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一中高三12月份定时检测生物试题12.15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科学家对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提出假说和科学验证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蛙的成熟红细胞制备纯净细胞膜是因为其没有细胞核和各类复杂的细胞器B.在证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两层的实验中利用了磷脂分子头部的疏水性C.罗伯特森把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结构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的生长等问题D.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C【解析】【分析】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磷脂由一分子胆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甘油和两分子脂肪酸构成,胆碱一端为亲水的头,两个脂肪酸一端是疏水的尾。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详解】A、蛙的成熟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各类复杂的细胞器,存在核膜和其他细胞器膜,因此不用蛙的成熟红细胞制备纯净细胞膜,A错误;B、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B错误;C、细胞的生长意味着体积增大,细胞膜变大,若细胞膜为静态统一结构,则无法实现细胞生长,因此罗伯特森所描述的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的生长等问题,C正确;D、科学家利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过二者膜融合过程,最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故选C。2.研究人员为进行相关探究,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基本使用过程如图所示。甲基蓝结晶使溶液呈蓝色,其对浓度的影响忽略不计。若a管溶液浓度小于b管,则蓝色液滴上浮;反之,则蓝色液滴下沉;若相等,则蓝色液滴位置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科研人员的实验目的可能是比较不同植物种类叶圆片的细胞液浓度大小B.若蓝色液滴上移,则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叶圆片细胞中细胞液的绿色变深C.若将装置中的蔗糖溶液换成硝酸钾溶液,当叶圆片细胞质壁分离又复原时,蓝色液滴位置不变D.若将a管中液体换成适宜浓度碳酸钠溶液,通过观察叶圆片上浮的数量可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蓝色小滴下降或上升与液滴浓度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当蓝色小滴的浓度大于蔗糖溶液的溶度时,蓝色小滴下降,反之蓝色小滴就上升。【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若a管溶液浓度小于b管,则蓝色液滴上浮;反之,则蓝色液滴下沉;若相等,则蓝色液滴位置不变”,因此本实验可以根据蓝色小液滴的位置判断不同植物种类叶圆片的细胞液浓度大小,A正确;B、蓝色液滴上移,是由于a管溶液浓度小于b管,说明叶圆片中的叶肉细胞失水使a的浓度降低,因此叶肉细胞失水,但叶肉细胞的液泡是无色的,B错误;C、若将装置中的蔗糖溶液换成硝酸钾溶液,当叶圆片细胞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时,由于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会吸收水分,导致a的浓度升高,蓝色液滴下降,C错误;D、若将a管中液体换成适宜浓度碳酸氢钠溶液(而不是碳酸钠溶液),通过观察叶圆片上浮的数量可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D错误。故选A。3.如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字母代表物质),PSBS是一种类囊体膜蛋白,能感应类囊体腔内H+的浓度而被激活,激活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防止强光对植物细胞造成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扩散经过Z蛋白时,B物质被用来合成了C物质B.叶绿素分子中被光激发的电子,经传递到达D后生成NADPHC.强光照通过激活膜蛋白PSBS,抑制水的光解,进而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合成D.当光反应产物积累时,会产生反馈抑制,叶片转化光能的能力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的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A是氧气,B是ADP和Pi,C是ATP,D是NADP+,E是NADPH,F是碳水化合物,G是二氧化碳。【详解】A、由图可知,B是ADP和Pi,C是ATP。当H+顺浓度梯度经过Z蛋白运输时,利用化学势能将ADP和Pi转化为ATP,即B物质被用来合成了C物质,A正确;B、叶绿素分子中被光激发的电子,经传递到达D(NADP+)同时结合H+合成NADPH,B正确;C、激活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从而抑制水的光解,C错误;D、由题意可知,当光反应产物积累时,最终将光能转变为热能,防止强光对植物细胞造成损伤,因此产生反馈抑制,叶片转化光能的能力下降,D正确。故选C。4.为检测某种动物细胞的增殖速度,研究人员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该种细胞13小时,然后转移到普通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间隔时间进行观察计数,并计算标记细胞的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核开始被标记;B:被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C:细胞的着丝粒分裂;D: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被标记细胞数目增加;E:被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A.该种动物细胞的分裂间期为3h B.G时刻被标记的细胞中含3H的DNA数小于F时刻C.该种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0h D.AE时间段内细胞进行了一次核DNA的复制【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分析:根据图文信息,B点进入分裂期;C细胞着丝点开始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表示有丝分裂末期;E表示分裂期;故B点是上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期起点,E点是下一个分裂期的起点,则整个分裂周期是10h。【详解】AC、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故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可以检测细胞中染色体(DNA)的变化情况。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根据B、E可以确定细胞周期的时间为13-3=10h,由于B点进入分裂期,D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故分裂期时间是3小时,间期时间是7小时,A错误、C正确;B、G时刻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F时刻不清楚,故G时刻和F时刻被标记的细胞中含3H的DNA数数量关系不确定,B错误;D、根据AC项分析可知,AE时间段内细胞进行了两次核DNA的复制,第一次在B时刻前,第二次在DE段,D错误。故选C。5.