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林业职称复习题_第1页
重庆林业职称复习题_第2页
重庆林业职称复习题_第3页
重庆林业职称复习题_第4页
重庆林业职称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树木学基本知识(重点)一、树木的形态1、树木学是系统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和资源利用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是学习掌握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经理、自然保护学知识的基础。2、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按冬季落叶与否分为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3、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及种子是繁殖器官。4、根的形态分为:主根、侧根、不定根。5、植物个体全部根的总体称为根系,根系分为直根系、须根系。6、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同时使植物体固着于土壤中。植物体内所需要的物质,除一部分由叶自空气中吸收外,大部分都是由根从土壤中取得。根的吸收主要靠根毛和幼嫩的表皮。7、豆科植物的根上常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称根瘤。栽植可以产生根瘤的植物不但可以节约氮肥,而且还可以改良土壤。8、菌根:自然界中有不少高等植物,如马尾松、银杏、侧柏、栓皮栎、麻栎、核桃、桦木等,它们的根尖与真菌共生,这种同真菌共生的根称菌根。9、茎是植物体地上部分的主干。植物学把生长叶和芽的茎叫苗或枝条。枝条上着生叶的部位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称节间。在枝条的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有芽,当叶子脱落后,在枝条上留下的疤痕叫叶痕。10、茎因生长习性的不同,可分为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和匍匐茎。11、芽是枝条和花的原始体。着生于枝项的芽叫顶芽;着生在叶腋处的芽称腋芽;隐藏在叶柄下,落叶后才露出的芽称隐芽或柄下芽。12、按芽的性质分:萌发后形成枝条的叫叶芽;发展为花或花序的叫花芽;既长枝叶又开花的叫混合芽,如梨、苹果和海棠的芽。依芽的构造不同又有鳞芽和裸芽之分。13、树干是木材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其横切面上可以看到:树皮、形成层和木质部。14、茎是植物体的三大营养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和贮存养料;15、叶可分为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缺一或两部;16、根据一个叶柄生长的叶片数目可分为单叶和复叶;18、叶是绿色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通过气孔进行气体交换。19、营养器官的变态:(1)根的变态有肥大直根、块根、气生根(2)茎的变态有块茎、鳞茎、球茎、根状茎。(3)叶的变态有苞叶、叶卷须和鳞叶等。20、树木的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花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在植物界中,只有被子植物才有构造完善的花。典型的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花的组成另外还有花托和花梗。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两者俱全的叫两性花,缺少雄蕊或雌蕊的叫单性花。单性花中只有雄蕊的称为雄花,只有雌蕊的称为雌花。在同一植株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称为雌雄同株,雌、雄花分别长在不同植株上,称为雌雄异株,单性花和两性花生于同一植株上或生于同种的不同植株上,称杂性花。21、大多数植物的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花枝上,称为花序。22、根据果皮成熟时质地和结构分为肉果和干果。肉果依果皮的变化又分为浆果、核果、梨果、柑果、瓠果等。干果果皮呈干燥状态,23、植物种子主要是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种皮是种子最外面的保护层,可使种子免受外力机械损伤和防止病虫害入侵。24、种子萌发后,胚芽发育为地上的茎和叶,胚根发育为根,胚轴是胚的中轴。胚乳位于种皮和胚之间,是种子内贮藏养料的场所,供种子发芽生长需要。25、有些植物的种子虽获得适于发芽的条件仍不能发芽,必须经过段相对静止的阶段,这种特性称为种子的休眠。二、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1、植物从播种开始,经幼年、性成熟开花、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称为“生命周期”。植物在一年中经历的生活周期称为“年周期”。5、实生树与营养繁殖树的生命周期特点:实生树的生命周期:实生树包括幼年阶段和成年(成熟)阶段两个阶段。营养繁殖树的生命周期:营养繁殖树,一般都已通过了幼年阶段,只有成熟阶段和老化过程。常绿树的物候期:常绿树,并非周年不落叶,而是叶的寿命较长,多在一年以上至多年,每年仅仅脱落部分老叶,又能增生新叶,因此全树终年连续有绿叶存在。常绿针叶树类:松属针叶可存活2-5年;冷杉叶可活3-10年:紫杉叶存活高达6-10年。常绿树的落叶,主要是失去正常生理机能的老化叶片,所发生的新老交替现象。7、地上部与地下部交界处,称为根颈。8、影响根系生长主要包括土壤和树体有机养分两个方面,其中土壤又可分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通气和土壤营养。9、芽是多年生植物为适应不良环境和延续生命活动而形成的重要器官。它是枝、叶、花的原始体,与种子有相类似的特点。芽是树木生长、开花结实、更新复壮、保持母株性状和营养繁殖的基础。12、顶部分生组织或茎尖对其下芽萌发力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结果。14、影响新稍生长的因素:新稍的生长除决定于树种和品种特性外,还受砧木、有机养分、内源激素、环境与栽培技术等的影响。三、树木分类1、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藤本。2、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树木经济利用的学科。5、植物有6个基本分类等级:门、纲、目、科、属、种。在各级分类单位中,又根据实际需要,再划分更细的单位,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组、亚种。6、植物的命名:植物的命名有两种,一种是俗名,另一种是学名或拉丁学名。7、林奈的双命名法:一个完整的种名由3部分构成,即属名+种加词+命名人。8、根据植物体的形态构造及进化顺序,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9、低等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10、按种子存在的形式,将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多数是常绿木本植物,为林业生产上的主要用材树种。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植物,被子植物在种数、个体数上占有极大优势,被子植物又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四、树木分布2、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天然分布与栽培分布、连续分布与间断分布、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3、天然分布:树种靠种群个体自身的繁殖和散布而形成的分布区。栽培分布区一般是人为引种栽培而形成的。5、植物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水平分布指树种在地球表面按纬度、经度所占的分布范围;垂直分布指树种在山地由低到高所处的位置,也可以讲是山地植物垂直分布带所处的位置。9、中国树种分布区主要受水,热条件限制,分为7个区:华北区、东北区、蒙宁区、新青甘区、华中华东西南区、华南区、青藏高原区。五、树木的特性1、树木的特性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树木的林学特性主要指树木和繁殖、造林、材积生长过程、病虫害及抗性、天然更新等多方面的特性。2、树木生物学特性按生长发育阶段分为:种子期、苗木期、营养生长期、发育期和繁殖。3、物候期:树木对一年四季很确切和敏感的物候特征表现都是非常有规律的,简称为物候期。4、树木生态的生态因素大体可分为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四类。5、根据树种耐荫性的差别分为:不耐荫树种(喜光树种)、中等耐荫树种、耐荫树种。如下:--喜光树种: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而不能忍受荫蔽的树种。如:马尾松、樟子松、落叶松属、水杉、桦木属、桉树属、杨属、柳属。--阴性树种:具有较高耐荫能力。在较弱的光照条件比在全日照条件下生长良好。严格的说禾本植物中很少有典型的阴性植物而多为耐荫植物。--中性树种(耐荫树种):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最好,但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荫力。如榆树属、朴属、榉属、樱花、枫杨等为中性偏阳。6、温度:温度对树木分布是主导因素。一般来说,树木生命活动的最高极限温度大抵不超过50-60℃,生命活动的最低温度大抵在1℃左右。8、根据树木对水分要求的差别,分为旱生、中生和湿生三大类型。--旱生树种:本类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能长期生长在干旱地带而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类型。可分以几类:9、空气:空气中主要气体的含量为:N2占78%;02占21%;C02占0.03%;氩占1%。同时还有一些不固定的成分如:S02、NH4、氯化物、粉尘等微量成分。但工矿区大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质,主要有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及带有各种金属元素的气体。--C02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90%来自空气,若--大气污染有粉尘类,有毒气体(S02、HF、c12、CO、N02、Hg、Pb)。10、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础,不同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树木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1)依土壤酸碱度而分的植物类型--酸性土树种:PH<6.8的土壤中生长,而在碱性土或ca质土中生长不良。