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中国古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览主题建构研学核心命题目录索引0102突破大题题型03通览主题建构知识建构主题线索主题: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全面掌控地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线索一
法治与教化自西汉起历代王朝采用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制度中,形成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线索二
户籍赋税编制户籍、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向以财产税为主,封建国家对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线索三
边疆治理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密切相关。秦朝开始,中国历朝都注重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秦汉、隋唐、元明清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线索四
变法改革变法改革是中国古代王朝优化国家治理的主要途径。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古代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与社会救济考点解读: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被赋予治安职能。赋税是国家积累财政资金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国家进行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主干知识•整理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丞相主管户籍工作,“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世代相袭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清朝沿袭明制,管理相对松弛。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2.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主要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还征收财产税隋唐隋朝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宋朝募役法: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以及杂税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主要形式:储粮赈灾,优抚弱势群体,宗族救助,慈善组织。(2)特点①救济主体是政府,宋朝以后,宗族的作用逐渐增大,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②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③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仅是国家对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
)2.唐朝中期以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两税法遭到破坏造成的。(
)提示
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均田制遭到破坏造成的。3.两税法实施后,农民失去了国有田产的保障,一旦破产极易失去土地,土地兼并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命题要语•辨析√×√4.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可以“置田以为主户”,适应了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状态。(
)5.宋以前,社会救助以乡村地区的赈灾救荒为重点。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官方救助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6.古代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核心深化•拓展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四大特点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1)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2)征税方式由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转变为简化单一,最终赋役合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5)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资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商品税所占比重增大。3.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渠道(1)政府行为:中国古代历代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是社会救济的主体,尤其是面对大灾大难的情况,政府会动用国家储备大规模救灾。同时,政府还鼓励民间相互救助和民间积蓄。(2)宗教组织:中国古代的宗教组织有举办慈善事业的传统,如唐朝寺院设立的悲田院,专门关注老而无依者,饥饿施粥,有病给药,死则安葬。(3)宗族救助: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宗族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家族往往设有族田、义庄、义田、义塾等。(4)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对特定区域内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史论转化•应用北魏孝文帝的赋税改革材料
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①。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②,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③。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④,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变化由②中征税的单位看
原因由①中租调制的前提看
意义由③中平均税赋看
由④中对大地主的影响看
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均田制的实施是租调制的前提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1.(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政区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户别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表格数据信息为参照,考查宋代户籍制度变迁的原因破题关键北宋延续了两税法,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所以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加快隐性联系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工匠地位逐渐提高,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基于以上原因宋代建立了城乡分治的行政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乡村主户的五等户籍制度及城镇主户的十等户籍制度。以有无常产作为区分主、客户的标准,主、客户实行分开登记2.(2021广东卷,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元代设木棉提举司为切入点,考查元代赋税制度及影响破题关键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隐性联系(1)木棉提举司属于政府机构,专门负责征收棉花事务,其设置是为了中央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2)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河流域,我国棉花栽培历史悠久,元代种棉业不断发展,晚明时期种棉业发展到黄河流域,基本普及全国3.(2021辽宁卷,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B命题角度本题考查清朝蠲免政策的目的和影响破题关键据材料“偏灾赈蠲外……辄止勿责”可知,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隐性联系蠲免政策,是缓解剥削繁重程度的重要政策,通过国家干预,适时地缓和国家、地主与农民财富分配上的矛盾,把它纳入封建统治的正常程序之下,从这一意义上说,蠲免政策是维护国家稳定,缓和国家、地主与农民土地分配矛盾的必要手段解题思路
热点预测预测1
核心价值——历代王朝的社会救济1.(2023湖北名校联盟一模)《孟子》记载:“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墨子》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A.古代重视建立社会救济体系B.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颇深C.仓廪建设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D.古代社会救济呈现各方参与B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已经将保障社会底层人群的基本生活作为国家治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产生的时间很早,故选B项;材料只能反映部分学者对社会救济的重视,不代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排除A项;仓廪建设只是国家社会救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不代表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救济的重视,并未体现统治者、士大夫、商人和普通民众对社会救济的重视和参与,排除D项。预测2
