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专题整合15+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适专题整合15+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适专题整合15+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适专题整合15+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适专题整合15+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览主题建构研学核心命题目录索引0102突破大题题型03通览主题建构知识建构主题线索主题:20世纪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秩序的演变。主要内容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线索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战后,战胜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线索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促成了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雅尔塔体系仍有强权政治的烙印,但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线索三

冷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发展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考点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各国都在寻求建立一个更和平、更稳定的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主干知识•整理1.第一次世界大战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概况①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②四大战役:马恩河战役中德军的战败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③扩大规模: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1918年退出战争影响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③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为主要内容,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②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随着矛盾的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逐渐崩溃国际联盟①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②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③局限:“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和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命题要语•辨析1.索姆河战役标志着德国发动“速决战”的破产。(

)提示

马恩河战役。2.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结束了欧洲全球霸权时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呈现出以英、法、美、日、苏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

)4.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体系内的各种矛盾决定的,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

)5.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核心深化•拓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①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②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等分崩离析,英法等国受到重创。③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④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3)科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②战争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4)思想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2.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它的建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5)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3.多角度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从进步性看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从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沦为了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终于走向了世界大战史论转化•应用走向解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经过斗争和妥协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但分赃不均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①,美国愤然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苏联独处于体系之外,本应维护这一体系的英法两国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②。加之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十月革命后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仅仅维持了20年的相对和平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③。——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迅速解体的原因。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原因由①中信息帝国主义的矛盾看

由②中信息大国作用看

由③中信息重大事件的冲击看

分赃不均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美苏游离于体系之外;英法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危机的冲击;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1.(2022山东卷,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国家战略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破题关键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随着形势变化,如果法国与德国媾和,那么德国势力将迅速壮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利益,所以英国才与法国全力合作以遏制德国,仍体现英国大陆均势政策隐性联系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2.(2021浙江卷,22)下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注:败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通过漫画信息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恩河战役破题关键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恩河一线(第二次马恩河战役)隐性联系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军。1918年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此战以德军的失败告终3.(2020山东卷,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欧洲联合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破题关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合众国”“泛欧运动”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时欧洲联合的思想出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联合思想有利于提高欧洲实力隐性联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推动下,战后欧洲掀起了超国家联合的思潮。其中,以“泛欧”思想最有代表性。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思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大胆地预见了战后区域化时代的来临,明确地提出了欧洲联合的政治行动纲领热点预测预测1

国际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2023广东广州一模)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奥斯曼帝国铁路建设。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奥斯曼帝国,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奥斯曼帝国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德国的上述举措(

)A.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意在推动奥斯曼帝国的工业化进程A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国通过铁路投资密切了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合作,但是俄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围绕着巴尔干和黑海问题矛盾尖锐,德国的这一做法进一步激化了俄德矛盾,故选A项;“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说明德国向奥斯曼帝国示好是为了经济合作,而不是军事扩张,排除B项;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欧洲列强之间,奥斯曼帝国在当时属于落后的亚洲国家,排除C项;德国加强与奥斯曼帝国的合作主要在于谋求经济利益,同时加强对近东地区的争夺,遏制俄罗斯势力的扩张,排除D项。预测2

大国强权——巴黎和会构建的国家秩序2.(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和约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

)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大国的要求都未能完全得到满足,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是大国间相互妥协的结果,故选C项;巴黎和会实现了严惩德国的目的,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排除B项;巴黎和会受到西方列强控制,如国际联盟就是受到英法的操纵,排除D项。预测3

人类解放——20世纪初的女权运动3.(2023河北石家庄期末)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德国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这短短四年中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妇女地位的提高B.工业革命的发展C.传统观念的改变D.社会环境的影响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弱化了性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再加上女权运动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明显提高,故选D项;20世纪初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A项;工业革命只是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经济因素之一,排除B项;传统观念的改变也只是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思想因素之一,排除C项。考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考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反法西斯的伟大而又正义的战争。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在美苏两强之间保持实力平衡的雅尔塔体系,标志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主干知识•整理1.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3)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经过(1)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2)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3)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影响(1)欧洲遭受致命打击,国力严重消耗(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3)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4)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雅尔塔体系(1)主要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2)评价: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联合国(1)性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3)原则: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命题要语•辨析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的途径是非法的。(

)提示

德国的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并实行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的途径是合法的。2.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3.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不是苏德战争。(

)5.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核心深化•拓展1.多角度认识英法的绥靖政策

从国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目的角度看目的是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从客观环境看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从结果角度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舞,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认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冷战局面开始出现国际形势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局限性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实质是对其他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粗暴践踏和侵犯史论转化•应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德国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并迅速迫使法国败降①。1940年8月,德军根据“海狮计划”对英国狂轰滥炸。丘吉尔支持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希望美国加入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联合声明,即《大西洋宪章》。苏联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③。1941年12月22日,英美首脑在华盛顿会谈,商讨两国作战计划。——摘编自杨春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意义》【思考】

概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历史背景。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历史背景由①中信息法西斯的侵略看

由②中信息英国政策看

由③中信息美国政策看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威胁了世界和平稳定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积极抵抗法西斯侵略美国参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进程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1.(2021重庆卷,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引入丘吉尔的言论考查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破题关键由材料可知丘吉尔认为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扭曲的安全观、民族观等极端思想都成为诱导战争爆发的因素隐性联系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崛起,是一种混合了多种政治学理论的极端观点。许多学者将法西斯主义定义为拥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质的意识形态:强烈的民族主义、经济的社团主义,一个权力极大的军事领导者,将民族、国家、集体的地位置于个人或团体之上2.(2021浙江卷,22)下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该画作(

