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部编版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刘晓丽选文_第1页
2021年中考部编版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刘晓丽选文_第2页
2021年中考部编版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刘晓丽选文_第3页
2021年中考部编版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刘晓丽选文_第4页
2021年中考部编版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刘晓丽选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9—刘晓丽选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美,编织于生活世界

刘晓丽

①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那是一个美的世界,于是接下来的

问题就是:玫瑰花的美是怎么来的?谁赋予事物以美?其实我们

如此这般提问,就把问题推向了不归之途:事物在一边,美在一

边,我们怎么把事物和美黏在一起的?黏合剂是什么?

②我们先不提问,更不急着思考问题的答案,看看日常生活中的

实情是怎样。你送你喜欢的人一束玫瑰花,而不是送一束狗尾巴

草,为什么?玫瑰花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狗尾巴草也是一种植物,

但是你送的是玫瑰花不是送蔷薇科植物,你送玫瑰花是送美丽传

达爱意,这一点你与你喜欢的人都能感到。不敢想象,你送狗尾

巴草给心爱的人会有什么结果。

③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凄风苦雨的世界

中,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带着各种价值向我们显现,构成我们生活

世界的不是洗去美丑的赤裸裸的事物。我们看见西施走来,翩若

惊鸿,而不是看见一个如此这般的几何形状在移动,然后把美附

加在这堆几何形状上。人类本来就生活在草木扶疏、风花雪月的

世界上,没有人类,草木、日月、山川就已经存在了,但不是扶

疏的草木,不是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川,当然也没有凄风苦雨,

这些都是人类感到的美好和凄凉,但这些美好和凄凉却不是人类

任意附加到草木、日月、山川上去的。

④退一步想,就算人类有本事可以把美丑贴到事物上去,我们还

可以问:美的世界的“蓝图”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美贴到玫瑰

花上,贴什么呢?如果要修补这个世界,或者说,要把美加到这

个世界上,但我们并不知道要加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加上美

之后的世界蓝图。反过来说,如果说“蓝图”就是世界之所是,

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么,既然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一个美丑杂

陈的世界,我们干嘛还要去贴美丑的标签呢,看其本来的样子不

就可以了吗?

⑤其实我们在“贴”的过程中,是羞羞答答地“贴”,先把世界

还原成一些没有美丑的没有价值的事物一一抽象事物,然后再凿

补美学、伦理学等一些价值,在凿补的过程中,却把我们早已看

到的、世界本来就如此向我们显现的美和善贴到这些抽象的事物

上去,其实这些东西一直在指引着我们,虽然我们暗中知道,但

是我们却不加承认或者有意遗忘了。

⑥我们反对美在主观,也反对美在客观,同样反对与之相关的两

种主客观统一的思考模式:一种是刺激模式一一这是一束玫瑰

花,我是一个人,玫瑰花作用于我,在我这产生了一种感觉、一

种美;一种是附加模式一一这是一束玫瑰花,或者叫做审美客体,

我们人是有感情有情绪的审美主体,人们把自己的情绪、感觉涂

抹在玫瑰花上,美是人附加到事物之上的属性。这两种思路其实

殊途同归。

⑦要看看我们如何和周遭世界打交道的实情。一朵玫瑰花在那

儿,我们可以研究它,可以利用它,还可以迷恋它。人类祖先或

者我们儿时,对世界知道不多,事物以一种有意义的或者神秘的

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被我们喜欢着或者恐惧着;随着人类成长

或者我们自己长成大人,我们开始分析研究以至于利用这个世界

上的事物,以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时事物会被洗去意义变成抽

象之物,如医生给西施做手术时,就要无视其美貌,而把她看成

一个需要治疗的生理机体。但是我们对事物原有的那种迷恋从未

消失过。比如初春的傍晚,我们不经意的一瞥,眼睛被一团迷雾

般的景物吸引,抬头仰望,在微风吹动下雪白的花瓣,优雅灵动

地飘落下来,我们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心为之一动。我

们会感慨到:好美的樱花呀,然后继续匆匆赶路。这时的美,无

遮无盖无隐无藏。

⑧我们原来就有那些美的、善的观念,这些观念就编织在我们的

世界中,没有这些观念,就构不成我们人类生活,是这些观念在

掌控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我们掌控或认识他们,真、善、美

规定了生活,使生活成为可能。当然生活还有许多重要事情要做,

比如研究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等等。但是在我们做美学、

伦理学研究时,反而不承认真、善、美本来编织在生活世界中,

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先洗去事物所有价值一一善恶美

丑,再考虑其可利用性,并编织一套套抽象的理论神话:美在主

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统一。

(选自《美在主客观统一吗》,有删改)