国家治理——东晋的土断政策2.(2023湖南邵阳一模)永嘉之乱(311年)以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南下,在南方被称为侨人。起初,其户籍登记用白纸,称“白籍”,表示流寓、临时性,区别于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东晋在南方统治稳定下来后,开始针对侨人推行“土断”政策,即将他们就地编入土著居民的“黄籍”,取消原来的优待。土断政策的实行(
)A.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B.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C.使东晋成为门阀士族鼎盛时期D.促进中原管理制度南传B解析
据题干可知,土断政策有利于对侨人、土著居民进行统一管理,随着政策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侨人与土著居民的差别会逐渐消失,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故选B项;“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不符合逻辑,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对侨人的吸引力有所削弱,排除A项;土断政策是关于侨人的户籍管理改革,与门阀士族无关,排除C项;土断政策是东晋政府的创举,非继承于北方,排除D项。预测3
制度创新——唐代的两税法3.(2023江苏苏州一模)下表中的诗句反映出两税法(
)白居易“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柳宗元“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杜荀鹤“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A.简化税目,统一税制B.将役折钱,赋役合并C.制度缺陷,现实困境D.取消户税,夏秋两征C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实施后,人民的赋役负担依然沉重,说明两税法存在制度缺陷,故选C项;材料表达的均是对两税法的不满,而非其积极意义,排除A项;“将役折钱,赋役合并”是两税法的内容,而材料诗句反映的是两税法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并未取消户税,排除D项。考点二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考点解读:中国古代法律是以“礼治”为发端,以“法治”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构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教化是德治的一个必然且重要的方法。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中的“德教为先”“富之教之”“以教为本”的理论,以及多样化的教化形式,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主干知识•整理1.古代中国的法治
时间特征表现夏商周“刑”“礼”并立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但这一时期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和晋国赵鞅“铸刑鼎”为标志,刑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时间特征表现两汉至隋唐律令儒家化阶段《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法律制度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的结合。案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结合2.中国古代的教化
时间表现西周建立起以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汉代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逐渐影响了社会教化魏晋南北朝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主要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朝《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元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宣讲“圣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命题要语•辨析1.秦朝统一全国后,逐渐抛弃了法家思想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方面,过分强调严刑峻法和君主专制,造成了秦朝的暴政。(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肯定了“以教为本”,助推了重视教育传统的形成。(
)2.唐朝司法“律条有文时,可以用礼解释律条;与礼冲突,难以附会时,不可以弃律从礼”。(
)3.宋代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提示
与礼冲突,难以附会时,可以弃律从礼。4.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体现了儒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核心深化•拓展1.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四大特点
2.中国古代教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进行社会教化。(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在整个社会教化中起过巨大的作用。(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6)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史论转化•应用宋朝的乡约制度与道德教化材料
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①,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②。这是我国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③。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④。——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及其当代转化研究》等【思考】
根据材料从“乡约与基层治理”角度对宋朝的“乡约”进行合理解读。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背景由①中信息看乡约的历史背景
由②中信息看乡约的思想背景
内容由③中信息看乡约的主要内容
影响由③④中信息看乡约的影响
乡约是中国民间长期的历史传统乡约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强调道德教化,规范社会秩序;强调向善互助,实施社会保障推动了地方自治,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1.(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治国方略角度考查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破题关键荀子主张治国理政要“隆礼重法”,“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这也是韩非、李斯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隐性联系“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罚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2.(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引入亭台馆榭的修建及欧阳修、范仲淹的评论,考查北宋时期地方社会治理破题关键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最终起到推行社会教化的作用隐性联系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开启教化民智、弘扬国学精粹、传承母语文化方面,功勋卓著。范仲淹博识多才,关心百姓疾苦,奉行“清白而有德义”的官师之规,在浙期间积极兴学,并以儒学为宗,改革时弊,在浙派语文发展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因此被尊称为“百代师表”3.(2021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社会治理角度考查明代法律“以例辅律”的意义破题关键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隐性联系明代法律出现多种形式,常法与权宜之法并用。多样的法律形式有“聿新一代之制作,大洗百年之陋习”的特点。明代法律体系有所差别,嘉靖时期制定例辅助律实施,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热点预测预测1
国家治理——秦律的特征1.(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法律问答》中记录了秦朝的一个判例: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这一判例说明,秦律(
)A.量刑较为宽松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借鉴儒家思想 D.蕴含一定理性因素D解析
据材料可知,妻子对于丈夫的偷钱行为知不知情,在判决上有很大不同,说明秦律有一定理性成分,故选D项;材料只谈了妻子在两种情况下定不定罪,但定罪后处罚情况并未提及,故无法得出量刑是否宽松,排除A项;不同情况对妻子的判决不同,说明其具有灵活性,而非形式主义,排除B项;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材料中未涉及伦理道德对法律的影响,排除C项。预测2
学术研究——《唐律疏议》2.(2022北京海淀二模)唐太宗认为,“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儒家典籍《唐律疏议》《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C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具有相似性,说明《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密切结合,故选C项,排除A项;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D项。3.(2023广东东莞高三期末)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C解析