如马尾松、油茶、山茶、印度橡皮树、杜鹃、红松、栀子花等。紫穗槐、杠柳、沙棘、沙枣等。--中性土树种:在中性土,6.8<PH<7.2上生长最佳,大多数树木属于这一类。--碱性土树种:在PH>7.2上生长最佳,如怪柳、沙枣、沙棘等。(2)钙质土树种(喜钙树种)喜欢土壤中含有CaC03的植物,如南天竹、柏木、青檀、臭椿、柘树等。(3)依对土壤肥力的要求而分的植物类型(4)沙生植物11、影响树木生长的地形主要有海拔高度、坡向方位和坡度变化。(1)海拔高度。(2)坡向方位。(3)坡度变化。12、生物因子:动物方面:土壤的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地面上的昆虫等均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植物方面: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对共同生长的植物来说,可能对一方或相互有利,也可能对一方或相互有害。这些发生在同种之间的关系,称种内关系;发生在不同种之间的关系,称种间关系。根据作用方式、机制的不同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13、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马尾松--为先锋树种,树冠稀疏,主干通直圆满,材质好,出材量高,对土壤改良作用不大,根系庞大,菌根共生,雌雄同株,隔年结实。强喜光植物,喜温树种,耐干旱,能耐贫瘠土壤,但在肥沃的土壤上生产力高。杉木—杉科常绿乔木。雌雄同株,春季开花,根系强大,易生不定根。属于中性偏阳树种,喜生在群山的低山、丘陵的背风、空气湿度较大的阴坡、山谷等地,在山顶、山脊、阳坡或山坡上部生长较差。香樟—常绿性乔木,树龄成百上千年,可称为参天古木,为优秀园林绿化树木,有清香可驱虫,香樟树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六、重庆市主要造林树种银杏、日本落叶松、马尾松、华山松、湿地松、雪松、水杉、杉木、柳杉、柏木、乐昌含笑、峨眉含笑、深山含笑、火力楠、木荷、香樟、巨桉、刺槐、香椿、桤木、刺桐、栾树、枫香、秋枫、黄葛树、女贞、重阳木、花椒等。笫二章林木遗传育种(重点)一、林木育种资源1、林木育种资源:是指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2、育种资源因来源、起源、栽培等分为:本地育种资源、外地育种资和人工创育的育种资源。3、本地育种资源:包含已经人工栽培的和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的两类。特点:品种类型多,变异大,对当地自然灾害、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和耐性,适应性强。4、外地育种资源:指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入的类型和品种。特点:具有不同生物学和经济上的遗传基础,具有遗传多样性,具有某些本地资源没有的优良性状,如抗病抗倒。5、人工创育育种资源:用杂交、诱变及基因工程等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类型或品种。6、种内遗传变异主要可分为以下各个层次:地理种源变异、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变异、同一种源内不同个体变异、个体内的变异。7、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是林木育种资源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8、搜集:组织实地考察和搜集,对所需的繁殖材料可以通过交换、引进的方式搜集。9、保存的方式主要包括:就地保存、异地保存、离体保存。10、研究利用:常规的研究工作可结合种源试验和子代测定进行。经研究确定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资源,可以通过种子园、采穗园等方式繁殖推广,并加以利用。二、林木引种1、乡土树种:自然分布范围,当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为乡土树种。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2、引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为引种。3、驯化:原分布区和引种地区的生态条件差别大,或引进树种的适应性窄,只有采取改变引种植物遗传特性的措施,才能使它适应新的环境,称为驯化。4、引种中各个树种都有适生的生态条件,其中影响较大的生态因子有:气温、降水、湿度、日照、土壤、酸碱度和结构等。5、引种步骤和措施:(1)引种材料的收集和研究;(2)检疫;(3)品种试验和选择:试种观察、品种比较试验、选择。三、种源选择1、种源:通常指从同一树种分布区范围内由不同地点收集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2、种源(产地)试验:对地理起源不同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放到一起所做的栽培对比试验。3、种子的认证:就是验明种子的来源和种子的遗传品质。4、我国对划分种子区的树种,采种后分别种批,填写采地标签,包括批号、树种、产地、种子区、种批号、种子亚区、采种日期、签证人、签证日期、签证机关等项目。5、种批:指在一个县范围内采集的,属于同一树种,立地条件、林分年龄和采种时间也大致相同的种子。6、种子产地:指产种林分或母树所在的县。7、种源试验可分两大类:全面种源区的试验、局部种源区的试验。8、种源试验的方法:采种点的确定、采种林分和采种树、采种记录、苗圃试验、造林试验、优良种源的供应。9、优良种源的供应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利用原地的优良林分改造建成母树林、在原产地选择优树,建立优树无性系种子园、对有希望的种源在做第二阶段试验的同时,建立种子园或母树林。四、遗传力、遗传增益和选择方式;1、影响遗传增益的因素有:入选率选择差和选择强度;2、几种选择方式: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家系选择、;3、在家系内挑选优良植株,称家系内选择;五、杂交育种;1、杂交方式:;(1)单交:是两个亲本进行一次简单杂交;;(2)复交:两个以上亲本的杂交;;(3)回交:由单交得到的杂种一代,再与其亲本之一;(4)多父本混合授粉杂交:用多个四、遗传力、遗传增益和选择方式1、影响遗传增益的因素有:入选率选择差和选择强度。2、几种选择方式: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和配合选择;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多性状选择。3、在家系内挑选优良植株,称家系内选择。在优良家系中再挑选优良单株,称配合选择。五、杂交育种1、杂交方式:(1)单交:是两个亲本进行一次简单杂交;(2)复交:两个以上亲本的杂交;(3)回交:由单交得到的杂种一代,再与其亲本之一进行杂交;(4)多父本混合授粉杂交:用多个亲本的花粉混合,对一个母本进行授粉。2、亲本选配的原则:(1)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亲本;(2)选择地理起源、生态类型差异较大的种源,或亲缘关系较远的树种做亲本;(3)选择性状互补的材料做亲本;(4)选用配合力高的材料做亲本首先根据一般配合力选择亲本,但由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杂交不一定能产生优势杂种,因此需进一步根据特殊配合力选配杂交组合;(5)根据亲本遗传力的大小进行选配;(6)考虑正反交中杂交可配性和性状遗传表现的差异。3、杂交技术有:杂树上杂交、室内杂交。4、杂树上杂交:去雄、套袋隔离、授粉、去袋。5、室内杂交时果实发育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注意保持在20摄氏度上下,湿度保持在60%左右。枝条顶芽开放后,保留叶片2-3枚。果实成熟,及时套袋。6、杂交技术要点:(1)要熟悉杂交树种的开花结实性,了解花器官的构造,能识别雌雄植株和雌雄花芽。(2)了解花粉的采集、寿命和贮藏方法,熟悉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3)隔离袋的大小要适合树种的开花习性,隔离袋和授粉工具原则上只能供一个杂交组合使用,如需再次利用,一定要消毒干净。(4)去雄要彻底,但不能损伤其他花组织;套袋要及时。(5)树上杂交宜在无风的清晨授粉,要防止隔离袋的破损。室内杂交,视条件可隔离而不套袋;套袋授粉前,要防止空气中漂浮花粉的污染。(6)做好标记和登记,杂交组合要在树上或纸条上挂标签,并对各项工作做详细记录。(7)要保护杂交果实,以免人畜病虫的危害。成熟时要及时采摘。最好在采收前套尼龙网袋,以防止飞散和混杂。六、林木育种计划和多世代育种1、林木育种过程实际上是使遗传基础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第一步是根据育种目标从群体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个体或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是遗传基础变窄的过程;第二步是对选择出来的个体,通过杂交,进行基因重组,是遗传基础变宽的过程。2、制度育种策略的原则:(1)既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又能符合长远遗传改良的要求;(2)育种途径和方法既要符合树种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点,又要考虑该树种遗传改良的社会经济条件;(3)合理地运用育种的各个环节,并做好各个环节间的衔接;(4)具备灵活应变和适应的能力,要保持种内遗传多样性;(5)各项试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3、树木性状的早期预测,主要有以下途径:亲代与子代遗传相关、早期与晚期性状相关、形态解剖与性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与性状相关。七、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1、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可归纳为:微体繁殖、离体胚培养、无菌苗培养、通过花药培养培育单倍体、原生质体融合、体细胞杂交、种质资源的低温保存等。2、林木组织培养繁殖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的快速无性繁殖的方法简称为试管繁殖也称微体或微型繁殖。3、林木的组织培养程序主要包括4个阶段:第一阶段:无菌材料的建立与增殖的诱寻;第二阶段:继代增殖;第三阶段:生根成苗;第四阶段:移栽成活。4、组织培养的特点:培养条件可以人为加以控制;繁殖系数大;培养周期短;管理方便;有利于实现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5、影响木本植物器官发生的主要因子:基因型与外植体、培养基与激素。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问题:褐变、玻璃化(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状,呈水迹状,这种现象称玻璃化)、生根困难。