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_第1页
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_第2页
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_第3页
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_第4页
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与根本概念一、福利经济学概述

1、福利经济学的内涵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那么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根底上,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也就是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间的最优分配及产品在不同用户间的最优分配。2、实证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结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概括地说实证经济学答复“是什么〞的问题。标准经济学: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标准经济学答复“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属于标准经济学的范畴3、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早期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因为在那个时代,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缺乏,所以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然而,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或分析框架,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福利经济学就应运而生。思考与讨论:人们能自动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吗?4、福利经济学的特点〔1〕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边沁的功利主义原那么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根底。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那么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那么,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2〕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根底,建立福利概念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响,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局部才是经济福利。〔3〕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公共选择〕福利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实现在一定价值根底上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帕累托最优〕庇古: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5、福利经济学的分期福利经济学的开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一般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前者以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C.Pigou〕为代表,他在其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新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他在其《政治经济学讲义》中以序数效用论为根底,把效率作为经济福利状况的主要目标,他提出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新福利经济学判断社会福利水平的根本标准。二、福利和效用的根本内涵1、福利的内涵〔1〕福利的概念: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2〕福利的特点:主观性、客观性、相对性〔3〕个人福利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是正负效用的综合。个人福利函数U=U〔q1,q2,q3···qm;a1〕〔4〕社会福利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体福利的总和。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社会福利W可以看成是个人福利的总和,以效用水平表示个人的福利,那么社会福利就是个人福利的函数。思考与讨论个人福利是个人偏好的结果,而个人偏好如何导出社会偏好呢?因此,社会福利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有关,不仅仅是经济开展的结果2、效用的内涵与测量〔1〕效用的内涵:人从物品〔或劳务〕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2〕效用的测量: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3〕基数效用基数效用的内涵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曲线那么,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如何购置才能到达效用最大化呢?消费者收入的分配与边际效用均等:消费者花费每一单位货币所买进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4〕序数效用序数效用:不同物品效用水平的上下无差异列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均衡价格曲线收入消费曲线3、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为得到某种商品或效劳而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购置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价格间的差额1、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古典经济学:一个为自己利益着想或利己的人,也应适度地控制其情感或行为,以满足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和准组功利主义者:当一项行动增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少这一幸福的倾向时,它就可以说是符合功利原理,处境或利益的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2、社会选择如何通过个人选择来确定社会选择〔如何通过个人的意愿来决定社会的意愿〕。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机制〕三、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1〕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能不能自动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2〕社会公共福利如何实现最优选择价值问题选择机制问题投票机制问题决策信息问题四、福利最大化与帕累托最优1、福利最大化——福利最大化就是指效用实现的最大值,也就是本钱-收益的最大化:在既定支出的条件下如何获得最大效用;在效用既定的情况下如何花费最少的本钱。〔1〕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基数效用理论下的最大化:边际效用相等序数效用理论下的最大化:消费者均衡〔2〕社会: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正确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其中没有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2、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假设条件:〔a〕假设整个社会只有甲乙两人;〔b〕只有两种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A和B;〔c〕任何一人可以在两种资源配置状态中做出明确的选择,选择有三种可能:A>B,A=B,A<B。选择结果〔a〕A优于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那么从社会的观点A优于B。〔b〕A与B无差异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和B无差异,那么从社会的观点看,A和B无差异。〔c〕A劣于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优于B,那么从社会的观点看,A劣于B。〔2〕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那么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A优于B。