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死亡是女性无法生育的原因之一、图甲为某不孕女性家族系谱图,图乙为家族成员一对基因的模板链部分测序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的致病机理是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添 B.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Ⅱ-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D.Ⅱ-5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结合题图分析可知,箭头处GA表示一个基因模板链该位点为G,另一个为A,G表示此位点两条链都为G,故该病的致病根本原因是基因模板链该位点的G变为了A,碱基对发生了替换,A错误;B、分析题意,Ⅰ-2的此位点两条链都是G,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Ⅱ-1的该位点一个基因模板链是G,另一个为A(发生了基因突变),Ⅱ-1是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显性性状,发生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显性性状,B错误;C、假设该基因是由A/a控制,该病是显性遗传病,II-4正常,基因型是aa,与正常男性婚配(基因型是Aa或aa),由于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概率未知,故不能判断Ⅱ-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C错误;D、假设该基因是由A/a控制,则I-1基因型是Aa,I-2是aa,则Ⅱ-5是Aa、aa,Ⅱ-5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D正确。故选D。6.若1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了1024个精子,其中64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假设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发生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A与基因B是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该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共发生了9次DNA复制C.染色体互换过程中必然发生染色体片段的断裂D.可能有25%的次级精母细胞发生了染色体互换【答案】B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MⅠ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MⅠ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MⅠ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MⅠ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M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详解】A、1024个精子是由256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而来,64个精子的基因型是aB,aB精子的比例是6.25%,则AaBb两对基因在减数分裂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A与基因B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正确;B、1个精原细胞经过8次有丝分裂形成256个精原细胞,该过程中DNA复制了1+2+4+8+16+32+64+128=255次,256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经过256次DNA复制,所以共发生511次DNA复制,B错误;C、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交叉互换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染色体片段,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断裂,C正确;D、aB精子的比例是6.25%,则Ab精子的比例是6.25%,AB、ab精子的比例都是43.75%,则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互换的比例是6.25%×4=25%,D错误。故选BD。7.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内,RUNX1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a亚基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下图为部分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③表示基因的表达B.甲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C.AML患者的RUNX1基因可能在第319位插入了碱基D.细胞甲、乙、丙的细胞器种类、DNA碱基序列、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DNA分子复制,②表示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即图中的②③,A错误;B、甲细胞为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C、AML患者的RUNXI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α亚基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其他部分的氨基酸正常,说明此位点发生了碱基替换,C错误;D、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细胞甲、乙、丙,三者细胞器种类、DNA碱基序列、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D。8.科学家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现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近亲,在人类进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图表示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线粒体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亲缘关系比尼安德特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近B.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为人类进化提供了胚胎学证据C.可遗传变异为原始灵长类种群线粒体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提供了原材料D.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就越强【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化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证据:比较解剖学、胚胎学证据、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等。【详解】A、从图中只能判断现代人与黑猩猩、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差异大小,不能判断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和黑猩猩之间的差距大小,A错误;B、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分子学证据,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可遗传变异为原始灵长类种群线粒体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依靠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划分的,进化地位越高,不一定适应性更强,D错误。