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高二语文精讲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B/06/wKhkGWWB1ACAAJdwAAITaFrsTPE019.jpg)
![《〈老子〉四章》高二语文精讲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B/06/wKhkGWWB1ACAAJdwAAITaFrsTPE0192.jpg)
![《〈老子〉四章》高二语文精讲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B/06/wKhkGWWB1ACAAJdwAAITaFrsTPE0193.jpg)
![《〈老子〉四章》高二语文精讲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B/06/wKhkGWWB1ACAAJdwAAITaFrsTPE0194.jpg)
![《〈老子〉四章》高二语文精讲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B/06/wKhkGWWB1ACAAJdwAAITaFrsTPE01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四章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课程目标关于老子第一课时作者简介
老子出生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作者简介
老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作品简介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谈对待
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此处的“对待”是指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课堂任务:文中说了哪些对待之理?思考探究:“有”与“无”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经典之用】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有”和“无”研读文本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字词:(蓝色字注释见课本)(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2)以为:以(之)为,把…当作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当然,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对“有”和“无”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认识?——历史角度: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䃼,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参考示例: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思考探究:“处”与“不处”
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2.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处”什么,”不处“什么?3.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处”和“不处”研读文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1)明:形作动,显明(2)功:名作动,建立功勋(3)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行,同“形”(4)物:代词,这里指常人。(5)或:常常。(6)处:为、做。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企立、跨行根源
急于求成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恶果
本质余食赘行令人厌恶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有道者不处以经解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节选)」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处“与”不处“(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运用了比喻论证(反面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企立、跨行的两种现象及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作业:参考示例: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PET双面胶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投资与管理合同
- 2025年健身俱乐部会员健康风险评估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化妆品原料质量控制与追溯合同
- 2025年度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研发股权分配合同
- 2025年度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合同范本大全
- 2025年度工业原材料买卖及铁路运输合同
- 2025年度基本建设借款合同范本:科技创新园区建设贷款协议
- 2025年度房地产资产重组及股权转让合同
- 2025年度果园农业机械化设备租赁合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PPT
- 《陈列展览项目支出预算方案编制规范和预算编制标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办预〔2017〕56号)
- 《质量手册》培训教材课件
- 公司战略和绩效管理doc资料
- 特种设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模板
- 人大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企业管理历年卷
- 2023质量月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2课病残旅客服务沟通
- 直埋电缆沟工程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 第五章北方杂剧创作
- GB/T 4214.1-2017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测试方法通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