6、植物组织培养在遗传育种中应用的优势:(1)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大;(2)繁殖方式多,有短枝扦插、芽增值、原球茎、器官分化和胚状体发生;(3)繁殖后代整齐一致,能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4)可获得无毒苗;(5)可进行周年工厂化生产。第三章林木生理(重点)一、林木的水分代谢1、水分在植物组织通常以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状态存在。束缚水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自由水可以自由移动。2、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物质运输的介质,是代谢过程的反应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能使植物保持固有姿态。3、水势=渗透势+压力势+衬质势4、植物细胞的吸水有两种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一般来说,细胞在形成泡夜之前吸水主要靠吸胀作用,之后则渗透性吸水是主要方式。渗透作用:指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吸胀吸水:指依赖于低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5、土壤中的水分按物理状态分为三种类型:重力水、毛细管水和吸湿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时,最适宜耕作。6、根系吸水的部位主要在根的尖端,从根尖开始向上约10mm的范围内,包括根冠、根毛区、伸长区和分生区,其中根毛区的吸水能力最强。7、植物失水的方式:吐水和蒸腾。蒸腾是失水的主要方式。气孔是植物蒸腾的主要通道。吐水生长:在土壤水分充足、潮湿环境中的植株,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气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8、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土壤可用的水分、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溶液浓度。9、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是植物被动吸水和运转水分的主要动力。蒸腾作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二氧化碳同化,叶片进行蒸腾时,气孔是开放的,由此成为二氧化碳进入叶片的通道。10、植物的蒸腾作用绝大部分是靠叶片进行的。叶片蒸腾作用的方式有两种:角质蒸腾和气孔蒸腾。气孔蒸腾是中生和旱生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方式。11、影响蒸腾作用的内部因素:气孔频度(越大越快)、气孔大小(越大越快)、气孔下腔容积(越大越快)、气孔开度(越大越快)。12、影响蒸腾作用的外部因素:光照(引起气孔开放,增强蒸腾作用)、温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大)、湿度(湿度越大,蒸腾减弱,反之蒸腾速率加快)、风速。13、蒸腾作用最常用的指标为蒸腾速率,即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14、降低蒸腾速率的途径有:减少蒸腾面积、改善植物生态环境和应用抗蒸腾剂(薄膜性物质、反射剂、气孔开度抑制剂)。15、合理的灌溉指标:二、植物的矿质营养1、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通称为矿质营养。2、植物必需元素有16种,即C、H、O、N、P、K、Ca、Mg、S、Fe、Mn、Zn、Cu、Mo、B和Cl;除C、H、O和N外,其余12种为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3、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为大量元素。包括:C、H、O、N、P、K、Ca、Mg、S等9种元素。4、对于营养元素缺乏时所表现出的病症叫缺素症。在植物体内易于移动的、可被再利用的矿质元素缺乏时,缺素症最先出现的部位是老组织;而不易移动的,难以再利用的矿质元素缺乏时,其新组织最先出现症状。5、常见的植物有益元素有钠、硅、钴、硒、钒等;常见的有害元素有汞、铅、钨、铝等。6、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特点有:相对吸收、选择性吸收、单盐毒害、离子抗拒和协合作用。7、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土壤PH值和离子的相互作用。8、根外营养:植物地上部分也可以吸收矿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根外营养。9、叶片营养:地上部分吸收矿物质的器官主要是叶片,所以也称为叶片营养。10、根外追肥:将一些速效性肥料直接喷施于植物地上部分以供植物吸收。优点:生育后期根部吸肥能力衰退或营养临界期时可以根外施肥补充营养、某些肥料易被土壤固定,根外施肥可避免且用量少、补充微量元素,用量省见效快。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同化CO?和H?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的过程,要经过叶绿体、过氧化物体和线粒体三种细胞器。2、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氧气,保护环境。3、光合作用的指标:光合速率、光合成产率。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植物体内的光合色素主要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5、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外界环境因素有:光照、CO?、H?O、温度、矿质元素、光合速率日变化等。6、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增加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加强光合速率等措施。7、延长光合时间的途径,提高复种指数。8、增加光合面积的方法:合理密植;改变株型。9、呼吸作用是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10、植物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生物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11、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有机物合成的原料、能增强植物对伤病的抵抗能力。12、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细胞器。13、高等植物有氧呼吸以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呼吸链为主要途径,其次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等。在暂时缺氧或深层的组织则进行无氧呼吸;糖酵解—酒精或乳酸发酵。14、呼吸强度又称呼吸速率,是最常用的表示呼吸作用强弱的定量生理指标,通常以单位植物组织或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CO?量或所吸收的O?的数量表示。15、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运输和信息传递都离不开输导系统。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可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两条途径,短距离运输主要在胞内或胞间进行,长距离运输必须通过维管系统,韧;16、蔗糖是糖的主要运输形式;17、有机物分配及其控制直接关系到植物体的生长和;18、有机物运输和分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蔗糖浓度;五、植物的生长物质;1、植物生长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天然产生的,调节植物生长发;3、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作用有:促进生长、促进不定根;4、生长素对生在胞内或胞间进行,长距离运输必须通过维管系统,韧皮部是同化物运输的主要通道。植物体内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共质体途径。16、蔗糖是糖的主要运输形式。17、有机物分配及其控制直接关系到植物体的生长和经济产量的高低。18、有机物运输和分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蔗糖浓度、库强度、代谢能量、矿质元素、激素和环境因素。五、植物的生长物质1、植物生长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有五大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前三类都是促进生长发育的物质,脱落酸是一种抑制生长发育的物质,而乙烯则主要是一种促进器官成熟的物质。2、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天然产生的,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各类激素的生理功能不同。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赤霉素主要加速细胞的伸长生长,也促进分裂;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脱落酸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乙烯是促进衰老和催熟的激素。3、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作用有:促进生长、促进不定根的形成、对养分的调运作用、生长素的其他作用(促进开花、顶端优势)、抑制作用(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叶片衰老)。4、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有三点:双重作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可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离体器官和整株植物效应有别(对离体器官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整株植物作用不太明显)。5、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激素活性的化合物。主要有吲哚环的吲哚丙酸、吲哚丁酸、a-萘乙酸。