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第一课时)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反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哲理,表达对自然、生活、社会、人生的感悟。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关键点:标题、线索、语言、手法、主旨关键点: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散文阅读的步骤第一步,整体感知,弄清三个问题

写什么(主要内容)——怎么写(结构思路)——为什么写(写作意图)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景

情、理)

缘起——描述(对象)——联想(由此及彼)——感悟第三步: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揭示题意、主旨的语句(注意文眼)、抒情议论的语句、领起总结、承上启下的语句第四步:把握主旨

从标题入手、结合情感句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如何阅读散文一情境任务《朗读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今天我们要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散文中选出最喜欢的写景片段,并进行诵读比赛。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3岁丧父,家道衰贫;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创作的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惊国内文坛;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古都的秋》作者、写作背景《全优》P159二作者介绍《扬州夏日》朱自清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又念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总起1·~2与南国之秋对比,点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分写3~12总写13~14描写3~11议论12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与南国之秋对比,突出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清、静、悲凉(秋景)对比初读文本,理清脉络---《古都的秋》三初读文本,理清脉络---《古都的秋》3-11段是写景部分,请对景色进行概括,并指出写景的手法3庭院秋景4、秋槐落蕊5秋蝉残声6-10秋雨话凉11、秋果奇景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荷塘月色》作者、背景《全优》P162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叮嘱家人不要购买美国面粉!”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素材积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文章的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情感)明线:空间变化(游踪)(圆形结构)1、出家门不静求静失静得静2-3踱小路回家的路上(7-9忆江南)4-5赏荷塘月色6、荷塘四周家初读文本,理清脉络--《荷塘月色》文眼?(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初读文本,理清脉络--《荷塘月色》找出哪几段是写景的部分并对景色进行概括,赏析写景的手法。2-3通荷路景4、月下荷塘5、塘上月光6、荷塘四周预习提示(作业)1、从两篇散文中寻找2-3处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赏读,读出感情,准备明天堂上的《朗读者》。2、找出朗读文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并赏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第三课时)

一座城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一情境任务《朗读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今天我们要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散文中选出最喜欢的写景片段,进行赏读,读出感情,赏析写景手法。二美读文本,缘景明情美景需要美读,请大家分别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篇散文中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段落,进行赏读,读出感情,赏析写景手法。3、庭院秋景4、秋槐落蕊5、秋蝉残声6-10、秋雨话凉11、秋果奇景2、通荷路景4、月下荷塘5、塘上月光6、荷塘四周古都的秋荷塘月色3庭院秋景二美读文本,缘景明情--《古都的秋》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冷色调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赏析写景手法右图是2020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的插图,赏析其中的意境。2020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

图片采取俯视的视角,捕捉到院落、飞鸟与枯木,极具构图与色彩之妙,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古都破屋里的闲人,喝着浓茶,看着高高的天,听着驯鸽的飞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与北平血脉相连、融为一体的人才会有这样真切又细致的生命体验。与文中所呈现的悲秋之美相呼应,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4秋槐落蕊二美读文本,缘景明情--《古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联想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雨细微之处描写槐树落蕊北国之落蕊:闲适落寞赏析写景手法5秋蝉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从听觉入手对比北国之蝉:悲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般用作高洁之意也是因为仕途黑暗,显示自身的高洁,与悲伤的情绪相关。6-10秋雨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北国之雨:奇有味更像样北国之人:闲适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为什么要在写秋雨的时候插入一段人物对话?展现北平老百姓生活的安适、悠闲、自在,不论是破屋、牵牛花、槐蕊等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还是秋雨图中的桥头的对话,可以看出郁达夫认为北平的秋色在百姓的生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不需要去赏一些人人都知道的景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秋景之美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因躲避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而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费提供,只需要郁达夫为此写一篇文章发表即可。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五创作背景越是颠沛流离越感日常生活的可贵,所以“故都的秋”不是北平的秋,“故都”二字蕴含深深的爱国之情。11枣树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比喻北国之秋:丰收清秋佳节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同样都是树,可否先写枣树,再写槐树?4槐树5秋蝉6-10秋雨11枣树3秋院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秋草落蕊衰弱的秋蝉一层秋雨一层凉郁达夫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了衰败之美。一个金光灿灿的深秋传统的悲秋主题在郁达夫这里产生了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却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日本传统中就有这种美:“幽玄美”所谓“幽玄美”就是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对生命的高度审美理解来自郁达夫敏感细腻且对苦难有深刻感受的心灵,人与物、情与境达到了高度统一。六课外链接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同样都是树,可否先写枣树,再写槐树?4槐树5秋蝉6-10秋雨11枣树3秋院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秋草落蕊衰弱的秋蝉一层秋雨一层凉作者的感情在衰败的日常生活中逐层铺垫,最后在结尾段形成升华。一个金光灿灿的深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秋天虽悲凉,但我不悲伤,我爱的就是这悲凉的秋,我爱的就是故都的秋。读完课文,你觉得哪幅插画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说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2021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七研读讨论图2:该图所拍摄为西山之景,而文章对此一笔带过,转而描写更细微的景物。二者看似错位,实则并不矛盾,其意旨皆在于抓取典型景物反映秋景特征。对于文章而言,作者在一花一草一木的详尽刻画中更有利于展现满城秋色;对摄影作品而言,典型名胜的拍摄更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文字与图片实质上是殊途同归地尽展秋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通荷之路:幽僻寂寞树多我的内心:颇不宁静2通荷路景二美读文本,缘景明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叠词、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动静结合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荷香月色”内心:宁静愉悦4月下荷塘赏析写景手法小结:作者是怎样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荷叶荷花荷香

