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完_第1页
毛泽东读书完_第2页
毛泽东读书完_第3页
毛泽东读书完_第4页
毛泽东读书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读书交设1005赵帅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从读书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读书的一生。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若论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从此,他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

那么主席读书都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呢?“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毛泽东酷爱读书,他将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博览群书,辩证的汲取书中的精粹,并将书本知识灵活应用于治国实践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多写”。毛泽东一直坚持做读书笔记,借此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真正把书读透。

毛泽东的读书笔记里,有六种笔记形式比较常见,非常值得现代读者借鉴。

第一种:摘录式笔记在读书时代,毛泽东的笔记以摘抄为主。他身边经常带着两本本子:“讲堂录”和“读书录”。讲堂录里记载的多是老师上课的课堂笔记,在其中重要的部分都做了重点标注。读书录大多是在自修时完成的,里面抄录了全篇文章或一些精彩的段落。毛泽东在学生时代记了大量此类的读书笔记,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史料保存下来的非常少。现存的一本中抄录了屈原的《离骚》、《九歌》。

第二种:符号式笔记

在毛泽东读过的书上常常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了毛泽东对书中内容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文章如果写得好,他就划圈,哪一句写得好,就划哪一句,全文写得好,就在标题上划圈。谢静宜在回忆毛主席的读书生活就提到过“三个圈”的故事。她回忆道:“开始我不明白,琢磨以后我曾问他,‘主席,是不是划一个圈的您认为比较好,两个圈的很好,三个圈的特别好呢?’他微笑着点头表示同意。”

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毛泽东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毛泽东很喜欢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这些符号记录了他读书的感受。

第三种:批注式笔记

除了符号外,毛泽东经常在书页上写下读书的思考和领悟,在《论理学原理》一书中,很多页面上都留下了主席工整的小楷字、在行间还有12100多字的批语。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很多读书笔记得非常精辟,有些直至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毛泽东在1959年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这对于当前党的理论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言简意赅,鞭辟入显。

第四种:日记式笔记

读书日记是毛泽东比较特别的一种笔记方式,除了记录下读书的心得之外,更主要的是能督促自己读书,记录下阅读的进度。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第五种:纠谬式笔记

毛泽东一直强调:不可尽信书。他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非常敏感,一旦发现就立即在书页上指出来。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

这些笔记是毛泽东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最好例证,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读书精神。第六种:评荐式笔记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为”张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读书的广博程度令研究人员大为头疼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很大,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军事、书法、报刊杂志等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十一大类。他读书很偏,一般常人很少去涉猎的书,他都去读,而且读了之后还去谈。比如说科幻题材现在比较多,但在1936年,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他会见美国记者斯洛的时候,就谈到了一个英国的科幻作家威尔斯,他写了《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毛泽东引用威尔斯小说里面的话说“我们买一张车票从地球到月球”。相信在那个时代读过威尔斯的《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这种小说的人很少,但毛就读了。而在50年代初,毛泽东又读到什么样的很偏的书呢?一个苏联科学家写的《土壤学》,他读了好几次,而且上面有很多批注。后来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读了《土壤学》以后得到的启发和感悟。他读《红楼梦》,他不仅读这本书,而且还读一些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读《红楼梦》的一些考证。周汝昌有一本书叫《红楼梦新证》,里边考证到一个“胭脂米”,毛泽东就想方设法要去弄清楚这个“胭脂米”到底是什么米,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

那么主席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呢?毛泽东一生中读的书太多了,要精确地说明很困难,这里只能做一个大致的分类。据本人考察资料而得,我将他读的书初步分为以下五类一、马列著作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冲击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就开始读马列著作。他最早读马列著作的时间是1920年,读的第一本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在大革命时期,他读了《国家与革命》。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已读了前面说的在长征路上读的那几本著作。此后,他对这些书反复读。所以,他在1964年3月接见外宾时说,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他对马列的书读的最多的时候是在延安。在这个时期,他还读了《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节译本、苏联出的《列宁选集》中文版多卷本、《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等。二、哲学、经济学著作

这主要是在延安时期和上世纪五十年代读的。在延安,为了批判王明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自感“我的工具不够”,要“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工具学”。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毛泽东除读前面讲的马列哲学原著外,还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和一些普及性哲学通俗读物。这方面有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米丁的《新哲学大纲》,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和《哲学与生活》;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和西方近代哲学家的著作。这些哲学著作对他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起了很大作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部分章节,他也读了,认为“十分精彩”。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如《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艺术论》,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等。三、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毛泽东涉猎很广,但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关于中国历史,他从小就有浓厚兴趣。在省立一中,他学了古代史后,写了篇论商鞅变法的作文,获得老师好评,老师认为他“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随后,他又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更增加了对历史的兴趣。在一师,他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包括《二十四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他在给好友的信中还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称“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的而不可缺”。他对曾国藩的书也很欣赏,细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日记》。近代时政著作,他十分爱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梁的维新变法著作,特别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他爱不释手,一些好文章读了又读,几乎能背出来。《新青年》创刊后,他成了其追随者,按照时髦语言说,成了《新青年》的“粉丝”。他回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四、中国文学著作