六、植物的生长生理和生殖生理1、植物的个体发育是从形成合子开始,但由于农林业生产是从播种开始,将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形成新种子的整个过程称为植物的发育周期。2、生长指由于细胞数目或原生质量的增加而引起的器官或整个植物体在体积或重量上的不可逆增长。3、分化从细胞开始,进而表现出组织的分化、器官的分化和整株植物的分化。4.发育指植物沿生活史方向顺序向前发展过程中,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变化发展的过程。发育包括生长和分化两个方面。广义发育包括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上按生活史向前的变化;狭义的发育特指植物茎端的分生组织由分化叶原基而转化为分化花原基的过程。5、林业上种子萌发一般指从种子播入土中到幼苗出土的全过程,即发芽和出苗两个阶段。6、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要有生活力并完成了休眠、有适宜的外界条件,即水、温、气和光等。7、顶端优势: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始终占优势并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顶端优势的利用:保持顶端优势(松、杉等用材树)、抑制顶端优势(增加分枝)。8、组织培养:通过无菌操作分离出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进行培养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9、组织培养的应用:培养作物新品种、快速繁殖优良植物株系、获得无病植株、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运输、人造种子。10、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受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11、温度三基点:最高、最适、最低温度。12、植物的生殖生理包括植物从器官的诱导形成到果实和种子成熟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13、有一些植物需一定的低温处理,即春化作用,才能开花。14、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植物本身特性决定,但也受到光周期、低温、营养条件及激素的影响。15、有性生殖是高等植物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花粉的生长、花粉的寿命、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及受精过程等。16、肉质果实在成熟期间,有些果实的呼吸作用在成熟之前,会出现一次高峰,称呼吸的跃变现象,之后果实才达到可食程度。七、植物的成熟和衰老机理1、种子的成熟过程:胚从小到大,以及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2、种子成熟时有机物积累迅速时,呼吸作用也旺盛,种子接近成熟时,呼吸作用逐渐降低。3、呼吸骤变: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下降,此时果实使进入完全成熟,这个呼吸高峰称为呼吸骤变。如:苹果、香蕉、梨子、桃子、芒果等。4.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素和乙酸五类植物激素,有规律地参加代谢反应。休眠:成熟种子或器官在合适的条件下暂时停止生长的现象。种子休眠的原因:种皮限制;种子未完全后熟;胚未完全发育;抑制物质的存在。5、后熟作用:种子在休眠期内发生的生理化过程,即胚发育成熟,但在适宜条件下不能萌发,一定要经过休眠,在胚内部发生某些生理变化后才能萌发。6、植物衰老: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命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开花植物两类不同衰老方式:一生一次开花、一生多次开花。7、光是影响植物衰老的重要因素。低温和高温都会加速叶片衰老。8、影响植物器官脱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光、水分、温度、氧气和矿质营养。八、植物的抗性生理1、抗性是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对逆境的适应形成的,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境。逆境分为生物胁迫(病虫害等)和非生物胁迫(干旱、寒冷、高温等)。生物胁迫有病害等;非生物胁迫有寒冷、高温、干旱、盐渍。2、植物抗逆性: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体抗力,有避逆性和耐逆性。如:抗冷性、抗冻性、抗热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3、冻害:零下低温;冷害:零上低温。4、干旱类型:大气干旱、土壤干旱、生理干旱。5、提高抗旱性的途径:选育抗旱品种、抗旱锻炼、合理施肥、使用抗旱剂以及一些激素调节类物质。6、提高抗涝性的途径:防止涝灾发生、加速排涝、培育抗涝品种、增施矿质肥料。7、提高抗盐性的途径:培育抗盐品种、对种子进行抗盐锻炼、在土上增施磷肥、激素处理。8、提高抗病性的途径:培育抗病品种、改进耕作制度、改善栽培技术。9、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净化环境、监测环境。10、提高抗冻性的途径有抗冻锻炼、化学控制、林业措施。11、提高抗冷性的途径低温锻炼、调节氮磷钾的比例和化学控制。12、大气污染物是通过气孔、角质层裂缝、皮孔或根部等途径进入植物体。引起植物受害的大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氟化物和光化学烟雾等。第四章森林生态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科学。3、森林生态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认识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森林的分类、分布、生长发育和演替规律;认识人类活动对森林及其功能的影响;提出正确经营森林、管理森林和生态学基础技术途径。一、森林与森林环境1、森林生物:是指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及地衣等)、动物(哺乳动物、节肢动物、土壤动物等)和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2、森林环境:是生态因子综合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生态因子可构成不同的森林环境。3、环境因子中对森林(植物)有作用的,称为生态因子,这些因子的综合在一起构成森林的生态环境,简称生境,林学上称为立地条件或立地。4、自然界没有孤立存在的生态因子,或者单一的生态环境。自然界也没有不变的生态因子或静止的生态空间。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生物等。6、森林生态因子:对森林产生各种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森林生态因子。7、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因子),如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的生存条件。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具体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8、生态因子的分类为: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空气、降水等);土壤因子(指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营养状况等);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地貌、山脉走向、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生物因子(生物间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共生、竞争等);火因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为因子(人为活动:如采伐、修枝、植树和开垦等)。9、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是由各种不同波长所组成,其中被植被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称为生理有效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10、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有密切关系。低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合成的营养物质恰好抵偿呼吸消耗时,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11、光饱和: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就逐渐减缓,最后达到一定的限度,不再随光照强度而增加,这时达到光饱和,此时的光照强度叫光饱和点。12、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光周期反应主要是诱导花芽形成和转入休眠,动物的反应则主要是调整代谢活动和进入繁殖期。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差异可以把植物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超过其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通常需要14h以上日照时间才能开花。如落叶松、杨树、柳树、榆树、油松等。(2)短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10h以下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如卷耳草、牵牛花、紫衫等。(3)中日照植物:是指昼夜长短比例近似于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等需12.5h的日照时间(4)中性植物:指开花受日照长短影响较小,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便能开花的植物。如蒲公英、黄瓜、四季豆、番茄等。13、根据树种的耐荫程度,把树种分为三类:阳性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或强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不能忍耐庇荫,在林冠下一般不能正常完成更新。如马尾松、落叶松、杨树、按树、相思树、刺槐。耐荫性树种:能否忍耐庇荫,在林冠下可以正常地更新。如云杉、冷杉、杜英、甜褚、红豆杉等。