是,要使社会储蓄率s提高到16.5%,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应提高到46%,工资收入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那么下降为54%。其计算如下:令X为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可有:16.5%=X•30%+〔1–X〕•15%;X=46%34由此可见,在两个阶级各自的储蓄率不变,资本系数不变的条件下,要实现较高的增长率,必须有较高的社会储蓄率来提供投资所需的资金;社会储蓄率的提高那么有赖于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因此,如果增长率得以提高,必然是利润收入者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提高和工资收入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的结果。由此,新剑桥学派学派认为: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症结所在,主张政府采取措施改进国民收入的分配。35〔5〕结论:综上所述,新剑桥学派所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是: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率就越大,国民收入中利润局部所占份额就越大,工资局部所占份额就越小。这样,经济增长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分配比例的失调,使工人的处境绝对恶化。所以,经济增长不利于工资收入者而利于利润收入者,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相比照例的下降是必然的。这一点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结论正好相反。36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与分配的格局是由历史条件形成的,由经济增长使其加剧。资本主义的弊病正是由此引起的,这与新古典综合派归咎于有效需求缺乏的观点是不同的。第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实现经济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均等化。这与新古典学派认为的经济增长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最主要途径的观点是不同的。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问题,不仅使工人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而且还造成了绝对贫困。374.滞胀理论新剑桥学派反对只根据货币供给的增加或集体议价的工资提高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他们认为,应从区分不同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释滞胀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市场操纵理论〞。新剑桥学派首先把世界经济划分为三个部门:初级部门为工业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根本供给品〔食物、燃料和根本原料〕;第二级部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或消费之用;第三级部门那么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级效劳。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初级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二级部门〕这两个部门生产增长之间所存在的比例失调的现象。38比例失调是由于两个部门产品的价格决定方式造成的。如果这两个部门产品的价格都由市场决定,那么市场机制可以调节两个部门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使两者协调开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初级产品市场上,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市场价格是既定的。这种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价格的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在制造品市场上,特别是在大局部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的现代社会中,价格是被操纵的,由生产者自己决定。这种操纵价格由本钱决定而非由市场决定。确立的方法是:企业首先区别出可变本钱,然后按工厂的标准开工率计算出平均一般管理本钱,最后在这两种本钱之上,根据企业对市场情况的判断加上一个纯利润幅度。这样,供求对价格的影响非常小。制造品的价格对需求变动并不十分敏感,而对本钱变动却能作出迅速的反响。39于是,初级产品与制造品之间增长的比例失调所引起的后果就落在初级产品市场上。从世界角度来看,初级产品价格的任何巨大变化,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对工业活动起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说明如下:第一,当初级产品价格下降时,虽然有可能刺激制造业部门吸收更多初级产品,以及食品价格下降会使工人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有可能刺激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但因为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生产者不利,所以会减少初级产品生产者对初级产品生产的投资以及对制造业产品的有效需求,结果势必抵销了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对对工业品需求的刺激。在20世纪30年代,正是由于初级产品价格的猛烈下跌,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经济危机。40第二,当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时,它在工业品本钱方面便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影响,这是因为,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通过各个生产阶段依次进入可变本钱中,与不变的利润加成结合在一起,使得制成品价格上涨,并引起利润在增加价值中所占份额上升。在工会力量强大的国家中,这种上升引起增加工资的压力,因工人为了抵抗实际工资的降低会要求增加工资,以便保持他们的收入在制造业产品价值增加中所占的份额。这样,初级产品生产者的有利的贸易条件不会持久。制造业部门将通过由本钱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来对付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以保障自己的实际收入不致下降。与此同时,通货膨胀本身也缩小着工业品的有效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利润增加和他们的支出不相称;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工业国可能采取紧缩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这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很可能在工业部门引起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41这类通货膨胀一方面限制工业活动的开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使得低收入家庭更加贫困,他们不得不增加对劳动力的供给。所以,通货膨胀不仅减少了就业时机,还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使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形成经济中的滞胀局面。例如20世纪70年代正是由于初级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