故选C。9.下列关于动物稳态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①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液体主要是组织液;②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⑤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⑥内环境成分有激素、抗体、呼吸酶、氨基酸等A.2项 B.3项 C.4项 D.5项【答案】B【解析】【分析】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3、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4、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①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①正确;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②错误;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③错误;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保证了机体激素调节的灵敏性,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④正确;⑤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没被破坏,抗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⑤正确;⑥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综上分析,错误的有②③⑥三项,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肌细胞膜上的AchR是一种Na+通道,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与补体蛋白C5的激活相关,如右图所示。患者体内的C5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肌肉收缩需要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B.理论上使用C5a的抗体可抑制突触小体膜上的C5a受体发挥功能,延缓ALS病情加重C.C5b等通过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可致肌细胞破裂D.Ach的释放和C5的合成运输过程均发生了膜的融合【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突触小泡释放的Ach为化学信号,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即电信号则该过程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B、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因此C5a—C5aR1信号通路在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中发挥重要作用,若使用C5a的抗体,C5a的抗体能与C5a受体竞争性结合C5a,从而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l结合,不能激活巨噬细胞,减少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造成的损伤,延缓ALS病情加重,B错误;C、据题意可知,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C正确;D、Ach的释放属于胞吐,C5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运输过程涉及囊泡运输,两者均发生了膜的融合,D正确。故选B。11.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①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B.随着曲线②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浓度能保持动态平衡D.在低血糖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随着注射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健康小鼠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②曲线)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①曲线)。【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①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使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A正确;B、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②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肝脏细胞水解糖原和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B正确;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有降低的趋势,C错误;D、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会刺激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将处于兴奋状态,促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正确。故选C。12.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组别处理(等量注射)抗体免疫功能甲胸腺中的淋巴细胞无弱乙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少弱丙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正常正常丁生理盐水无无A.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目的是杀死体内的淋巴细胞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C.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D.甲组与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分析:由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为T细胞,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为B细胞。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条件下,甲组表明缺少B淋巴细胞,无抗体产生,免疫功能较弱;乙组表明缺少T细胞,虽然产生抗体但产生量很少,免疫功能较弱;丙组表明有T细胞和B细胞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丁组表明,没有胸腺情况下,机体没有抗体和免疫力。【详解】A、摘除了胸腺,T细胞缺失,再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体内的B淋巴细胞,避免体内淋巴细胞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杀死骨髓和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减弱,说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B正确;C、甲组只有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结果甲组无抗体,而丙组有抗体,因此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正确;D、乙组组只有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乙组免疫功能弱,丙组免疫功能正常,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故选D。