中性树种:需光量介于以上两者树种之间。如红松、水曲柳、椴树、侧柏等。14、一把来说,温度升高,生理生化反应加快,生长发育加速;温度降低,生理生化反应减慢,生长发育减缓。15、温度随着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和海拔的变化而变化。16、一般纬度每增高1度(约111公里),年平均温度下降0.5—0.6℃。17、我国根据积温和低温指标共分为6个热量带:赤;18、地形和海拔山地条件下,温度随海拔的增高而降;19、三个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20、温度的时间变化:;(1)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节律;(2)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律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3)有季节性变化的地区,植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这;21、低温危害:包括寒害、冻害、冻拔17、我国根据积温和低温指标共分为6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每个热量带都有其相应的树种和森林群落。森林植物种类也由热带的繁多逐渐变为寒带的单纯。18、地形和海拔山地条件下,温度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55——0.65℃。19、三个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20、温度的时间变化:(1)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节律性变温。(2)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律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即白天和黑夜条件下进行的独立而又互相补充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光合作用等)具有不同的基点温度。(3)有季节性变化的地区,植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这种节律性变化的结果,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称为候期。21、低温危害:包括寒害、冻害、冻拔、冻裂和生理干旱五种。22、高温危害:包括皮烧和根颈灼伤两种。23、根据植物对温度变幅适应能力将植物分为广温植物和窄温植物两大类。广温植物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如松、桦、砾等。窄温植物又分为高温窄温植物(如:椰子等)和低温窄温植物(兴安落叶松)。水分因子:我国用干燥度K来划分气候,K值在1以下时,为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K值1.0-1.5时为半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K值更大时,为半干旱、干旱,自然植被为草甸、荒漠。24、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依赖性程度可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25、水生植物是所有生活在水中的植物的总称。26、根据水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把水分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类。27、陆生植物指生长在陆地上植物的总称。28、根据陆生植物对土壤水分的适应程度可把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三个生态类型。(1)湿生树种:渗透压很低,根系不发达,叶子摘下后迅速凋萎。(2)耐旱(旱生)树种:渗透压高,根系发达,叶器官不发达,甚至退化或具有控制蒸腾作用。(3)中生树种:介于湿生与旱生之间,大部分森林树种都属于这一生态类型。29、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树冠截留、入渗土壤的水、蒸发散、地表径流、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30、森林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林地死地被植物能吸收大量降水,使地表径流有所减少。(2)森林土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水分容易被吸收和入渗。36、森林净化效应应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吸收分解转化大气中的毒物;二是富集作用,吸收有毒气体,贮存在体内。37、森林净化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有毒气体、滞尘、杀菌以及降低噪音等。38、林木生长最适宜的土壤质地是壤土和沙壤土。39、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排列状况,如团粒状、块状、柱状、核状、碎屑状,其中团粒状结构是林木生长最好的土壤结构形态。41、大陆地形按地壳表面的水平和重直方向空间位置不同,一般分为山地、丘陵、海拔、平原和盆地五种类型。42、对于山地,可按海拔高度划分:(1)极高山:海拔高度一般超过5000M以上;(2)高山:海拔高度一般为3500-5000m以上;(3)中山:海拔高度为1000-35000m以上;(4)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m;(5)丘陵:海拔高度低于500m。我国海拔超过500m以上地区面积占全国84%,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占11%。山地地形对森林的影响: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5-0.6度。43、南坡称为阳坡,北坡称为阴坡。44、一般把山坡划分为:上坡(包括山脊)、中坡和下坡三个部位。45、按坡面的倾斜度,通常为六个等级:(1)平坦地:5度以下;(2)缓坡:6--15度;(3)斜坡:16--25度;(4)陡坡:26--35度;(5)急坡:36--45度;(6)险坡:45度以上。48、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二、森林群落结构1、森林群落:是在一定地段上,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2、森林群落结构特征: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与周围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体为:(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群组成;(2)具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萌发和生长时间使得群落具有季相;(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森林群落的变化形式包括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演替;(5)形成群落环境(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3、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把组成一个森林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称为该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4、森林植物种划分为以下几种群落成员:(1)优势树种和建群种:优势树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大的树种。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树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如马尾松林的建群种为马尾松。(2)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树种,但是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一定作用的植物种。在复层林中,它通常居于较低的下层。(3)伴生树种:为群落中常见种,它与优势树种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不起主要作用,在一个群落中出现,而另一个群落中可能不出现。(4)偶见种:指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低的物种,大都数量稀少。5、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包括多度、盖度、频度、密度、体积和重量等指标。多度表示个体数目,盖度是投影占地面积,频度是调查出现的频率,密度是单位面积的株数。6、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和综合优势比。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要值也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方式。8、植物界中的全部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芽植物。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森林群落的成层性、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特征是镶嵌性、森林群落的外貌与季相。9、林相:乔木的地上成层结构。11、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吸收了大部分光辐射,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物等层次。12、群落的外貌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通常依据外貌来区分森林群落,如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等。森林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层片结构。13、一年中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也相应有规律地进行。森林群落中,优势和亚优乔木树种及各层植物的物候变化使整个群落在不同季节里呈现不同的外貌即群落季相。三、森林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又称生态演替,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群落随时间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2、森林群落演替:所指的就是一个森林群落被另一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森林群落所更替的现象。