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研学核心命题突破大题题型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辉煌的成就社会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西方国家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福利国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思想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渐密切,世界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趋势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这些“趋势”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其因果关系复杂,这是本考点学习的重点所在。主干知识•整理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1.国际政治(1)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两极格局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他们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国际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不断发展,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2)国际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共同愿望。2.世界经济(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产物体系化的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世界经济进入制度化、法制化和体系化阶段全球化的新高潮20世纪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推动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2)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3.科技文化(1)社会信息化: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文化多样化:全世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二、国际治理的加强1.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的建立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2.国际法的发展(1)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2)内容: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人权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3.世界经济的治理(1)金融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成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贸易协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服务贸易增长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3)二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命题要语·辨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1949年在日本推行了“道奇计划”,其根本目的都是加强对外的控制力。(
)2.北约在军事上的作用与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的作用都加深了欧洲的裂痕。(
)3.的学者认为当今世界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另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是“美国和诸大国”的世界,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针锋相对。(
)√√×提示
两种观点都认为没有美国所谓的单极世界,本质上都认识到当今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4.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扩大了南北差距。(
)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现了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文明理念。(
)√√核心深化•拓展1.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经济全球化基本的技术手段,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3)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际金融的发展,使国际贸易更加便利,资本流动更加便捷。(4)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汇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使世界市场具有真正的全球意义。(5)外部条件上,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使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背景(1)全球困境下的一种理论突破:当今世界面临着复杂混乱的形势,全球化受挫、地区化逆转、民粹主义抬头,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面对全球化转型时代的中国方案。(2)让国际社会理性接纳中国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中国希望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和大国胸襟。(3)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扬弃与超越:2008年金融危机反映了资本的贪婪,欧债危机暴露了过度福利带来的弊端,英国的脱欧体现的是制度的缺失,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已经成为世界的乱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和超越。(4)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天下主义”的博大和“美美与共”的大同理想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世界大同”“和谐安宁”“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深厚的历史根源。史论转化•应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材料
面对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激荡和冲突,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实质上,不同文明冲突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争夺,亨廷顿理论是一种强权理论,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①。中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理论,倡导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正确处理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美四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所应秉持的正确态度,也是对文化趋同与“文明冲突论”的纠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应当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②。
——摘编自王能宪《纠偏文化趋同》【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文化观和费孝通的文化观有何共同之处,各自关注的重点又是什么?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共同之处由①中信息
由②中信息
关注重点由①中信息
由②中信息
文化不同且造成冲突
文化不同且相互尊重都承认文化的多样性;都认为不同的文化会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和影响亨廷顿关注的是文化的冲突与斗争,认为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费孝通关注的是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认为文明多元下的文化将会相互学习交流、共同繁荣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银行的决策受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1.(2023湖北卷,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国别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C命题角度
本题以世界银行的放款国家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美国控制世界银行对世界银行决策的影响。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银行主要面向西欧发达国家,如法国、荷兰、丹麦、卢森堡等资本主义国家贷款,而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则不能获得贷款,说明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受到冷战的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1948年才开始实施的,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贷款对象集中于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中这些国家的贷款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考向2
世界经济全球化对非洲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2.(2022辽宁卷,16)下面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组织名称1980年1990年2000年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5.7%6.3%4.8%中非共同体1.4%1.4%0.9%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9.6%8.0%9.6%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0.4%3.1%11.9%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0.3%2.9%2.2%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
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高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非洲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贸易情况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隐性联系(1)非洲国家原先多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独立后,非洲国家与宗主国的贸易仍然处于主体地位(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结构类似,产业重叠,非洲国家的内部贸易潜力不大(3)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为非洲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选择,非洲国家对非洲以外的贸易数额不断扩大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图表信息,大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信息考向3
当今国际治理中发达国家的责任3.(2023全国新课标卷,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C命题角度
本题以发达国家对世界环境恶化原因的观点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发达国家对世界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解题思路
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故发达国家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就是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C项正确;这一主张不能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A项错误;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世界新秩序,B项错误;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发达国家的目的,D项错误。故选C项。热点预测角度1
唯物史观——美苏冷战对音乐交流的影响1.(2023安徽合肥二模)美国政府认为音乐可能是撬开苏联人民封闭之窗的一种最安全的工具,只要音乐能渗入,就能在苏联政府和人民之间加上一个“楔子”,从而削弱莫斯科对其人民的控制。美国这一主张旨在(
)A.展示美国文化实力B.利用艺术形式进行冷战C.激化苏联社会矛盾D.丰富苏联人民精神生活B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企图利用音乐交流对苏联进行渗透,实行冷战,从而达到瓦解苏联的目的,故选B项;文化仅仅是美国对苏冷战的工具,排除A项;美国希望激化的是苏联人民与政府的矛盾,而不是社会矛盾,排除C项;美国利用音乐形式展开冷战,并不是为了丰富苏联人民精神生活,排除D项。角度2
历史解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2.(2023广东茂名二模)20世纪70年代后,英美等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金融管制的解除使资本能在国际间自由移动,电信技术的自由化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散加速了跨国境的信息及数据传输。这(