13.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含激素的为对照组,向培养液加入激素的为实验组B.由图可知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C.从图2中B组数据可知,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的关系D.A组数据未显示出GA3和IAA具有上述关系,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IAA的量较高【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液污染培养物;图2是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关系的探究的考查,分析B组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13-4=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6.5-4=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5.0-4.0=1.0,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9÷2.5=3.6倍、是IAA单独处理的9÷1.0=9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详解】A、由图二分析可知,不含激素的为对照组,其他三组向培养液加入激素的均为实验组,A正确;B、GA3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所以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伸长,B错误;C、从图2中B组数据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C正确;D、A组数据是在离体培养第一天,再用激素处理测得的,植物体原有的激素还在起作用,未显示出GA3和IAA具有上述的协同关系,D正确。故选B。14.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能够准确反映出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其增长率随着该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用酵母菌酿酒,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D.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常常是上下波动的,有时还会出现急剧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3)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4)性别比例。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还要研究出生率、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A错误;B、在理想的条件下“J”型增长的数学表达式为Nt=N0λt,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的增长率为λ-1,种群数量以指数方式增长,增长率为定值,B错误;C、用酵母菌酿酒,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由于发酵前期,发酵液营养充足、溶氧量大,种群增长快种群密度增大,随着资源不断消耗,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在密封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因此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大,C错误;D、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种群的数量一般在K值上下波动,当严重自然灾害出现时,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D正确。故选D。15.下图分别表示甲、乙两地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预计甲地的人口增长率会不断增大B.若乙地的平均寿命增大,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大C.设甲地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n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nD.若乙地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生出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和增长率也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1、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型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2、据图分析,甲地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属于增长型,而乙地属于稳定型。【详解】A、一个地方的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当地的人口增长率,甲地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可知甲地属于增长型,但甲地人口的死亡率不明确,故不能预计甲地的人口增长率变化,A错误;B、乙地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所以乙地是稳定型,如果乙地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增加,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B正确;C、设甲地人口平均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n年后的人口总数应该是X×(1+a)n,C错误;D、分析乙地,乙地的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因此若乙地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生出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和增长率会变化,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mRNA疫苗由特定mRNA包裹在脂质体中构建而成。十三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由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与白喉类毒素载体蛋白结合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脂质体的成分接近动物细胞质膜,该mRNA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mRNA疫苗起作用的方式是mRNA进入细胞后作为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C.支原体细胞壁中无荚膜多糖,十三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不能预防支原体引起的肺炎D.能与核糖体结合并干扰蛋白质合成的阿奇霉素能治疗支原体肺炎【答案】AD【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如人体三道防线。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详解】A、脂质体的成分接近动物细胞质膜,mRNA疫苗由特定mRNA包裹在脂质体中通过与人体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进入,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mRNA疫苗起作用的方式是mRNA进入细胞后翻译出蛋白质,蛋白质作为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B错误;C、支原体无细胞壁,C错误;D、能与核糖体结合并干扰蛋白质合成的阿奇霉素,通过干扰支原体的翻译过程来达到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目的,D正确。