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无执无妄,吾生如寄赤壁赋目录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第一章知人论世走进文本文体常识1、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2、赋在形式上,“铺采摛(chī)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3、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赋(赋的特点)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尊()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

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藉()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字词学习

思考: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整体把握第二章乐——悲——喜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他们因何而乐?赏“乐”之景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乐事:1.举酒属客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佼:通“姣”,美好。僚:通“嫽”(liáo),俏丽。夭绍:女子体态轻盈。舒窈纠:女子举止娴雅婀娜。窈纠,通“窈窕”。劳心悄:忧心深重的样子。劳,悄,忧愁貌。懰(liǔ):美好,妩媚。忧受:步态优美。燎(liǎo):光彩照人的样子/明白,明了。惨:通“躁”,因忧愁而烦躁不安貌。月出思慕女子

惆怅伤感

苏子泛舟赤壁,饮酒乐甚,情感缘何由乐转悲?

解悲之情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歌词中的"美人"指什么?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箫,管乐器,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其音色圆润、浑厚、柔和,但音量较小。有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因此极适于演奏较为哀婉的乐曲。资料补充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资料补充

玉箫声断没流年,满目春愁陇树烟。

艳质已随云雨散,凤楼空锁月明天。

——杜牧《伤友人悼吹箫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湖州谢上表》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被贬黄州。“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写作背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夜阑]夜尽。[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狱中寄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序篇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1.带有隐居之意。“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2.“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追求自由,求得精神放松的象征。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古代知识分子,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悲功业难成物是人非人类渺小人生苦短超脱不得……面对如此美景,客缘何而悲?客之悲又有几层原因呢?三悲古今对比之悲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物我对比之悲理想现实之悲天地阔远自身短暂渺小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人生短暂自然无穷人生短暂渺小理想幻灭英雄无觅

功业未成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而今安在哉人生短暂自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景议论抒情悲——清代诗人朱日浚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思考:子与客是否有同样的悲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苏轼是如何劝慰客人的?悟“乐”之理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个人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但整个人类代代相承,却是永恒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同‘祈’)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庄子·齐物论》

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梦中饮酒的人,天亮了以后在哭泣。梦中哭泣的人,天亮了以后去畋猎。梦之中又有梦,而且在梦中时并不自知是在做梦。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1.“变与不变”:

水(逝者如斯)—未尝往

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2.“取与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无尽藏可共适)

(一毫莫取)讨论:主人从哪些角度说理,让客人释怀而“喜”?苏子借用庄子的齐物论、相对论,消解了物与人的对峙,短暂和永恒的差异。3.“人”生老病死——代代相传逆境顺境——随遇而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佛教,灵魂轮回

传说唐李源与僧圆观友善,同游三峡,见妇人引汲,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外。是夕观果殁,而孕妇产。及期,源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因知牧童即圆观之后身。从“取与不取”的角度:佛教,破除执着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

苏轼的这番劝慰之辞是否有避世之意?你怎样理解他最后的超脱?探究:儒、释、道的思想影响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道:好学老庄,追求内心调和合作探究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苏轼1057年,中进士,21岁。同年母丧,服孝三年。1061—1066,任凤翔判官,后任职史馆。1066年,父丧,服孝三年。1069—1079,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太守。1079—1084年,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1084—1094年,复启用,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兵部、礼部尚书。1094年,谪居惠州。1097年,谪居海南儋州。1011年,北返,往常州,病逝,年64岁。1037年—1101年中心思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结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