毛泽东小时候就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书很着迷。他对中国文学书籍读的比较多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古代诗词。自《诗经》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几乎广泛地阅读过,最喜欢的是《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第二类为古文和古典小说。对古文,他最爱读六朝的骈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最喜欢柳宗元的散文,认为柳文同他的诗一样,清新、精细,寓意含蓄,富有哲理。在古典小说方面,他几乎将所有名著都浏览过,并对一些名著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他认为《东周列国志》讲的许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是当时社会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上的反映,其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他认为《金瓶梅》在揭露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方面写得很细腻,但不尊重女性,只暴露黑暗,讲淫秽,就很难传开。他对《西游记》颇为称赞,这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诗中充分反映出来。第三类为现代文学,主要爱读鲁迅的著作。在延安,当时鲁迅纪念委员会编辑的20卷本《鲁迅全集》“纪念本”,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上海辗转送到延安就给了毛泽东一套。他放在办公桌上经常阅读。他在书上圈圈划划,还作批注,认为鲁迅跟他的心是相通的。因此,直到逝世前夕,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上、书架上,还摆放着新出版的大字本《鲁迅全集》,有的折页,有的夹条,有的打开着,说明还在阅读。鲁迅著作伴随着毛泽东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第四类为笔记小说和其他杂书。在延安时期,范文澜送给他一套《笔记小说大观》。所谓杂书,也是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籍,包括一些小说,如《智囊》、《笑林广记》、《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之类。他认为,《聊斋志异》的一些篇章带有民主性,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读起来很有兴致。五、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

毛泽东早年对自然科学不大感兴趣,读过的书有限,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他以深刻印象,直到晚年还多次谈到达尔文,以及阐发达尔文学说的赫胥黎及其《天演论》。到延安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在其涉猎范围之内。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商务印书馆出的汤姆生《科学大纲》,辛垦书店出的普朗克《科学到何处去》,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等成为他的藏书。他对人讲过:《科学大纲》使他获得很多知识。到北京后,这方面的书他读的更多一些。他对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和某些技术书籍广泛涉猎,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他还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动物学》杂志、《考古学报》、《化石》杂志等这样的刊物,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他接见杨振宁、李政道时还同他们讨论粒子的可分不可分和宇宙守衡不守衡问题;直到1976年,他还索要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毛泽东的读书的故事

上帝放他一天假,毛泽东会在干什么

有一天,上帝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人说:你们明天都不要工作,爱干什么干什么去吧。毛泽东干什么,他肯定是睡懒觉,而且早晨起来以后也不一定起床。我们知道他的床是一张硕大的床,里边低外边高,外边睡人,里边一半是放着书,他随手拿出一本书就看,甚至看上一天也不下榻。周恩来头天晚上回去高兴地对邓颖超说,“小超呀,明天放假,咱们是不是请赵丹、张瑞芳他们到家里来作客,一块儿热闹热闹呢?”这些人都是电影演员,周恩来非常喜欢文艺,他年轻时候演过话剧,而且是演旦角,就是客串男扮女装那种的,他会跟这些朋友欢度一天。而邓小平选择什么?他不会请朋友聚会,也不一定看书,他可能就跟家人在一块,享受天伦之乐。这三种选择背后体现着什么样的文化含量呢?毛泽东是一个沉迷于书本的领袖人物,肯定是站在此岸,设想彼岸的。一个上天入地、大悲大患,寻求于思想和未来的人;周恩来是一个一有闲暇就和朋友在一块热热闹闹欢聚的人,他肯定就是很善于、很乐于在群体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邓小平是一个一有闲暇就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人,他追求的是非常本色的普通的平民化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这三种选择恰恰说明他们三个人的角色是非常恰当的。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周恩来是新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不二人选,因为他协调、主持群众、集体工作非常在行;邓小平是回归生活的本色,实实在在,所以我们认为邓小平是平民化的领袖,懂得老百姓愿意怎么过日子。