故选AD。17.加拿大底鳟是一种小型鱼类,其体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LDH-B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的比例表现出随温度和纬度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LDH-B的多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大于1B.冷水环境中突变产生LDH-Bb的频率比温水环境中高C.LDH-Bb基因控制的性状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D.底鳟个体从温水环境游至冷水环境中会发生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某个基因占该基因和其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频率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当一个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时,该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3、分析题图:自变量为温度和维度,因变量为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在冷水环境和高维度环境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较高,而温水环境和低纬度环境中其出现比例较低。【详解】A、假设在一个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p+q=1;故LDH-B的多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A错误;B、体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LDH-B有多种等位基因,分析题图可知,冷水环境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比温水环境中高,B错误;C、题干信息:基因LDH-B与细胞呼吸有关,题图可知,冷水环境中LDH-Bb出现比例很高,故LDH-Bb基因控制的性状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C正确;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故底鳟个体属于个体而不是种群,其从温水环境游至冷水环境中不会发生进化,D错误。故选C。18.毛囊底部的黑素细胞来源于黑素干细胞,通过不断合成黑色素,保证正常生长的毛发保持黑色。下图显示压力调控的部分机制,其中箭头表示细胞迁移转化路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焦虑、紧张等压力应激状态下,自脑部发出的交感神经占优势,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上升B.据图中传出神经与黑素干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判断,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激素C.压力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改变了黑素干细胞向表皮和毛囊的转移比例D.长期压力过大不仅会引起头发变白,还会使人面色暗沉【答案】ABC【解析】【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详解】A、人体在焦虑、紧张等压力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从脊髓发出,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血压也会上升,A错误;B、传出神经通过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黑素干细胞间信息交流,则传出神经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类似于神经递质,B错误;C、由图可知,压力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错误;D、压力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会大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黑素干细胞迁移至表皮并分化形成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使人面色暗沉,而黑素干细胞过度向表皮迁移,会减少毛囊底部黑素细胞的来源,导致头发变白,所以长期压力过大不仅会引起头发变白,还会使人面色暗沉,D正确。故选ABC。19.低温胁迫能引起细胞中过氧化物增多而对细胞产生损伤,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可以减少细胞中的过氧化物。研究人员将大豆种子分别在常温(25℃)下萌发24h(T)和48h(T)后转移至4℃低温胁迫处理24h,而后转移至常温继续发芽至第5天,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浸种处理(0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400μmol·L-1)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和低温胁迫的培养时间B.遭遇低温时间晚的大豆种子,使用褪黑素处理的效果好C.褪黑素可以通过提高SOD的活性缓解低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D.实验浓度范围内,褪黑素浓度越高,SOD的活性越高,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促进作用越强【答案】A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褪黑素浓度的增加,SOD的活性也随着增加,发芽率也随着SOD的活性增加而升高。【详解】A、题图显示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褪黑素的浓度,一个是低温胁迫前的培养时间,A错误;B、与T24组相比,T48组施加褪黑素后发芽率更高,说明萌发的大豆种子遭遇低温的时间越晚,使用褪黑素处理的效果越好,B正确;C、低温胁迫能引起细胞中过氧化物增多而对细胞产生损伤,而SOD可以减少细胞中的过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褪黑素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提高,发芽率也有所提高,因此,褪黑素可通过提高SOD的活性缓解低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C正确;D、T24-400处理组的褪黑素浓度比T24-50处理组、T24-100处理组、T24-200处理组的高,但SOD的活性比其他三组低,且T24-400处理组大豆种子发芽率也低于其他三组,虽然T48处理组,随着褪黑素浓度的提高,SOD的活性越高,但T48-400处理组的大豆种子发芽率低于其他三组,D错误。故选AD。20.克里斯琴学说(主要用来解释自然界哺乳类动物种群调节)认为: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会影响种群数量,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社群压力会导致B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减少B.社群压力会导致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C.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种调节方式调控种群数量D.