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题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题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题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题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题1、试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及其殖民化的思想。答:原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及其殖民化的思想主要内容:首先,生活世界不仅具有内在的(文化、社会和个性)的结构,而且还要外在地与哈贝马斯所谓的“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1)先来看生活世界的内在功能,亦即涉及文化、社会和个性的内在结构的功能。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使一切生活过程进入彼此合作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哈贝马斯仅从语言视角来看待言说者、受言者和在场者的角色问题,其涉及的只是生活世界的象征性再生产,而忽视了对生活世界的物质再生产这一坚实基础的考察;进而他将交往行动理解为媒介,认定通过交往的媒介生活世界的结构方能得以再生产,而且是在语言根基上的再生产。(2)再来看生活世界的外在功能,亦即生活世界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功能,这一功能使生活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在此,生活世界构筑成为交往活动的根基部分。根据哈贝马斯对现实领域的划分,所谓客观世界就是关于“外在自然的‘那个’世界”,社会世界就是“关于社会的‘我们的’世界”、主观世界就是“关于内在自然的‘我’的世界”,它们分别对应着“事实之呈现”、“合法人际关系之建立”与“言说者之主体性之揭示”的“言语的一般性功能”。通过交往,在生活世界里的交往参与者获得了通向这些世界结构的途径。然后,是殖民化。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出发,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作为一个体系是由负责物质再生产的“系统”和负责文化再生产的生活世界这两个“次体系”组成。因为社会整合向来是朝着两个方面进行的,其一是社会性整合,这种整合着眼于行为者取向,它是从交往行动出发,并将社会建构为生活世界;其二是系统整合,这种整合着眼于行为结果,它根据一个自我控制、调节的系统模式来表象社会。生活世界和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双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化。其中生活世界(尤其是法和道德)的理性化是系统一体化之新机制得以被组织化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生活世界理性化的进展,那种在不同交往成员和团体间产生不协调的危险也在增大。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社会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合理化,从而导致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化乃至脱节。在现代社会中,“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脱节突出表现为由于技术、科学以及中性媒介(如金钱、权力)使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当它们渗入到政治、经济和家庭关系中时,生活的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交往行动就受到货币和权力这两种媒介的侵占,从而抵消“生活世界”对于社会整合应起的作用。这样生产关系自主的系统从外部侵入生活世界。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基本病症--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哈贝马斯看来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的非耦合性畸变造成的结果。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哈贝马斯对韦伯所说的“自由的丧失”的解释。同韦伯一样,哈贝马斯认为道德和法律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法律越来越重要,道德却越来越削弱。结果是将道德因素从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中子驱逐出去。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就是生活世界的法律化。在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关系中,行为者的全部行动都是通过货币和权力媒介进行的。哈贝马斯认为,经济系统以货币为媒介侵入了生活世界的“私人领域”,从而导致“新教伦理学”不再对个人行为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取而代之的是两种新的生活方式:“没有思想的专家”的功利主义和“没有心胸的享受主义者”的美学享乐主义。这意味着人格的分裂,并随着人格的分裂,个人失去了为其生活确定统一方向的能力。同样,行政系统则以权力为媒介侵入了生活世界的“公共领域”,其结果是合法性的丢失。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及其殖民化思想既有理论贡献,又有理论缺陷。第一、理论贡献。(1)独特的理论分析方法。哈贝马斯通过改造“生活世界”的概念,创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三个世界”理论,文化、社会和个性的“三维结构”及“系统”和“生活世界”、“两大体系”来建构“生活世界”的理论,来批判和反思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极具理论想象力和不可忽视的前瞻性、独特性价值。尤其是用“系统”—“生活世界”的双层结构来分析研究社会的运行情况,视角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拯救的不只是异化的社会、系统和生活世界,更有看似得到解放、实质却日益受奴役的人自身。(2)其理论具有范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哈贝马斯不遗余力地在语言和交往的另类视野中寻求其创建的各种理论的解决办法,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性理论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也不例外,可见其执着的精神、非凡的勇气和缜密的思维。第二、理论缺陷。(1)把生活世界理想化,把它理解为不受物质关系制约的,仅体现交往中的认识关系、思想关系和道德实践的背景场所,不仅脱离物质关系去分析生活世界,而且仅在价值论的层面和文化价值的路径上定位生活世界,这是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无力的道德批判和现实乌托邦。(2)“生活世界”的概念含糊、使用混乱。哈贝马斯在论述“生活世界殖民化”时,明显是在日常生活定位它;而在论述交往中的理解、沟通和共识时则是在语用学上使用它。(3)在论述“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关系时,只从单向、理论需要的角度去分析,只谈到“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入,而不谈“生活世界”对“系统”的影响,显然违背常理,有失偏颇。

2、试论述哈贝马斯是如何重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并作简要评述。答: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种启迪学,也不是描述性的本体论图像,而是理论,一种社会进化论。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种启迪学,也不是描述性的本体论图像,而是理论,一种社会进化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传统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了不加反思就起作用的现象;第二,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的规范基础始终是不明确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进化的动力限制在生产力发展的领域,相反却忽视了道德规范结构在社会进化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要摆脱僵化的教条框架,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普遍化的社会进化理论和达到它原来所确立的目标,就必须重建。所谓重建,在哈贝马斯看来,是“把一种理论拆开,用新的形式重新加以组合,以便更好地达到这种理论确立的目标”。这种重建的方法,在哈贝马斯看来,适应于“一种在某些方面需要修正,但其鼓舞人心的潜在力量仍旧(始终)没有枯竭的理论”。