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我遥望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我遥望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我遥望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我遥望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我遥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一、注重诵读,感知审美对象。

古人言:“三分诗七分读。”读诗要注重节奏,轻重,感情,语气,韵律等。朱自清说:“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通过通读全诗,将审美的意象从头脑的孤立、分散的反映综合起来,整合成审美意象的完整的映像,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触。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有了关背景作铺垫,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二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

第三步: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就要抓住意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意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意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寓“意”于“象”中,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第四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诗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载体,其语言内涵必是丰富复杂的,所谓“诗无达诂”,那么在解读其中的“志”与“情”就应允许我们在“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第五步:诗歌的艺术特色跟诗歌语言艺术特色{抒情手段用典表现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鉴赏诗歌的思维方法直觉感悟深入探究:象意知人论世(抓意象)情感升华我遥望曾卓“白描抒情,如一缕轻烟薄雾,感慨至深。过来人语,非经历过,道不出来”。

——流沙河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总的内容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年轻时对未来的遥望和想象。第一节:

点明“生活的海洋”,接着用了“异国的港口”作喻,有什么表现效果?第一,有“海洋”就有航行;有航行,就会到“港”,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读者读来有思想准备,不会产生隔阂。第二,“港口”是人群熙来攘往、货物聚而复散之处,它那种热闹的气息与色彩斑斓的理想正相吻合。第三、对于年轻人来说,尽管60岁是极其遥远的未来,但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结,“港口”恰恰既是旅行的目的地,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和那种死气沉沉的“归宿地”无干,这又正好体现出年轻人的远大抱负。为什么是“远在异国的港口”?A、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充满诱惑。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B、年轻人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可以预料却无法把握。C、这个异国,离我们的地理的环境很遥远,诗人把那时间的长远变换成一个空间的距离,使得时间空间化,意象化。

第二节:年老时对过去的回望,辨认和感叹。

诗的第二节以“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开头,这是为了呼应“生活的海洋”,把前后两节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用了“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那么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知人论世”。

曾卓,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湖北省黄陂县人。1922年3月5日出生于武汉。1936年10月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1938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1947年夏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副社长,武汉市文联常务副主席。1955年5月,因牵涉到所谓“胡风集团”问题受到审查。1979年12月平反。后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1988年离休。曾任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中国新诗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作协名誉主席。1939年春开始发表作品。1941年与友人邹获帆等合编《诗垦地丛刊》。1947年到1949年主编汉口《大刚报》文艺副刊《长江》。诗人生平简介

曾卓,为年代前后“七月诗派”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自30年代未期,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曾卓开始发表诗作,他受艾青诗歌的影响,并陆结识了绿原、冀汸、阿垅、牛汉、鲁黎等“七月派”诗人。“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办的《七月》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它形成在民族危难的年代,强调对现实的“搏击”和拥抱“。

没想到早年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与“七月派”的关系诗人带来了巨大的不幸。1955年,在当时反“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曾卓被划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先是被隔离审查,后被逮捕,在监狱里单独监禁两年。因病保释后,被下放劳动改造。1961年恢复工作后,不准发表作品。1966年“文革”开始后再次受到批斗,并被下放劳动……然后,在这难以置信的劫难中,诗人一直保持着对生活信念。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重要诗文集

诗集

《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曾卓抒情诗选》等;

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另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曾卓文集》3卷等。“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

平白如话,语言朴实,但是读起来却有一波三折之感,因为其间充实着极其艰辛的人生内涵,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

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

如何领略诗歌结尾处的“烟雾中的故乡”的含义?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云:“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不仅着眼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更主要是还是基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诗人巧妙地化漫长的“时间”为辽阔的“空间”,把记忆中的“童年”和“故乡”一下子推向“烟雾”深处变得又清晰又朦胧,永远不可企及了。“烟雾的故乡”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

两个比喻,两番心态。“港口”与“故乡”并不稀罕,可说尽人皆知,但是作者却展示他的精髓。刘舞《文心雕龙》云:“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两个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今昔对比,回环复沓。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望年轻。人生在两次“遥望”,今昔对比这中,时空转换之间,画了一个圆。

作此诗时,诗人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回首往事,年少的幻想、青春的激情、中年的坎坷,一齐涌上心头。诗人以“回忆”的视角扫描颇不平坦的一生,应该有许多画面可以描写,但他却不着一字。从第一节到第二节几十年的跨度,诗人只用“抬头”与“回头”、“港口”与“故乡”的对比来表现,而一生的历史、人生的意义等,却全部留给读者去补充想象。这便是我们所讲的“空白艺术”。

“空白艺术”在许多艺术领域中都有运用。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如齐白石有一幅虾戏画,我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使用省略,留下空白是诗的基本特点。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空白艺术,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空白是一种美,它给鉴赏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的空白进行补充,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发掘诗歌的意境。

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耐读,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的诗即使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暧和美感。”

人生的沧桑,人世沧桑都寄予在这些质朴的文字中,字近意远,含蕴深厚,有一种需要反复品味才能觉察到的人生体悟。对比于《天狗》:“我是一只天狗,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的我要爆了。”相对于一种极度激昂的情绪的宣泄,《我遥望》语言质朴,落笔简约,尽量避免情绪的汪洋态肆和夸张之态。

从诗中你感知到什么样的哲理?只是老年人的牢骚之词吗?