社群压力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答案】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导致低血糖、休克;②下丘脑作用于垂体,使得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阻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减少;两者共同作用增加死亡率;③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影响生物的出生率,使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根据题图可知,社群压力使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阻碍,导致抗体数量减少,而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B、社群压力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从而引起低血糖与休克症状,B错误;C、社群压力影响下丘脑,为神经调节,下丘脑影响垂体分泌对应激素,为体液调节,生长激素减少导致抗体数量减少,影响免疫调节,C正确;D、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使得性激素减少,生殖细胞成熟减少,进而降低出生率,另外对疾病和外界抵抗力降低,增加死亡率,D正确;故选CD。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21.Rubisco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酶之一,在光下O2和CO2竞争与其结合,分别催化C3的氧化与羧化。C3氧化产生乙醇酸(C2),C2在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协同下,完成光呼吸碳氧化循环;C3羧化则固定CO2合成糖;异戊二烯能清除活性氧,降低高温、强光等环境因素对类囊体膜造成的伤害。高温下呼吸链受抑制,异戊二烯合成量增加。请据图回各下列问题:(1)图1中,类囊体膜直接参与的代谢途径有_____(填序号),三碳糖GAP产生的场所有_____。光合作用为异戊二烯合成提供_____(填物质名称)。(2)将叶片置于一个密闭小室内,分别在CO2浓度为0和0.03%的条件下测定小室内CO2浓度的变化,获得曲线a、b(图2)。①曲线a,0~t1时段释放的CO2源于呼吸作用;t1~t2时段,CO2的释放速度有所增加,此阶段的CO2源于_____。②曲线b,当时间到达t2点后,室内CO2浓度不再改变,其原因是_____。(3)为进一步验证相关结论,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1组第2组第3组取材切取生长健壮的长势一致的叶片,分为3组,将叶片的叶柄浸入相应的完全营养液中。处理呼吸抑制剂?不加呼吸抑制剂?温度常温高温?检测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叶片的异戊二烯的含量预期结果第1、2组异戊二烯合成含量相当,高于第3组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②第1组和第3组的处理分别是_____、_____。【答案】(1)①.①⑥⑩②.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③.GAP、ATP、NADPH(2)①.光呼吸和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和光呼吸强度(3)①.验证高温使呼吸链抑制,导致异戊二烯合成增多②.加呼吸抑制剂③.不加呼吸抑制剂、常温【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小问1详解】类囊体薄膜上发生的反应有:H2O在光下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分子(O2)形式释放出去,H+与NADP+结合形成NADPH,以及ATP的形成,即①⑥;结合图示可知,图中3-磷酸甘油醛可在叶绿体内产生(通过暗反应产生),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产生(通过呼吸作用第一阶段产生)故三碳糖GAP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根据图1可知,光合作用为异戊二烯合成提供GAP、ATP、NADPH。【小问2详解】①曲线a,0~t1时段处于黑暗条件下,释放的CO2源于呼吸作用;t1~t2时段,有光照,在光下O2和CO2竞争与Rubisco结合,分别催化C3的氧化与羧化,故此期间CO2的释放速度有所增加,此阶段的CO2源于光呼吸和呼吸作用。②曲线b,当时间到达t2点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和光呼吸强度,室内CO2浓度不再改变。【小问3详解】①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高温下呼吸链受抑制,异戊二烯合成量增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3组叶片的异戊二烯的含量,可推知实验目的是验证高温使呼吸链抑制,导致异戊二烯合成增多。②根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以及第二组的处理,可知第1组加呼吸抑制剂和第3组不加呼吸抑制剂、常温。22.粗糙链孢霉有性生殖时会产生子囊孢子,其形成过程通常是:1个子囊母细胞(2N=14)先进行减数分裂时进行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子囊孢子包裹住一个子囊里,待成熟后释放出来与其他子囊孢子结合发育成新个体(如下图)。(1)由于___(填染色体的行为)使得B中2个细胞染色体均为___条。(2)请在坐标轴中绘制上图中1个细胞核DNA数量的完整变化曲线,并标明纵坐标数值。(3)由于子囊空间狭小,8个子囊孢子会按分裂时形成的顺序线性排列在子囊中。已知子囊孢子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其中大孢子为显性,小孢子为隐性。①某粗糙链孢霉基因型为Rr,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E中子囊孢子自上而下的大小排列情况依次为___。若某子囊母细胞减数分裂时R、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则由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囊孢子排列情况可能有___种。②已知子囊孢子的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其中黑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现有基因型为TtRr的粗糙链孢霉若干,请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这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___。【答案】(1)①.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②.7(2)(3)①.大大大大小小小小或小小小小大大大大②.RRrrRRrr或RRrrrrRR或rrRRRRrr或rrRRrrRR③.让基因型为TtRr的粗糙链孢霉产生子囊孢子,继续培养至子囊成熟,观察统计成熟子囊类型,并分析得出结论【解析】【分析】1个粗糙链孢霉(2n=14)合子通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囊孢子,然后再通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8个子囊孢子,发育形成菌丝,最后菌丝通过受精作用,重新形成合子【小问1详解】1个粗糙链孢霉A(2n=14)通过减数分裂产生2个次级精母细胞B,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即B中有7条染色体中。【小问2详解】粗糙型链孢霉(2N=14),在进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核DNA的复制(28),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核DNA数减半(14),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核DNA数再次减半(7),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核DNA的复制(14),经过有丝分裂核DNA数再次减半(7),如图:。【小问3详解】①在不发生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的情况下,经过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应排列在一起,即某粗糙链孢霉基因型为Rr,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E中子囊孢子自上而下的大小排列情况依次为大大大大小小小小或小小小小大大大大。