—次毛泽东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你看过《三国演义》吗?”工作人员回答说:“在济南读书时看过。”毛泽东又问:“你知道关羽姓什么?”工作人员随口回答说:“姓关。”毛泽东说:“不是,关羽原来不姓关,也不叫羽。因为关羽生性仗义,在家乡杀了人,被官兵追捕。他逃到潼关,但出关要登记姓名,签字画押。为了安全,他便指关为姓,以羽为名,比喻自己像鸟—样飞出潼关。所以后来就叫关羽。”毛泽东的话引起了工作人员考证关羽原来姓名的兴趣,特地查阅了鲁迅写的《古代小说史考》,也问了历史学家,都没有找到答案。关羽原来到底姓甚名谁,人们至今也不清楚。

还有—次,毛泽东爬玉皇山。那时,山顶上的庙里有周武王、姜太公和哪吒、玉皇大帝等塑像,都是《封神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毛泽东看了塑像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封神演义》你看过没有?”工作人员回答说:“在家读中学时看过。”毛泽东问:“你知道殷纣王为什么被周武王打败?”回答说:“纣王宠信妲妃,乱了朝政。”毛泽东说:“不对。纣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军事上采取分兵把守、消极防御的办法。而周武王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所以纣王败了,周武王胜了。”毛泽东又说:“看来蒋介石没有看过《封神演义》,要么看了没有真正看懂。蒋介石搞的就是分兵防守的办法,我们用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的办法,所以蒋介石被我们打败了。”毛泽东博古通今,古为今用,随便抓住—个话题阐述,就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读书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一.为何学的大变革

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毛泽东

确立学习目的,可以更科学地安排学习活动,减少时间的浪费。1.毛泽东不以文凭为学习目的。他多次主动退学,而选择目标性更强的自修,全然没把文凭放在眼中。2.毛泽东不以分数为学习目的,不做分数的奴隶。在学校的课程中,对实现他“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最有帮助的社会科学科目学得极为投入,极为用功,其它科目则被忽略。3.毛泽东不追求时髦的学历。海归是现在很多人羡慕的学历,在五四时期,出国求学也是热潮,毛泽东专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工作,他自己明明可以留法,但经过反复考虑却做出不出国的决定。毛泽东认为,留在国内学习,研究国内问题,了解中国国情,对实现他改造中国的目的“更为有利”。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比那些留学的才子们多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二.学什么的大变革

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毛泽东

毛泽东根据自己的志向、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他不被学校规定的“学什么”所束缚,在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半中,根据他“改革社会”的目的,他把“学什么”的重点放在与此关系密切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方面,比如,二十四史,毛泽东起码读了三遍以上;《唐宋名家词选》,他读过的本子就有四种。毛泽东对《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唐宋诗词等都是反复地读,直到能熟背出来。此外,报纸也是他重要的学习内容,他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里,把三分之一的钱都花在报纸上,从报纸中了解国家大事、国计民生。

毛泽东不仅重学知识,更重学能力、学素质。在长沙师范求学期间,不惜付出很多时间,组建“新民学会”、办工人夜校、组织学生赴法留学(自己都不去也愿意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毛泽东还坚持进行冷水浴、风雨浴、长期露宿等常人所难为之事,这都是为了学素质——训练勇猛无畏、敢做敢为的意志素质,同时也提高身体素质。三.怎么学的大变革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贝尔纳1.思写法

“思写”法,实际上是一种精读的阅读方式。毛泽东读书方式就是这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凡是较为重要的书或文章,毛泽东都反复看、划、批。在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批语、评注。例如,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仅10来万字,他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下了1.2万多字的批语。毛泽东运用思写读书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2.讨论法

“讨论法”的最大功效在于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能力。毛泽东非常重视讨论法,他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该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进行讨论,或研讨学术上和当前国事的问题,或讨论学习和工作的计划。从毛泽东与他的友人、老师的通信也可以看出,信的主要篇幅都是在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或国家大事。不仅毛泽东得益于讨论法,爱因斯坦也大大得益于讨论法,他曾与另外两个友人组成了“奥林匹亚科学院”,在这个“学院”里,三个人通过交流、研讨、争论,孕育了许多科学上的新见解,有些甚至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新见解!3.师友法

师友法,即学习时重视老师、学友的作用。毛泽东的学业大成,与他在湖南师范遇到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这些好老师是分不开的,与他善交一批学友也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不仅向校内的老师虚心求教,凡是长沙城里有学问的人,或从外地来城讲学的名流学者,毛泽东探知消息和地址后,总是千方百计去拜访、聆教,真正做到了“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4.调查法

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调查法进行学习。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毛泽东多次利用寒暑假,与好友到各地进行“游学”,扮作“乞丐”,读“无字之书”,一路上,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了解民间疾苦、风俗人情、历史地理情况,同时写下了沿途的见闻和体会。毛泽东认为调查“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习”。毛泽东之以所见解高于众人,能领导革命成功,他的根本法宝就是“躬身调查”。5.总结法“总结就是去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苏霍姆林斯基)

只有对工作、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