①所表达的哲理耐人寻味: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②乐观和旷达的态度。曾卓说:“如果诗没有为自己的感情所温暖,如果自己的血液没有流贯在诗中,那么无论有着怎样的豪言壮语,无论有着怎样的美丽词句,那并不是诗。”在复杂的人生阅历所产生的怅然和悲凉的感情背景上来肯定生命,肯定对生活抱有的执着、坦然、乐观的态度。三、艺术特色1、今昔对比,回环复沓。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忆年轻。人生的两次“遥望”,在今昔对比中,实现了时空转换,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圆;同时寓无限于有限,获得了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接着将生活喻为“海洋”,于是“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是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2、设喻精巧,和谐贴切。3、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本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其所表达的哲理耐人寻味。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无所遗憾。探究玩味1、意象(形象、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什么使本诗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体裁,总要或叙事,或传情,或明理。而这首微型诗,篇幅极为短小,但却寄寓丰富,感慨深沉。如此深刻的艺术魅力,得益于“人生是一次航行”这一核心比喻,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比喻,形成了一条比喻链,而这条比喻链就是一组丰富多样的意象群。诗人巧妙的比喻,形成了繁复多样的意象,再加上意象中寄寓的人生哲理和感悟,这首体制短小的微型诗便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2、这首诗侧重于哲理表达,还是感情抒发?

诗言情,这是中国传统诗歌集体认同的艺术旨归,这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说诗歌就没有揭示哲理的任务,而是说诗歌最主要的任务是“言情”。这首诗最为核心的艺术任务,就是传达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体悟、认识和理解,因此上更侧重于哲理表达。拓展延伸仿写微型哲理诗请用下列意象仿写微型哲理诗,一个意象作一首:1、玫瑰2、钻天杨3、石榴4、竹笋5、根6、落叶7、藤8、牵牛花9、月亮10、路11、河床12、爆竹13、哈哈镜14、钉子15、门16、蜗牛微型哲理诗展示1、玫瑰

最懂得防御的意义

才盛开出一团艳丽2、钻天杨

活着,就要钻上霄汉

把生命的信念

托上云天3、石榴

被火红的渊博

挤裂了脑壳4、竹笋

用瘦骨嶙峋的躯干

削尖脑袋使劲

往上窜5、根深深地扎下去是为了高高地挺起来6、落叶叶子落下树梢希望长上枝头7、藤奴性的攀附注定不能成为栋梁

8、牵牛花

一路上贪图鲜花盛开的虚荣最终却没有一棵丰硕的果实9、月亮夜给胸前戴朵素洁的白花

就能掩盖住

内心的丑恶么10、路在肆意的践踏中变得坚实

在咒骂的脚步声中

伸向远方11、河床一旦抬高自己必定伤害别人12、爆竹为博得旁观者的喝采粉碎了自己的生命13、哈哈镜扭曲的魂灵

怎能反映出真实的

面容14、钉子总是在被动的

挨打中

艰难地行进15、门任何高贵的头颅都必须

在你面前低头16、蜗牛一生也走不出封闭的窠微型哲理诗略说

张励志先生的《桃花》只有两句:“昨晚刚写出来几首小诗,一清早蜜蜂就抢着在读了。”好的微型哲理诗,就是一朵朵这样的“桃花”!微型哲理诗的首要特征就是惜字如金。“别以为我身材苗条/鸟就不买我的账/风老是欺负我/亲一口就跑”(张励志《翠竹》),着墨不多,耐人寻味;“坏就坏在根上”(白莎《枯树》),透过事物表象的“枯”,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其内在本质的“坏”;“每句空喊都炫耀自己的权威”(黄淮《雷》),把那种空有一副丑皮囊却仗借权力、虚张声势、自我炫耀的“假大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富’起来的都该嘉奖么?”(鲁行《鼠》),只一句反诘,却催人深思。

第三是干预生活。哲理诗蕴含的理趣陈旧,不能让当下的人们从中得到现实的启迪,这叫远离生活,这实在是不可取的。林希先生的《土》却不是这样。“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飘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短短几句,劝勉世人不要浮华,有着沉甸甸的现实意义。张励志的《豆芽》是这样的——“好端端的子儿/无奈被人放进水缸/浸泡几天几夜变成/白发苍苍老头——/长长的胡子/瘦瘦的身材/不像人也不像鬼/差强人意被逼/推向市场/可怜巴巴地/出卖形象/兜售青脆”。这首诗可使读者立即联想到被逼“出卖形象”侵害人权的种种罪恶交易。《喇叭》:“说了一辈子的话,哪一句是你的?”《塑料花》:“蜜蜂说:人如果执意以假乱真,人类终归无蜜可吃。”

其次是形象新颖。贾长厚的《浪》:“不管是什么风/都跟着起哄。”请看张励志的《帆》《牛》《小溪》,《帆》:“一只击浪的蝶。”《牛》:“出生时吃奶,长大了吃草,老迈了吃刀!”《小溪》:“倒下是张琴,站起是瀑布。”

第四是形象与哲理水乳交融。我们来看穆仁的《麻将牌》:“把日子砌起来/打出去/最后手上留下一张白板!”短诗先是描摹了打麻将的形象:把丰富多彩的灿烂日子“砌起来”又“打出去”;而年复一年的挥手之间生活只能成为“一张白板”。形象与哲理,可谓水乳交融。“把腰弯下去/让日子站起来”(谭朝春《有感于拾破烂》),这一“弯”一“站”,仅仅只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