)A.充满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期待B.表达了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C.肯定了英国赢得阿拉曼战役的重大意义D.称赞了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的《大西洋宪章》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通过漫画信息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不列颠之战破题关键据材料可知,英国赢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表达了对后继战争必胜的信念隐性联系不列颠之战,是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这场战争的胜利,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尤其是使自法国败降后对欧洲战争持“中立”政策的美国政府明确地站在英国一边,促进了英美联盟的建立,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2023湖北卷,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殖民国家宣传鼓动非洲殖民地参战角度,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破题关键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隐性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帝国主义战争,同时又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当法西斯侵略不断扩大,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热点预测预测1

学术研究——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争论1.(2023广东韶关二模)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B.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C.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A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说明国际史学界对中国抗战的意义有了重新认识,故选A项;材料的变化从整体上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不只是突出九一八事变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过程,且突出的是中国抗战的意义,排除C项;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预测2

国家利益——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策的调整2.(2023山东烟台一模)下表是美国广播剧《白宫厨房》和《明天》的梗概。据此可知,两部广播剧(

)剧名创作时间梗概《白宫厨房》1941年以参议员格雷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与德国和平共处,把法西斯侵略战争看作商业机会;以总统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牺牲一点国家利益,换取一个没有仇恨的安全世界。国会最后通过了总统的主张《明天》1944年杰克从北非战场刚回到家,其父就说:“既然美国已经坐在驾驶员的位子上,我们就必须要掌控一切,把分支机构开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杰克反对这种思想,愤怒出走A.主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B.显示出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严重对立C.宣扬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D.反映出作者对美国所面临形势的思考D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由作出一定让步到全面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变,为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政治做准备,体现了作者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思考,故选D项。预测3

国家关系——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3.(2023河北保定期末调研)1941年11月5日,德国大使向柏林方面报告,日本海军界向他透露了日本将采取某些行动的各种“保留”信息。11月18日,日军参谋本部向该大使透露,日本必将“自救”。随后,日本的“自救”行为是(

)A.主动退出国联 B.实施“囚笼政策”C.挑起太平洋战争

D.与德意结成轴心国C解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海军界透露它将采取某些行动以“自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自救行动为对美国和英国发动进攻,故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日本已经退出国联,排除A项;日本实施“囚笼政策”是在193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日本于1940年与德意结成轴心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由战时的同盟走向了对抗,世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格局,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主干知识•整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冷战(1)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2)主要表现: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华约”(1955年)2.两极格局(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2)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3.多极化趋势(1)出现: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和中国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2)发展

地区表现欧盟继续向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迈进,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俄罗斯推行多极化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日本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中国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命题要语•辨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格局逐渐呈现出东西方分裂和两极对抗的特征。(

)2.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提示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3.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双方均未发生直接的、正面的热战。(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核心深化•拓展1.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

2.世纪之交世界格局演变的特点

长期性这次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动态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力量多元化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发展中国家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以及两极格局解体致使局部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增多,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3.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1)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2)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3)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4)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史论转化•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③。——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思考】

依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表现由①中信息国际格局中心看

由②中信息美苏关系看

由③中信息殖民地斗争看

欧洲丧失霸主地位,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1.(2023全国甲卷,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考查美国“民主种子”项目实施的影响破题关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加强对第三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隐性联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2.(2022湖南卷,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战后欧洲的联合破题关键“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指的是欧洲的联合将不再是大国主宰和大国控制的形式,而是大小国家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形式,即欧洲的联合将以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形式出现隐性联系让·莫内,法国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总设计师”,享有“欧洲之父”的美誉。在他的努力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等建立了起来,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3.(2021江苏卷,16)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伊拉克战争为切入点考查欧美联盟关系破题关键由材料可知法德主张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但英、意、葡等国主张武力解决,说明欧盟内部矛盾以及欧盟与美国的矛盾凸显隐性联系伊拉克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借反恐时机,以伊拉克拒绝交出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现代军队发展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热点预测预测1

唯物史观——美苏冷战对峙1.(2023广东高三名校联考)1949年,美国驻苏大使馆给国务院的电报中说美国的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为此,美国国务院和新闻署制作了一系列宣扬黑人群体积极进取的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据此可知(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B.美国的种族问题得以改善C.舆论宣传成为冷战工具D.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C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美苏两国都从舆论上攻击对方或改善自身形象,表明舆论宣传成为冷战工具,故选C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小册子,是美国国务院和新闻署为进行舆论战而制作的宣传材料,并非美国的种族问题得以改善,排除B项;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D项。预测2

国家利益——西欧国家的外交转向2.(2023湖南衡阳高三1月统考)美国于1982年11月13日宣布取消对苏联天然气管道制裁的前提是西欧国家立即着手研究替代苏联能源的问题,但是西欧还是加强了与苏联的经济往来。1983年,西欧同苏联的贸易额占当年苏联同发达国家贸易总额的82%。这反映出(

)A.美苏两极对峙走向缓和B.西欧对外战略独立性增强C.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D.欧洲已成为美国竞争对手B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在对苏问题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更具有独立性,故选B项;两极格局于1991年瓦解,美苏两国在当时依然尖锐对峙,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西欧在能源问题上没有听从美国要求,同苏联加强往来,没有明确西欧同美国竞争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预测3

和平发展——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重构3.(2023山东烟台一模)1970年之前,数家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税率及原油标价权。1971年,包括伊拉克、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跨国石油公司签订协议,开始获得了原油标价权,旧的国际石油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