据材料可知,三国时期,在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这说明与两汉时期相比,三国时期儒家三纲五常和尊卑长幼的观念影响加深,即儒学逐渐渗透到基层管理方面,故选C项;两汉与三国时期户籍管理的变化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国家治理效能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户主身份的变化,“完备”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排除D项。考点三古代的变法与改革考点解读: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历史是在不断变革中(或“损益”旧的章法中)向前发展的,就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王朝初期的改革(“建章立制”);二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其困难局面的变法改革。主干知识•整理商鞅变法①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实力最为强大②目的:富国强兵③内容: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④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社会发展,奠定了秦统一霸业的基础孝文帝改革①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发展②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迁都洛阳;移风易俗③作用: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加快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王安石变法①背景: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患严重,农民起义不断②基本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③内容:改革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④结果:达到了富国目的,强兵效果不明显;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张居正改革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概况: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③影响: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命题要语•辨析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适应封建制度发展的需要。(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列国纷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2.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封建化不仅表现为政权结构专制化,也表现为经济方式农业化,还表现为观念意识儒家化。(
)3.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
)4.明朝“一条鞭法”计亩征银的税收政策,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使人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核心深化•拓展1.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
2.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打击旧贵族,使地主阶级获得政治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规律与认识(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指七国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等此类典型的改革变法;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改革的结局或是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了。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4)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会遇到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定,措施要行之有效,还要注意用人。史论转化•应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材料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开始在各级宗主贵族的“公田”之外开垦“私田”①,并且逐渐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新开辟的“私田”上。一些诸侯国先后进行田制和税制的改革,试图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财政来源②。例如,齐国管仲主持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按照土质的肥瘠与产量的高低折征相应的税额;鲁国实行“初税亩”,在公田劳役剥削之外,对个体平民的私田加征实物税。继春秋后期取得公布成文法的立法成就之后,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先后对旧制度进行系统的变法改革,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批成文法典。其中以魏国李悝主持制定的《法经》最有代表性,对后来各国的立法,特别是秦国商鞅制定秦律影响极大③。——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思考】
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历史现象由①②的因果关系看
出现原因由①中历史现象看根本原因
由②中历史现象看直接原因
由③中历史现象看法治基础
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引发了各国的赋税改革生产力的进步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原因法家提出的“法治”思想深刻影响了各国的改革和变法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1.(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社会救济角度考查王安石变法中农田水利法实施的目的破题关键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隐性联系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全国荒田日益增多的问题,并希望借助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兴建让农田变得日益肥沃,从而增加粮食的产量,借此从根本上解决全国因百姓吃不饱饭而导致民变不断的问题2.(2020山东卷,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关注民生角度考查黄宗羲的经济变革思想破题关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隐性联系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热点预测预测1
社会转型——李悝变法1.(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一模)战国时期,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A解析
由题干中“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可知,这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故选A项;“平籴法”有利于维护商业发展过程中的物价稳定,所以有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务尽地力”的做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平籴法”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和商业都发展的情况下,会推动手工业的发展,而不会抑制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战国时期,李悝变法是代表并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而不是打击其利益,排除D项。预测2
家国情怀——北魏政权的封建化2.(2023山东青岛一模)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少数民族统治者此举意在(
)A.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B.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C.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 D.实现与汉族间的平等地位C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都称自己是炎帝、黄帝的后代,其目的是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民族平等无关,排除D项。预测3
唯物史观——明朝的赋役变革3.(2023湖南长沙一模)根据明朝的档案记录,明朝中后期,地处江南,商业高度繁荣的浙江湖州某县,其官方户口登记人口,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减少了二成。当地户口上三十年间并未增加一个男丁,妇女在册人口只有总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后期(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工商业繁荣使人口流出C.赋役变革冲击了社会治理 D.商业发展导致粮食减产C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将徭役和地租合并,以土地为纳税依据,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它没有刻意限制人口流动,也不注重人口普查,所以存在大量瞒报户籍现象,这对社会治理有不利影响,故选C项。考点四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点解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都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其经历了从积极对外开放到逐渐走向闭关自守的过程。主干知识•整理1.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