首先,哈贝马斯通过把社会进化赖以进行的社会——文化阶段同纯粹的生物进化赖以进行的灵长类阶段进行区别分析,得出结论是社会劳动并不适合于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再生产。只有把社会劳动同家庭的组织原则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且社会劳动的结构不能代替角色行为的结构。而“交往行动规则的发展,是对工具行为和战略行动领域中出现的变化的反应。但是,交往行动的规则在这些领域中遵循的是自身的逻辑”。其次,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直接用生产关系确定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依据社会的生产方式去分析社会复合性的变化,则更有教益。”但是,他更多的是指出生产方式在解释社会发展时所遇到的难题:(1)在解释如何调节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上遇到难题;(2)在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中,这种模式的运用遇到难题;(3)历史唯物主义还碰到了混合形态和过渡形态的问题。尽管如此,历史唯物主义不能被放弃(事实上从其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年实质上已经放弃了)。因而追求交往合理性,构合理的交往行为模式,成为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案。再次,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一种技术至上的思想,表现的是工具的行为模式。生产力的发展“它尽管可以引起,但却不能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革新。”因此,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进化,而是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成为社会结构分工的基础。这样,哈贝马斯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化约为知识论的维度来揭示社会进化。简要评述:无疑,哈贝马斯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质疑是深刻而有力度的。如果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局限在被归诸到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向度的生产范式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但另一方面,哈贝马斯本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生产范式,把生产范式又归结为劳动-生产力这种还原主义路径是有一定的问题的。总之,哈贝马斯重建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马克思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和错误解释。通过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及其思想的阐述与评价,会发现在哈贝马斯的行文中,有好几种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介于哲学与科学间的批判社会理论。其次,具有实证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第三种,卢卡奇式或黑格尔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并没有对这几种马克思主义进行特别的厘清和说明,也正是如此,他对马克思的一些重大误读让一些学者难以接受。例如,他对马克思实践、劳动概念的片面理解,认为实践就是“制造对象的客观活动”,实践就等同于劳动;尽管哈贝马斯在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时,阅读了《资本论》,但他的思想框架依然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范式,没有注意到实践在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作用。(2)对交往行为的过度强调,系统分化的痕迹太重。哈贝马斯提出用话语交往实践来纠正和补充马克思仅从物质生产实践来考察意识形态的方向是对的。但要是用话语交往实践来取代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地位,完全用交往行动来解释和描述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各个历史阶段意识形态的形成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哈贝马斯完全把劳动世界和生活世界,物质生产实践和话语交往实践割裂开,划分成独立的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3)缺乏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与研究。重建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适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从个体的自我认同方式到社会进化的机制方面,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展开了集中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建立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现象而后进行的一种理论反思的结果。而且,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否依然有效需要像马克思当年那样去从事经济学研究,方能得出结论。所以,哈贝马斯的新批判理论如果要取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

3、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想基本观点。答: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后现代主义思想基本观点: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形态,其理论特征也有所不同。但学术界认为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内涵:(1)反基础主义。所谓基础主义就是认为世界、事物有一个“始基”,这个“始基”就是世界万物的终极基础,万事万物皆源于此,有复归于此,并且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2)反主客二元论,消解主体性。所谓主客二元论就是指把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以及人与世界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观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其含义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特性。(3)反总体性和同一性。所谓总体性把世界理解为使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归为同一性,吞噬个体性,只承认统一化、总体化、极权化的理论模式。(4)反对中心,寻求差异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摧毁了本质、本体、本源,击碎了整体性、统一性与确定性,那么“中心性”就不复存在了。现代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性的社会,到处弥漫的是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寻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模糊性、间断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分解、解构、费神化、零散化等等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因此后现代主义者用“多元性”反对“统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取代“确定性”,用“破碎性”、“边缘性”取消“中心性”,用“情感和冲动”反对“理性”等。(5)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以往的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人与外在对象的相符合,是人与对象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使主体和客体的二分状况。知识的发现和传授变成知识的生产和销售,甚至知识就是为了销售而生产,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知识的消费过程,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知识失去了它的传统价值。