3、森林群落演替一般经过浸移、定居、竞争、反应。4、森林群落演替类型按初始水分条件划分:(1)早生演替类型: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山的原生演替,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2)水生演替类型: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3)中生演替类型:开始于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基质上,一般经历:裸露矿质土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5、群落演替类型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为:(1)原生演替类型: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旱生、水生、中生演替模式都是属于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类型: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特征为:一是次生演替发生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干扰,人为或自然干扰均能消除原有植被,从而发生演替;二是干扰因素一停止,次生演替一般是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的原生群落类型;三是次生演替由于起点较高,因而建成新的群落并进行演替的速度都比较快。6、群落演替类型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1)世纪演替,一般按地质年代计算;(2)长期演替,时间长达几十年;(3)快速演替,在几年间发生;7、群落演替类型按演替方向划分:进展演替、逆行演;四、森林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循环在功;2、生态系统的组成: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或;3、森林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完全的生态系统,生产者;4、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时空结构、营养结构;五、森林分布;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决定森林植被成带状分布的是;2、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垂直7、群落演替类型按演替方向划分: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四、森林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循环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控调控能力的自然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或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份。3、森林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完全的生态系统,生产者主要是乔木树种,通常还有灌木、草木、蕨类、苔藓、地衣等;消费者主要是昆虫、鸟类、各种动物;分解者(还原者)种类多、数量大,它们把森林凋落物分解释放出矿物质元素归还土壤。4、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时空结构、营养结构。五、森林分布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决定森林植被成带状分布的是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2、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海陆分布地带性。3、森林水平分布:受经度、纬度位置的影响所形成的森林分布格局。4、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森林类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有规律的分布。5、我国森林植被被划分为8个区:(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代表植物兴安落叶松,群落结构简单;(2)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位于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山地,以红松为主;(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与温带针叶阔叶林区衔接,南以秦岭、淮河为界,主要群种为栎属落叶阔叶树;(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北起秦岭淮河,南至北回归线以北,代表性乔木为常绿阔叶树种;(5)热带季雨林区域:我国南部的植被区;(6)温带草原区域: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7)温带荒漠区域:包括新疆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等;(8)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我国西南海拔最高的地区。6、重庆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米以下地区广泛分布,主要树种有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植物为主;(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800-2500米地区分布;以水杉、珙桐、桦木、樟科、山查科植物为主;(3)暖性针叶林:1000米以下地区分布;以马尾松、水杉、柏木等;(4)温带暗针叶林:1000米以上地区分布,以油桐、华山松、冷杉、落叶松、柳杉等。第五章森林土壤一、矿物1、土壤是由岩石转化而来的,从大块的坚硬岩石到疏松而具有肥力的土壤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岩石的风化作用和土壤的形成过程。2、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3、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4、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等。5、固体矿物按其内部构造不同分为:结晶矿物和非结晶矿物。6、结晶矿物:指各种原子在三维空间有序重复排列的矿物。绝大多矿物都是结晶矿物。7、非结晶矿物:又称无定形矿物,原子作无序或短程有序排列。8、矿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有鉴定意义的有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等,此外,尚有透明度,弹性、比重等。(1)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白色、他色和假色三种(2)条痕:就是矿物质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末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3)光泽:就是矿物质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4)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5)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叫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如矿物受外力作用后,不沿一定的方向裂开,而是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9、石膏常作土壤改良剂。10、含水氧化铝:即铝土矿,我国红壤、黄壤含量较多。11、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组合而成的自然集合体。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12、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入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13、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一般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14、变质岩: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15、地质营力: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称为地质营力,分为内力、外力。16、断层根据上盘与下盘相对位移的的实质,断层可分为三种:(1)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2)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3)横断层上下盘只在水平方向上的错动,无垂直的移动。17、常见的内力作用的地形有:平原、山地。18、平原依据其绝对高程,可划分为高原、高平原、低平原及洼地等类型。19、山:由山顶、山麓和山坡组成。20、山地依据其绝对海拔高程,可划分为:极高山(大于5000米)高山(3500——5000米)中山(1000—1500米)及低山(500—1000米)等类型。相对高程在100米以下称为丘陵。二、岩石与土壤1、风化: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2、物理风化: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只造成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的过程。3、物理风化的结果:使岩石失去原来的坚实性,由大变小,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疏松多孔的岩石碎屑。4、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5、化学风化的结果:一方面使原来的矿物分解消失,产生了新的矿物;另一方面使风化物颗粒更加细微,形成了次生默土矿物和胶体状态的物质,从而增加了风化物蓄水保肥的性能,岩石、矿物中的养分也开始释放出来。