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唐代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长庆会盟”②宋辽澶渊之盟,夏宋订立和议,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②两宋:通过榷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明朝:鞑靼与明互市册封①唐朝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如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清政府赐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康熙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通贡指贡品赏赐。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岁币”,给西夏“岁赐”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④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⑤清朝派驻藏大臣,加强西藏管辖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日本①秦汉: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②隋唐:派出遣唐使,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鉴真和空海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朝鲜①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南洋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②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印度半岛从东汉到北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远赴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中亚和西亚①唐朝与大食国接触,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地区②元代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各民族长期杂居通婚欧洲①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一带;2世纪,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②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③明清:西学东渐,传教士利玛窦传播西方文化,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命题要语•辨析1.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基础,汉语汉俗是中华民族交融的载体。(
)2.汉武帝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彻底解决了匈奴对北方边界的威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提示
汉武帝北击匈奴,暂时缓解了匈奴的威胁,匈奴仍然是北方一支强大的势力。3.唐朝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吐蕃与唐朝关系友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提示
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吐蕃都曾与唐朝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4.宋朝,外贸的管理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直接说明了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5.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6.清朝的理藩院既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也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反映了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核心深化•拓展1.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特点①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如汉代的丝绸之路、宋代的海外贸易。⑤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3.宋元对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1)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2)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3)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便于陆路运输。(4)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5)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6)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史论转化•应用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材料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①,跟汉唐时期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②;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③。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④。【思考】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辽金元等民族政权。史论贯通
思维角度论从史出从①的信息看政权的建立者
从②的信息看政权的发展程度
从③的信息看政权的疆域
从④的信息看政权建设
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程度较高,与中原王朝差距不大疆域都包括内地和边疆地区保留其本民族的文化制度因素,对于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1.(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文明传播的角度考查明朝初年的对外交往破题关键从材料信息看,朝鲜和日本政府请求赐书,借助这种方式获取明朝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强化其统治权威隐性联系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2.(2022天津卷,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民族交融角度考查辽朝都城上京城的布局特征破题关键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适应了当时辽朝契丹族和汉族共治天下的国情,也是南北面官制在都城布局中的表现,属于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体现隐性联系(1)“因俗而治”不仅便于将原来辽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和部族稳定于统一政权之下,而且以此为纲,奠定了契丹政权实现封建化的主要方向(2)由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流融合而培育出来的一代女杰萧太后萧绰,积极实施封建化政策,使辽中期契丹社会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3.(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从外销瓷器角度考查宋代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破题关键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隐性联系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了清代对外贸易中心。广州十三行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中国的瓷器、外销画及民间工艺品都从这里出口,国外的科学新知与文化艺术也从这里传入中国热点预测预测1
国家治理——唐代羁縻州制1.(2022辽宁沈阳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C解析
材料体现了唐王朝看到羁縻州与内地州县的不同之处,也注意加强对羁縻州的管理,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给予羁縻州的自治权力,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羁縻州的风俗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对羁縻州政策的成效,排除D项。预测2
核心价值——清朝的民族政策2.(2023广东湛江一模)雍正帝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安全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声磁软标签行业运营模式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压裂车行业发展需求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版
- 2024年土地储备土地转租交易服务合同模板3篇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房屋代售全权协议3篇
- 主题训练-“大美•长沙”VI基础系统设计
- 2024年度领养孤儿及弃婴家庭关爱与教育协议书范本下载3篇
- 2024年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研发合作合同
- 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5公斤级平焊法兰及螺栓规格尺寸
- (完整word版)PT100温度传感器三根芯线的接法
- SLT-缩短制造周期ppt课件
- 医生问诊时与患者对话
- 中华护理学会会员申请表(普通+资深会员)
- 电子政务教案人民大学
- 最新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 (完整版)HSE管理体系及措施
- 浅谈吉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 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建立过程
- 小型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