)A.反映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减弱B.表明“滞胀”已经解决C.说明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D.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便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减弱”不符合史实,应为“增强”,排除A项;“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困难的表现,而不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排除B项;“强化”不符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史实,应为“弱化”,排除C项。角度3
史料实证——21世纪全球治理的发展3.(2023辽宁锦州一模)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力不从心,不得不寻求新兴经济体的帮助。美国最终同意召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华盛顿峰会,达成了各方采取紧急措施支持全球经济和稳定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行动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B.国际关系民主化得到普遍认同C.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加剧D.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全球经济治理集团从七国扩张到二十国,说明全球治理从主要由发达国家控制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参与,故选D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二十国集团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无法说明“民主化”,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合作,而不是竞争,排除C项。考点二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通史链接点)考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有很多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世界各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世界的整体发展趋势,又要注意与具体国家的实际相联系。主干知识•整理一、国家经济政策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等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干预经济的减少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际协调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了国际协调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治理的变化1.福利国家: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2.地方自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3.人民民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典型的如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运动。命题要语·辨析1.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一种“混合式经济制度”,使得国家更容易进行现代化经济事务的计划与管理。(
)2.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推动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推动了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的转换。(
)3.推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断加强。(
)√√×提示
推动国民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4.20世纪下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出现扩大化与多层次化趋势。(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纷纷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建立“福利国家”。(
)6.“福利国家”的建立既与人民的长期斗争有关,也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的表现。(
)√√√核心深化•拓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其自身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经济危机迫使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的作用,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的推动。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努力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自由主义信奉“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由市场自由调节社会经济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美国首先摒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私有化),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
经济发展的科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出现新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人才的流动和争夺经济结构上的后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西方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转移居民生活上的逆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或者乡村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工业革命后,首次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资本结构上的社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股份制企业继续发展,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单一所有者的企业成为个例,大部分企业成为社会的公共产品,资本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财富分配上的国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各种税收等手段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保证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企业管理上的专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日渐繁杂,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日渐分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4.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评价(1)积极作用①总体上有利于社会低收入群体,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②消除了民众基本的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刺激了民众的消费,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消极影响①国民福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越来越多的福利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②企业承担了部分福利支出,庞杂的各类保险增加了企业雇工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③过高的福利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消极待业的状况大量出现。史论转化•应用美国的民权运动材料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重大事件年份事件①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②1866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③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中判决布朗胜诉④1955年罗莎·帕克斯事件引起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⑤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军队护卫黑人儿童入读白人学校⑥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集会游行中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⑦1964年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途径。
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途径由①②⑦中信息
由③中信息
由④⑥中信息
由⑤中信息
立法保障司法依据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联邦德国福利制度的调整1.(2022湖北卷,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A命题角度
本题以联邦德国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为切入点,考查联邦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福利政策的影响。解题思路
从材料的信息看,养老金增长趋缓,个人交纳额度增加,这些都减少了国家财政的负担,A项正确;老龄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与国家养老金多少无关,B项错误;养老金增长趋缓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能加大贫富差距,C、D两项错误。考向2
20世纪美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2.(2023湖南卷,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B命题角度
本题以美国农业投入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20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美国农业投入使用量中,劳动力投入使用量大幅下降,机械投入使用量和化学品投入使用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说明机械投入是呈现增长趋势的,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化学品应用对环境的破坏,排除C项;劳动力的减少是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体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排除D项。考向3
冷战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3.(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美国政府利用美苏冷战打击黑人民权运动的目的隐性联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仍然遭受种族歧视,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2)美苏冷战不仅影响了国际关系,也深刻影响了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成为抹黑政治对手的重要手段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反对共产主义成为美国国内的政治正确,凡是与共产主义有牵连的事情都是错误的热点预测角度1
观点辨析——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1.(2023湖南衡阳二模)经济曾被视为一把摇椅,可以前倾,也可以后仰,但总是能可靠地回到原点。针对这一观点,凯恩斯认为经济更像是一把轮椅:在不可避免的混乱过后,需要政府的手来把椅子推回原处。以下符合凯恩斯论述的是(
)A.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C.由私人机构解决失业救济问题D.国家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D解析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国家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表现之一,D项正确;“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模式的内容,是指令性经济,排除A项;政府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和由私人机构解决失业救济问题都是减少经济干预,排除B、C两项。角度2
历史解释——美日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下降2.(2023安徽宣城二模)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D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日两国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急剧下降,故选D项;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农业是第一产业,排除B项;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下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说明美日经济结构正常,排除C项。角度3
史料实证——美国反战运动与黑人民权运动的相互影响3.(2023山东菏泽一模)1969年,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等报刊的记者、编辑参加反战游行示威;1970年,美国多所大专院校的师生罢课罢教参加反战运动,10多万学生涌入华盛顿进行抗议。上述运动(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B.促使政府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C.直接导致美国政府从越南撤出军队D.受到了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影响D解析