6、生物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生物影响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生物的机械系破碎作用和生物的化学分解作用。7、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有两个方面:(1)岩石矿物本身的性质;(2)岩石所处的环境条件。8、矿物稳定性大小,即风化难易的次序是:架状结构(石英、长石)>层状结构(云母、滑石)>双链结构(角闪适)>单链结构(辉石)>岛状结构(橄榄石)。9、成土母质形成的四个阶段:碎屑阶段、钙积阶段、酸性铝硅阶段、铝阶段。10、成土母质的类型有:原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浅海沉积物、风积物、黄土及黄土状物质黄土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积物、冰川沉积物。三、土壤的组成、形成和剖面1、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2、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条件下发育的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相对于其它土壤有其特殊性。3、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4、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5、土壤形成过程分为:有机质聚积过程、粘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钙化过程、灰化过程和潜育化、潴育化和白浆化过程。6、根据土壤剖面层次特征,将土壤层次分为: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7、新生体: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或聚积的物质。如:盐斑、各种铁锰结核等。四、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粒分级:将土粒分级假定为球形,人为地将土壤单粒按直径大小划分成若干等级,同一粒级在性质和化学成分上基本一致,这样的划分方法叫土粒分级。我国采用的分级标准分为:石块、石砾、砂砾、粉粒、粘粒。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表示土壤颗粒的相对大小,指的是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区分的粗细度。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3、质地是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分为:(1)砂土类:含砂粒多,充气孔隙多,持水孔隙少,土壤空隙度小,通透性良好,但不易蓄水保肥;(2)粘土类:含粘粒多,持水孔隙多,充气孔隙少,土壤通透性差,蓄水力强,易积水,本身含养分多,有机质分解慢,保肥力强。(3)壤土类:砂粘适中,充气孔隙与持水孔隙比例适当,通透性良好,蓄水保肥力强,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分解速率适中,供肥和保肥性能良好。4、土壤结构分类:(1)粒状结构:土壤肥力较团聚体结构的土壤肥力差;(2)块状结构:多时会造成漏水、透风、跑滴,影响幼苗出土及其幼根伸展;(3)柱状结构:往往出现在碱土的碱化层和质地粘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底层土壤。坚硬紧实,干旱时时常出现大裂缝,漏水漏肥,过湿时土粒膨胀粘闭,通气不良。(4)片状结构:排列紧密,通透性差,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5、土壤孔隙可分为:大孔隙(非毛管孔隙)与小孔隙(毛管孔隙)。土壤孔隙的多少以总孔隙度(%)表示,即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中空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一般砂质土壤的总孔隙度为30-40%,以大孔隙为主;粘壤的总孔隙度为高达50-60%,以小孔隙为主;壤土的总孔隙度为40-50%,其中小孔隙占一半。6、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的孔隙容积。土壤孔隙的数量,也可用孔隙比表示,它是指土壤中孔隙容积和固相土粒容积的比值。7、土壤孔隙可分为:持水孔隙、充气孔隙两种类型。8、土壤的物理机戒性质是多项土壤动力学的统称:包括土壤的土壤粘结力、土壤粘着力、土壤可塑性、土壤胀缩姓等。9、土壤的粘结力:指土壤颗粒间的结合力,又称土壤内聚力。10、土壤的粘着力:指土壤颗粒附外物的能力,又称土壤粘附力。11、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时,在外力作用下能成形,当外力去除后仍能保持塑形的性质。五、土壤的化学性质;1、土壤胶体的种类: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矿质;2、土壤胶体微粒由:微粒核(胶核)、扩散双电层两;3、土壤反应可分为下列7级:;强酸性pH值<4.5;酸性pH值4.6---5.;微酸性pH值5.6---6.5;中性pH值6.6;微碱性pH值7.5---8;碱性pH值8.1--;强碱性pH值>----9;土壤酸度,它是土壤溶液中H?五、土壤的化学性质1、土壤胶体的种类: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矿质复合体。2、土壤胶体微粒由:微粒核(胶核)、扩散双电层两部分构成。3、土壤反应可分为下列7级:强酸性pH值<4.5;酸性pH值4.6---5.5;微酸性pH值5.6---6.5;中性pH值6.6---7.4;微碱性pH值7.5---8;碱性pH值8.1---9;强碱性pH值>----9。土壤酸度,它是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表现,H?浓度愈大,土壤酸性愈强。土壤酸碱性对肥力的影响,在PH值为4.0-8.0培养液中,一般植物均能生长。酸性指示植物,如铁芒箕、地刷子、铺地蜈蚣等。钙质土指示植物:铁线藤。盐土指示植物:盐角草、细枝盐爪爪。盐碱土指示植物:灰绿碱蓬、枝柳。4、改良酸性土壤通常用石灰、石灰石粉和碱性、生理碱性肥料。5、改良碱性土壤通常用石膏、明矾、硫酸亚铁和硫磺等。六、土壤生物1、土壤生物: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2、根系:单株植物全部根的总数。3、土壤动物比较重要的有:蚯蚓、线虫、原生动物等。4、根据土壤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理活动特点一般可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七、土壤有机质1、常把有机质含量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2、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3、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根系;其次是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施用的有机肥料是苗圃、园林绿化土壤及果园、耕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4、土壤中的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新鲜有机质、有机残余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的动物、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5、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有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单宁、树脂、脂肪、蜡质;木质素;灰分元素。6、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腐殖质的过程。7、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2)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缓冲能力;(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5)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6)其他方面的作用。腐殖质有利于盐碱土的改良。8、土壤有机质调节:为了满足植物对有效养分的需求,又能达到适当积累养分目的,使土壤有机质既有较强烈的矿化作用,又能进行一定强度腐殖化作用,常采用的措施有:(1)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2)保留树木凋落物;(3)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4)调节C/N。八、重庆市地质地貌1、重庆市地质地貌特征:(1)地形起伏较大,层状地貌发育;(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为主;(3)山脉平行展布,区域分异明显;(4)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5)低山丘陵为主;(6)平地与缓坡为主。九、重庆主要森林土壤类型1、从纬度带来看,重庆市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生物气候区,地带性土类是黄壤。2、重庆主要森林土壤类型:(1)黄壤:海拔500-1500米低、中山,为我市的地带性土壤。因其具有过粘、过沙、过酸三大特点,主要种植马尾松、杉木、茶等;(2)黄棕壤: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中山区,主要种植铁杉、桦木、华山松;为我市的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3)紫色土:广布于我市丘陵区,分布上限在海拔1300米左右,主要种植柏木、竹类、香樟、青冈、洋槐、按树、马桑、黄荆;(4)石灰岩土:主要分部于低山槽谷的溶蚀地貌上。地表水和土壤水都缺乏,主要种植油桐、鸟桕、柏木、棕榈、香樟、柠木。3.重庆市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P118。第六章林业气象一、气象学概念1、气象要素中主要有:空气温度、气压、空气湿度、风向及风速、云量和云状、降水量、能见度、太阳辐射、地球和大气的热放射、土壤温度、蒸发量和各种天气现象(雾、雷暴、雨淞等)。2、在短时间内,一个地方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用各个气象要素综合表示的气状态,称为天气。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和综合的天气状况,是长时间尺度的大气物理过程。3、温室效应也叫花房效应。4、林木生长发育的好坏与产量高低,首先取决于它的内因,即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其次取决于它的外因,即外界环境条件与人为的经营措施,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土壤条件、气象及气候条件,其中光照、热量、水分、空气、养分五大因子是林木生长发育最基本的条件。