3.第⑥段加点词“殊途同归”在文中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2

分)

4.以下对花之美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o(3分)

A.花可刺激人的美感,人也可赋予花美丑。B.花之美可以因

人而异,也可让人有共鸣。

C.花本无美丑,其美丑是由赏花的人决定。D.花自有美丑,

其美丑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5.第④段论证了美丑不是由人类任意附加到事物上这一观点,请

概述其论证思路。(3分)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o(3分)

A.没有人类,世界上依然会有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河。

B.美的世界不是没有“蓝图”,而是不止一个“蓝图。

C.“美在主观”和“美在客观”的认识有着相同的问题。

D.自然科学不需要审美,其发展要能够抗拒审美的诱惑。

7.“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

以评析。(5分)

参考答案

(一)(16分)

3.答案示例:虽然思考模式不同,但所犯的把美和事物分离开来

的错误是相同的。(2分)

4.B(3分)

5.答案示例:第④段连续两次假设分析(或假言推理)都以结果的

不成立来否定假设的内容(或条件),从而论证观点:先假设人类

可以把美丑附加给事物,通过指出这个假设必然会导致的“存在

美的世界的‘蓝图'”这一结果并不成立,否定了这一假设。然

后进一步假设“蓝图”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通过指出这个假设

必然会导致的“世界不需要人为贴上美丑标签”这一结果来否定

假设的内容。(3分)评分说明:不在概念上作要求,能用适

切的语言概述出论证思路即可。

6.C(3分)

7.答案示例:“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

用来引出美和事物能否分离开的论题,启发思考;第二次,是用

送爱人以玫瑰的生活常识证明事物之美不是人所附加的;第三

次,是用来证明美的世界的“蓝图”并不存在;第四次,是用来

阐释两种思考模式。这事例,贯穿于全文的论述过程中,使全文

衔接自然,而且与论述内容紧密契合,在不同论述阶段发挥着不

同的作用。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

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

了良好效果。(5分)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阅读下文,完成第7T2题。(20分)

宁静

刘晓丽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

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

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

——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

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一一我也

不知道听什么一一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

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

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

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

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

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

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

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

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

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

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

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蚂的啼叫和隐身鸦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

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

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

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

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

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

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

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

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

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

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

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

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

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

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

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

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

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

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

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

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

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

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

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

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

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

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

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

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

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

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

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

声都是一种亵渎。

旗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

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

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

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

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

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戏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

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

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

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

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

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

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

分析。(3分)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10、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11、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B、心灵互相阻隔的

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D、一个人独处时

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12、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7、【参考答案】: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

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

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考查内容】: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评析】:本题在以前都是比较基础简单的题目,但是此次出题

角度避开答题的套路,更多侧重考查学生具体分析的能力,出题

很细致。对修辞进行分析,首先还是内容上的把握,找出本体和

喻体,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本句中本体是“湖泊”,喻体是“海

绵”,用海绵吸水的状态来喻湖泊吸音的状态,相似点是海绵“巨

大”和湖泊吸音能力强,然后结合修辞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把

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参考答案】:作者用起伏、落、悬等动词,刻画出景物在

黄昏中细微变化。“悬”写出太阳将落未落、摇摇欲坠的状态,

“燃烧”突出落日在昏暗背景衬托下的浓烈色彩,“伸”字将静

态的松林动态化,引领视线转向远方。通过这一系列的描摹,将

作者在宁静中感受到的博大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展现在我们面

刖。

【考查内容】: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评析】:具体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可选择的角度有

修辞的运用、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动静

虚实结合等。从文中可以选得角度是动词的运用和动静结合,动

词有“伏”,“落”、“悬”

等,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好有一个总分总的形式进

行答题,首先是手法,然后结合手法谈内容,然后是效果和情感。

9、【参考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银

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1分)。

【考查内容】: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评析】:本题和11年高考《又见鹭鹭》第8题出题一致。我

们知道古代诗文炼字主要炼的也是动词,通常有化静为动、化虚

为实的作用,表现对象的什么特点,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也是这样,只是解答时不可套用术语,而应结合文本具体分

析。首先是生动性,化静为动”写得很鲜活、生动;其次是表现

出了对象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的美感。

10、【参考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1分),它的存

在使人类清醒镇静(1分),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

别含义的树木。

【考查内容】:词句段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评析】:从该段的内容中“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可以通过指代

得出一点原因“红杉树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

静”,然后通过“他们不仅仅是树:”特别是冒号的指示下文的

作用,得知另一点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