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科书分析本课教科书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领域。教科书分别以“学习聚焦”栏目对这四个领域的重点内容作出了提示,即:“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通过对“学习聚焦”栏目内容的概括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突飞猛进。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筑技术的革新,城市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城市化”是本课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不同学科对于城市化有着不同的定义。经济学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人口学对于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如克拉克认为城市化就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社会学则从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来定义,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沃思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地理学对于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过程。伴随着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日益走向深入,出现了一般城市化、狭义城市化、广义城市化三种定义。一般城市化是指“由于机械文明的发达推进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由此而同时发生的地域和社会变化”;狭义城市化是指“由于现代产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质变”;广义城市化“就是在聚落或者地域中城市的因素逐渐增大的过程,而且是从城市产生的影响在聚落和地域内部越来越显著的过程”。(曾宪明《城市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一个子目“城市化的演进”。就全世界而言,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第二个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起点。在第一个阶段,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上了现代城市化道路,英国更是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发展中国家在赢得民族独立之后城市化速度也不断加快。“学思之窗”栏目“世界城镇化趋势”以图表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由于通商口岸开辟、近代工业兴起,近代城市化进程开启。第二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阶段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有较大发展,但是“大跃进”“文革”等又使得城市化遇挫。第三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第二个子目“居住条件的改善”。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来的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建筑技术革新使得住宅发生了巨大变化。电梯、钢筋混凝土技术、集中供暖和制冷等都使得住宅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二战后,城市社区蓬勃发展,社区功能日益多样,包括了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超市、购物中心等的功能也日益多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购物、金融、餐饮、娱乐等服务。体育中心、公园、广场、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等越来越多,为人们的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活动提供了各种便利。第三个子目“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表现在水网建设、照明系统建设、通信系统建设、交通系统建设与现代交通工具普及等方面。中国在1840年以后,伴随着近代城市的兴起,一些通商口岸等相对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水网等各类基础设施也不断改进。第四个子目“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各类问题。首先,工厂烟尘、废水排放、汽车尾气等导致环境污染。其次,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家与工人的财富占有悬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再次,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人口的集中居住等,产生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最后,在城市化背景下还出现了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总体来说,本课在内容编排上可以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演进,包括工业革命后世界的城市化演进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城市化演进两大部分,着眼于人类居住的聚落;二是居住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发展,着眼于人类居住的住宅与基础设施的演进;三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着眼于城市居住环境所出现的问题。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和问题。本课教学应该循着城市化进程这一主线,把握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这一关键,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居住条件改善,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四大领域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的形式形象地反映出了世界城镇化趋势的发展演变。教学目标阅读和梳理教科书,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知道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史料研习和问题探究,理解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是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工业化、社会制度、城市治理不完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过程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总结、讨论、提炼,认识城市化是历史发展趋势,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住”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社会生活赖以存在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解释社会演进的基础之一。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教师设问:我们很多人都有城市生活的经验,也有乡村生活的经验,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有哪些区别呢?请同学们谈一谈。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城市集中居住,乡村分散居住;与乡村比,城市购物、就医、娱乐等都更为便捷;城市交通较为拥堵;城市较为嘈杂;城市的空气不如乡村清新等。教师引导:很多人喜欢城市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到城市中生活。为什么这些人喜欢城市?城市又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让我们进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课的学习。环节二:探究城市化的演进学习任务一:梳理世界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和中国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城市化的演进”,归纳教科书内容,分别制作世界城市化的演进和中国城市化的演进表格。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以下为“近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演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两个表格,供同学们参考。近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演进阶段工业革命以后二战之后表现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上了现代城市化道路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阶段原因表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通商口岸开辟;近代工商业兴起近代城市化进程开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城市化进程有较大发展,但是“大跃进”“文革”等又使得城市化遇挫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至今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学习任务二:根据关于工业革命期间大工厂与城市化的史料阅读,开展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探究。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将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细化为几个环节。材料一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蒸汽机取代水力发动机→平原地区广泛建立工厂→纱厂周围建立起大量的工人棚屋→商店建立,形成商业中心区→郊区形成供工厂主等富人居住的别墅区。学习任务三;观察“学思之窗”栏目“世界城镇化趋势”图表,探究世界城镇发展的阶段及其原因。