(6)反对言语中心主义。传统观点认为,语言可以反映对象,表叔或表达对象,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去认识和了解世界。后现代主义者反对这种“语言图像说”,否认语言和世界之间有一种影像关系,并怀疑语言忠实传达主体意思的可靠性。由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不具有传达性,从而否定真理的存在和知识的可能性。由此后现代主义者只热衷于对话语表达、主张语言结构分析和游戏,并于语言游戏中消解表象的主体和客体。(7)反对规律的存在(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观点认为,世界存在着严格的自然秩序,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由此人们可以寻找到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共同遵守的规律性和原则,建立能够说明和理解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框架和原则。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寻找一种永恒的、超历史的、能够解释现实世界、预见未来世界的框架和原则。此外,根据不同存在形态,部分学者提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反人道主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关注语言、取消真理等特征;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有机整体论,具有反机械还原论等特征。不过,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想通过反对“始基”,反对主客二元论,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结束主体中心和人类中心。目的是达到反思现代社会中主体作为万物之灵和衡量万物的尺度导致了人本身的生存危机,如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充分反映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由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使得自己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从而决定了人类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以人类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更侧重意识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在人类发展中起得重大作用,而人类以自己为中心的这种主体意识恰恰是对人类现代活动方式的反应,并且这种主体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造成人类现存的危机。(3)后现代主义思想有些观点走向了极端,作为一种问题意识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当前的问题,这就是人类和自然的统一的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的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认为必须消除意识和存在对话的模式,因为意识和存在是一致,它没有正确认识到社会意识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主要体现在发展变化的同步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和能动的反作用上,所以强调意识的不确定性,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活和社会存在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不能就否认存在的确定性,否认社会存在范畴中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否认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否认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而这是这种确定性推动了社会存在中的人类活动不断发展,而后现代主义强调意识的,强调不确定性作为,通过反思和批判,达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消除社会存在中的负面影响,为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统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方式,表明意识形态产生于社会生活过程,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过程,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具有人们很难穿透的伪真本质。

4、试比较马克思和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答:第一、马克思的消费思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l)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与此相应,就生产方面来说:(1)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生产在这方面创造出、生产出消费。(2)但是,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首先,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3)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和直接状态之后,——如果停留在这种状态,那也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陋状态的结果,——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第二、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鲍德里亚认为,把当今社会界定为一种“消费社会”,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指出,当需求生产(消费者生产)成为社会的中心任务时,后现代就从现代那里分离出来了。因此“消费社会”概念是“隐含着理解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线索”。消费社会既被看作一种公认的全新社会状况,它的生活方式支配了所有的社会成员;同时也被看作一种主导性的文化符号的关键,这种消费文化为广告、传媒所造就的符号世界所操控,它带来的后现代变化在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个相同的消费类别,包括意义、真理和知识。鲍德里亚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为一个消费社会,而不再是一个生产社会。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本身终结了。新的消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脱离了生产;消费既不是生产的目的,也不是生产的延续,更不是生产的基础。那些消费品,当它们被消费时,不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一系列具有自律的符号系统,是追求声誉、满足欲望的符号体系。消费世界的形成表现为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正是由于物不仅极大丰富而且系统化,已经达到了对于环境的系统组织,消费才成为生活的中心。第三、两者比较。(1)在马克思看来,就一个主体来说,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否则,生产就没有目的。马克思认为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2)鲍德里亚企图用消费范畴取代生产和劳动范畴,对唯物史观学说进行批判和颠覆。鲍德里亚标榜自己发现了整个消费社会的“生产的幻觉”。由此,他批判和指责马克思强调生产和劳动的基础地位,完全是一种“镜中幻象”。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定义方方面面都濒于崩溃,而且从一开始就是这样。”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把幻象当成了现实,认为这种幻象是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供的,它把人视作只是生产的附属品,使人失去存在的真实性。鲍德里亚说,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激进的批判,但仍然处于政治经济学的形式之中。(3)鲍德里亚是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他以非常极端的“超真实”理论构造了一个由“仿真”“、类像”所构成的后现代传媒景观。但是,鲍德里亚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者。他过于夸大当代传媒技术对社会和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影响,如宣称“电视就是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电视模拟来理解。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尽管鲍德里亚有着富于煽动性的风格,有人认为他是荒谬的,但还得承认,他似乎看透了某些东西。然而,必须看到,鲍德里亚在欧美学界始终是一位“剑走偏锋”式的人物。虽然他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并不能说他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深究就准确了。还由于他的思想较为庞杂、所触及的问题较为丰富,难免还有自相矛盾之处。