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凝碧月光下的荷塘静动结合拟人比喻排比通感静态(无风)动态(有风)叠词荷波流水脉脉幽美拟人二美读文本,缘景明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叠词、比喻炼字、通感色调月光:朦胧明暗相间光影和谐内心:宁静朦胧5塘上月光赏析写景手法月光如水薄雾似纱杨柳像画花叶若梦黑影斑驳光影似曲——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朦胧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荷塘上的月色的?荷塘上的月色比喻通感二美读文本,缘景明情--《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叠词由远及近视听结合比喻荷塘四周:阴森没精打采内心:苦闷不宁静6荷塘四周宁静是暂时的,不宁静是底色。作者为何会如此不宁静?缘景明情:把握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故都的秋》:景:古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荷塘月色》:景: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

情:对古都的向往,也流露出作者的孤独、抑郁、寂寞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读完课文,你觉得哪幅插画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说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2021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读完课文,你觉得哪幅插画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说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2021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图1:古都破屋里的闲人,喝着浓茶,看着高高的天,听着驯鸽的飞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与北平血脉相连、融为一体的人才会有这样真切又细致的生命体验。图片采取俯视的视角,捕捉到院落、飞鸟与枯木,极具构图与色彩之妙,透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文中所呈现的悲秋之美相呼应,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研读讨论读完课文,你觉得哪幅插画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说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2021年版语文书《故都的秋》插图研读讨论图2:该图所拍摄为西山之景,而文章对此一笔带过,转而描写更细微的景物。二者看似错位,实则并不矛盾,其意旨皆在于抓取典型景物反映秋景特征。对于文章而言,作者在一花一草一木的详尽刻画中更有利于展现满城秋色;对摄影作品而言,典型名胜的拍摄更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文字与图片实质上是殊途同归地尽展秋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三《朗读者》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阅读《荷塘月色》,应该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你觉得作者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抓住景物特征体现情感,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善用修辞及写景技法(如拟人、比喻、通感、侧面衬托、动静结合等)用词精炼准确技法总结四写法借鉴1、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不仅要区别物种的差别,还有注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2、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这跟观景人的修养、心境和审美情趣有关。景物描写的方法: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如触觉、听觉、视觉。2.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善用修辞及写景技法(如拟人、比喻、通感、侧面衬托、动静结合等

3.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五

仿照以上文段的写景方法,在“春风”、“春雨”、“秋雨”、“落叶”、“杨柳”中选一个写作对象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突出景物特点,体现情感,恰当运用修辞或一些写景技法,100字左右。

学以致用

春风,她带着浓浓暖意唤醒了沉睡的生灵,冰冻的湖面慢慢张开了笑脸,灰暗的天空逐渐开始湛蓝。她混着泥土的气息,伴随着花草的清香拂过我的脸庞,像婴儿那稚嫩的皮肤,像母亲温暖的双手。听,那是什么声音?那是溪水“叮咚”声,那是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小鸟婉转的歌声随风传来,仿佛花香飘过。枝头的花儿在风中翩翩起舞,两岸的垂柳也摇摆着它妩媚多姿的身姿在向行人招手。她轻轻地吹着,吹醒了青蛙,吹来了燕子,吹绿了大地,股股芳香沁人心脾,轻轻的,柔柔的,暖暖的。欣赏点评拟人、比喻、通感、排比、设问、叠词表达对春风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用心去感受美就在身边五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矛盾二字注意文章抒情句,结合景物画出朱自清赏荷塘美景前后的情感变化。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颇不宁静愉悦宁静(超出了平常世界、且受用)苦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失去宁静段3:寻到宁静,但是此时的“我”非“我”寻找宁静内心的苦闷之情战胜了暂时的愉悦宁静,观赏完另一个世界终究要回到现实。四再读文本,缘景明情荷塘月色中只能获得暂时的宁静,最终被苦闷的情绪代替。作者有没有继续找可以宁静的地方?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联想“嬉游”热闹、风趣、有趣作者有没有被这种热闹感染?八比较阅读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正如迟子建所说:“善待哀愁,也许就是幸福的开端。”郁达夫沉浸在秋天的悲凉、哀愁中,感受其美好;朱自清都要创造一片“荷塘”给自已悬置现实的矛盾与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