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观察“学思之窗”栏目“世界城镇化趋势”,归纳世界城镇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析各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1800-1900年是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进;1900-1950年是城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化和向全世界的扩展;1950-2015年是城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世界的长期和平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学习任务四:根据“历年世界各地区城镇化率”图表,结合教科书,对于中国与世界城镇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分析各阶段城镇化演变的原因。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历年世界各地区城镇化率”图表,结合教科书,对于中国与世界城镇化趋势进行比较,界定并描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各阶段城镇化演变的原因。材料二世界银行关于世界各地区的城镇化率(1949-2017)。-王志锋、张维凡、朱中华《中国城镇化70年:基于地方政府治理视角的回顾和展望》,载《经济问题》2019年第7期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从1949-2017年,世界城镇化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1949-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1949-196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原因是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阶段二:1961-1977年,中国城镇化比率有所回落;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负面影响和“文革”的破坏。阶段三:1978-1995年,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原因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1996-2017年,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实现起飞;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原因是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环节三;探究居住条件的改善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学习任务一:梳理“居住条件的改善”子目的主要内容;梳理“基础设施的发展”子目的主要内容。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二子目“居住条件的改善”,归纳教科书内容,制作“居住条件分类表”;阅读教科书第三子目“基础设施的发展”,归纳教科书内容,制作“世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表”。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居住条件分类表类别内容住宅电梯、钢筋混凝土技术、集中供暖和制冷等社区功能日益多样,包括了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超市、购物中心等购物、金融、餐饮、娱乐等服务文化娱乐体育中心、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世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表时间内容19世纪以来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电报、电话逐渐普及19世纪末以来地铁出现,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表时间内容19世纪中叶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学习任务二:交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居住条件改善的情况。教师设问:居住条件是一个含义甚广的词汇,居住条件主要包括住房,社区,各种商业、文化、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三大方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在了解居住条件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谈一谈我国居住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可以是整个城市居住条件变迁的概貌,也可以是某一个家庭某一个社区居住条件的变迁,也可以是居住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言之成理即可。同学们应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最好能将居住条件改善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感悟到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使包括居住条件在内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习任务三:围绕“近代以来供水系统演变案例”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有关近代以来供水系统演变的材料,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1)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伦敦供水业的演变特点,分析1750-1850年英国城市供水系统大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四,简述武汉供水系统的演变历程。(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供水系统的演变历程中几个关键节点的历史背景。材料三伦敦的第一家供水公司是1581年建立的伦敦桥水厂;通过水车驱动的水泵从泰晤士河中将水汲上来,1822年时该公司并入到了另一家供水公司-新河公司。根据议会法令在1691年组建的约克大厦供水公司能够从泰晤士河取水,水通过由马匹带动的机器提升到水塔上。该公司还是伦敦第一家利用蒸汽泵水的公司,大约在1712年该公司建造了“用火力提水”的机器。为应对其他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该公司需要承担昂贵的改装费用,从而导致了财务亏损,1818年被新河公司兼并。1750-1850年是英国近代城市供水系统的大发展时期。到19世纪中叶时,《水厂条款》和《公共卫生法》先后通过,它们成为英国现代水法的基础。此时伦敦有着新河、东伦敦、兰贝斯等九家大型供水公司,在伦敦除最穷的住户外,几乎每栋房子都装有在规定时间充水的水箱。-摘编自[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材料四20世纪之前,武汉三镇居民要从长江或者汉江里取水,肩挑手提运回家。直到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宁波巨商宋炜臣筹集民营资本成立“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1909年通水时,日供水量为2.3万吨,覆盖24万人口。1953年1月,武汉市自来水公司成立,其前身即是“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汉口供水压力明显不足,部分地区二楼无水,一楼水量不足,有的工厂和学校因此而停工停课。1976年至1986年,武汉市自来水公司下辖的宗关水厂经过改造和扩建,日供水能力由过去的30.4万立方米提高到80万立方米,后来又提高到105万立方米。80年代末武汉经济迅速发展,但供水能力增长缓慢,供水缺口达20多万吨。面对这样的局面,武汉市自来水公司在1990年到1992年,完成了新建船上水厂、扩建白沙洲水厂工程等多项大工程,1992年全市供水能力达到237.6万立方米,首次实现全市自来水供需平衡。2002年,武汉市自来水公司与市排水公司等组建成立市水务集团,实现供排水一体化发展。如今,武汉水务集团拥有宗关、堤角等共11座自来水厂,供水能力达428.7万吨/日,服务人口771万人。-摘编自徐靓丽、周舜尧《从自来水供应看武汉百年变迁:“靠水吃水”到城市供水规模位列全国第四》,载《长江商报》2021年5月13日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1)特点:伦敦供水业发展早且较早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供水系统;伴随技术进步而发展;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发展最快;以法治规范供水业的发展;供水公司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流入需要大量生活用水;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钢铁冶炼、机器制造等技术进步的推动。(2)20世纪之前,肩挑手提运水;20世纪初,建立自来水公司,但供水量小;1953年武汉市自来水公司成立;1976年至1986年,宗关水厂经过改造和扩建,日供水能力成倍提高;1990年到1992年,完成多项大工程,供水能力极大提高,首次实现全市自来水供需平衡;21世纪初,组建水务集团,实现供排水一体化发展。(3)20世纪初,在民族工业发展中建立自来水公司;1953年,在“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武汉市自来水公司成立;1976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公司完成多项大工程,供水能力极大提高;21世纪初,在深化改革背景下,组建水务集团,实现供排水一体化发展。环节四:探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学习任务一:结合教科书归纳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归纳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问题:环境污染。原因:工厂废水、废气、生活废水、汽车尾气等的排放。问题:贫富分化严重。原因:财富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问题:交通问题。原因:居住区与工作区分离,汽车的使用越来越多。学习任务二:聚焦工业革命初期的城市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设问:结合教科书“史料阅读”栏目中《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探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五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最常见的后果是寒热病,我还屡次见到由此而起的肺痨病例······这些寄宿舍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问题:工人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疾病频发;工人寿命短。原因:工业革命中,工人遭受资本家的沉重剥削,生活贫困;工业革命初期,工业城市迅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