若某子囊母细胞减数分裂时R、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则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的排列情况可能为Rr、Rr或rR、rR,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细胞的基因型为R、r、R、r或R、r、r、R或r、R、R、r或r、R、r、R,在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则由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囊孢子排列情况可能有RRrrRRrr或RRrrrrRR或rrRRRRrr或rrRRrrRR。②若要研究控制子囊孢子大小和颜色的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设计实验如下:让基因型为TtRr的粗糙链孢霉产生子囊孢子,继续培养至子囊成熟,观察统计成熟子囊类型,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控制子囊孢子大小和颜色的基因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基因型为RrTt的二倍体合子经过减数分裂,正常情况下可以产生RT、RT、rt、rt或Rt、Rt、rT、rT类型的配子,因此成熟子囊类型有RT、RT、RT、RT、rt、rt、rt、rt或rt、rt、rt、rt、RT、RT、RT、RT或Rt、Rt、Rt、Rt、rT、rT、rT、rT或rT、rT、rT、rT、Rt、Rt、Rt、Rt4种,比例约为1:1:1:1。若成熟子囊类型不是比例为1:1:1:1的4种类型,则说明控制子囊孢子大小和颜色的基因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3.家蚕(2n=28)为ZW型性别决定。其蚕卵有圆形和椭圆形,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并且存有假母系遗传现象(子代总是表达母本基因型决定的性状);黑色卵(A)对白色卵(a)为显性,位于10号染色体上;正常蚕(Os)的幼体体表不透明,油蚕(os)的体表透明。回答下列问题。(1)图1杂交实验中,蚕卵形状中_____是显性性状,F2的基因型_____。蚕卵形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其判断依据是_____。(2)研究表明,os基因位于家蚕的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无相应基因。若通过杂交实验证明os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最好选择_____。(3)雄蚕食桑少,蚕丝质量高,可通过改造W染色体实现只养雄蚕的目的。①图2中用γ射线处理、改造W染色体时所引发的变异称为_____。研究人员利用W1通过杂交培育了基因型为aaZW1A的种蚕,该种蚕与白色卵雄蚕杂交,子代中_____卵孵化为雄蚕。②图3中利用W2构建家蚕平衡致死体系中,m基因和n基因为隐性致死基因,os基因能遮蔽m基因的致死作用(不考虑Z染色体上的Os/os基因)。普通蚕无m、n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型为aaZMNZMN、aaZMNW),可以分别选择平衡致死体系家蚕和普通家蚕中的_____、_____(填性别)杂交,以繁育雄蚕。家蚕平衡致死体系可以自稳,请用遗传图解解释其原理(只要求写出个体的基因型,基因型写法参照下例:平衡体系中的雌蚕写作aaZmNWosA)_____。【答案】23.①.圆形②.BB、Bb、bb③.F3出现3:1的分离比24.ZosZos与ZOsW25.①.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②.白色③.雄蚕(或雄性)④.雌蚕(或雌性)⑤.【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产生比例是1:1:1:1的四种类型的配子,由于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因此子一代自交产生16中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9:3:3:1。【小问1详解】存有假母系遗传现象(子代总是表达母本基因型决定的性状),根据F2圆形卵相互交配,后代圆形:椭圆形=3: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圆形卵是显性性状,且蚕卵形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F2的基因型为BB、Bb、bb。【小问2详解】要证明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常用的组合为:两条性染色体同型的隐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不同型的显性个体(纯合子),这样就可以得到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性个体,将其区分开,而若是位于常染色体上,雌雄后代的表现型均一致,故若要若通过杂交实验证明os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杂交方案为:让雄性油蚕(ZosZos)与雌性正常蚕(ZOsW)杂交;杂交结果为:子代雌性为油蚕(ZosW),雄性为正常蚕(ZOsZos)。【小问3详解】①图2中经γ射线处理后,10号常染色体的带有A基因的片段转移到W性染色体上,这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的转移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研究人员利用W1通过杂交培育了基因型为aaZW1A的种蚕,该种蚕与白卵雄蚕杂交,白卵雄蚕基因型为aaZZ,则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为:aaZZ(白卵雄蚕)、aaZW1A(黑卵雌蚕),即子代中白卵孵化为雄蚕。②普通蚕中无m、n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型为aaZMNZMN、aaZMNW),利用家蚕平衡致死体系(aaZmNZMn)获得雄蚕,将家蚕平衡致死体系(aaZmNZMn)与普通蚕的雌蚕(aaZMNW)杂交进行杂交,会出现:子代中雌蚕(aaZmNW、aaZMnW)致死,存活的全为雄蚕(aaZMNZmN、aaZMNZMn),从而繁育雄蚕。家蚕平衡致死体系可以自稳,其杂交遗传图解为:。24.血糖含量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请分析回答:(1)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_____(答出2点)。(2)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有多种类型(包括G1、C2、G3、G4等),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存在脂肪细胞中,推测G3与葡萄糖的亲和力_____(大于/小于)G4。(3)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血糖调节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并利用胰岛素抵抗模型鼠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1、2所示。①图1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②根据图1与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为FGF1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答案】(1)葡萄糖(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2)大于(3)①.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FGF1发挥降血糖作用时必须依赖胰岛素②.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随FGF1浓度的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也降低【解析】【分析】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主要是葡萄糖。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