从时间上看,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与反战运动时间上重叠,两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D项正确;材料中的反战运动无法体现“发展”的世界潮流,A项片面;材料强调的是反对美国的对外侵略战争,妇女运动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排除B项;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考点三社会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专题整合点)考点解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有共同的利益诉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因此,本考点与中国史联系密切,在非选择题的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干知识•整理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南亚、东南亚出现了大量新独立的国家,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20世纪50年代,北非国家纷纷独立,60年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大量独立,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高举反美大旗,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三、新兴国家的发展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西亚的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但是,非洲、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迟缓。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文化挑战:亚非拉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2)经济挑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部分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3)政治挑战: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贪腐严重,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突出。命题要语·辨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2.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面评价了斯大林的功过是非,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突破了苏联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
)4.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没有摆脱苏联的控制,不能独立地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
)√×提示
赫鲁晓夫的报告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混乱。√√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独立浪潮始于北非,随后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核心深化•拓展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南斯拉夫基本上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其弊端日益暴露,积攒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主要背景。(2)苏联的控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受苏联控制,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重要原因。(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受美苏争霸影响,美国极力拉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煽动这些国家进行脱离苏联控制的政治运动,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外因。(4)人民群众不满,政局动荡:经济形势的恶化、对苏联控制的不满和西方国家的煽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运动不断,很多国家政局动荡,这是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原因。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拉丁美洲的“中间道路”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各国想利用社会主义的某些因素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所谓的“中间道路”东亚、东南亚的新发展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这些国家或者地区首先推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然后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成功地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中东产油国模式这些国家凭借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迅速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这些国家科技落后,其他行业凋零,虽然是富国,但是不是发达国家,也不可持续非典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国家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中东缺油国和南亚等地,这些国家资源缺乏、教育落后、产业单一,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史论转化•应用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材料
在1985年的四月全会上,苏共中央提出了“加速战略”(即“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①。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加速”口号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的愿望,但这一发展战略仍然是不计投入成本的,只强调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逃脱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增长的老路②。1986年2—3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批准“加速战略”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反映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层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乐于制定宏大的战略,而不是艰苦细致、脚踏实地推进改革与发展③。几年后,随着政治斗争的激烈,这些宏大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便被束之高阁④。——摘编自张树华《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渊》【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原因由①的信息看改革重点
由②的信息看改革策略
由③的信息看领导层的原因
由④的信息看经济改革的环境
指导思想没有脱离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
改革战略片面强调增长速度,没有走出片面增长的老路
领导层急于求成且好大喜功,缺乏脚踏实地的作风
政治斗争激化的影响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1.(2022重庆卷,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下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建设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隐性联系(1)石油和铜矿资源都属于重工业的范畴,与改善人民生活关系不大(2)1972年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拥有巨大的资源调配能力(3)20世纪70年代后期,勃列日涅夫改革陷入停顿,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运用市场规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光荣”“志愿者”等显然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与市场规律无关考向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降低2.(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命题角度
本题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下降的趋势。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虽有所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下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故D项正确;“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C项错误。考向3
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联合发展的愿望3.(2023山东卷,14)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B命题角度
本题以加纳领导人的观点切入,要求考生认识非洲国家希望非洲联合的愿望。解题思路
恩克鲁玛强调了“我们都是非洲人”,言外之意“我们拥有共同的利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只有联合才能够战胜困难,维护自己的利益,B项正确。1961年,加纳等非洲国家大部分已经独立,A项错误。恩克鲁玛认为“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带来了困难,说明他主张加强文化融合,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非洲发展的不平衡性,D项错误。热点预测角度1
史料实证——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失调1.(2023安徽马鞍山二模)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写道: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匮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人口迅速增长B.工业化扩张速度过快C.粮食依赖进口D.农业集体化亟待推进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即便苏联农业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城市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说明工业扩张的速度快于10%,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城镇人口增长迅速,没有明确其余地区的人口发展情况和粮食进口的情况,排除A、C两项;赫鲁晓夫上台时农业集体化早已完成,排除D项。角度2
历史价值观——新兴民族国家对待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2.(2023浙江杭州二模)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的新兴工业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注意发扬宽容、和谐、勤俭的精神,又大力提倡重科技、重管理、重效率的作风。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
)A.率先建立起集约型劳作方式B.否定了本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C.消除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D.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D解析
材料中亚洲国家的“宽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粉红色防静电指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片式微调电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汽车内装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晶闸管控制触发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宽角度心型头戴式话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四通道高精度放大调理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专题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泰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高中数学课件】排列、组合和概率
- 住宅楼钢楼梯及户内钢构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024-2030年中国it服务管理(itsm)行业发展规划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技术合作协议技术引进
- 2024年专用:滑坡防治抗滑桩施工合同
- 发动机的可维修性与维护性分析考核试卷
-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网络》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年福建福州市仓山区民政局招聘5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相反国课件-大班
- 裕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DZ∕T 0382-2021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正式版)
- 人工智能生涯发展展示
- 国内外动画研究现状述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