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3〕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可以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坏,那么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那么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4〕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5〕最优配置如果没有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情况变坏的条件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这样的配置被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亦称帕累托效率或经济效率。也即如果资源配置到达了一种不损人就不能利已的状态。6、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定理〔1〕第一定理:在特定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2〕第二定理:在特定条件下,如果从恰当的资源分配开始,那么市场经济可以实现每一个帕累托最优。假设条件:市场失灵不存在;政府干预有限。第二节旧福利经济学一、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1〕功利主义哲学与功利主义经济学〔2〕霍布森:1858-1940,福利经济学的先驱者,英国经济学家,主要思想:储蓄过度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主张收入均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政府对私人产的政策管理、政府经营垄断产业与事业、通过收入调节税调节高收入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及其开展简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之父;1912出版《财富与福利》,1920扩展为《福利经济学》,将福利经济学系统化,标志着其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福利经济学》共四篇。第一篇,“福利与国民收入〞;第二篇,“国民收入的数量和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第三篇,“国民收入与劳动〞;第四篇,“国民收入的分配〞。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一书的目的,就是研究在现代实际生活中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全书的中心就是研究如何增加社会福利。在195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庇古先生提出了“庇古税方案〞,提倡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给与补贴。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本钱和社会本钱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一〕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1、对福利的分类〔1〕个人的主观感受〔2〕分类: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因对物的占有等获得的满足以及其他原因如知识、情感、欲望等带来的满足狭义:经济福利〔货币衡量〕2、经济福利及其计量〔1〕基数效用论〔2〕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3〕国民收入3、增加社会福利的两个命题〔1〕资源最优配置〔2〕收入均等化〔再分配〕4、对“外部性〞的论述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本钱。〔二〕庇古福利经济学思想的评价〔1〕意义将西方经济学界从对财富的注意力转到了国民福利方面,使增加社会福利成为经济增长追求的目标,其福利观就成为后来西方国家制定有关社会福利政策的依据〔2〕缺陷效用是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的,难以计算,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难以比较的;收入均等化不可能实现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一、概述〔一〕特点1.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2.用偏好来表示效用,趋向主观3.采用序数效用论,防止人际间的比较4.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和边际技术〔二〕代表人物希克斯、卡尔多、伯格森、西托夫斯基、李特尔、萨缪尔森等〔三〕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标准和意义》1、反对将价值判断引入经济学2、反对“效用的可度量性〞和“效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可比较性〞3、反对收入均等化的政策主张1、虚拟补偿原理卡尔多〔《经济学的福利命题与效用在个人之间的比较》〕:在一项社会变革中,如果受益者在补偿受损者之后仍有剩余,那么这项变革应该肯定,应认为其提高了社会福利2、希克斯的自然长期补偿标准如社会经济的变革以提高效率为导向,而且每项变革措施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国民收入就会不断地增加,再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最终受损者得到补偿。二、补偿原则论3、西托夫斯基的双重检验标准〔顺逆〕产品分配表经济状况A经济状况Bxyxy甲1020乙0201核心论点:如果生产和交换的变革的任何改变是一局部人的福利增加而使另一局部人的福利减少,只要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那么这种变革就是可取的。核心:只要坚持效率原那么,国民收入就能较快地增长,个人福利就会大幅度提高。4、李特尔的三重检验标准〔1〕引入收入分配标准〔2〕无法排除价值判断〔3〕三重标准受益者能够补偿后损者而有剩余吗?斯托夫斯基标准满足了吗?收入再分配好吗?如果对第三条标准的答复是肯定的,并对第一、二的答复至少有一条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政策或经济变动就是可取的。如果对第三条的答复是否认的,对一、二的答复至少有一条是否认的,那么这种变动就是不可取的;在其他情况下,变革是否可取无法区分5.社会福利函数1、代表人物伯格森、萨缪尔森2、观点〔1〕帕雷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2〕社会福利函数是一个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其数值取决于所有影响福利的变量W=Z〔Z1,Z2,Z3‥‥〕〔3〕经济效率是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4〕社会福利水平的上下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和分配状况总结:1、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根底: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2、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改进〔1〕以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理论为根底,解释社会福利与效用,丰富了人们社会福利的认识〔2〕开展了最适度原理:完全竞争〔3〕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认为社会福利应以个人自由为前提,反对补偿原理〔4〕突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反对收入的均等化。二、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开展〔一〕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1〕主要内容:在序数效用根底上,不管什么样的选择机制都不可能从个人偏好引导出社会偏好。〔2〕意义:社会选择的机制问题;社会福利与社会选择成为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研究的热门。〔3〕解决:构建相对合理的公共选择机制,重视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平衡〔保护少数原那么〕;在基数效用根底上,不存在阿罗不可能。2、阿马蒂亚森:1893出生,印度人,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向基数效用论与功利主义的回归。效用是可比较的;福利与效率。〔2〕森“不可能定理〞:帕累托最优与自由主义原那么的矛盾。社会福利与个人自由;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应当是个人自由生活的状态〔不仅要摆脱饥困的不自由,还要摆脱过多的社会束缚〕。〔3〕对贫困的新理解:权利贫困与能力贫困;贫困与社会排斥贫困的实质是权力贫困:时机贫困与能力贫困。贫困的根源是社会排斥:社会排斥使被排斥着失去了摆脱贫困的时机和能力。社会福利目标:克服贫困与消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