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学习篇目师说_第1页
第10课学习篇目师说_第2页
第10课学习篇目师说_第3页
第10课学习篇目师说_第4页
第10课学习篇目师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学习篇目*师说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主要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人物评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世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二、写作背景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三、文学常识说“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古文运动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四、文化常识(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一、读准字音(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dòufǒuyúchángdānyípánzhuàn“受”同“授”,传授。

“不”同“否”。求学的人。一般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无论,不分。小的方面倒要学习。不一定。……的原因。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名词作动词,从师,尊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名词作动词,低于。名词作状语,成群地。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列句子)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翻译:(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翻译:2.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状语“于师”后置)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2)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于弟子”后置)翻译:3.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句读、惑”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4.被动句。不拘于时。(“于”表被动)翻译: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他)不被(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所限制。一、整体把握知主旨1.阅读全文,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参考答案:(1)古之学者必有师(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今之众人(4)于其身也(5)士大夫之族(6)孔子师郯子等人(7)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激励后学2.主旨归纳: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二、逐层解读细探究1.下列各句中,属于作者“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A项是作者提出的论题,B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项是教师的作用。答案:D

2.下列对课文第1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解析: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答案:C

3.经典语句翻译。(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2)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3)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课文第1段中哪一句明确了教师的职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传道受业解惑也。5.课文第2段的分论点句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解析:B项是作者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后的抒情句,C项是作者对古圣人与今众人对比后的抒情句,D项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特殊心态。答案:A

6.下列对课文第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2、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4、5、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C.第7、8、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解析:C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C

7.经典语句翻译。(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2)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还是愚人,大概都是出在这里吧?(3)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给孩子们书本的文字,(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4)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他们),怎么会不令人奇怪啊!8.课文第2段中“群聚而笑”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群聚”两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学风之怪的现象;“笑”字则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以“相师”为耻之人的丑恶嘴脸。9.下列各句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解析: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答案:A

10.下列对课文第3、4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解析: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答案:D

11.经典语句翻译。(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2)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过,(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三、价值追求知情感《师说》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至于韩愈提出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看法,我们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那么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师说》中有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①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②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③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而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老师。《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生的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降低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群文阅读(一)——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我的老师贾平凹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做我的老师。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着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有人故意指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孙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