5、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谈一下你对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研究的看法。答:原理:(1)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2)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阿发展和特殊的性质。(5)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属于韦伯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韦伯一生致力于研究“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亦即试图从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中心内容是新教伦理推动了一种基于世俗禁欲主义精神而来的天职观念上的生活理性观念的演进。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在构成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在社会学研究领域,马克思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主要的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而韦伯则为理解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方法论是理解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研究社会时,既有一致的方面,也存在着分歧和对立。一致性表现在:两者都强调人的行动或活动的能动性,将社会事实看成是人之所为,即它们对认识及认识的对象都采取了一种能动主义的态度。分歧则表现在两者对这种能动主义态度本身上的差别,即它们对人的社会活动及主体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上的根本对立。理解方法强调人的任何行动和活动都是主观的,个人行动时的不同的主观动机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的基本原因。而辩证法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二重性活动,分析研究的立足点应放在人的实践活动的这种矛盾运动上。矛盾是辩证研究方法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诸如此类的对立面间的相互作用。基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异同,导致了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既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一致的方面,也有严重对立的方面。首先,韦伯在书中对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予以肯定。他想表明的是人对经济所采取的态度可能为自己的信仰体系所左右,而信仰体系在一定时期里又是受经济制度支配的。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精神和物质两个条件,正是基于此资本主义才在西方得以产生,且精神条件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韦伯歪曲并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予以庸俗化,甚至进一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韦伯在此割裂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片面地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经济因素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由于其理解方法侧重于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片面的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所歪曲和误解,他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基础视为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总之,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以其理解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从宗教观念分析资本主义精神怎样产生的一个角度。这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截然相反。所以,由于韦伯和马克思在分析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唯物史观的矛盾看法。辩证法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二重性观点一方面否定了那种认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完全决定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唯意志论,另一方面也否定了那种认为社会的结构及历史的变迁完全受社会的客观必然性支配,人的自由意志全然毫无作用的历史宿命论观点。而理解方法由于对主体行动自由选择的强调,给人留下他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变迁的一种唯意志论的观点。

6、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理,谈一谈你对韦伯关于“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关系的看法。答: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又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进一步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在自身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2)与那些脱离实际的抽象教条截然不同,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3)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社会功能必然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韦伯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用“价值关联”反对英、法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错误倾向,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关联”作为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一对矛盾,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的对立。“价值无涉”(即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历史传统是休谟的应然和事实、康德的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之分,也即道德和科学之分。在提到二者的区别时,韦伯有时看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价值关联”在研究主题的选择、材料的收集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价值无涉”集中于对获得的经验材料的处理。但两个阶段和两个原则并非完全对应的,对经验材料的处理包含对经验材料的意义的理解,包含价值关联;同样,在材料收集过程中,当然也要求尽可能客观点,包含价值无涉。价值关联是韦伯社会科学的基础,社会科学依据一定的价值与一定的实在发生联系,这便是价值关联。价值关联是文化意义的逻辑前提。价值关联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文化事件直接相连。