5、森林气象学:是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二、辐射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单位时间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1、太阳辐射的时间,称为日照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一年日照时间,称为年日照时数。重庆市为700-1200小时/年。2、光补偿点:林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相等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3、补偿点高的树种称为喜光树种,补偿点低的树种称为耐荫树种。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覆盖物,天气状况。P120。4、气温是用来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指距离地面1.5米高处的空气温度。5、在对流层中,平均气温铅直剃度为0.65c/100m。6、积温:林木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体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称为积温。植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为生物学零度,又称生物学下限温度。7、活动积温:林木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体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活动温度的总和。8、有效积温:林木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体生长发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9、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条件对某些林业生产有利。如用烟雾剂防治林木病虫害,常选择在逆温时进行,利用逆温层对烟雾剂的阻挡作用,使烟雾停留在林木周围可减少用药量,提高杀虫治病效果。三、大气中的水分:1、大气中的水分包括:绝对湿度;相对湿度;蒸发;降水。2、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的水汽含量,g?m3或g?Cm3),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密度。3、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4、蒸发:水由液态或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蒸发消耗的水量称为蒸发量。5、影响蒸发的因子有:温度、空气饱和度、道尔顿规律。6、降水:包括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降水量空中降下的液态水,用毫米表示。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用毫米?小时表示。降水强度划分标准:小雨<10毫米?日,<2.5毫米?小时;中雨25-10毫米?日,8.0-2.5毫米?小时;大雨50-25毫米?日,16.0-8.0毫米?小时;暴雨100-50毫米?日,≥16.0毫米?小时大暴雨200-100毫米?日;特大暴雨>200毫米?日.四、气压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的而改变的现象。2、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夜间,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山风和谷风称为山谷风。3、山谷风形成的原因:是山坡与同高度自由大气白天受热和夜间失热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热力环流。4、焚风:气流越山时,绝热下沉,在山的背风坡产生的干热风。五、气象灾害1、气象灾害:寒潮、霜冻、干旱2、预防霜冻或低温害的措施有两类:一类是改进管理技术增强植物抗寒性,另一类是灾害来临前夕,用加热或减少辐射冷却作用,提高植物附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常用方法有:熏烟法、灌水法和覆盖法。3、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六、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物分为:粉尘、湿雾、有毒气体三大类2、森林可以保护环境,净化大气。主要表现在:滤尘作用、吸毒作用、制氧吸碳作用。七、重庆气候特点1、重庆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2、重庆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表现特点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差异较大。3、全市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地貌的影响,气候复杂。重庆是我国冬季著名的冬暖中心,重庆市各地冬季气温与区外同纬度地方相比均较高,极少霜雪;夏季又是我国的酷暑中心之一,炎热异常,尤以长江、乌江河谷为甚;云雾多,日照少,更是全国闻名,“雾重庆”为世人共知。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夏季是重庆市大气环流最复杂的季节。4、重庆市气候条件对于林木生长的有以下两方面影响:光照不足,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空气湿度较大,容易造成林木病害侵袭感染。林业专业知识;第一章林木种子(重点);第一节林木的结实;1、种子:植物学上所谓的种子,是从植物胚胎学的角;高等植物(种子植物)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2、种子一般具有一个完整的胚,它是一株幼小植物的;适宜的条件下能迅速发芽生长而成为正常植株;林业生产上的种子:凡在林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器官或营养体的一部分,只要能作为繁殖后代的,都称;3、植物学上真正林业专业知识第一章林木种子(重点)第一节林木的结实1、种子:植物学上所谓的种子,是从植物胚胎学的角度出发,指高等植物(种子植物)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2、种子一般具有一个完整的胚,它是一株幼小植物的雏形,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迅速发芽生长而成为正常植株。林业生产上的种子:凡在林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任何器官或营养体的一部分,只要能作为繁殖后代的,都称为种子。3、植物学上真正的种子:是由母株花器官中的胚珠发育而来的。大部分针叶树如松属、冷杉、铁杉属等以及一些荚果(刺槐、合欢)、蒴果(垂柳、响叶杨)。4、果实的分类:颖果(竹类)、坚果(栎类)、翅果(榆、槭类、臭椿)、核果(核桃、山杏)5、营养器官:可以用来繁殖后代的根、茎、叶、芽等无性器官。如杨树的插条、泡桐的根。6、种子的类型:真正的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营养器官。7、林木良种:具有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优良品种具有速生、丰产、材质好、抗性强等,而优质种子本身具有高度播种品质。8、优质种子的条件:纯净一致、饱满完整、健全无病虫、生活力强。9、林木发育周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10、树木在一年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休眠一年为一个周期。11、年发育周期:树木每年都有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并呈现一定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即为树木的年发育周期。又叫小发育周期,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12、影响树木开花结实年龄的因素:遗传因素、树种起源、环境因素。1)遗传因素:阳性比耐阴性的结实早,速生﹥慢生、灌木﹥乔木。2)树种起源:无性﹥有性繁殖。3)环境因素:孤立木、林缘木﹥一般林,人工林﹥天然林,立地条件(天然、气候)好的结实早,优势木﹥被压木。改善种子园、母树林的营养条件、光照条件,能够促进林木结实。13、花芽分化:简单说就是由叶芽状态开始转化为花芽状态的过程。分为生理分化和形态分化两个过程。花芽分化期:一般树木的花芽分化期都在营养生长趋于缓慢的时候,大多针叶树是在6-8月14、影响花芽的分化因素:内因和外因。施磷肥能够提高花芽的分化。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生长,但抑制花芽分化;乙烯和细胞激素有利花芽分化。生态因子(光、热、水、养分)的影响,孤立木、林缘木结实早。15、种子发育的过程:花芽分化、传粉、受精、种子发育、成熟、脱落等过程。16、种子的成熟:生理成熟、形态成熟、生理后熟。17、林木结实周期:结实数量的大小现象。树木结实分为大年、小年、平年。影响结实的因子:环境因子、内在因子、生物因子。18、影响林木种子休眠的原因:种胚尚未成熟,种子储藏物质钝化、种皮(或果皮)的影响、抑制物质的存在以及综合因素的影响。19、种子休眠类型:先天休眠、强迫休眠(静止)和诱导休眠(次生休眠)。20、新的种子休眠类型:由于胚的覆盖物存在而引起的类型,可再分为种皮不透水性、不透气性、种皮中抑制物的作用以及种皮对胚生长的机械阻碍;由于胚的发育不完全而引起的;由于胚本身的生理状态所决定的;由于混合的特征特性所引起的。21、强迫休眠:种子已经具有发芽能力,但由于未得到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光等),种子被迫处于静止状态;条件满足时,就能很快发芽。这种现象称为强迫休眠。如:杨、榆、桑、落叶松、马尾松等种子。22、生理休眠:种子成熟后,即使有了条件,也不能很快的萌发或发芽很少,这种情况称为生理休眠或深休眠。如:红松、白皮松、椴树、黄波萝、山楂、黄栌等种子。包括:1)初生外源休眠:是指胚的被覆物(外种皮、果皮、胚乳等)引起的休眠。又分为A外源物理休眠,主要包括种皮或果皮透水性差或不透水引起的休眠、种皮阻碍气体交换或氧气渗透率低引起的休眠、种皮的机械阻碍引起的休眠和胚乳的机械阻碍等引起的休眠等。B外源化学休眠,指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积累或残留在果实、种子被覆物中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休眠。这些物质可能是萌发抑制物或阻碍进入胚的气体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