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精讲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精讲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精讲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精讲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精讲精研】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认识到变革的曲折性和必要性。【学习重难点】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变法和改革综述1、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形式:自上而下。2、改革比革命面临的压力更大:它要求成功安抚保守势力,有效笼络新生势力,每项改革产生人们切实利益感受,巩固新建立的利益关系并成为阻碍深化改革的条件。3、改革的目的:维护现存社会的根本制度;

实质:统治政策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四)明朝——张居正改革——社会制度根本性变革——封建社会局部改革——封建社会局部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铁农具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各国变法百家争鸣经济: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齐国邹忌变革燕国燕昭王改革商鞅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领域措施作用经济军事/选官政治思想风俗废除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什伍连坐组织郡县制焚诗书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严刑峻法,强化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1.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适应新兴地主要求的君主官僚政治。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2.内容:3.实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车裂以徇秦国。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诩》【综合探究·一】商鞅变法成功了吗?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1)积极:①打击了贵族政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②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4.意义(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专制,不利于思想发展。1.战国时期,边远地区的泰、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B.改革变法的必然性C.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D.宗法分封的落后性B新兴地主阶级虽然经济实力有所发展,但没有掌握政治权力,因此需要通过变法的方式掌握政权练一练2.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④推行郡县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A(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①北方战乱,严重破坏经济;②北魏统一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③民族融合成为历史潮流;④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1、背景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措施措施影响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改善了吏治,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农民得到土地,既有利于政府收税和征役,也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设直属于州郡的三长(邻长、里长和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三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保证农时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制度创设)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内容: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移风易俗。①迁都洛阳“千古第一后”②易服装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贺兰贺独孤刘③改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④通婚姻⑤说汉话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综合探究·一】结合材料和所学,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呢?孝文帝改革后,朝廷南迁,当地鲜卑子弟受到歧视,与迁洛并汉化的鲜卑人差距悬殊,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东魏和后继者北齐还一度出现“鲜卑化”回潮,汉族士人做官也不得不学习鲜卑语。——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短期来看,孝文帝改革给北魏带来了一定冲击,造成了北魏的分裂,甚至东魏北齐一度出现了反复)。但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从长期来看,这些都无法改变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最终继承了孝文帝改革方向的西魏北周统一北方,因此对孝文帝改革还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生活方式汉族化。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3、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4、影响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C3.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北魏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练一练(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思考1: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材料2: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内忧内忧外患(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中央集权强化,形成内重外轻格局;“三冗”、“两积”问题逐渐凸显。(内忧)(2)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患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危机十分严重;(内忧)(3)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边患危机)(外患)(4)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的失败。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巩固统治2、目的:3、措施:4、性质:5、结果:冗官冗费冗兵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裁撤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富国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改良性质的改革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材料1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2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积极性:变法一定程度改善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①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现象;

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④统治集团内部因变法分裂日益严重,党争不断,北宋渐走向衰亡。(三)北宋——王安石变法6、评价: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钱穆《国史大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主要原因: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②

用人不当,执行中危害百姓利益;③

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④

宋神宗动摇(后期)4.(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c练一练(四)明朝——张居正改革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1、背景: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2、措施:考成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要求各衙门逐日登记章奏,分别将其内容及处理期限登记在两份文册上,一份送到六科,一份送到内阁,实行一件,注销一件,然后每年每月按事情的完成程度加以考察。3、作用:①部分地改变以往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②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③简化赋役征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④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5.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由于其改革()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失去了皇帝的大力支持A练一练李俚、吴起、商鞅变法王安石、张居正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变革社会制度的改革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思考:哪些因素影响古代王朝改革的成败?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变法图存:戊戌变法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1840185118561860s1894汉阳铁厂1、背景: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1、背景: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不断觉醒;(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2、过程:(1)序幕:(2)高潮:类别颁布的新法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方面鼓励私人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1895年“公车上书”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即“明定国是”诏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3)结果:失败——戊戌政变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无实权顽固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单薄脱离群众

民族资产阶级人民群众3.

失败的原因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直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如何评价戊戌变法运动?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自救运动)作用:(1)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二)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政治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经济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文教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军事改军制,扩新军【思考】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有哪些共同点?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于制度改革。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思路分析】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的目的是“求富”,即解决创办军事工业中出现的资金、资源不足等困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清末新政中奖励实业,也有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清末民国张謇等部分爱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主张,故B项不选;C项涵盖范围太小;清政府的目的是“富国”而非“富民”,故D项错误。(2022年山东高考·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求富救国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D.富民救国A链接高考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背景改革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经济:法币改革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外交:改立新约生活方式:新生活运动(三)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19491956196619761978新时期19921953过渡时期文革1958全面建设时期200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三大改造完成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195019531956197820122017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三大改造三面红旗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指导下进一步改革。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过渡时期(1949-1956)内容: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

从1950年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开端:2、失误: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3、调整:1960年,中国共产党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4、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978年2012年2013年2017年201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2、改革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之后全国推广,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权分置”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1)农村改革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01020304搞好国营大中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改革成就:(3)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实验区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道“走出去”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2、改革成就:(4)所有制改革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5)经济体制改革(6)五位一体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3、改革开放的评价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招。战略目标0105020304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