文化事件是社会实在,但该社会实在之所以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成为文化科学的对象,并非因为它原来就如此,而是因为它在与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中变得重要了,它便对我们有了意义。具体来讲,包括三个层次:(1)人类的任何行动都受价值支配的;(2)研究者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以及它要得到什么样的说明,取决于他们的理论范式;(3)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联系行动者的主体价值。其次、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统一。一方面,韦伯把“价值关联”看作是“价值无涉”的前提。“认为从要求经验地讨论‘价值无涉’的立场出发,价值判断的讨论就是无结果和毫无意义的观点,是与我们完全不相干的,因为关于价值判断意义的认识恰是所有这类有益讨论的前提。”若是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就没有选择材料的原则和关于个别实在的有意义的认识。“价值无涉”只是研究者进行经验研究时的一种策略,或者讲一种尽力而为的要求,或者讲一种理想状态,是对研究者提出的诚实的要求,“价值无涉”即是理性诚实。“价值关联”才是基础的,相对于“价值无涉”的理想状态,“价值关联”是现实的状态,“价值关联”伴随着研究者生活的一切领域,当然也贯穿于研究者的整个研究过程。韦伯始终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关联”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价值关联”不可避免,为了对文化事件进行科学的研究,必须对价值判断进行必要的限制。因此,“价值无涉”和“理想类型”一样,都是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所采取一种策略。另一方面,通过价值无涉来保证价值关联的文化事件的意义可以理解和表达,可以被研究,使价值关联的文化事件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价值无涉保证文化事件的意义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因为在此文化事件的意义已从纯粹个体的体验中抽象出来,使其获得了一般性和客观性,虽然这种一般性和客观性还只是相对的,但具有这种客观性和一般性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也正是韦伯的理性类型所要做的事情,即:建构出和个体文化事件相关的一般的文化事件的类型。另外,这种价值无涉也具有内在的依据,建构起一般的文化事件的理性类型确实也是可能的。因为人的行动并非完全非理性的,行动的理性也使人的行动具有一般的特征,特别是工具理性行动者(手段目的合理性行动)更是接近按照一般的类型进行行动。

7、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的批判中,马尔库塞与马克思的批判路向有何不同?答: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马克思和马尔库塞都持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都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现有经济领域的根本状况。但是,在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上,二人又提出了绝然不同的回答。马克思要求以一种新型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取代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而马尔库塞则要求从根本上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活动的强制性影响。从马克思的观点看,现有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交换关系在表面上体现为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而实质上却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公正关系,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这种最广泛剥削关系。另一个是在经济内部的客观规律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会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剥削关系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找到掘墓人──无产阶级,而经济危机则会以铁的规律埋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正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在伦理方面和经济规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马克思要求以一种全新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在这种全新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将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私有制必将被公有制所取代,社会化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将随之得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被一种全新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所取代,这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仅仅意味着经济的某种历史形式,而并不意味着经济本身。马克思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经济,也仅仅是批判和否定经济的这种历史形式,并不批判和否定经济本身。这也就是说,在新社会里,经济仍然可能存在,仍然可能具有它向来所具有的优先性地位和意义。所以,恩格斯在设想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时就认为,自由王国仍然是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只不过在自由王国里“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生产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但是,马尔库塞不仅要超越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而且要超越经济本身,超越一切经济形式。因为在他看来,本能冲动与经济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它根本不可能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满足。这里所说的经济活动并不是哪一种形式的经济活动,而是一切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个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对人来说都是一个必然王国。马尔库塞指出:“物质生产不管组织得多么公正,多么合理,它决不是自由和满足的王国。”马尔库塞认为,一切经济活动对于本能冲动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基本压抑”,而资本主义经济活动除了产生这些“基本压抑”之外,还会产生“额外压抑”。由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经济形式所产生的“额外压抑”是可以消除的,因为这些压抑不是由经济本身造成的,而是由资本主义统治造成的。而由经济本身造成的基本压抑是不可消除的,它是个人生存的必要前提。面对不可消除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基本压抑,人们应该怎么办呢?马尔库塞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尽量缩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时间。他说:“非压抑性秩序只是在最成熟的文明阶段,即在用最少时间、最小身心能量满足所有基本需要的时候,才是可能的。它们反对受操作原则支配的自由观,而把这种自由留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是将以普遍地得到满足的生存需要为基础而出现的一种生存方式。自由王国被看作处于必然王国之外,因为自由不在‘生存斗争’之中,而在它之外。拥有和获得生活必需品乃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而不是其内容。必然王国、劳动王国,乃是不自由的王国,因为在这个王国中决定人类生存和功能的,不是人自己的目标和功能。而且那种目标和功能也不允许人类机能和欲望自由消遣。”从上面的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要求通过消灭私有制而使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